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高效性取决于教学对象——学生,即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独创性。因此提高高效课堂,主要体现在促进学生更自主地学习,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自主地获得知识。我认为能高效提高课堂的方法是问题探究教学法,即创设最佳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一种急于追问原由的心理,因而注意力倍加集中,求知欲更加旺盛。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只起主导作用。
【关键词】问题探究;教学法;高效性;课堂
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很难做到长时间听老师讲而不分散注意力。阿特金森在其成就“动机论”中指出,在现实的学习活动中,当问题的难度系数为50﹪时,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强。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仅仅让学生简单地重复已经学过的东西,或者是勉强去学习过难的力不能及的东西,学生都不会感兴趣的,只有在学习那些“半生不熟”“似懂非懂”“似是非是”的东西时,学生才感兴趣且迫切希望掌握它。所以我认为如果能根据教学内容,用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题链”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把学生的思维拴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让师生之间的高效互动更多些,从而提高课堂的高效性。
一、教学问题探究设计要重“引”,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教学内容全部若能以问题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既可加强学生对课本的利用率,又可促进学生的主动性。例如,我在讲授《从永磁体谈起》这节内容时,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充分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地、最大限度的发展,就是以“问题探究”的方法来教学,让学生自己根据老师抛出的问题,通过查阅相关内容或自主做实验来获得相关的答案。在授课的前一天,我就预先布置作业给学生,回到家里拆出旧电器里形状不一的磁体,找出铁钉、回形针、小指南针、铜片、铁片、锯条……各种各样的金属(种类越多越好),还有小车、玻璃、铁屑、等物体,第二天带来学校。在上该内容时,我在黑板上列出所有教学内容的相关问题,让同学们根据问题一一通过阅读内容,或通过做自己设计的相关实验得出答案,我列出的(部分)问题是:
1.我国从古代到现代社会,对磁体的应用你知道多少?
2.你身边的磁体有哪些形状?如何判断它是磁体?这些磁体都具有什么现象或性质?如何用实验证明出来?有多少种实验可证明?
3.磁体各部分吸引铁的能力是否一样?你是怎样知道的?能用怎样的实验证明出来?
4.我们把磁性最强的两端叫什么?物理学中是怎样命名?
5.磁体和磁体放在一起会有什么明显的现象?表现出来的最强作用效果的是什么部位?该部位的作用效果有什么特点?你用什么实验证明出来?
6.从生活中我们知道如打人时,要物体相互接触到了才有可能产生力的作用效果,但是磁体与磁体间的作用效果跟打人一样吗?这说明什么问题?
7.空气流动时,我们看得见吗?我们怎样判别空气在流动?
8.玻璃上面放些铁屑,然后在玻璃下面放块磁铁,在磁铁的作用下会看到上面形状变化?改变磁体的位置或方向,情况又怎样?
9.撤去玻璃及铁屑,在桌上隔一定距离环绕着放些小磁针,观察静止后的小磁针的方位,然后把一根磁铁放入这些小磁针的周围又会怎样?改变磁铁的位置和方向呢?怎么解释该现象?是什么力作用的结果?任何一点的小磁针的南北极指向一样吗?说明了什么?
10.用不同形状的磁铁去重复做9问题的实验,结果怎样?探究出什么结果?
11.按照磁铁的不同位置及铁屑或小磁针偏转的曲线描绘下来,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12.我们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还发现了什么新现象?还需要解释些什么?
