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贾平凹《秦腔》中的方言词汇的详细研究,探究到《秦腔》中方言词汇运用的缘由,及《秦腔》中方言词汇运用的价值。研究《秦腔》中的方言词汇可以让更多人通过体会方言词语的独特魅力,来加深对作品文学意蕴的解读,也可以使濒临消亡的方言特色词语得以保存。
关键词:贾平凹;《秦腔》;方言词汇
贾平凹以其质朴的语言加上对于方言的熟练驾驭,创作出《秦腔》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最具特色的是既使用广泛又描述精确的方言词汇,往往这些词含义丰富且表达贴切,很难用普通话中的某个词语去表达对应的词义。《秦腔》中的方言词汇既能更形象的表达出抽象感情,又能勾勒出浓厚的乡土氛围。
一、《秦腔》中方言词汇运用的原因
小说《秦腔》所运用的方言并不是表面看上去的写作技巧或策略,它代表着作家内在的思维和其价值态度。贾平凹在任何场合都说方言,讲方言已经成为他的习惯。他把这种习惯也自然而然的延续到了文学创作中,无论是叙述语言还是小说中的人物对白都使用方言。
(一)方言运用与民间立场
文学要想站在民间的立场上,展现真实的民间,那就必须让民间的语言——方言发声。贾平凹作品最有生命力的特征,就在于他充分吸收了民间文化的养分,把自己的文学艺术语言植根于三秦大地这片沃土,所以作品才充沛着大精神大气象。民间文化并没有那么狭隘,不仅仅包括民歌、民谣,还有老百姓日常的口语以及历史或神话故事,还有戏曲等等,这些都构成了丰富的民间文化。
贾平凹生命的前二十余年一直在陕西商洛丹凤县生活,当地的方言早已融入贾平凹的血液中。《秦腔》中故事的发生地清风街实际上代表的是贾平凹记忆中的故乡——“丹凤棣花镇”。他回忆自己的故乡,用大片大片的记忆组成了一部部经典的作品,他对记忆中的故乡进行了二次创造。在《秦腔》中方言土语并不是被当做装饰品,也不是一味地堆砌方言词汇,而是真正地、内在的实现了方言与作品创作立场的水乳交融。《秦腔》中方言词汇的使用使作品别具一格,让读者阅读起来倍感亲切。实际上《秦腔》就是用农民的话来阐述农民的想法。
(二)方言运用与商州情结
贾平凹是商州人,所以商州的人、事、物便成为他小说创作的背景和故事发生的源泉,小说《秦腔》就以商州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作为故事背景。这片养育作家的大地,已深深地烙印在了他的心中。在贾平凹眼里,商州是他一生向往的精神家园,那里有太多太多的回忆,记录了他的成长,见证着他的成功。如今,他用笔尖来回馈这片给予他太多的故乡。
贾平凹的创作风格细腻深厚,淳朴自然,这源自于故乡商洛自然环境对他的滋润。他的创作风格是由当地自然环境的内化造就的,这种“内化”首先就要求作家读懂自然景色,然后将其融入文学创作之中。此时我们可以在《秦腔》中发现,贾平凹用作品再次印证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
二、《秦腔》中方言词汇的价值
《秦腔》中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陕西方言不仅不影响读者的阅读,而且还带来了一番独特又淳朴的三秦乡村风味。《秦腔》中的三秦味儿离不开贾平凹从小生活的土地。正如刘绍棠所说:“任何一个作家,都不可能手眼通天,……五湖四海,尽收眼底。没有那样的作家……名作家的写作,也要靠他的地方特色。”
(一)推动了典型乡土人物形象的塑造
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秦腔》选用了方言,作品中的人物个性得以天然流露和展现。阿英说:“方言的应用,更足以增进人物的生动性。而性格,由于语言的关系,也更加突出……这是方言的力量。”方言的使用,让作品中的乡土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活,更有亲切感。
例如《秦腔》中对女主角白雪的描述:清风街上的女人数白雪长得稀。例句中用方言词汇“稀”描述了白雪出众的外貌,一个“稀”字说明在清风街上像白雪一样长得像这么俊俏美丽的女人很少,“稀”字在陕西方言里可直接表示长得好看。
正如秦腔拥有不少迷恋者一样,白雪也不乏痴迷者;白雪之于清风街,就像秦腔之于秦地那般。从某角度来看,小说中女主人公白雪的命运也就是秦腔命运的写照。白雪本该得到丈夫夏风的爱,但是却失去了他;秦腔本该在三秦大地上流行,却也走向了没落。
