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灾难成真时

来源 :科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hg54h446jn6gf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2012》中的毁天灭地看似惨烈无比,但放在大时空的视角下,都是小儿科的把戏,与后院蚁穴的水灾属于同一量级。毁灭一颗行星算什么?一次超新星爆发可以毁灭数个太阳系。对于银河系而言,超新星爆发也算不了什么,宇宙的塌缩才是玉石俱焚。与这些人类凭现有技术难以逃脱且发生概率很低的灾变相比,更值得我们警惕的是文明对文明的摧毁——欧洲殖民者在南美洲早就做过类似的事——手握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我们切不可玩火自焚。下面,让我们看看面对科幻灾难片中经常出现的灾变,现有科技能否兵来将挡。按照难度从低到高的顺序,第一个是小天体撞击地球。
  预防天地大冲撞
  小行星则天生暗淡,很难发现。意大利天文学家马里奥·卡尔皮诺说,时至今日,我们只发现了向地球袭来的10%的小行星,而要确定它们的轨道,还需要长时间连续不断地观测。有科学家认为,如果我们目前对另外90%的小行星仍然一无所知,那么,当灾难来临时,我们将来不及应对。对此,NASA的国际近地小天体探测小组提出了“空间警戒搜索网”的概念,建议在全球范围内建造六台2-3米口径反光望远镜,并配以CCD探测器,专门用于近地小天体的发现和跟踪。
  2000年9月1日上午,一颗编号为“2000QW7”、直径五百多米的小行星在距离地球240万千米处掠过,从太空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很近的距离。更为严重的是,天文学家在小行星掠过地球5天前才察觉到它的存在。假如这颗小行星撞上地球,可能会导致全球四分之一人口——大约15亿人死亡,并使地球陷入“核冬天”的可怕境地。更有甚者,2013年2月15日,一颗直径16.7米的小行星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附近爆炸,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波危及建筑物,同时造成了1500多人受伤。而在同一天,一颗在前一年由业余天文学家发现的直径更大的小行星“2012DA14”,以距地球27680千米的高度擦肩而过,这个距离比电视转播卫星和气象卫星离地面都要近。现在看来,地球是否会受到小行星的撞击,不是“可能或不可能”的问题,而是迟早的问题。就像拦截洲际导弹一样,科学家需要的“预警时间”越长越好。如果仅在碰撞前几天才预知危险,那我们只能因为来不及采取行动而束手待毙,就像北欧导演拉斯·冯·提尔在2011年推出的电影《抑郁症》中所描述的那样。
  拦截小天体的办法有很多,可能是出于视觉效果的考虑,最为灾难片津津乐道的办法是用核弹摧毁它。但科学家认为,这其实是最不靠谱的办法。爆炸产生的巨大碎片仍可能坠向地球造成“霰弹”打击的效果。而且对于“脏雪球”彗星而言,松软的质地也使核弹无从发威。科学家认为在预警时间足够长的情况下,慢慢“推”开小天体是不错的解决方案。具体方法是向小天体发射多枚火箭或多块太阳帆,这些火箭和太阳帆固定在小天体上,或推或拽,慢慢把它从与地球相交的轨道上移开。
  躲避太阳浩劫