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集中精力去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动手实验的能力及提高学生对信息加工的能力,一节课的内容,由一系列的小问题组合而成,构成一个指向明确,体现教学内容的“问题链”,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有序地思考,层层推进地学习知识的深度,确保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率,同时让他们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果高效性。
二、教学问题探究设计要注“探”,激发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对于一些重要物理概念及重要公式,多数学生往往以为背下来就行了,其实是学生盲目自满不求甚解的表现,所以我在这些内容的教学上,都是先让学生自学为主,然后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完成相关练习后的反馈,把自己不懂的或是自己认为颇有见解的问题呈现给同桌,同桌也把自己的问题拿来“为难”对方,通过学生合作交流,培养善于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因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一堂课学生提出问题越多,教学效果就越高效,反之,没有问题的课堂是失败的无效的教学。如我在上《热量与热值》这内容的前一天,就向学生提出,该内容自学为主,并要求同学们出份练习题给同桌相互做,当然出题者必须自己先完成好该习题的完整答案后才能给对方做。于是同学们积极行动起来,当晚就把该内容较好地掌握,就盼望着第二天上课张扬那得意劲。有的恨不得让同桌出“出丑”,有的恨不得把自己的疑问交给对方处理,学习同桌解决问题的思维与能力,有的摩拳擦掌,恨不得好好表现一翻。
在这一相互出练习题及学生在完成本人习题答案过程中,就对该内容掌握得差不多了,再通过完成对方的习题,及对习题的讨论,对概念和公式学生就有了更充分的认识:
1.深刻认识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是内能而不是热量。
2.充分理解物体温度的高低与它所含有的热量无关,如果没有发生热传递,即它的内能没有改变,就谈不上热量。
3.热值和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其值的大小跟质量大小无关。
4.更加理解:物体吸或放出热量,物体温度不一定就升高或降低。
5.进一步熟练Q吸﹦cm(t末﹣t初), Q﹦cm(t初﹣t末),Q燃﹦qm,Q吸=Q燃,等公式的灵活应用。
通过学生双向互动,充分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索、积极参与、合作交流地获取物理知识,提高学生自我构建知识结构的思维逻辑能力。
三、教学问题设计要有“度”,开拓学生思维的延伸性
在传统教学的双向活动中,只有老师给学生布置作业的,且做不好或不正确还要受老师或多或少的批评,这样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授完一些课后,会让学生给我布置物理作业,当然他们必须先完成一份完整的答案。学生们一听,积极性和参与率空前高涨起来,他们认为终于逮住机会“报复”老师了,出的题目有些稀奇古怪,有些是超出本节课的内容,有些是带有前沿学科的知识等等,他们多数人目的无非是:内心深处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或让自己以此来获得老师的鼓励和学生的羡慕、甚至是想把老师当“出气筒”!对于我无法完成的题目,我会如实地回答:不会。并不耻下问、真诚请该学生在班上给我解答,学生在给我解答的同时也是在解答给他本人及同学们听,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当然也有些作业确实是学生自己思考过程产生的疑问,如:电动机转动时,会不会产生电流?磁体吸引铁时,物体并没有相互接触,怎会有受到力的作用?怎么解释这一现象?等等。因为出给老师的问题是经过一定的思考,或是查阅相关的资料得来的,所以学生对该内容掌握得特别深刻,教学效果当然也就显著了。
思考不会自动产生,所以我们必须教会学生学会思考。通过问题探究教学不仅促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还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全面,更正确,更深入的理解,从而达到提高高效课堂的目的。充分应用问题探究教学,不仅能高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又能简单且高效反馈学生和教师在教与学中的不足之处,从而更好的备课更合理的设计问题,让学生更加投入去自主探究,课堂的高效性得到更大的提高。
參考文献:
[1]林崇德,冯忠良,伍新春.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2(1)
【关键词】问题探究;教学法;高效性;课堂
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很难做到长时间听老师讲而不分散注意力。阿特金森在其成就“动机论”中指出,在现实的学习活动中,当问题的难度系数为50﹪时,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强。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仅仅让学生简单地重复已经学过的东西,或者是勉强去学习过难的力不能及的东西,学生都不会感兴趣的,只有在学习那些“半生不熟”“似懂非懂”“似是非是”的东西时,学生才感兴趣且迫切希望掌握它。所以我认为如果能根据教学内容,用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题链”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把学生的思维拴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让师生之间的高效互动更多些,从而提高课堂的高效性。
一、教学问题探究设计要重“引”,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教学内容全部若能以问题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既可加强学生对课本的利用率,又可促进学生的主动性。例如,我在讲授《从永磁体谈起》这节内容时,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充分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地、最大限度的发展,就是以“问题探究”的方法来教学,让学生自己根据老师抛出的问题,通过查阅相关内容或自主做实验来获得相关的答案。在授课的前一天,我就预先布置作业给学生,回到家里拆出旧电器里形状不一的磁体,找出铁钉、回形针、小指南针、铜片、铁片、锯条……各种各样的金属(种类越多越好),还有小车、玻璃、铁屑、等物体,第二天带来学校。在上该内容时,我在黑板上列出所有教学内容的相关问题,让同学们根据问题一一通过阅读内容,或通过做自己设计的相关实验得出答案,我列出的(部分)问题是:
1.我国从古代到现代社会,对磁体的应用你知道多少?
2.你身边的磁体有哪些形状?如何判断它是磁体?这些磁体都具有什么现象或性质?如何用实验证明出来?有多少种实验可证明?
3.磁体各部分吸引铁的能力是否一样?你是怎样知道的?能用怎样的实验证明出来?
4.我们把磁性最强的两端叫什么?物理学中是怎样命名?
5.磁体和磁体放在一起会有什么明显的现象?表现出来的最强作用效果的是什么部位?该部位的作用效果有什么特点?你用什么实验证明出来?
6.从生活中我们知道如打人时,要物体相互接触到了才有可能产生力的作用效果,但是磁体与磁体间的作用效果跟打人一样吗?这说明什么问题?
