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词语松绑,如何?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haoc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最大众化的一种文化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词语会跟着消亡或增加,这是无可置疑的事实。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民大众,因为语言的实质是人民大众约定俗成的结果。一些词语的消亡,肯定有其消亡的原因;一些词语的出现,肯定有其出现的理由。任何部门和个人出面品头评足,我觉得都不合时宜;横加阻止,更不会有好结果,只能落个“螳臂当车”的尴尬。比如时下涌现出来的许多网络语言,谁又能说一个“不”字?说了又能怎样?
  然而,如今就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不知出于什么目的,专门对现实一些通用语言(词语),甚至流行语进行似是而非的质疑;这些人往往从故纸旧堆里寻找依据,指出某些语言该怎么用不该怎么用,弄得人们(主要是适用群体)无所适从,甚至胆战心惊,如履薄冰。他们喜欢给大众化的词语贴“标签”上“枷锁”,希望人们不要越雷池一步,否则怎么的怎么的。《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五期刊登的赵丕杰先生《“如坐春风”只能比喻受到教诲》一文,我看是也。
  该文先引经据典,说“如坐春风”出自朱熹的《伊洛渊源录》卷四,指出它的适用情境应该是“就像置身于和暖的春风之中,比喻与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相处,受到亲切的教诲”;然后列举实例,指责“有些人既不了解这条成语的出处,也不清楚它的含义和用法,便随心所欲到处使用”,比如有把它等同于“温暖如春”的,有用来形容喜悦、兴奋、陶醉,甚至微醉的。总之,赵先生的态度就是这个词已经“纯属滥用”!
  这里,我不能不与赵丕杰先生就此问题作些深入的研究,以作商榷。首先,“如坐春风”一词是不是成语的问题。连赵先生自己在文中也不得不承认“许多词典都没有收录”。我也翻了《辞海》等比较权威的工具书,确实没有这一词条。这只能证明“如坐春风”是成语一说,是赵先生一家之言,并没有得到包括权威部门的普遍认可。既然它不是成语,那就不能用“成语”的标签来限定人们使用,更不能给它套上“枷锁”:只能比喻受到教诲,而不能比喻其他!
  其次,退一步说,即使“如坐春风”算作成语,但对它的解释和运用也不能一成不变,后人移作他用,是很正常的语言现象。因为成语,从典故到约定俗成,都要经过漫长的过程,很多都改变了本义。诸如“晨钟暮鼓”这个成语,本来是指寺庙中用来报时的早晚钟鼓,唐朝李咸用《山中》诗说:“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后用这个成语形容僧尼的孤寂生活;有的也用来比喻令人警悟的语言。而按照赵丕杰先生的态度,怎么会有这么多种解释和运用!
  最后,我要强调的是语言是群众创造的,群众最具有话语权,单靠某些个人指手画脚大都徒劳无功。在语言运用上也可以这么说,一个人的错误那肯定就是错误,多数人的错误那就未必是错误了。朱熹用“在春风中坐了一个月”比喻“受人教诲”,这是他的创造,但是他不可能“买断”人们对“春风”的比喻。我们没有必要拘泥于古人,该把“春风”想象成啥样就啥样。否则,没办法与时俱进!
