“彡”的音形义与构字作用 骆恭进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1122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彡”是汉字的一个偏旁,教学中习惯称之为“三撇”。这名称使我们无法理解“彡”在构字中的作用。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应该问问:“彡”的音、义是什么,形为何是三撇,三者在构字中各起什么作用?如果不清楚,“彡”就不能在识字教学中发挥偏旁的重要作用。2009年3月24日,教育部和国家语委会联合发布了《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以下简称《部件规范》),其中“彡”的读音规范为“shān”。规范启发我们探寻“彡”音的构字作用,进而探究其形、义的构字作用。
  一、“彡”作音符
  根据“彡”的规范读音,我们很容易想到常用字中的“杉”“衫”二字。“杉”从木,是一种树(又音shā,义同);“衫”从衣,本指古代的短袖单衣,后泛指衣服,如“长衫”“夹克衫”。二字义异音同,都读“shān”,“彡”都起着表音作用。师生理解了“彡”的表音作用,“杉”“衫”二字的形音义就容易掌握了。
  “参”(cān)字的“彡”旁,据李学勤《字源》(2012年版)的研究,也是音符。很明显,“彡”以韵母“ān”为“参”表音。“参”的其他偏旁已变成记号。
  要说明的是,许慎《说文》注“彡”音是“所衔切”,相当于普通话的“sān”音(声母是“s”),有些解析汉字的书也依此注“彡”音。《部件规范》的读音,是根据现代语音的实际情况,之前《汉语大字典》(1990年第一版)已注音为“shān”。我们教学“彡”旁应该按照国家的规范。
  二、“彡”作意符
  “彡”为何是三撇,义是什么?《说文》解析“彡”:“毛饰画文也。象形。”意思是:“彡”像须毛或者饰画的花纹,是象形字。三撇代表很多须毛或花纹。理解了“彡”的形义知识,就容易理解相关很多字。
  1.表须发
  如“须”字,本义是胡须。“页”作偏旁表示人的头部,这里指脸面,与“彡”组合为字,形象地表示人面上有胡须。后来“须”也用于表示“必得”义,如“必须”“无须”。
  2.表花纹
  “彡”作意符表示花纹的字较多。
  形:小篆作“■”,左旁是“幵”(音jiān,不是“开”),是音符,汉隶写成“■”,左旁为“开”,变成既不表音也不表义的记号。右边“彡”是意符,表示所绘物体的线条花纹。所以“形”是半意符半记号字。本义是形象,形体,如“外形”。引申为形状,如“奇形怪状”。又引申为形式,形容。
  彩:采声,“彡”表示绘画的花纹。本义是华美的颜色,如“云彩”“彩虹”“朝辞白帝彩云间”。引申为彩色的丝织品,如“张灯结彩”。“彩色丝织品”在古代常用来奖赏给有功人员,由此引申为给在某种游戏或赌博中得胜者的东西,如“中彩”“彩金”;进而引申为称赞,叫好,如“喝彩”。由“颜色”又比喻引申为负伤流的血,如“挂彩”。
  修:从彡,攸(yōu)声,本义是拂拭去物体上的污垢、尘土,使物体发出光彩,“彡”在这里表示光彩。由“拂拭”引申为修饰,即修整装饰让事物变得漂亮,有光彩,如“修眉”“修辞”“装修”。再引申为整治,恢复完美,如“修理”“修复”。进而引申为修建,修造。
  彪:从虎从彡(花纹),会意字,本义是老虎身上的斑纹。引申指老虎,进而比喻魁梧高大的人,如“彪悍”“彪形大汉”。又由“老虎的斑纹”引申指文采鲜明,如“彪炳史册”。
  “彡”作意符除了表示上述两个意思,汉字学研究认为,还表示光影、声响,甚至表示象征意义。
  3.表光影
  如“影”,左旁“景”,从日,京声,本义是日光。日光下有影子,引申为影,古代常用“景”字表示“影”义,如《管仲·宙合》:“景不为曲物直,响不为恶声美。”不过,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一字多义在阅读中容易产生歧义,于是晋人葛洪在《字苑》一书中为“景”加“彡”造“影”字。用“彡”表示日光下的阴影纹,形象易懂,于是“影”字广泛使用。
  4.表声响
  如“彭”,从彡从壴(zhù)。“壴”的小篆作“■”,像架起的鼓形(如图:“■”),上部是装饰物,下部是鼓架,中间是鼓面,是名词“鼓”的象形初文;加“彡”以表示鼓声,很形象。本义是击鼓声。引申为强劲的声音,此义后造“嘭”(加意符“口”)字表示。现主要用作姓。“彭”也作“澎、膨”等字的音符。
  5.表象征
  如“彬”,从彡,林声。“彡”像花纹形,这里用来象征抽象的文采。“彬彬”常连用,表示文质兼备,如“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彬彬”现在主要形容人的行为文雅有礼,如“彬彬有礼”。
  三、构成“髟”部首
  “彡”是部首,又构成了“髟”部首。“髟”音 biāo,其形、义又涉及左旁“镸”部首。
  1.長(镸、長)
  “镸”是“長”的简省(减少一笔)写法,把“長”下部的“竖提、撇、捺”三笔写成“撇折、点”两笔,是为了书写方便和构形美观。2009年教育部、国家语委会发布了《汉字部首表》,规定了汉字的主部首201个,附形部首100个,其中,“长”是主部首,“镸、長”是附形部首。