7.空气流动时,我们看得见吗?我们怎样判别空气在流动?
8.玻璃上面放些铁屑,然后在玻璃下面放块磁铁,在磁铁的作用下会看到上面形状变化?改变磁体的位置或方向,情况又怎样?
9.撤去玻璃及铁屑,在桌上隔一定距离环绕着放些小磁针,观察静止后的小磁针的方位,然后把一根磁铁放入这些小磁针的周围又会怎样?改变磁铁的位置和方向呢?怎么解释该现象?是什么力作用的结果?任何一点的小磁针的南北极指向一样吗?说明了什么?
10.用不同形状的磁铁去重复做9问题的实验,结果怎样?探究出什么结果?
11.按照磁铁的不同位置及铁屑或小磁针偏转的曲线描绘下来,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12.我们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还发现了什么新现象?还需要解释些什么?
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集中精力去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动手实验的能力及提高学生对信息加工的能力,一节课的内容,由一系列的小问题组合而成,构成一个指向明确,体现教学内容的“问题链”,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有序地思考,层层推进地学习知识的深度,确保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率,同时让他们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果高效性。
二、教学问题探究设计要注“探”,激发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对于一些重要物理概念及重要公式,多数学生往往以为背下来就行了,其实是学生盲目自满不求甚解的表现,所以我在这些内容的教学上,都是先让学生自学为主,然后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完成相关练习后的反馈,把自己不懂的或是自己认为颇有见解的问题呈现给同桌,同桌也把自己的问题拿来“为难”对方,通过学生合作交流,培养善于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因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一堂课学生提出问题越多,教学效果就越高效,反之,没有问题的课堂是失败的无效的教学。如我在上《热量与热值》这内容的前一天,就向学生提出,该内容自学为主,并要求同学们出份练习题给同桌相互做,当然出题者必须自己先完成好该习题的完整答案后才能给对方做。于是同学们积极行动起来,当晚就把该内容较好地掌握,就盼望着第二天上课张扬那得意劲。有的恨不得让同桌出“出丑”,有的恨不得把自己的疑问交给对方处理,学习同桌解决问题的思维与能力,有的摩拳擦掌,恨不得好好表现一翻。
在这一相互出练习题及学生在完成本人习题答案过程中,就对该内容掌握得差不多了,再通过完成对方的习题,及对习题的讨论,对概念和公式学生就有了更充分的认识:
1.深刻认识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是内能而不是热量。
2.充分理解物体温度的高低与它所含有的热量无关,如果没有发生热传递,即它的内能没有改变,就谈不上热量。
3.热值和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其值的大小跟质量大小无关。
4.更加理解:物体吸或放出热量,物体温度不一定就升高或降低。
5.进一步熟练Q吸﹦cm(t末﹣t初), Q﹦cm(t初﹣t末),Q燃﹦qm,Q吸=Q燃,等公式的灵活应用。
通过学生双向互动,充分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索、积极参与、合作交流地获取物理知识,提高学生自我构建知识结构的思维逻辑能力。
三、教学问题设计要有“度”,开拓学生思维的延伸性
在传统教学的双向活动中,只有老师给学生布置作业的,且做不好或不正确还要受老师或多或少的批评,这样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授完一些课后,会让学生给我布置物理作业,当然他们必须先完成一份完整的答案。学生们一听,积极性和参与率空前高涨起来,他们认为终于逮住机会“报复”老师了,出的题目有些稀奇古怪,有些是超出本节课的内容,有些是带有前沿学科的知识等等,他们多数人目的无非是:内心深处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或让自己以此来获得老师的鼓励和学生的羡慕、甚至是想把老师当“出气筒”!对于我无法完成的题目,我会如实地回答:不会。并不耻下问、真诚请该学生在班上给我解答,学生在给我解答的同时也是在解答给他本人及同学们听,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当然也有些作业确实是学生自己思考过程产生的疑问,如:电动机转动时,会不会产生电流?磁体吸引铁时,物体并没有相互接触,怎会有受到力的作用?怎么解释这一现象?等等。因为出给老师的问题是经过一定的思考,或是查阅相关的资料得来的,所以学生对该内容掌握得特别深刻,教学效果当然也就显著了。
思考不会自动产生,所以我们必须教会学生学会思考。通过问题探究教学不仅促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还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全面,更正确,更深入的理解,从而达到提高高效课堂的目的。充分应用问题探究教学,不仅能高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又能简单且高效反馈学生和教师在教与学中的不足之处,从而更好的备课更合理的设计问题,让学生更加投入去自主探究,课堂的高效性得到更大的提高。
參考文献:
[1]林崇德,冯忠良,伍新春.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