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文言文学习的益处
文言文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结晶,是绵延不断的民族文化的历史见证者。新人教版中,选录的文言文篇目内容广泛,涉及政治、历史、哲学、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学生学习它能从中感受古人语言的精妙;掌握古代汉语发展变化规律;由文字深入其内在,产生情感共鸣,达到精神品质正面化教育;学习古人优秀崇高的理想、坚定意志;以古人为精神榜样,激励学生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挫折、困苦,在漫长人生路上不迷失自我。
二、不尽如人意的教学现状
学习文言文有诸多益处,东南亚周边国家早已认识到这一点。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对中国古代文言文经典颇为重视。我们作为古典文化的传人和继承者,应大力提倡重拾经典,对学习文言文充满无比热情,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
在学校教育中,参与学习文言文的两大主体——教师与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学生是学习文言文的主体,但在实际教学中,对文言文不感兴趣。把学习文言文看成比做数学题都头疼的事,情绪上有抵触。但学习文言文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基础积累和一定的文化素养,而这些正是学生缺乏的。因此,从接受论角度来说是不利于文言文学习与接受的。
从教师因素来看,文言文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模式固定化:先介绍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再讲解文中通假字,不厌其烦地逐字逐句翻译,总结实虚词意义用法、特殊句式;最后分析人物形象、写作特色。教师一节课不停地讲,口干舌燥;学生却不领情,课堂死气沉沉,睡倒一大片。造成教学时间与教学效果不成正比现象。课堂上缺少师生间有效的交流。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文言文教学的启发者与传授者,缺少改变原有教学课堂模式的勇气,不愿花较多时间,用心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造成现状的原因
(一)从文言文自身发展来看,文言文应用基础薄弱,缺乏文化氛围。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有社会性和广泛性,只有人人接受、人人适用,才有生存的可能。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的通用语言,自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文以来,便渐渐缩小适用范围。学生对文言文有陌生感,在实际生活中很少应用,学习文言文无异于学习一门外语。
(二)从教师方面看,文言文阅读是高考的重头戏,占有分值较多。
教师为保险起见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手段粗糙,教学形式单一。思维和教学方法受到严重束缚,施展不开拳脚。另外,教师缺乏对文言文不断学习、体悟的兴趣,只读课本中的篇目。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先要有一桶水。教师具备的文化历史知识仅限于课内,视野狭小,缺少课外知识延伸拓展。
(三)从学生方面看,文化知识储备不足,对文言文重要性认识不够。
哲学认为事物之所以不断发展是由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文言文学习也是如此,学生主动学习文言文,产生“想要学、我要学”的主动接受心理。如果没有这种心理因素的推动,那么文言文学习活动就是被动接受。如同应在自己奋力下冲破蛋壳的雏鸡,被人为外力牵拉出,永远是一副东倒西歪、病恹恹的样子。可想而知学习效果不会好到哪里去,更不用说探知文言文内在具有的人文精神,了解文言文文本都成问题。
当然造成这种现象不能仅归结为学生单方面因素,与当今社会环境发生的巨变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网络、电脑、手机、电视等电子科技产品充斥整个社会。快节奏的生活让人无法静下心来阅读、欣赏文言文内在的深刻含义,文言文与“快餐文化”格格不入。
四、教学改革对策
(一)改革理论依据。
近年来,新课改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全国中小学掀起了跟着课改走的浪潮。但在疾行浪头中能掌好舵、看准方向才是关键,不能盲目前行。因此,教师要把新课标中提出的要求作为文言文教学改革的指南针、路标。教师一定要熟悉、了解新课标的具体内容,对文言文教学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有所领悟。唯有如此,才能在实施过程中将新理念运用到具体教学中。
(二)具体实施对策。
1.更新观念。
新课改积极倡导“以生为主,师为辅”的课堂理念,极力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逐渐改变以往无人喝彩的尴尬局面,渐以“引导者”的形象出现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发展需求,创造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规范组织各种教学活动。
2.改变陈旧教学方法,设计环节,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也就是说不仅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性较强,还对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崇高人格塑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通过揭示文言文作品中潜涵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心灵深处最美好、崇高的情感因子。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爱、什么是美、什么是高尚,培养一批批高素质的大写的“人才”。
需要将原来固定不变的模式打破,重新建立一系列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1)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样,文言文教学应有吸引人的导语。《诗经》善用“起兴”之法,含蓄悠长。文言文教学可借鉴此种方法,设计相关趣味性导语导入,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状态。
(2)文言文教学不可轻视文章的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用在文言文教学中是最恰当不过的。诵读能使学生对文言文有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语感。只有在熟读情况下,才能把握、体悟作者思想情感。所以,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诵读形式可多样化,一般可采用三主三辅之法:以课堂诵读为主,集体诵读为辅;以学生诵读为主,教师诵读为辅。也可使用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读作品示范带的方式,并且教师要对学生的诵读加以点评。
(3)教师设计环节紧密的问题,引导学生动脑思索。设置的问题要根据所带班级不同学情制定,难度适中,重难点明确。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有效、积极地评价。
懦夫把困难当做沉重的包袱,勇士把困难当做前进的阶梯。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改革中应勇于做勇士,直面困难,在困难中昂首前行。把困难作为个人能力提高的契机,突破个人成长瓶颈,将全新文言文教学带入课堂,让学生体验到文言文真正美妙之处。
