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叹:用生命来幽默的天才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bmnbmnbmnbmn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世上有三种人可以任性:有颜任性,有钱任性,有才任性。金圣叹就是第三种,才华高到飞起,任性到天上没有,地上一个。金圣叹被称为“中国白话文学研究的开拓者”,并开创了“细读文本的文学批评方法”。他的批评十分有创意,在小说批评的领域更是首屈一指。他所写评点之详尽细致,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前所未有。简单点说,他就是毒舌到天下无敌。所以,他的人生,注定不一般。
  金圣叹曾感叹“恰似自古迄今,只我一人是大材”。这口气,不比王阳明说自己要做圣贤低调啊。然后,他以各种有才的方式,彰显了自己的才华。
  比如,他去考科举。
  第一次,考试题目是:“吾岂匏瓜也哉,焉能击而不食。”这个题目出自《论语·阳货》,意思是:我仿佛就是匏瓜,不是挂在那里给你们看的,是要给人吃的。孔子用它比喻“怀才而莫展,一如匏瓜中看而不可吃用”。金圣叹是个看得开的人,觉得既然怀才不遇,那何苦非要去遇呢?做人最重要的是开心。于是,金圣叹开始了他的创意。别人在那里奋笔疾书,他在那里奋笔疾画,直接在试卷上画了一个和尚、一把剃刀,就这么交上去了。具体是什么意思,主考官你自己领悟吧.
  主考官一看试卷差点气死。结果,金圣叹当然是没考上。
  第二次,金圣叹又去了。这次的考试题目是:“如此则安之动心否乎。”题目看上去没头没脑,但是多读书就知道它来自孟子(《公孙丑上》。公孙丑问孟子:“先生如果担任齐国的卿相,有机会实行你的主张,即使因此而使齐国成为霸主,甚至称王于天下,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如果这样,你动心不动心呢?”孟子回答:“不,我40岁起就不动心了。”
  金圣叹一看,这问题明显就是故意不说前提条件,直接问动不动心,却不说因什么而动不动心,所以首先是要把题目补全。金圣叹又开始了他的创意,先写:“空山穷谷之中,黄金万两;露白葭苍而外,有美一人,夫子动心乎?”看到没,题目补全了,很好。接着,他开始写答案。孟子不是说自己40岁开始就不动心了吗?那说明他40岁之前会动心。于是,金圣叹奋笔疾书:动动动……一口气写了39个“动”字,然后就这样交卷了……
  主考官一看试卷,估计又要被气瘫。结果,金圣叹当然还是落榜。
  第三次,金圣叹又去了,这次的题目是:“孟子将朝王。”冤家路窄,这个题目还是出自孟子《公孙丑上》,讲的是孟子正要去朝见齐王,齐王派人来说:“我本该来看望您的,但是有畏寒的病,不能吹风。明天早晨,我将临朝听政,不知您是否肯来让我见见您?”孟子回话道:“我不幸生病,不能到朝堂上去。”
  孟子当然没病,第二天就出去耍了,完了还被景子狠狠训了一通。所以这本来就是孟子傲娇了。但金圣叹不这样想,他觉得,关于孟子和朝王的分析已经成为街款,我不能落入俗套,必须就题解题。
  于是,金圣叹开始了他的创意。文中很明显,孟子已经出场了,但“王”还没出场,看看戏里,那些皇帝要出场的时候都会怎么样?要有排场,要有仪式,两边会有四个戏子在那里喊“吁”!于是,金圣叹奋笔疾书:吁吁吁吁,一口气写了四个“吁”字。写完,他拿起卷子一看,嗯,生活要有仪式感,完美,然后就交卷了……
  主考官一看差点被整自闭。结果,金圣叹依旧铩羽而归。
  第四次,金圣叹又去了……这种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真是让人感动。
