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教材,新理念;明策略,育乐感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no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伟大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文盲不仅指不能阅读文字,也指不能阅读音乐”,虽然不会识读乐谱也能唱歌、欣赏音乐,但“具备识读乐谱能力的人将比没有这种能力的人掌握更多的音乐文化”。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识读乐谱在音乐学习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是扫盲的基础,也是学习音乐文化的重要工具,更是音乐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正了识读乐谱的表述,不再是模糊的“巩固、提高识读和运用乐谱的能力”,而是提出明确的程度标准:“具备识谱能力,能够比较顺畅地识读乐谱。”不仅如此,还特别指出:要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运用乐谱;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一句话:通过识谱培养乐感。 全文查看链接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指出:“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数学思想对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指引学生如何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方法去看待事物、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应该说,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那么,如何有意识地优化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呢?笔者认为,在课堂中可以利用图式引导学生学习,激活学生思维,优化数学思想。  现以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解
前段时间,笔者听了江西师大附小邱艳萍老师执教的《梯形的面积》一课,深受启发,受益匪浅。邱老师的这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多种教法有机结合,创设了许多良好的教学情景,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她做到了“两个尊重”,即尊重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尊重学生成长的规律,在把握“两能”和“四基”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特别是注重感悟数学基本思想,让学生触摸数学转化思想的灵动。  片段一:重叠比较,直观解决问题 
《倍的认识》是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主要是倍的认识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倍数关系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数量关系之一,建立倍的概念,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含义,拓宽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教材首先呈现了经过加工的生活场景,图中三个小朋友围着一个花坛数其中各种花的朵数,并根据每种花的数量进行比较,由此引出“蓝花有2朵,黄花有3个2朵,黄花的朵
一节好的数学课并不是偶然出现的,有人说“好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上课的技巧和手段”,笔者认为只有技巧与手段的数学课只能是一个花架子、空瓶子,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那么,备课的起点是什么?笔者认为应该是教师对教学内容合纵连横式地学习与研究,即教师对教学内容背景的准确理解,知识点前后联系的准确把握。  一、正确理解教学内容的背景  教学内容的背景包括知识体系背景和学生认知背景,只有正确理解教学内容的
叶 柱 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教学研究室小学数学教研员,人教版课改实验优秀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分会学术委员,浙江省中小学教材学科审查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绍兴市名师培养工程导师、学科带头人、十佳青年教师标兵、教科研先进个人。  自1994年参加工作以来,潜心课堂,钟情教研。曾获浙江省第十届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第一名)、华东六省一市第十届小学数学优
比较指的是通过对比确定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比较有时是在同一类事物之间进行比较,找出共同点,有时是在不同事物之间进行比较,寻求事物间的联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要用到比较的方法,只要能正确地使用,它会给课堂带来精彩,有时甚至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山重水复:在比较中建立概念  在《百分数的认识》的教学中,丁老师首先给同学们提供了这样一些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这些材料进行适当分组
策划人语:知识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思维能力产生于实践,随实践的发展而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课程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由此可见,小学各科基本上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儿童的成长就是发展。儿童要健康良性地发展,需要良好的成长文化,需要教育对童年进行理想的文化设计。这是确保童年良好生态的需要,也是教育之必然。苏联著名教育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发展可分为“天生的”与“文化的”。所谓文化的发展,“不只是文化经验的掌握,也是文化行为的形式与习惯的养成,以及这种文化的推理方式”。“文化的发展有助于透视使用符号去解决问题,解释读写能力的学习与发展。也就是说,经过使用更抽象
随着《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的颁布,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于2012年秋季开始出版,2014年春季起开始在全国部分地区使用二年级下册。  修订后的二年级下册教材,教学内容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一)、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推理)、总复习十个单元的内容以及“小小设计师”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其中,“
新的评价理念认为:课堂评价要存在于教学活动中,在教学的始终应该贯穿评价。但在教学中,教师却常常走进误区。  误区一:评价语格式化。课堂上,我们听到的教师评价语单调、空泛,大多是“你真棒!读得真好”之类。更有甚者,学生形成条件反射:“棒棒棒,你真棒!”  误区二:评价语泛滥。有人用“四过”“一弱”来概括当前语文课堂评价的现状。“四过”是指表扬过滥、过频、过高、过花,“一弱”是指评价的导向激励功能趋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