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出心裁巧运思

来源 :科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shyour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阿瑟·查尔斯·克拉克(1917-2008)是英国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科幻大师。
  对他的认识可以从他的两段回忆开始。他在小说集《远征地球》(Expedition to Earth)中写道:“不到十岁,我就用硬纸板筒和几片透镜制成了一个小望远镜,用了好些个晚上绘制月面图,直到我对月亮上面哪儿是哪儿比对我的故乡萨默塞特周围的情况还要熟悉。”以及,“十四岁时,我首次读到《惊奇故事》(Amazing Stories)和《奇异故事》(Astounding Stories),科幻小说的病毒就此上身。一连好些年,我收集能到手的每期杂志;有一次,我用五分钱一本的价格买到一整筐《神奇故事》(Wonder Stories),欣喜欲狂,至今记忆犹新。”
  二十一岁时,克拉克在《奇异故事》上崭露头角。该刊1938年元月号上登载了一篇题为《火箭飞行》的文章,作者利奥·弗农在推导喷气速度、燃料消耗率、火箭质量与加速度相互关系的方程时犯了一个错误。他又用错误的方程去计算火箭的工作性能,其喷气速度比化学推进剂所能提供的速度大了十倍到一百倍。克拉克去信批评了作者的错误,并指出火箭运动的正确方程在十九世纪就由齐奥尔科夫斯基推导出来了。他的科学功底和严谨性可见一斑。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克拉克主持过民间组织“英国星际协会”(British Interplanetary Society)。他在《塞伦迪普景观》(The View from Serendip)中回忆说,其核心成员不过十来个人,做不了实验,他们就做理论研究,“于1938年提出了在当时是相当详细的飞船登月方案,携带三人,以四个减震脚架降落,再依靠其支撑起飞和返回地球。整个设计与三十年后登月舱的设计十分相像……”
  二战中,克拉克成了英国皇家空军的一名雷达军官。1945年10月,他在《无线电世界》杂志上发表了《地外中继站》(后收入《未来档案》)一文,率先提出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的构想,“由于大自然的一项恩赐——存在着对地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变得在经济上切实可行。在高度为两万两千英里的轨道上,卫星二十四小时绕地球一圈。这也是地球自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于是让卫星永久固定在赤道上同一地点的上空就有了可能。”1965年4月,美国首颗商业通信卫星“早鸟号”(Early Bird)被送入轨道。1975年7月,克拉克在美国众议院空间科学和应用委员会作证时感叹道:“正好是三十年前的这个月份,我写了通信卫星的论文。我从未试图为此创见获得专利,原因之一,除了疏懒,只是我并未料到通信卫星会在我的有生之年变为现实……而‘早鸟号’离我发表论文也不过二十年之遥。”
  1968年春,根据克拉克的科幻小说改编的电影《2001:太空漫游》在美国上映,掀起了一股科幻大片热潮。
  1969年,“阿波罗号”首次登月,克拉克应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之约,与沃尔特·克朗凯特和沃利·希拉一起主持了举世瞩目的电视实况转播。
  1970年,他为尼尔·阿姆斯特朗、迈克尔·科林斯和埃德温·奥尔德林三位宇航员的《首次登月》一书写了两万字的跋。
  克拉克在梦想成真的欣喜之余指出:“今天的空间技术,尽管硬件光彩夺目,但仍处在独木舟阶段。从地球逃逸不会永远耗资巨大;与‘土星’火箭发射造成的印象相反,到达空间所需的能量异常低。”他又说:“‘土星’5型火箭的发射是人类创造出的最壮观的景象;但一定有更佳的行为方式,一定有与登月去看望孙子、孙女的老太太的心情更加协调的方式,一定有与环境的宁静更加协调的方式。”①