  “长”(音chánɡ)的繁体是“長”,甲骨文作“■”,像一长发老人拄杖侧立之形(如图:■),秦隶写作“長”,汉代草书写作“■”,现依据草书规范简化为“长”。本义是头发长,引申指长短的“长”,如“谁的尾巴长”。由头发长引申指年纪大,音zhǎng,如“长者”,进而引申为“长老”“师长”。由“头发长”又引申指生长、成长,如“草长出来了”。
  “長”虽已简化为“长”,但是“镸”继续用作偏旁,如“套”,从大从“镸”(chánɡ),会意套子要比被套者大些长些,比如手套就要比手大一些、长一些,不然就“套”不上。
  2.髟
  从镸从彡,“镸”指长(chánɡ),“彡”像长发飘动的形状,合起来表示长发下垂的意思。“髟”在构字中作意符,表示毛发长、毛发等意思。如“鬓”字,从髟,宾声,本义是颊发,即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乡音无改鬓毛衰”中“鬓”即是此义。再如“髻、鬟、鬃”三字,吉、睘、宗是音符,“髟”都表示长毛发:“髻”指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鬟”指把头发盘结成如同环形,“鬃”指马、猪颈上的长毛。
  “髦”从髟从毛,原指古代幼儿垂在前额的短发,如“髧(dàn)彼两髦”(《诗经·鄘风·柏舟》),后来指头发中秀出的部分。时髦,古代比喻人物的杰出,现在指人的新颖入时,如“赶时髦”。
  低年级学生学“髟”部的字有一定难度,可以先从学生会读的古诗《回乡偶书》中的“鬓”字入手,由认识身体部位起步,了解古代男子不理发现象,由此理解“髟”的形义,继而深入学习“髻、鬟、鬃”等字,从而
  “举一形而统众形”,提高识字效率。
  四、培养科学、自主的识字能力
  温儒敏,巢宗祺主编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指出:“识字教学的最终目标应当是:第一,积累一定数量的汉字,达到形音义全面把握;第二,在符合汉字表意性、构形系统性的教学强化下,产生掌握汉字的科学方法,以达到不教而终身识字。”培养学生科学的自主识字能力是识字教育科学化的主要目标。低段学生掌握了“彡、髟”的形音义,到中高年级甚至初中阶段遇到“彡”“髟”“镸”旁的字,就能用科学方法自主学习这些生字。
  比如中高年级学到“彤、彰”等字,学生一般会根据低段所学而试着分析:
  “彤”字从丹从彡,“丹”指朱砂、红色,“彡”表示花纹,会意用红色涂饰器物,引申指红色,如“彤云”“红彤彤”。
  “彰”字从章(雕琢花纹)从彡(也作花纹),“章”兼表音。本义是鲜明的花纹,引申为明显,如“相得益彰”“欲盖弥彰”。
  当学生分析不到位、不准确时,教师要适当点拔引导,前提是教师要掌握汉字学的相关
  知识。
  再如,统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列夫·托尔斯泰》中,描写托尔斯泰有“浓密的胡髭”“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等语句,其中“髯、髭、鬈”三字都从“髟”,学生一看即知都与毛发有关,“冉、此、卷”都是音符;结合文本可知,“髭”指嘴上边的胡子,“髯”指两颊的胡须,“鬈”指头发卷曲。由于深入理解了字词义,就会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茨威格笔下“大文豪”的鲜明形象。
  (作者单位:福建泉州市丰泽区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通过朗读、想象等方式理解《长相思》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词人真切、自然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一、范读引入,整体感知  1.从古至今,思念都是最让人魂牵梦萦的东西。在李白眼中,思念是那轮皎洁的明月;在王维笔下,思念是身处异乡的孤独。到了纳兰性德笔下,思念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这首《长相思》。  2.出示整首词,指名读好课
教学目标:  1.借助图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蒲公英”“一本正经”等词语的意思;正确、规范书写“蒲公英”“哈欠”“合拢”等词语。  2.借助動词研读,体验玩蒲公英的快乐。  3.了解对事物的变化,学习有序观察的方法。并能说出其变化的情况及变化的原因,体会“我”的观察细致,并试着运用。  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随着郭风爷爷到乡下认识了
【教学目标】  1.整体感受诗人对“秋”的不同体悟和表达,重点体会白朴《天净沙·秋》的内容和情感。  2. 初步感受散曲与诗、词不同的特点,体会《天净沙·秋》的创作特色。  3.充分体验散曲的学习过程,并从中习得某些方法,在《马诗》及其他的诗歌学习与创作中得到迁移运用,对学习古典诗词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教学过程】  课前积累:  四人小组背诵秋天的诗句,玩“秋”字飞花令游戏。  一、聚类再现