  [作者通联:安徽无为襄安中学]
其他文献
[案例]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名篇,也是一篇自读课文。我决定换一种阅读方式:自由阅读,让学生用笔将文中的“奇山异水”活脱脱展示出来,并借此搞一次班内画展。  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学生时,他们马上群情振奋,跃跃欲试者有之,抓耳挠腮者有之,急着看课文者有之……接着就是大家全身心到课下解读文句、品味意境、准备作画工具、互相探询技法。  第二天的公开课上,我首先对作者的创作风格、时代背景
光阴转瞬即逝,算起来罗大同先生已经辞世16个年头。早就想写点纪念性的文字,但每次拿起笔,又不知从何写起。今年是全国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30周年,从语文学科建设的角度来写,我想这也最能体现先生的毕生追求。繁花满园,撷其一枝,以此纪念先生的在天之灵。  我上大学时正值改革开放肇始的1978年,当时先生已经60岁了,给我们讲“语文教学论”这门课程。那一段时间,他非常忙,经常外出开会、讲学,课堂上经常讲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提问是课堂有机构成部分,尤其是有效提问,可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发展,发挥学生智慧,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益。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一定的提问艺术,吃透教材,了解学情,精设问题,抓住契机,有效发挥提问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一、启发式提问,引导思维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提问需要讲究一定的启发性,即在传授知识与信息时,不直接告知学生
人教版本的《外国小说欣赏》多选用现代派小说。现代主义小说使阅读不再是一种消遣和享受,这也许恰恰说明20世纪的人类生存和境遇本身更复杂,更难以把握,以致于让学生读不懂、读不深。读不懂的小说,引起了学生的好奇,疑惑的小说细节也引发学生兴趣。笔者的教学策略就是更多地站在学生需求角度上,给予学生小说背景支持、作者风格介绍、情节还原体验、文句细读挖掘、赏鉴总结写作等等。本文主要总结一些作品或作者的风格。  
《一厘米》是当代女作家毕淑敏写的一篇短篇小说,它已被选入义务教育九年级语文教材(上)。课文的主要意思是:女主人公陶影(一位普通的母亲),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竭力要在儿子面前将自己装扮成“一个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的形象,并为此而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教参对她的做法也是予以肯定的:“她是普通的,但又是可敬可佩的”。笔者也很愿意,很希望相信女主人公是在追求完美,因为笔者也是一个为人父者,对“可怜天下父母心
在语文教学的天地里,杨宏丽老师既富有教学的纯情,又富有教学的智慧。她认为“站在语文教学这一方净土上,需要用我们的纯美的心去经营,只有纯美的内心才可以成就语文教学这一纯美的事业”。从语文教学的一线到语文教研领域,杨宏丽老师都在用自己至纯至善的心灵在语文教学这一“纯美的事业”中苦心探索和追求。走进杨宏丽老师用纯美的心经营的语文课堂,你会深切地感受到一种纯美的教学创意和特有的教学情致对心灵堤岸的撞击,使
议论文写作训练的三策略为:将现当代名家经典议论文拿来做范文;从古代议论文中汲取精华;定期精准筛选、补充时政热点问题素材。我校地处偏远的西北地区,高一新生在阅读方面的积淀普遍不够丰厚,阅读、写作水平普遍较低。一方面是受城乡区域差异、民族差异、家长教育观念等因素的限制,学生从小不读书积累知识;另一方面本地学校初中阶段教学中,作文教学只是练练中考要求的记叙文,到了初三,为了中考,相当一部分学生更是不敢把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教育的个性化发展也体现出现代化的教育思想。作文是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所写的作文内容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在作文内容能够体现出作者的真实情感,实现对内在思想的传达,充分展示出艺术美感。每位学生都具有丰富多彩的世界,同时具有独特的生活经历,也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因此形成的价值观也是独特的,所以不同学生所写出的作文内容也应该
激励教育在小学尤其重要,本文以小学语文课文《埃及的金字塔》的教学为例,科学地探究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的有效应用策略。  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小学语文教师是小学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直接来源,而且,小学语文教师不光仅仅影响着小学学生的知识学习效果,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学学生的思想形成和精神面貌,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有效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应用激励教学来辅助学生的语文学习,提高小学
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已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界的热门话题,随着课改的深入,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异彩纷呈,“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热闹”和“空虚”的症结依然存在。课堂教师上演“独角戏”,台下学生们在呆呆地听,思想也处于麻木状态。在语文阅读课堂上,学生学习不积极、不主动的现象归根到底还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上出了问题。教师课堂上呈现的内容大都偏向知识的展现,而忽视呈现方式、方法的设计,教学内容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