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问题教学”的优化与改进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2005821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主问题教学”,指的是在阅读教学中,一节课围绕一个开放、有深度的主问题,以一两条主线带动全文,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创造,呈现主线明晰,板块推进,高效等特征的一种教学方式。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研究,我们认为“主问题教学”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优化与改进,以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一、“主问题教学”应向整本书阅读、习作教学延伸
  “主问题教学”不应只停留于阅读教学,而应四面开花,向整本书阅读、习作教学延伸,以求更大范围地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
  如张祖庆老师在执教习作课《微影评〈月神〉》时,让学生围绕主问题“我关注到了哪个细节,觉得导演其实想表达的是什么”展开充分的讨论。学生聚焦影片细节,细细品赏,换角度揣摩导演意图,发现影片中蕴藏着深刻又丰富的内涵:有关于选择、爱、亲情、成长、想象力、童心、独立、尊重、尝试、探索、方法、路径、个性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了一部优秀的电影带给大家的思考是多维度的,只要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在电影细节中找到相关的证据自圆其说即可。如此一来,学生有了“主问题”这一思维支架的支撑,轻松地走进对他们来说有点难度的影评天地。当他们最终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真实思考时,其微影评的高质量、高水准、多元化已成为自然而然的结果。
  再如一位名师执教的整本书阅读课《草房子》,抓住主问题“这几个少年成长中的关键事件是什么?你认为《草房子》是一本怎样的书,它告诉我们什么?”形成“聊书”的主旋律。学生借助这一问题支架,自然、随性、从容地走入作品的深处,探究文字背后的内容。更因为主问题的开放性,学生的讨论也更有空间与弹性。他们放开来谈,谈自己的所读所得,谈自己的所思所想,聊着聊着,书一点点地读进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一点点地树立在学生心中,聊得放松,聊得开阔,也聊得深入。
  可见,“主问题教学”向整本书阅读、习作教学延伸,不但可行,而且效果明显。
  二、“主问题教学”应向整个单元延伸
  脑科学告诉我们,学习需要帮助学生建立关联,而且相互之间的关联度越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就越强。因此,我们有必要打破一篇文章的局限,建立一个生态的大课堂,由单篇的阅读教学转向指向整个单元的群文阅读教学。
  比如,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走进西部》,学生自主选择小组最想解决的问题:
  这个单元,我们欣赏到了哪些西部风光?(指向文本内容)
  这个单元有好多地方写到了美丽的景色,这些景色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指向阅读理解)
  这个单元可以和哪个单元归整到一起学习?说说你的原因。(指向文体)
  若是你要写一篇《美丽的校园》,你会仿照哪一篇文章来写?(指向写法)
  在筛选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指向于整个单元的“主问题”可以指向于文本内容、阅读理解、文体、写法等多个角度,顿时明白了单元“主问题”的提问方法。
  学习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走进童年》时,学生根据前期的探究方向与爱好,便提出如下主问题:
  这个单元围绕“童年”写了童年的发现、天真可爱与顽劣有趣等,你最喜欢哪篇课文,为什么?
  我们的童年,做了哪些傻事、趣事?你喜欢仿照哪一篇文章来写?
  你读过的哪些书中讲到了作家的童年或者小说主人公的童年让你印象深刻?你能向大家推荐推荐吗?
  从学生提的主问题中,我们可以发现当他们从整个单元的视角来看一组课文时,就会潜意识地关注到整组文章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而在诸多文章中建立关联点。其关联的密度、深度与面对一篇课文时显然有本质上的不同。
  真正的学习一定是从问题开始的,是从提问题与努力解决问题开始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整个单元的整体学习。故而,“主问题教学”应由单篇课文的阅读教学向整个单元延伸。
  三、“主问题教学”应转向“以学定问”
  所谓“以学定问”,就是“主问题教学”应基于学生的预习起点,从自主质疑中进行梳理统整,找出有价值的主问题在课堂上与学生研讨。
  《祖父的园子》这个题目好奇怪,一般人取题为《美丽的园子》《心中的园子》《光亮的园子》《自由的园子》等等。作者为什么要以“祖父的园子”为题呢?