  这一次的题目是:“西子来矣。”西子指西施。看看这四个字,多美,给了人无限遐想,也给了金圣叹无限瞎想。他先想,西子为什么叫西子?因为她住在西村(西施出生于越国诸暨苎萝村,苎萝村分东西二村,西施在西村)。
  于是,金圣叹又开始了他的创意。西子住西村,那自然是从西边来了。嗯,那这件事就很清楚了。金圣叹奋笔疾书:“出其东门,西子不来;出其南门,西子不来;出其北门,西子不来;出其西门,西子来乎?西子来乎。”写完,他拿起卷子一看,逻辑清晰、有理有据,完美。主考官却被他整得怀疑人生了,结果他当然是没考上。
  除了通过科考展示自己的傲娇,金圣叹还喜欢对对子。
  有一次,他的舅舅钱谦益过生日,因为金圣叹名声在外,就有人请他当场写副对子。金圣叹其实很讨厌这个舅舅,因为钱谦益绝对算是老奸巨猾的人物。他原是崇祯朝的礼部尚书,后李白成进京,他就投靠了南明奸相马士英。后清兵南下,他又跑去降清,当上了清朝的礼部侍郎。
  金圣叹却很高兴地答应,提起笔来一通疾书,写了七个大字:一个文官小花脸。钱谦益一看被气得差点晕倒。接着,金圣叹又慢慢写了四个字:三朝元老……钱谦益看到这里,缓过点劲儿来。金圣叹最后一通疾书,写完走人。大家一看,竟然是:一个文官小花脸,三朝元老大奸臣。钱谦益彻底被气炸了……
  后来,金圣叹因为“哭庙案”被抓入狱,还被定了砍头的罪。他儿子来探望他,他还给儿子出对子。上联:莲子心中苦。儿子正难受,没心思对下联,他就自己接了一句:梨儿腹内酸。“莲”与“怜”同音,“梨”与“离”同音,他儿子一听,哭得更凶了。
  在狱里,金圣叹寻思着,闲着也是闲着,不如皮一下,就把狱卒叫过来说:我想写一封信,麻烦交给我家人吧。狱卒给了他纸笔,他提笔一通疾书,然后交给狱卒了,獄卒当然要先交给上级审查。上级打开信一看,只见信中开头五个大字“字付大儿看”,后面说“盐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传,吾无遗恨矣”。这明显就是占这个上级的便宜。
  到了砍头那天,金圣叹寻思着,死了也是死了,不如皮一下,就在耳朵里塞了两个纸条。刽子手手起刀落,纸条就从金圣叹的耳朵里掉了出来。刽子手奇怪,捡起来一看,一张上面写了个“好”字,一张上面写了个“疼”字……一代怪才,就以这样的方式告别了人间。
  看金圣叹这一生的行事风格,倒真如他自己所说的那句话:“割头,痛事也;饮酒,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
  编辑/羽川
其他文献
天聪九年(1635年),察哈尔部林丹汗的儿子额哲随母亲归顺皇太极后,皇太极先将自己的次女固伦公主嫁给了他,随后又册封他为和硕亲王,位列蒙古王公之首。在皇太极的登基大典上,额哲的朝位列群臣之首;至于皇太极日常对额哲的赏赐更是频繁。  皇太极一方面已经做到他能力范围内对于察哈尔蒙古的礼遇,另一方面也十分注意对察哈尔余部的防范。皇太极将额哲为首的察哈尔部众安排在义州边外的孙岛、习尔哈地方,一来该地距离清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最热血的一句台词是“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算”。但你知道“我命由我不由天”这句话的出处吗?就是明朝思想家袁了凡撰写的《了凡四训》。哪吒很励志,袁了凡的故事比哪吒更励志。  袁了凡本不叫袁了凡,而叫袁黄,号学海。  明朝万历年间,他出生于浙江嘉善。幼时,袁黄的父亲就病逝了。母亲对他说:“你放弃科考吧,去学医,不仅能赚钱,还能救济世人。”袁黄说:“可是我很想读书啊
19世纪,欧洲城市化的速度很快,很多农民进城生活,导致种地的人变少,而吃饭的人还和以前一样多。  为从大自然中找到最好的肥料,提高单块农田的产量,德国人李比希到南美洲考察,登上秘鲁海岸附近遍布鸟粪的钦查群岛。经试验,岛上这些干透的鸟粪便是极佳的肥料,富含农作物所需的元素,能让土豆的产量翻两三倍。  这一消息传开后,欧洲国家纷纷跑到秘鲁买鸟粪,仅1850年1月到1851年4月,秘鲁就卖给英国13.5