  地球上大部分能源都来自于太阳,人类把从太阳那里获取的区区能量反施于彼,颇有太极四两拨千斤之妙。科幻片《太阳浩劫》讲的就是这样的东方哲学故事。编剧希望在太阳衰竭之前,向它投掷巨型氢弹,“重新激发太阳活力”。影片中英雄们成功了,阳光继续普照大地。但在现实里,给太阳添燃料可不像给火堆添柴这么简单。太阳内部是一个复杂的流体力学系统,充满混沌性。与太阳巨大的体积相比,地球表面的大气活动就像是在二维平面上发生的,简单至极。在我们尚无法预报天气——更不必说影响台风——之前,是不可能对太阳活动施加任何影响的。
  难道我们因此就要坐以待毙,或者像《神秘代码》中尼古拉斯·凯奇那样祈求“宇宙上帝”的拯救吗?不,自助者天助之,人类还是有办法的。
  对于小规模的太阳风爆发,人类可以“深挖洞、广积粮”,钻入深深的地下隐蔽所躲避高能粒子暴的洗礼。当地面安放的粒子探测器传回数据,显示外面辐射值趋于正常时,人们就可以重返大地了。只是出来之前要记得携带武器,辐射过后,低等生物会发生不可知的变异,鳄鱼一样大的老鼠和狗一样大的蟑螂随时有可能扑出来,上演一出“哥斯拉”式的惨剧。
  后一种方法也存在很大风险,因为小天体必须从距离地球表面仅10000千米的地方飞过,才能对地球产生可观的拖曳力。这些天体可能比杀死恐龙的那颗小天体更大,因此,一个小小的“偏差”就有可能酿成大错。劳林和他的同事们对待这个问题非常严肃,他们在论文中警告说:“直径是100千米的天体以宇宙速度与地球相撞,将使大部分生物绝种,至少细菌级别的生物都会灭绝。这并不是夸大其词。”
  对于最严重的太阳浩劫,坏消息是,人类目前还未掌握把所有人都送上太空并维持多年生存的航天技术——也许真要靠抽签或买票来决定谁当亚当和夏娃。好消息是,据科学家估算,太阳还能正常发光发热50亿年,在这段漫长的时光里,人类有充足的时间来研究该送谁上“方舟”。
  巨型机器人入侵
  科幻电影《环太平洋》是一个关于巨大的机器人与渺小的人类的故事,它根植于巨人神话的悠久传统。巨人是许多民族神话中常有的形象,有些民族以为先有巨人,然后才有神衹,即巨人是最早的一代,不少民族神话中创世者即巨人,如盘古。《变形金刚》中的创造者“撒克巨人”与此异曲同工。在神话、叙事诗、民间故事中,都不乏如何消灭巨人的描写。在神话中,征服、消灭巨人的是神,如在古代希腊神话中,奥林匹斯山的诸神与泰坦作战十年,战胜巨人,把他们推到地府下的无底深渊。在《环太平洋》电影结尾,人类则潜入深海,通过时空隧道将巨型机器人消灭。
  扫除纳米灰雾
  如果说小行星撞击和太阳爆发是天灾,那么,纳米技术的滥用就是人祸,它带来的灾难比《终结者》描述的机器人失控还要可怕。在科幻电影《特种部队:眼镜蛇的崛起》中,恐怖分子在巴黎发射了装满微型纳米机器人的导弹,只见爆炸产生的迷雾转瞬间吞噬了房屋、汽车,甚至连路人亦不能幸免……若不是特种部队及时发射无线电指令关闭了数以亿计的纳米机器人,埃菲尔铁塔都要化作纳米机器人的食物。   纳米技术的灵感,来自于美国物理学家理查德·费因曼在1959年所做的一次题为《在底部还有很大的空间》的演讲。这位当时在加州理工学院任教的科学家向同事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自石器时代开始,人类从磨尖箭头到用光雕刻芯片的所有技术,都与一次性地削去或者融合数以亿计的原子以便把物质做成有用的形态有关。费因曼反问道:为什么我们不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从单个的分子甚至原子开始进行组装,以满足我们对制成品的需要呢?