  当学生的问题指向呈现多元化、课外化的趋向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达成单元教学目标的情况下,适当补充一些课外资料,如“萧红的生平”,或者安排同学们阅读相关书籍《黄金时代》《呼兰河传》《城南旧事》后专门开展一次课外阅读交流活动,以丰富学生的见识与才情。
  当然,“以学定问”中,学生因年龄、学识等原因,导致其问题不一定适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问题”。此时,教师应适当地加以补充提炼或修改完善。
  教学《科里亚的木匣》,教师若能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继续追问:为什么作者不一开始就告诉我们科里亚要埋木匣的原因,而是先写他怎么埋木匣,再写原因呢?学生便能从内容的理解转向文章写法的研究,感受到先呈现事件再写原因,容易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阅读兴趣。
  可见,“主问题教学”转向“以学定问”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在具体操作中,仍需要教师的引导与点拨,这很考验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与教学功力。
  四、“主问题教学”应有相应的活动载体与课堂组织形式
  1.活动载体一:学习单
  学习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学生学习文本的支架,学生通过它可以快捷地进入文本,在单个或多个文本之间来回穿行,建立相互之间的关联,从而有所发现。
  如整本书阅读《草房子》中,围绕主问题“这几个少年成长中的关键事件是什么”设计了《关键事件与人物成长研究学习单》。
  关键事件与人物成长研究学习单
  研究人物姓名(
其他文献
文本解读  统编本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围绕“夏天”这个主题,让学生跟“夏天”来了个全方位的接触,从古诗中感受夏天的朦胧之美,从《荷叶圆圆》感受夏日的幻想之趣,从《要下雨了》获得气象常识的启蒙。本课是一首语言生动优美、格调活泼轻快的童话散文诗,以儿童的视角展现了夏天的荷叶世界,真切地呈现了儿童眼中所见,极富幻想色彩的耳中所“听”,还原了一幅专属于儿童的别有生趣的“夏天”景象。  无论是引领认识大自然还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 b、p、m、f,引导正确的发音方法,能正确书写。  2.正确拼读b、p、m、f和单韵母ɑ、o、i、u 组成的音节;借助图画,练习拼读,初步掌握两拼音节的拼读方法。  3.借助图片拼读识字,认识生字“爸、妈”,正确认读词语“爸爸、妈妈”,并说话练习。  教学过程:  课前一起阅读绘本《克里克塔》: 今天老师带给你们的课前故事是《克里克塔》。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游
选文缘由  统编本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为训练学生用“预测与猜想”的方法读书。其中《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课后有一道练习是:读读下面这些文章或书的题目,猜猜里面可能写了些什么。题目中有本绘本《团圆》。仅猜想,显然是不够过瘾的,于是笔者还引导学生进行了一番阅读验证。绘本到手,边猜边读,不到10分钟,学生就大声嚷嚷读完了。《团圆》是一本内涵丰富的绘本,主要讲除夕夜,长期在外打工的爸爸回家了,毛毛和
教学目标:  1.通過填写学习单,学习在制订一日游行程单时,要依据游客的需求,同时考虑是否顺路、游览时间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景点。  2.借助例文,建构“时间 事项”“一看就明白”的文体知识,制订一日游行程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语境,激发兴趣  1.(依次出示四幅图片)同学们请看,这是今年五一期间,重庆市区旅游的火爆场面。震撼吧!咱们大重庆为什么这么火?  2.视频播放重庆《行千里,致广大》
教学目标:  1.认识“雾、淘”等12个生字,会写“于、论”等8个字,会写“于是、无论”等15个词语。  2.朗读课文,体会雾淘气的样子,读好雾说话时的语气。仿照课文例句,说说雾来时的景色。  3.能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雾  是什么,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趣。激发观察自然、探究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激趣,字族识字,导入新课  1.趣味猜谜:像云不是云,像烟不是烟,风吹轻轻飘,
2014年9月20日,笔者随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运河名师考察团”出访芬兰,探寻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期间不仅聆听了芬兰坦佩雷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对芬兰教育的深度解读,更实地走访了几所代表性的学校,进入课堂与芬兰的一线教师和学生亲密接触。在亲切友好高频的交流与互动中,笔者得以管中窥豹地了解到芬兰教育与其传统文化的相辅相成、芬兰教育的全纳特色以及芬兰教师队伍的建设  之道。  ——作者手记  “在芬兰,
本课生字  要认的字:影 前 后 黑 狗 左 右 它 好 朋 友  要写的字:在 后 我 好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学习生字  1. 读课题,学习生字“影”。读准字音,提示学生“影”字是后鼻音。理解“影”的形义,先引出“京”的金文“”,像高台上的层楼,再在“京”的顶上加上“日”(太阳)变成“”,像太阳映照在楼台上,再加表示光线的“彡”(shān)成“影”,表示光线照射在建于高台上的楼阁。由于
这天,我参加一个评审会,快结束时,一名教师走到我身边,用低沉的语调说:“请您帮我一个忙,行吗?”哟,这不就是李利会老师嘛!听着她的声音,看着她的样子,脑海里浮现出二三十年前那个腼腆小女孩的形象。那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和几名教师带着十几位小学生去成都市实验小学参加第一届“巴金杯”作文赛。那次,获奖者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六年级学生,我稍有点诧异。当她的辅导老师把她带到我的面前时,她羞怯怯的,但眼睛里却
词语复习即对本册出现的词语形式、词语类别、近义词区别、词的语境义把握等进行知识梳理和重新建构。从教师的角度看,词语复习就是引导学生对学过的词语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建构,在梳理与建构的过程中加深理解、系统吸收、灵活运用,从而使知识有效迁移为能力。  从学生的角度看,通过复习,能够让自己对词语的积累、迁移、运用等进行系统化的梳理,从而形成更高的语文素养,培养更高的学习能力。整个复习过程要历经知识的重新组合
一、读词组,发现用词的准确  师:这组词,谁来念?(课件出示:郊外、景色、异常美丽)  (生读)  师:你读得很熟练,不过你看,(师范读)词语和词语之间应该空那么一点点。咱们读的时候词和词之间空一点,会吗?  (生读,有停顿。)  师:有进步!“郊”“景”,同学们能根据形声字的特点认识不稀奇。可是“异”,在生活中并不常见,你怎么认识的?  (生沉默)  师:你在哪个词或诗句里见过?  生:君自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