众所周知,曾国藩一生遭遇过三大危难:一为靖港,二为湖口,三为祁门。因为哪一次都与自杀联系在一起,但他哪一次也没死成。  其实,曾国藩的三次危难还真没炒作得那么危急。  靖港战败,曾国藩忙不迭跳水,而此时的湘军主力由塔齐布率领,正与太平军在距离靖港不远的湘潭大战。还不知道鹿死谁手,就搞出这么一出自杀的乌龙。曾国藩面对危难,心态还真是脆弱。  如果说靖港一跳是因曾国藩初出茅庐,心态不平稳有情可原,那么
第75回,这是《红楼梦》里最后一个中秋节了。大概每个家族在气数渐尽的时候,人丁就会不知不觉稀疏下来,生育能力是很直观的家运指标。人都没了,还能干成什么事?更别提遴选择优了。  《红楼梦》一书,从头到尾,贾府里不断有人死去,却不见有婴儿降生。要么怀不上,比如邢夫人、尤氏、秦可卿三位;要么千辛万苦怀上了却留不住,比如凤姐、尤二姐,各自流产过一个男胎。宝玉为什么一直可以是巨嬰,这都是人口顺差的后果。  
初见她时,我正躺在大簇的洁白卷耳花海中,眼前只有她无限放大的笑靥,她颤动的眼睛好像仲夏夜寂寞又闪闪发亮的星辰。  那天她梳着蓬松的花苞头,鹅黄的发带软软地搭在肩上,然后她莫名地扑到我身上,脆生生地喊着“卷耳、卷耳”,像一只粉蝶,带着春芳的清甜气息。  许是受到了惊吓,我竟忘了把她从我身上推走,过了片刻,才把她抱在膝上,捏了捏她肉嘟嘟的脸蛋,随后道:“你知道我是谁吗?我可是吃人的妖怪呢!”她嘟起嘴,
冬天来了,走在寒风中,即便把自己裹成粽子,还是冻得瑟瑟发抖。这时候,人们最怀念的恐怕就是家里的暖气了。到底是谁发明了暖气片,已不可考,现在公认的是,俄国人弗兰茨·桑加利对暖气片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  桑加利是移民二代,很小就随父母移民俄国,长大后,从事商业贸易工作,经常在欧洲国家中来往。正是这段异国经历,给了他更多的发展机会。  有一年,在英国,他见识到了当时最先进的熔铸铁技术,并深深迷上了它,
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八月二十一日,总管内务府大臣英和向朝廷奏报有关审理宫中内左门当差太监王幅受擅自寄送书信给宫外家人的案例,并详细记录了王幅受寄出的家信内容。  此案中,王幅受曾多次托人寄信给住在天津县的母亲。这些往来书信最后都被查获了,奏折附件中甚至还保留了一封王幅受的母亲寄给他的家书。由于这件事违反了宫中禁例,王幅受被治罪处罚。但事件的源头,其实是紫禁城外的王母因为过分思念儿子,才托人带
曾巩和欧阳修、苏轼等人齐名,可他为人又不同于这两个人。他很方正,没有苏轼的风流飘逸;也很少写出老师欧阳修那种“好个人人,深点唇儿淡抹腮……遗下弓弓小绣鞋”的香艳词。因此,古人评论他:“平生深于经术,得其理趣;而流连光景,吟风弄月,非其好也。”按道理说,这样的人,如果在书院教学,在书房研读经书,或者在宣纸江湖驰骋笔墨,都是很好的。至于理政,估计不行,因为他缺乏灵活性和变通性。  可是,曾巩恰好相反,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明朝首都发生了一起轰动的案件——“崔鉴案”,堪称明代版“辱母杀人案”。那一年,崔鉴还只是一名13岁的学生,在学校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悲摧的是,他有个很不让人省心的老爸,老爸不仅对崔鉴的老妈王氏不好,还把一个姓魏的娼妓娶进门,一起欺负王氏,王氏每天都生活得战战兢兢。  有一天,崔鉴的老爸有事外出,崔鉴也上学去了,家里只剩下魏氏和王氏,平日里就互不待见的两个女人又掐起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