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吏部尚书:爱进谏,更是权宦克星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ti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朝官员王恕从小受家族忠君报国思想的影响,性格耿直,为官四十余年,虽饱受官场陋习熏染,却不改耿直本色,但凡遇到看不顺眼的事都会上疏弹劾。
  成化二十年(1484年),某僧人在宫内大搞神仙方术、点石成金的把戏,耍得明宪宗团团转。刑部员外郎忍无可忍,上书弹劾那名僧人,结果惹得明宪宗大怒,将刑部员外郎判了死刑,并宣称谁再提此事,一律问斩。
  众人深知刑部员外郎是被冤枉的,但都不敢替他求情。就在万马齐喑之时,王恕站出来进谏道:“臣觉得刑部员外郎说得很对,您不应降罪于他。”接着,王恕用事实说话,列举了该僧人进宫后的所作所为。明宪宗自知理亏,将那名僧人诛杀了。
  王恕敢于冒死进谏的事情不止这一件。
  成化十三年,因反对皇帝设立西厂、重用太监汪直,以内阁首辅为首的一批正直官员纷纷被迫辞官,朝中的正直势力为之一空。新上任的内阁首辅则积极吸取前任的“教训”,一味逢迎,不敢忤逆皇帝。这时,担任南京兵部尚书的王恕屡屡上疏进谏,建言献策,以至于当时官场上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可见其“谏名”之显赫。
  除了进谏,王恕在其他方面也有“绝活”,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裁抑宦官。
  成化十二年,云南镇守太监钱能仗着天高皇帝远,在云南胡作非为,搞得天怒人怨,当地官员畏惧钱能的权势,无人敢管。某大臣实在看不下去了,奏请让刚正倔强的王恕担任云南巡抚,前去治理云南。明宪宗虽有意偏袒钱能,但也不好拒绝,点头同意了。
  当时,钱能正在做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勾结他国,以达到敛财的目的。
  钱能派麾下的指挥官郭景至京师奏事,称安南国(今越南)擅自派兵进入云南搜捕盗贼。放到现在,这就是干预他国内政,足以引发战争。但安南国是明太祖钦定的15個“不征之国”之一,所以明宪宗并未陈兵以待,只是命郭景带着敕书前往安南进行口头警告。这正好合了钱能的心意,他就是想利用去“警告”对方的时机拉拢安南国、给自己谋点儿好处。所以,钱能并未按皇帝的意思办,而是让郭景带着玉带、宝绦等宝物送给安南国王,顺便捞点儿安南特产—钱能向敌国国王赠送宝物,简直就是在鼓励安南入侵,这可是大罪。
  除此之外,钱能还频繁派遣郭景带人与孟密(今属缅甸)的当地官员来往,“纳其金宝无算”,惹得对方怨言纷起、扰攘不安。
  对于钱能的这些不安分行为,王恕早有耳闻,所以上任之后,他一边装着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一边默默搜集钱能私通安南、收受贿赂的证据,准备给钱能来一个下马威。
  王恕发现郭景在这些勾结事件中是一个很关键的人物,便立刻派人捉拿郭景。没想到,郭景得到风声,深知罪不可恕,竟畏罪自杀了。没抓到郭景的王恕有点儿郁闷,一面继续派人抓捕钱能的其余同伙,一面将钱能做的那些出格之事上报朝廷,并提醒明宪宗应该杀掉钱能,以安定边疆。得知丑事被捅到了朝廷那里,一贯嚣张跋扈的钱能终于害怕了,赶紧给宫中的哥们儿写信求助。
  为了以防万一,惶惶不可终日的钱能狗急跳墙,居然派人混入王恕的随从队伍中,伺机进行暗杀。结果那名刺客很快被王恕发现了,因为每次出行,王恕身边的随从都是固定的,突然多了一个人,十分显眼。钱能得知阴谋败露,非常恐慌。这时,他宫中的哥们儿起了作用,明宪宗被蛊惑得真的没有重罚钱能,只是象征性地警告了钱能一番。
  经此事后,钱能确实收敛了不少,尤其不敢惹王恕了,每次都对他恭恭敬敬,尊重有加。王恕镇守云南期间,先后上疏多达20次,弹劾权贵,整顿地方,耿直之名天下闻知,云南的治安渐渐好转,百姓无不拍手称快,钱能也真正认识到了王恕的厉害。