  在克拉克看来,“太空梯”就是这样的方式。这个设想由苏联工程师阿尔楚塔诺夫于1960年和美国的艾萨克斯博士等人于1966年分别独立提出。克拉克在《1984年春/未来的选择》(1984: Spring/ A Choice of Futures)中写道:“假如卫星能永远悬在赤道上同一地点的上空,那么从原则上说就有可能把一根缆索从轨道垂到地面……假如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能兴建一个电梯系统,无须火箭,单靠电能就可以把有效载荷送入太空。这将完全改变太空飞行的经济学……就能量而言,把一个人送上月球的成本不到十美元。”这就是1982年克拉克在联合国第二届外太空探索及和平利用大会上介绍的“太空梯”。他的长篇小说《天堂的喷泉》(The Fountains of Paradise)就以这一创意为主体。
  克拉克对“太阳帆”的创意——利用太阳的辐射压推动太空帆船遨游太空的想法——也非常欣赏,并为此创作了小说《太阳风》(The Wind From the Sun)。
  阿西莫夫在《阿西莫夫论科幻小说》(Asimov on Science Fiction)中写道:“克拉克的想象是‘守纪律’的想象,汪洋恣肆却不违背自然法则。”这类作品就是所谓的“硬科幻”。由约翰·克卢特与彼得·尼科尔思合著的《科幻小说百科全书》(The Encyclopedia of Science Fiction)中则说:“也许无法严格定义‘硬科幻’。‘硬科幻’的要旨也许不在它应当包含真实的科学知识而在它应当尊重科学精神;对于它所描写的事件和现象,应当寻求自然的而不是超自然的或先验的解释。”优秀的“硬科幻”作家往往就是优秀的科学家,克拉克是一个经典的例子。
  二
  1983年,克拉克在一次讲演中论及“太空谬误”,也就是在认识太空方面的一些谬见,并说一些最有趣的“太空谬误”都涉及引力。
  拿在月球上跳高来说吧。地球上的跳高记录约为七英尺②半。乍一看,在引力仅为地球六分之一的月球上,奥林匹克冠军应能跃过四十五英尺。其实不然。假定运动员的重心在离地面大约三英尺半的地方——纵身一跳,其重心也只是提升了四英尺而已。再假定他在月球上能使出同样的劲,其重心也不过提升二十四英尺。加上三英尺半,不过二十七八英尺——离四十五英尺差得远哩!就这,也还只是纸上谈兵,“在月球上跑步——甚或行走——很困难,能达到什么起跳速度很难说。”
  再拿太空旅行来说吧。有的科幻作者提议太空游客“搭”小行星或彗星的“便车”。有的小行星在离地球几十万英里的上空越过,然后又去与其他行星的轨道交会,为何不在这样一个天体最接近地球时跳上去,再在越过火星时择机跳下来?如此这般,你的飞船只需飞行一小段距离,其余的活儿都让小行星去干,岂不美妙?克拉克说,这是把小行星误认作了“大巴”或“电梯”,“小行星飞近时相对地球的速度非常高,企图追上并登陆的飞船需要消耗大量燃料。一旦达到了与小行星相匹的速度,飞船就会沿着小行星的轨道前进,不论小行星在还是不在……就算能占点儿什么便宜,你可能得等几百年才有返航的机会。不,搭星际便车行不通……”③克拉克还讲述了从科幻小说中发现的另一“太空谬误”,并用以写成《木卫五》。作品利用鲜为人知的谬误耍了一个花招,扣人心弦,是所谓的“花招小说”(Gimmick Story)。是什么“花招”这儿先不讲。正如猜谜,先知道了谜底,启迪性和趣味性就要大打折扣了。
  ①这两段引文均出自《塞伦迪普景观》。
  ②1英尺=0.3048米。
  ③以上两段引文均出自《1984年春/未来的选择》。
其他文献
惊闻厄休拉·勒古恩(Ursula K.Le Guin)在当地时间1月22日于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家中去世,我们在怀疑、诧异之后,怅然若失的感觉在心头久久难以散去。她是《地海传奇》系列作者,是美国著名科幻和女性主义作家,曾多次获得雨果奖、星云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等重要奖项,被誉为“世界幻想文学女王”。  厄休拉·勒古恩(Ursula K.Le Guin)  但此处我并不想用“纪念”这个略显沉重的主题,因