文言文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结晶,是绵延不断的民族文化的历史见证者。新人教版中,选录的文言文篇目内容广泛,涉及政治、历史、哲学、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学生学习它能从中感受古人语言的精妙;掌握古代汉语发展变化规律;由文字深入其内在,产生情感共鸣,达到精神品质正面化教育;学习古人优秀崇高的理想、坚定意志;以古人为精神榜样,激励学生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挫折、困苦,在漫长人生路上不迷失自我。
二、不尽如人意的教学现状
学习文言文有诸多益处,东南亚周边国家早已认识到这一点。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对中国古代文言文经典颇为重视。我们作为古典文化的传人和继承者,应大力提倡重拾经典,对学习文言文充满无比热情,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
在学校教育中,参与学习文言文的两大主体——教师与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学生是学习文言文的主体,但在实际教学中,对文言文不感兴趣。把学习文言文看成比做数学题都头疼的事,情绪上有抵触。但学习文言文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基础积累和一定的文化素养,而这些正是学生缺乏的。因此,从接受论角度来说是不利于文言文学习与接受的。
从教师因素来看,文言文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模式固定化:先介绍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再讲解文中通假字,不厌其烦地逐字逐句翻译,总结实虚词意义用法、特殊句式;最后分析人物形象、写作特色。教师一节课不停地讲,口干舌燥;学生却不领情,课堂死气沉沉,睡倒一大片。造成教学时间与教学效果不成正比现象。课堂上缺少师生间有效的交流。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文言文教学的启发者与传授者,缺少改变原有教学课堂模式的勇气,不愿花较多时间,用心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造成现状的原因
(一)从文言文自身发展来看,文言文应用基础薄弱,缺乏文化氛围。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有社会性和广泛性,只有人人接受、人人适用,才有生存的可能。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的通用语言,自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文以来,便渐渐缩小适用范围。学生对文言文有陌生感,在实际生活中很少应用,学习文言文无异于学习一门外语。
(二)从教师方面看,文言文阅读是高考的重头戏,占有分值较多。
教师为保险起见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手段粗糙,教学形式单一。思维和教学方法受到严重束缚,施展不开拳脚。另外,教师缺乏对文言文不断学习、体悟的兴趣,只读课本中的篇目。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先要有一桶水。教师具备的文化历史知识仅限于课内,视野狭小,缺少课外知识延伸拓展。
(三)从学生方面看,文化知识储备不足,对文言文重要性认识不够。
哲学认为事物之所以不断发展是由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文言文学习也是如此,学生主动学习文言文,产生“想要学、我要学”的主动接受心理。如果没有这种心理因素的推动,那么文言文学习活动就是被动接受。如同应在自己奋力下冲破蛋壳的雏鸡,被人为外力牵拉出,永远是一副东倒西歪、病恹恹的样子。可想而知学习效果不会好到哪里去,更不用说探知文言文内在具有的人文精神,了解文言文文本都成问题。
当然造成这种现象不能仅归结为学生单方面因素,与当今社会环境发生的巨变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网络、电脑、手机、电视等电子科技产品充斥整个社会。快节奏的生活让人无法静下心来阅读、欣赏文言文内在的深刻含义,文言文与“快餐文化”格格不入。
四、教学改革对策
(一)改革理论依据。
近年来,新课改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全国中小学掀起了跟着课改走的浪潮。但在疾行浪头中能掌好舵、看准方向才是关键,不能盲目前行。因此,教师要把新课标中提出的要求作为文言文教学改革的指南针、路标。教师一定要熟悉、了解新课标的具体内容,对文言文教学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有所领悟。唯有如此,才能在实施过程中将新理念运用到具体教学中。
(二)具体实施对策。
1.更新观念。
新课改积极倡导“以生为主,师为辅”的课堂理念,极力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逐渐改变以往无人喝彩的尴尬局面,渐以“引导者”的形象出现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发展需求,创造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规范组织各种教学活动。
2.改变陈旧教学方法,设计环节,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也就是说不仅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性较强,还对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崇高人格塑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通过揭示文言文作品中潜涵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心灵深处最美好、崇高的情感因子。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爱、什么是美、什么是高尚,培养一批批高素质的大写的“人才”。
需要将原来固定不变的模式打破,重新建立一系列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1)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样,文言文教学应有吸引人的导语。《诗经》善用“起兴”之法,含蓄悠长。文言文教学可借鉴此种方法,设计相关趣味性导语导入,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状态。
(2)文言文教学不可轻视文章的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用在文言文教学中是最恰当不过的。诵读能使学生对文言文有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语感。只有在熟读情况下,才能把握、体悟作者思想情感。所以,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诵读形式可多样化,一般可采用三主三辅之法:以课堂诵读为主,集体诵读为辅;以学生诵读为主,教师诵读为辅。也可使用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读作品示范带的方式,并且教师要对学生的诵读加以点评。
(3)教师设计环节紧密的问题,引导学生动脑思索。设置的问题要根据所带班级不同学情制定,难度适中,重难点明确。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有效、积极地评价。
懦夫把困难当做沉重的包袱,勇士把困难当做前进的阶梯。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改革中应勇于做勇士,直面困难,在困难中昂首前行。把困难作为个人能力提高的契机,突破个人成长瓶颈,将全新文言文教学带入课堂,让学生体验到文言文真正美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