教学目标:  1.了解阿曼达一天的生活经历。感受阿曼达遇到的“真幸运”和“真可惜”。  2.初步感受“生活中有‘幸’与‘不幸’这两个面”这一哲理。  3.学习绘本的表达方式,通过读、写、绘,能积极地把生活中的“不幸”变为“幸”。  适合年级:一、二年级  教学过程:  一、初读封面,激趣  1.比较绘本。出示绘本,细看正反面,跟常见的绘本有什么不同?  2.比较人物。两个封面上的阿曼达有什么不同?
我是一名来自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培养小学语文老师的老师,一名执着的朗读者。25年来,我一直朗读着。一个人朗读,和我的学生一起朗读,和老师们一起朗读,和孩子们一起朗读,甚至和家长们一起朗读。因为,声音是语感的最直接形式,朗读是传承经典的最直接方式。  25年的朗读,让我感觉:朗读如荷,她不蔓不枝,她亭亭净植,她香远益清。  一、初露: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我一直都是一个不太自信的朗
古诗文因其精美凝练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得到人们的青睐,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护照”。统编本教材大幅增加了古诗文的比重,内容从《诗经》到清诗,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说,都有涉及。语文教材大幅增加古诗文内容,其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古诗文教学,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如何有效落实古诗文教学,就成了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古诗文教
【设计理念】  散文语言优美,句式和谐,借  助文字营造出的是一幅幅美好的画面。五年级第一单元以四篇散文作为开篇,目的是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散文的一些特点,体会其中的情感。对于小学高年级的散文教学来说,要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所描写的意境,感受语言文字之美;理解文本内容,感受言外之象;结合本单元要素,初步体会表达情感之法。  【内容简介】  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本单元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白鹭》《落花生》
【经典重现】  《落花生》教学  第一课时  一、趣谈名字,导入新课  师:我姓孙,“孙悟空”的“孙”。(板书:孙)谁愿意把自己的名字写在黑板上介绍给大家?  (生上黑板写自己的姓名)  师:你的名字叫什么?  生:我的名字叫安诗乐。  师:什么意思?  生:“诗”呢,因为我爸爸希望我像诗人一样出口成章!“乐”是因为我爸爸是音乐爱好者,他希望我也喜欢音乐,所以给我取名叫安诗乐。  师:既能写诗,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用多种方法理解“不以为然”“争论不休”等词语。  3.通过标点和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清课文脉络,说清故事大意。  4.在读、演基础上聚焦对  话,把握“争论”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聚焦对话,把握“争论”的特点。  【教学过程】  【编者按】这是一组来自江苏句容市崇明小学“唐婉特级教师工作室”的课堂教学实录或教学设计,
【设计初想】  《传统节日》是统编本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2课,是一首介绍祖国传统佳节的识字民谣,其中涉及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从中让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节日,感受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  本课的内容贴近生活,浅显易懂,学生喜闻乐见,读起来也朗朗上口。识字作为低年级重要的教学任务,是不是仅仅只认识几个汉字那么简单呢?认得几个字应该是识字教学的基本任务,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