贾平凹要写三秦大地上的人,要展示陕西的风土人情,那么陕西方言就是不二之选。小说中的方言土语活泼地道、丰富生动,比标准语更能传神达意,更符合乡土人物形象,更能凸显人物的性格,更符合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和气质。更加自然妥贴、地道本色。总之,方言词语的使用为文学作品注入了更加新鲜、活泼的血液。
(二)体现了独特的三秦文化
《秦腔》把三秦大地作为取材对象,作品中的秦地乡土气息浓厚。《秦腔》以“秦腔”作为小说的名字,也以秦腔中的唱词贯连小说,这是它的一大特色。各种场景出現的秦腔唱词对于烘托故事的背景、隐喻小说情节的发展、推动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间接描述人物的内心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夏风要跟白雪离婚时,夏风的父亲夏天智很是气愤要与夏风断绝关系,此时放的是《辕门斩子》的戏:“恨不得把奴才油锅去熬……因此上绑辕门示众知晓”,这出《辕门斩子》很应景的唱出了夏天智此时对儿子夏风要离婚一事的无奈和气愤。
作家是有较大影响的语用主体,大量的方言在作品中的使用对于当地方言的传承与发展会起到积极的作用。《秦腔》中陕西方言运用的方式多种多样,由此可见,贾平凹是一位自觉运用陕西方言的作家。
三、结语
以上粗浅地谈了一下《秦腔》中方言词汇的概貌。所举的例子只是《秦腔》中的一部分;所列举的形式,也不是全部。但就这些,也不难看出陕西方言词汇形式的多样与灵活。我想这个课题的研究对提高反映三秦大地的文学作品的语言表现力,对于丰富普通话的词汇,以及对于陕西地方文化的研究都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周罡,莫言.发现故乡与表现自我—莫言访谈录[J].小说评论,2002,6.
[2]刘绍棠.我与乡土文学[M].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1984:200-203.
[3]阿英.晚清小说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12.
作者简介:
于泽茜(1994.05—),女,汉族,籍贯:陕西省西安市,陕西省延安市延安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关键词:贾平凹;《秦腔》;方言词汇
贾平凹以其质朴的语言加上对于方言的熟练驾驭,创作出《秦腔》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最具特色的是既使用广泛又描述精确的方言词汇,往往这些词含义丰富且表达贴切,很难用普通话中的某个词语去表达对应的词义。《秦腔》中的方言词汇既能更形象的表达出抽象感情,又能勾勒出浓厚的乡土氛围。
一、《秦腔》中方言词汇运用的原因
小说《秦腔》所运用的方言并不是表面看上去的写作技巧或策略,它代表着作家内在的思维和其价值态度。贾平凹在任何场合都说方言,讲方言已经成为他的习惯。他把这种习惯也自然而然的延续到了文学创作中,无论是叙述语言还是小说中的人物对白都使用方言。
(一)方言运用与民间立场
文学要想站在民间的立场上,展现真实的民间,那就必须让民间的语言——方言发声。贾平凹作品最有生命力的特征,就在于他充分吸收了民间文化的养分,把自己的文学艺术语言植根于三秦大地这片沃土,所以作品才充沛着大精神大气象。民间文化并没有那么狭隘,不仅仅包括民歌、民谣,还有老百姓日常的口语以及历史或神话故事,还有戏曲等等,这些都构成了丰富的民间文化。
贾平凹生命的前二十余年一直在陕西商洛丹凤县生活,当地的方言早已融入贾平凹的血液中。《秦腔》中故事的发生地清风街实际上代表的是贾平凹记忆中的故乡——“丹凤棣花镇”。他回忆自己的故乡,用大片大片的记忆组成了一部部经典的作品,他对记忆中的故乡进行了二次创造。在《秦腔》中方言土语并不是被当做装饰品,也不是一味地堆砌方言词汇,而是真正地、内在的实现了方言与作品创作立场的水乳交融。《秦腔》中方言词汇的使用使作品别具一格,让读者阅读起来倍感亲切。实际上《秦腔》就是用农民的话来阐述农民的想法。
(二)方言运用与商州情结
贾平凹是商州人,所以商州的人、事、物便成为他小说创作的背景和故事发生的源泉,小说《秦腔》就以商州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作为故事背景。这片养育作家的大地,已深深地烙印在了他的心中。在贾平凹眼里,商州是他一生向往的精神家园,那里有太多太多的回忆,记录了他的成长,见证着他的成功。如今,他用笔尖来回馈这片给予他太多的故乡。