  设想将数百万个微型机器放入人体的血流中,让它们攻击癌细胞,或者利用小型手术刀抗击艾滋病毒。设想利用一群小型清洁机器人吃掉河流中的污染物,或者利用微型工业机器人在短时间内用单个分子制造出我们希望得到的东西。然而,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你如何制造出数万亿个这种小型机器人?其实方法很简单,你只要教它们如何利用环境中的物质像细胞一样复制自己即可。
  纳米技术之父埃里克·德雷克斯勒在提出上述美好的可能性后,想象力及时刹车,提出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有关世界末日的假说——纳米机器人或许更像微型终结者,它们比大自然的创造物更加先进,它们会在一夜之间彻底战胜有机生命,遵循进化论的规则消灭所有有机生命。
  《侏罗纪公园》的作者迈克尔·克莱顿曾写过一部名为《纳米猎杀》的科幻小说,讲的是一群纳米集群逃出了实验室,迅速进行智能进化,并按照一种“掠食猎物”程序成功运行。失去控制后,它们变成了现实世界中的可怕掠食者。纳米集群不仅在行动上像个掠食者,而且还不断地自我复制,开始追逐沙漠中的动物,当然它们对人类也绝不放过。
  这就是众所周知的“纳米灰雾”问题。这个问题指的是,纳米机器人的自我复制开始失控,最后世界上幸存下来的只有无数的纳米微型机器人。科学家想象,这些机器人看起来就像一堆灰雾飘浮在空中。
  如何避免这个惨淡的结局呢?最好的办法是,绝不给它们植入“复制”自身的程序。再者就是保证它们在收到“关闭”指令时,能够停止吞噬周围物质的破坏行为。要是有恐怖分子真的造出一批这样的机器人进行要挟呢?要是它们在复制过程中出现了偶然的程序失灵,或者无线电指令发射器干脆被它们吃掉了呢?剩下的人们只能祈祷了。因为整个地球都会变成一坨纳米机器人,它们在太阳风的吹拂下,会轻飘飘地飘到火星、木星……吞噬掉所有太阳系的物质后,它们还会向银河系深处蔓延。到时候就连科技发达的外星人都要恨恨地想,为何会有不知死活的家伙发明这种可怕的东西了。
  好莱坞科幻影片《独立日》《后天》《2012》的导演艾默里奇曾这样阐述人类的“科幻灾难片情结”:“我们最大的恐惧和虚无感,不是来自面对自然的不可知,也不全是关于对地震海啸的想象。事实上,对我们产生威胁的是那种面对人类内心邪恶与黑暗所产生的恐惧,以及我们面对人类社会异化、政治国家失控所产生的荒诞感。有时,我们毫无理性恣意妄为地对自然界的毁灭也是恐惧感的来源。这种根源性恐惧已经根植于每个现代人的心中,无论对创作者还是观看者,灾难片无疑是最好的释放。”
  【责任编辑:杨 枫】
其他文献
曾被鲁迅评说为“以华艳之笔,叙恍惚之情”的是( )  A. 唐·李白 B. 唐·沈亚之  C. 宋·司马光 D. 元·方回  运用蒙太奇表现手段,通过具有视觉造型性和听觉造型性的画面语言来展开情节、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戏剧样式是( )  A. 戏曲 B. 歌剧  C. 话剧 D. 影视剧  《红楼梦》中抄检大观园时,唯一没有被抄检的住房是( )  A. 潇湘馆 B. 蘅芜院  C.