  钱能之后被调为南京镇守太监,与王恕再次共事之后,也不敢嚣张跋扈,而是继续在王恕面前恭恭敬敬地装起孙子来。为了打消王恕对自己的戒心,钱能还公开拍马屁道:“王公,天人也,吾敬事而已。”见钱能的姿态放得如此之低,也不干什么出格的事了,王恕也就放心了。
  除了钱能,成化年间的另一位太监也在王恕面前碰了壁。
  成化十五年,朝廷命王恕担任南直隶巡抚,驻守苏州府,他就是在这期间扳倒了来此地采办物品的太监王敬。
  一次,王敬不知从哪里弄来一本古书,很是喜欢,于是要苏州府的秀才们无偿帮他抄书,秀才们自然一万个不乐意。王敬大发雷霆,派人追到驿站暴打秀才。
  如此一来,秀才们彻底不干了,他们发动“驱王运动”,把王敬赶出了苏州府。堂堂采办太监居然被一帮穷秀才赶了出来,高傲的王太监咽不下这口气,便向皇帝上疏诬陷秀才们谋反。
  这时,王恕又开启了自己一贯打击权宦的模式:紧急上疏皇帝,将王敬的罪状一一列出来,以供御览。王敬也不甘示弱,立刻写奏章反击,还把“不肯配合”自己工作的常州知府写了进去。明宪宗对王敬还是很信任的,所以在得到王敬的奏疏后,把常州知府抓进了监狱。这彻底激发了王恕的战斗力,他连着上了三道奏疏弹劾王敬,摆出了与王敬不死不休的拼命架势。
  就在此时,东厂提督太监也掺和了进来。这位贪财的厂公见王敬在江南风光无限,捞了不少银子,心里很不平衡,便把王敬在江南干的其他龌龊事也抖了出来。明宪宗这才知道王敬捅了多大的娄子,下诏将王敬逮捕入獄,后充“净军”(由太监组成的军队)。
  王恕以弹劾权贵、裁抑权宦名闻朝野,但也因此招来不少怨恨,其中就包括明宪宗。明朝诸帝中,明宪宗是个性子懒散的皇帝,他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行事准则,因而对经常上疏打扰他清静的王恕很是恼火,便在成化二十二年找了一个借口,强令王恕致仕。
  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在王恕被迫致仕的次年,明宪宗去世,新即位的明孝宗仰慕王恕已久,立刻把王恕请出来,担任吏部尚书,掌管朝中人事大权。吏部尚书是王恕的最后一个职务,就任之后,王恕“老夫聊发少年狂”,抖擞精神,大刀阔斧地进行人事改革,裁汰了许多不称职的官场败类,提拔了不少年轻有为的官场后进,为“弘治中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自己的谢幕献上了一次完美演出。
  编 辑/夏 涵
其他文献
这世上有三种人可以任性:有颜任性,有钱任性,有才任性。金圣叹就是第三种,才华高到飞起,任性到天上没有,地上一个。金圣叹被称为“中国白话文学研究的开拓者”,并开创了“细读文本的文学批评方法”。他的批评十分有创意,在小说批评的领域更是首屈一指。他所写评点之详尽细致,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前所未有。简单点说,他就是毒舌到天下无敌。所以,他的人生,注定不一般。  金圣叹曾感叹“恰似自古迄今,只我一人是大材”。
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王国维与蔡元培是出类拔萃的人物,但比起两人的相同,王国维与蔡元培的相异更加明显。  王国维一生都热爱学问,生平批校的古籍超过200种,写了62种著作,影响也很广泛。在日本留学时,王国维即在某著名刊物上发表过相当数量的译作,有时还加些自己的阐述,大幅度介绍近代西方学等领域的前沿信息。后来,王国维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始终将学问视为自己的生命之本,没有浪费过丝毫光阴。  大王
蒋介石给人的印象是一个非常正经,严肃认真、不苟言笑的人。而他的日记中则呈现出许多截然相反的情形。  蒋介石很喜欢小动物,特别喜欢养狗。他的官邸中有两只狗,一只狼狗,属于宋美龄;另一只叫白朗,属于蒋介石。蒋介石和狗狗在一起的生活是怎样的呢?(以下内容出自蒋介石日记。)  1958年1月10日:晡,带狗散步,狗作反抗。甚觉不快,愤怒不已。继思狗尚如此,则于何怪,因之,对监察委员之无理取闹,反觉心平矣!