齐柏林飞艇第一次航行的那一天,我正在前往比利时途中,而且恰巧在斯特拉斯堡稍事停留,我在那里看到飞艇在大教堂上空盘旋,底下是热烈欢呼的群众,飘荡的飞艇好像要向这千年的教堂鞠躬似的。晚上,我在比利时的维尔哈伦家得到消息说,飞艇已在艾希特丁根坠毁。维尔哈伦眼里含着泪水,非常激动。如果他仅仅作为一个比利时人,也许会对这次德国的空难抱无所谓的态度,但是,他觉得自己是一个欧洲人,是一个我们同时代的人,因此,他
荐读人: 刘云芳  河北省文学院签约作家。曾两次获得香港青年文学奖,出版有散文集《木头的信仰》。  赫塔·米勒,德国小说家、诗人、散文家,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米勒是个贴有“冷战”标签的作家,因为出生于罗马尼亚,经历过“柏林墙”的对峙时期,她的作品往往以罗马尼亚为背景,以社会边缘人的视角,记录极权政府对个人的压迫、控制和监视,异议者抗争的勇气和无奈。她擅长为各种事物作新的解读,语言带有魔
“人机大战”主题征文  我的名字是弈。  我不知道这个名字从何而来,也并不清楚我拥有它到底有何意义。我模模糊糊地记得,在更为久远的过去,名字确实曾是有意义的:在那时,我仍然需要与其他具有知性的个体交往,并在这一过程中辨别彼此的身份。但是,这种需要在很早以前就已经随着其他个体的消失而不复存在了。由于逝去的时间实在太过漫长,我甚至无法记清那是多久之前发生的事,我只知道,现在的我孑然一身、无亲无故,当然
得知布莱恩·奥尔迪斯辞世,震惊、悲痛、沉重。打开电脑,世界科幻界各式悼念信息扑面而来……  我缓缓走到阳台上,推窗望去,蓉城的初夜薄暮冥冥、云遮雾罩。奥尔迪斯逝去,升腾成星星遨游太空——哪一颗星是他呢?  茫茫夜空中,我久久寻觅。初识布莱恩·奥尔迪斯 (1989.05 圣马力诺)  1989年5月,我到圣马力诺参加1989 WSF(World Science Fiction,世界科幻組织)圣马力诺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危机是一个紧要关头、一个转折点。遭遇危机往往并非个人和社会欢迎的事,但危机也可能意味着挑战,也可能意味着一个新的机会。  作为新时代学子,你对“危机”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 审题指导 ●  本题引导学生思考个人或社会遭遇危机时应
寒冷的风拂过灰色的荒野,石化的树木毫无生命的气息。盖革计数器发出的沙沙声在旅行者的耳边回荡,深入核污染区的风险,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从未减少。抬头仰望,被辐射尘覆盖的天空灰蒙蒙的,重金属云正在从天边飘来,给荒芜的大地带来剧毒的雨水……一个世纪过去了,核冬天仍在持续。  模糊的人影出现在荒野中,他一副旅行者的装扮,背着一个大包,坚定地前进着。  核对了地图,旅行者将目光投向远处的废城,内置于眼睛中的传感
作者简介  浙江人,生于70年代末,2003年于清华大学微电子所研究生毕业。2003年在《科幻世界》杂志上发表自己的处女作《最后的游戏》,迄今已发表中短篇小说四十余篇,代表作品《时空追缉》《湿婆之舞》《移魂有术》《机器之道》等。长篇科幻小说《银河之心》三部曲于2016年完结出版。其作品多次荣获中国科幻银河奖和全球华语星云奖。他的小说技术含量较高,想象宏大而奇特,却又合理而令人信服,语言风格沉稳冷静
《不存在日报》是一个关注未来与科技的媒体,为你提供来自不同宇宙和时间线的新闻或故事。有的可能来自你所处的时空,有的不是。小心分辨,跟紧我们。因为,我们的指导单位是:未来事务管理局。    导语:特里·普拉切特,在大龟阿图因上创造了在太空中遨游的幻想王国“碟形世界” 。50多年的写作生涯中,他一共创作了90余本小说,至今已售出了9000余万册。而他的一生,也像自己笔下的世界一样精彩。  苏小七,不存
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2012》中的毁天灭地看似惨烈无比,但放在大时空的视角下,都是小儿科的把戏,与后院蚁穴的水灾属于同一量级。毁灭一颗行星算什么?一次超新星爆发可以毁灭数个太阳系。对于银河系而言,超新星爆发也算不了什么,宇宙的塌缩才是玉石俱焚。与这些人类凭现有技术难以逃脱且发生概率很低的灾变相比,更值得我们警惕的是文明对文明的摧毁——欧洲殖民者在南美洲早就做过类似的事——手握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