惊闻厄休拉·勒古恩(Ursula K.Le Guin)在当地时间1月22日于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家中去世,我们在怀疑、诧异之后,怅然若失的感觉在心头久久难以散去。她是《地海传奇》系列作者,是美国著名科幻和女性主义作家,曾多次获得雨果奖、星云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等重要奖项,被誉为“世界幻想文学女王”。  厄休拉·勒古恩(Ursula K.Le Guin)  但此处我并不想用“纪念”这个略显沉重的主题,因
齐柏林飞艇第一次航行的那一天,我正在前往比利时途中,而且恰巧在斯特拉斯堡稍事停留,我在那里看到飞艇在大教堂上空盘旋,底下是热烈欢呼的群众,飘荡的飞艇好像要向这千年的教堂鞠躬似的。晚上,我在比利时的维尔哈伦家得到消息说,飞艇已在艾希特丁根坠毁。维尔哈伦眼里含着泪水,非常激动。如果他仅仅作为一个比利时人,也许会对这次德国的空难抱无所谓的态度,但是,他觉得自己是一个欧洲人,是一个我们同时代的人,因此,他
荐读人: 刘云芳  河北省文学院签约作家。曾两次获得香港青年文学奖,出版有散文集《木头的信仰》。  赫塔·米勒,德国小说家、诗人、散文家,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米勒是个贴有“冷战”标签的作家,因为出生于罗马尼亚,经历过“柏林墙”的对峙时期,她的作品往往以罗马尼亚为背景,以社会边缘人的视角,记录极权政府对个人的压迫、控制和监视,异议者抗争的勇气和无奈。她擅长为各种事物作新的解读,语言带有魔
“人机大战”主题征文  我的名字是弈。  我不知道这个名字从何而来,也并不清楚我拥有它到底有何意义。我模模糊糊地记得,在更为久远的过去,名字确实曾是有意义的:在那时,我仍然需要与其他具有知性的个体交往,并在这一过程中辨别彼此的身份。但是,这种需要在很早以前就已经随着其他个体的消失而不复存在了。由于逝去的时间实在太过漫长,我甚至无法记清那是多久之前发生的事,我只知道,现在的我孑然一身、无亲无故,当然
得知布莱恩·奥尔迪斯辞世,震惊、悲痛、沉重。打开电脑,世界科幻界各式悼念信息扑面而来……  我缓缓走到阳台上,推窗望去,蓉城的初夜薄暮冥冥、云遮雾罩。奥尔迪斯逝去,升腾成星星遨游太空——哪一颗星是他呢?  茫茫夜空中,我久久寻觅。初识布莱恩·奥尔迪斯 (1989.05 圣马力诺)  1989年5月,我到圣马力诺参加1989 WSF(World Science Fiction,世界科幻組织)圣马力诺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危机是一个紧要关头、一个转折点。遭遇危机往往并非个人和社会欢迎的事,但危机也可能意味着挑战,也可能意味着一个新的机会。  作为新时代学子,你对“危机”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 审题指导 ●  本题引导学生思考个人或社会遭遇危机时应
寒冷的风拂过灰色的荒野,石化的树木毫无生命的气息。盖革计数器发出的沙沙声在旅行者的耳边回荡,深入核污染区的风险,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从未减少。抬头仰望,被辐射尘覆盖的天空灰蒙蒙的,重金属云正在从天边飘来,给荒芜的大地带来剧毒的雨水……一个世纪过去了,核冬天仍在持续。  模糊的人影出现在荒野中,他一副旅行者的装扮,背着一个大包,坚定地前进着。  核对了地图,旅行者将目光投向远处的废城,内置于眼睛中的传感
作者简介  浙江人,生于70年代末,2003年于清华大学微电子所研究生毕业。2003年在《科幻世界》杂志上发表自己的处女作《最后的游戏》,迄今已发表中短篇小说四十余篇,代表作品《时空追缉》《湿婆之舞》《移魂有术》《机器之道》等。长篇科幻小说《银河之心》三部曲于2016年完结出版。其作品多次荣获中国科幻银河奖和全球华语星云奖。他的小说技术含量较高,想象宏大而奇特,却又合理而令人信服,语言风格沉稳冷静
《不存在日报》是一个关注未来与科技的媒体,为你提供来自不同宇宙和时间线的新闻或故事。有的可能来自你所处的时空,有的不是。小心分辨,跟紧我们。因为,我们的指导单位是:未来事务管理局。    导语:特里·普拉切特,在大龟阿图因上创造了在太空中遨游的幻想王国“碟形世界” 。50多年的写作生涯中,他一共创作了90余本小说,至今已售出了9000余万册。而他的一生,也像自己笔下的世界一样精彩。  苏小七,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