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生“担当意识,家国情怀”的培育不仅有利于青少年自身健康的成长,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进步,更关乎民族和国家未来的发展。但总体上来看,当前我国中学生“担当意识,家国情怀”培育的现状堪忧,对中学生“担当意识,家国情怀”培育的策略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家庭教育的缺失、应试教育的重压、社会体系责任意识的淡薄,使得部分中学生还没有树立起“担当意识,家国情怀”,2016年频频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对中学生进行“担当意识,家国情怀”的培育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一、中学生“担当意识。家国情怀”培育的重要性
1.个体发展的内在需要
中国家庭极其注重家庭、家教和家风的培育,中学生身体已经趋向成人化,思想比较成熟,最能从家庭中感受到关怀和爱,是最容易激发他们“担当意识,家国情怀”的人生阶段。一个极具担当意识的中学生,我们完全可以预知他未来的人生最基本的发展走向:尊老爱幼,家庭幸福。当然,这样一个具有担当意识的人,也必然会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家国情怀”的人,对社会、国家有用的人。
2.教育改革的本质要求
几十年的应试教育,过分地追求分数,导致整个教育体系中关于“担当意识”的教育缺失,造成一提“家国情怀”,青年人尤其是“90后”“00后”不知为何物的现象已为社会所诟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把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列为素质教育的三大重点之首,可见担当起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已经成为时代的诉求。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更要激发担当意识。担当教育进入基础教育课堂迫在眉睫。“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学校教育是学生成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生中开展“担当意识,家国情怀”的教育意义重大。
二、中学生“担当意识。家国情怀”培养的策略
1.健全青少年法律制度,加强中学生法制教育
时代在发展,当下中学生的身体和思想较之三十年前的中學生,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法律制度没有跟进,导致在处理一些未达到处罚年龄的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时处于两难境地,导致教育工作者在宣扬法律时不敢“理直气壮”。2016年,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忽视的社会问题,如若这个问题不能首先从法律上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这种现象会愈演愈烈,会继续危害中国的教育体系。根据时代的变化修改法律,对在校园欺凌事件中违法犯罪的青少年及其家长采取法律措施,让他们承担违法责任和教育失职责任,才能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
2.重视家庭教育,培育良好家风
中国社会以家庭为中心的文化衍生出了自己的一整套思维和生活方式——“家国情怀”,包括“舍己为家”和“保家卫国”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传统,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把个人追求与社会目标统一起来的儒家信念。要做好子女的责任教育、担当教育,培育中学生的“家国情怀”,首先要提升父母自身的素质,因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一方面,父母要为子女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父母要提升自己的思想素质,有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本身就具备强烈的担当意识、家国情怀,在家庭教育上做到上行下效。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新一代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凸显了重视家庭、家教和家风的作用。
3.大力优化校园环境,加强“家国情怀”教育
(1)建立相应的教育机制。比如建立国旗下关于“担当意识,家国情怀”的学生演讲机制;结合中国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担当意识,家国情怀”的教育机制。
(2)突出教育主题。比如在一年一度的“五四”活动与文化艺术节中突出“担当意识,家国情怀”的主题;在学校文化长廊中突出“担当意识,家国情怀”的主调;通过学校广播站宣传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担当意识,家国情怀”;学校文学社开展“家国情怀,担当意识”的征文写作;通过家长学校宣传“家国情怀,担当意识”的教育理念,家校合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在传统文化课堂教学中突出“家国情怀,担当意识”的教学导向。让中学生感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担当意识”,培养学生虚心、正直、健康向上、爱家爱国的品格,确保为国家输送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才。
总而言之,加强中学生的“担当意识,家国情怀”是当下中学生教育中一项迫切的工作,它关系到青年的人生发展,关乎家庭的和谐,维系着社会的稳定。
一、中学生“担当意识。家国情怀”培育的重要性
1.个体发展的内在需要
中国家庭极其注重家庭、家教和家风的培育,中学生身体已经趋向成人化,思想比较成熟,最能从家庭中感受到关怀和爱,是最容易激发他们“担当意识,家国情怀”的人生阶段。一个极具担当意识的中学生,我们完全可以预知他未来的人生最基本的发展走向:尊老爱幼,家庭幸福。当然,这样一个具有担当意识的人,也必然会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家国情怀”的人,对社会、国家有用的人。
2.教育改革的本质要求
几十年的应试教育,过分地追求分数,导致整个教育体系中关于“担当意识”的教育缺失,造成一提“家国情怀”,青年人尤其是“90后”“00后”不知为何物的现象已为社会所诟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把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列为素质教育的三大重点之首,可见担当起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已经成为时代的诉求。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更要激发担当意识。担当教育进入基础教育课堂迫在眉睫。“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学校教育是学生成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生中开展“担当意识,家国情怀”的教育意义重大。
二、中学生“担当意识。家国情怀”培养的策略
1.健全青少年法律制度,加强中学生法制教育
时代在发展,当下中学生的身体和思想较之三十年前的中學生,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法律制度没有跟进,导致在处理一些未达到处罚年龄的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时处于两难境地,导致教育工作者在宣扬法律时不敢“理直气壮”。2016年,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忽视的社会问题,如若这个问题不能首先从法律上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这种现象会愈演愈烈,会继续危害中国的教育体系。根据时代的变化修改法律,对在校园欺凌事件中违法犯罪的青少年及其家长采取法律措施,让他们承担违法责任和教育失职责任,才能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
2.重视家庭教育,培育良好家风
中国社会以家庭为中心的文化衍生出了自己的一整套思维和生活方式——“家国情怀”,包括“舍己为家”和“保家卫国”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传统,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把个人追求与社会目标统一起来的儒家信念。要做好子女的责任教育、担当教育,培育中学生的“家国情怀”,首先要提升父母自身的素质,因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一方面,父母要为子女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父母要提升自己的思想素质,有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本身就具备强烈的担当意识、家国情怀,在家庭教育上做到上行下效。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新一代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凸显了重视家庭、家教和家风的作用。
3.大力优化校园环境,加强“家国情怀”教育
(1)建立相应的教育机制。比如建立国旗下关于“担当意识,家国情怀”的学生演讲机制;结合中国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担当意识,家国情怀”的教育机制。
(2)突出教育主题。比如在一年一度的“五四”活动与文化艺术节中突出“担当意识,家国情怀”的主题;在学校文化长廊中突出“担当意识,家国情怀”的主调;通过学校广播站宣传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担当意识,家国情怀”;学校文学社开展“家国情怀,担当意识”的征文写作;通过家长学校宣传“家国情怀,担当意识”的教育理念,家校合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在传统文化课堂教学中突出“家国情怀,担当意识”的教学导向。让中学生感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担当意识”,培养学生虚心、正直、健康向上、爱家爱国的品格,确保为国家输送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才。
总而言之,加强中学生的“担当意识,家国情怀”是当下中学生教育中一项迫切的工作,它关系到青年的人生发展,关乎家庭的和谐,维系着社会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