贾平凹的创作风格细腻深厚,淳朴自然,这源自于故乡商洛自然环境对他的滋润。他的创作风格是由当地自然环境的内化造就的,这种“内化”首先就要求作家读懂自然景色,然后将其融入文学创作之中。此时我们可以在《秦腔》中发现,贾平凹用作品再次印证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
二、《秦腔》中方言词汇的价值
《秦腔》中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陕西方言不仅不影响读者的阅读,而且还带来了一番独特又淳朴的三秦乡村风味。《秦腔》中的三秦味儿离不开贾平凹从小生活的土地。正如刘绍棠所说:“任何一个作家,都不可能手眼通天,……五湖四海,尽收眼底。没有那样的作家……名作家的写作,也要靠他的地方特色。”
(一)推动了典型乡土人物形象的塑造
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秦腔》选用了方言,作品中的人物个性得以天然流露和展现。阿英说:“方言的应用,更足以增进人物的生动性。而性格,由于语言的关系,也更加突出……这是方言的力量。”方言的使用,让作品中的乡土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活,更有亲切感。
例如《秦腔》中对女主角白雪的描述:清风街上的女人数白雪长得稀。例句中用方言词汇“稀”描述了白雪出众的外貌,一个“稀”字说明在清风街上像白雪一样长得像这么俊俏美丽的女人很少,“稀”字在陕西方言里可直接表示长得好看。
正如秦腔拥有不少迷恋者一样,白雪也不乏痴迷者;白雪之于清风街,就像秦腔之于秦地那般。从某角度来看,小说中女主人公白雪的命运也就是秦腔命运的写照。白雪本该得到丈夫夏风的爱,但是却失去了他;秦腔本该在三秦大地上流行,却也走向了没落。
贾平凹要写三秦大地上的人,要展示陕西的风土人情,那么陕西方言就是不二之选。小说中的方言土语活泼地道、丰富生动,比标准语更能传神达意,更符合乡土人物形象,更能凸显人物的性格,更符合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和气质。更加自然妥贴、地道本色。总之,方言词语的使用为文学作品注入了更加新鲜、活泼的血液。
(二)体现了独特的三秦文化
《秦腔》把三秦大地作为取材对象,作品中的秦地乡土气息浓厚。《秦腔》以“秦腔”作为小说的名字,也以秦腔中的唱词贯连小说,这是它的一大特色。各种场景出現的秦腔唱词对于烘托故事的背景、隐喻小说情节的发展、推动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间接描述人物的内心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夏风要跟白雪离婚时,夏风的父亲夏天智很是气愤要与夏风断绝关系,此时放的是《辕门斩子》的戏:“恨不得把奴才油锅去熬……因此上绑辕门示众知晓”,这出《辕门斩子》很应景的唱出了夏天智此时对儿子夏风要离婚一事的无奈和气愤。
作家是有较大影响的语用主体,大量的方言在作品中的使用对于当地方言的传承与发展会起到积极的作用。《秦腔》中陕西方言运用的方式多种多样,由此可见,贾平凹是一位自觉运用陕西方言的作家。
三、结语
以上粗浅地谈了一下《秦腔》中方言词汇的概貌。所举的例子只是《秦腔》中的一部分;所列举的形式,也不是全部。但就这些,也不难看出陕西方言词汇形式的多样与灵活。我想这个课题的研究对提高反映三秦大地的文学作品的语言表现力,对于丰富普通话的词汇,以及对于陕西地方文化的研究都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周罡,莫言.发现故乡与表现自我—莫言访谈录[J].小说评论,2002,6.
[2]刘绍棠.我与乡土文学[M].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1984:200-203.
[3]阿英.晚清小说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12.
作者简介:
于泽茜(1994.05—),女,汉族,籍贯:陕西省西安市,陕西省延安市延安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