开封是大宋的都城,当时的开封府尹相当于现在首都的市委书记,官职可谓不小。大宋最出名的开封府尹,大概要数包拯了,到今天,仍有一句唱词道,“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其实,包拯当时是龙图阁直学士,代理开封府尹,即“权知开封府”,不是正式的。  由于他的代理开封府尹做得很称职,口碑很好,这段历史至今仍被人传颂。不过历史上还有一人也曾“以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成为真正的开封府尹,而且做得更好,更称职。  这个
1894年,绍兴。  一个身材高大的中年人来到“咸亨酒店”柜台,低声对服务员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他的脸色不太好看,花白胡子也乱蓬蓬的,唯一与别人不同的是,他穿着读书人的长衫。  这个中年人,就是鲁迅笔下的孔乙己,那个被我们嘲笑了多年的读书人。  众所周知,酒店就是一个小社会,三教九流的人都喜欢来这儿喝两口,没事拉拉家常、吹吹牛,反正不用交税。但是,所有人都以欺负孔乙己为乐。  穿短袖的
中国古代的皇帝,自信确信并坚信“就有种乎”,不是龙种,就是神种。汉高祖他妈,与蛟龙神交,遂产高祖;元朝始祖他妈更玄乎,白光自天窗中入,化为金色神人,来到卧榻之上,遂有身孕。这些神乎其神、玄之又玄的故事,既非瞎掰,也非野史,而是见诸《史记》《汉书》等正经史书。  同治他妈慈禧太后觉悟高,明事理,不喜欢此种把戏,觉得皇帝是天下的共主,自己应是天上的神仙。到底是哪位神仙呢?慈禧思来想去,越想越觉得她就是
敲门  曹魏玄学家王弼生于世家,先辈中有“建安七子”之一,有美男子,还有汉末军阀。王家左手学孔子修身,右手学老子修心,在曹魏时期生活得还算安好。只是,这种安稳不是王弼想要的。  早慧的他不仅继承了儒道的家学,对音律和时尚的玄学也颇有研究,十几岁就有令名。在曹魏末年幽暗的天空深处蓦然回首,他看到了自己国家面临的忧患重重。于是,某个春日,他去拜访了当时思想界的一位大咖。  和一个十几岁的童子论道,对这
如果你(历史学家钱穆)穿越回清朝末年,被扔进江苏省无锡县的水乡小镇,作为祖上曾阔过的大家族的一支,耕读传家,书香不断。  你于1895年出生。为什么是这年?纯属巧合。如果非硬要扯,那就是因为当时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甲午战争。  你七岁时上了私塾,离家有五里地。同宗伯父请了一位先生,到家里教自己的儿子读书,除伯父的儿子外,还有先生的儿子,加上你哥和你,一共就四个学生。  先生让你每天认20个生字。
乾隆二十年(1755年),名震朝野的胡中藻案中,从案发到胡中藻人头落地,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但后续奏折、谕旨却往后延伸了半年。这是因为乾隆不满足,他要知道,杀了胡中藻,到底还有没有“后来人”。而要真正了解这个,就得靠“钓鱼”和“告密”了。  早在乾隆十七年,刑部尚书梁诗正就以父亲年迈要回家照顾父亲为由乞归杭州。然而,生性多疑的乾隆一直怀疑梁诗正回家奉养父亲只是借口,肯定是因为之前被革职留任的事对他
在明代很多“清流”眼里,严嵩的儿子严世蕃是个“拼爹”的草包,但其实他天生博闻强记,从小接受母亲的严格教育,亲舅舅更是进了“世界科学家名录”的欧阳德,于是各种本事学得精熟。  严世蕃凭老爹的权势就任工部侍郎后,每次下去巡查,只要翻下账本,再去工地走两步,工程质量能打几分、经办官员黑了多少钱,全能判个分毫不差,当面给相关人员点明。每次他一开口,立刻跪下一群人。  就连老爹的首辅政务,他也能轻松搞定。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