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堂语文活动课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X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名篇,也是一篇自读课文。我决定换一种阅读方式:自由阅读,让学生用笔将文中的“奇山异水”活脱脱展示出来,并借此搞一次班内画展。
  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学生时,他们马上群情振奋,跃跃欲试者有之,抓耳挠腮者有之,急着看课文者有之……接着就是大家全身心到课下解读文句、品味意境、准备作画工具、互相探询技法。
  第二天的公开课上,我首先对作者的创作风格、时代背景作一简单交待,使大家心中先有一个“神”。然后一声令下,学生紧张而投入地开始了现场作画,由于学生都已胸有成竹,20多分钟后,陆续完成了自己的作品,简笔画、素描画、水墨画,甚至有的学生还画了油画。大家纷纷拿出自己的杰作,分组交流欣赏,并选出了组内最出色的几幅。然后,我请了几位优秀作者走上讲台,借助作品的投影展示,为大家分析自己创作的构思、技法、想表达的意蕴。“讲画——讲课”,人人都俨然是一位小老师,绘声绘色地从不同视角,表达自己对文中“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解读。最后,我通过对几幅画的直观比较,求同存异圆满结束了“语文课上的绘画”。
  课下,同学们又在教室醒目的位置办了个漂亮的专版,将这些入选作品展示出来,向每位同学、老师展示我们班级的风采。
  
  [思考]
  
  1.语文教学与绘画有多少内在联系?
  2.语文教师上这样的课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分析]
  
  1.文学作品和绘画作品有一个很重要的共性,就是二者都以塑造典型形象、创造深远的意境为手段,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好恶,只是前者以文字为外在形式,后者以线条为外在形式。尤其是那些古代优秀诗歌,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身就是一幅幅意境深远的画,这里有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凡物之美者,盈天地皆是也”。所以语文教学与绘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完全可能通过线条将这些美展示出来。
  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迅速,对自我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在集体环境中的位置和在未来社会中的形象开始重视,这种尝试自己能力以取得他人尊重的心理就是浅层的内省心理。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同一班级学生之间会产生一种隐性的内在竞争心理,不愿让自己落在其他人的后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你行我也行”、“他行我更行”;所以,只要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设置好这种竞争契机,促成这种宽松的课堂气氛,调动起学生的内驱力,就会直接促进全班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本堂课上学生全神贯注的创作、争先恐后的传看,就是这一心理的最好反映。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里很关键的一点是教师教给了学生一种认知的手段,利用了中学生追求完美的心理,先让他感到桃子的存在和美妙,然后,促使他积极主动跳起来去摘。从读文,到作画,运用自己独到的审美观,靠视觉的刺激与冲击,自己将一个个的方块字物化成一幅直观可见的画面,借以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想其所想,思其所思,在体会景美的基础上,进一步悟出其情的美,趣的美,独立探幽的美,自由创造的美。让“美”来引导学生,去追求去学习,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元认知能力。一千个读者,可以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再通过入选者的台上讲评,又能使每人有一定的共性认知,有放有收,最终达到预定的目的。
  2.爱因斯坦在谈到教师的修养时,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德”,即崇高的思想品德;二是“才”,即知识渊博;三是“术”,即高超的艺术技巧。称教学是一门艺术,是因为它与艺术有着相通或相似之处,首先就是手段的相似,“讲师”与“导师”的根本区别也就在于有无独创性。在教学实践中,一般教师的教学,多是大同小异没有什么特色;而具有教学艺术素养的教师的教学,则是小同而大异,具有独特的风格。同样的一个学科,同样的一节课,不同的教师却表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就像教学百花园中的奇花异草,千姿百态。
  在大力推行新课标的今天,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富于创造,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育思想,具备全新的教育观念,在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更要着力培养他们独立获取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拉塞克和维迪努在《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一书中对未来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做了这样的预测:“由于学生积极参与自学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性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持。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对教师的角色作了论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不是越来越多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另外,创新型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综合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搜集、运用现代信息的素质,在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技术的基础上,真正具备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知识的综合化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设置科学的综合课程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一种世界性趋势。当前,我国也正在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其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社会性、均衡性、选择性,改革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现象,强调学生的创造性,以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教育作用。在“综合化”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知识结构多元化、多层次,使之善于从学科交叉、学科对比与学科渗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同时,要求教师能从科学的系统的高度来驾驭教学内容,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
  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创立一种适应新形式要求的教法。教师不但要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十几岁的孩子,都有很强的表现欲,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的审美欲和表现欲。一个成功的教师,必须具有挖掘学生创造性火花的能力,同时还要适时地保护它,不断为其“供氧”,要让学生感到,这不仅仅是一篇文字组合的文章,更是字字珠玑的艺术品;他不是在作技术性的操作而是徜徉在一种胜境中。要允许学生适当地自由阅读,通过自由阅读使每个人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通过自由选择造就富有个性差异的人才,不必也不可能追求整齐划一,学生往往在自由放松的状态下阅读才会有良好的自我感觉。
  老师,就应是把学生引入这一胜境的向导,首先,他应心里有情,心里有感,心里有胜境。
  [作者通联:内蒙古海拉尔二中]
其他文献
【孙绍振点评】文勇这堂课的好处在于,第一,不拘一格,该对话的时候彻底平等,让学生的思想活跃起来。但是,他不把希望完全寄托在课堂对话上。该告知的时候,他就大胆讲,哪怕讲上一堂课,也不怕有人说“灌”。问题不在于灌,而在于有没有东西可灌。教师教师,能教才能叫师。这本来是常识,可是把北欧模式的对话绝对化,把事情搞乱了,弄得教师都不敢讲话,不敢纠正,不敢批评学生,这种教条主义是很愚昧的。第二,对《再别康桥》
《人琴俱亡》是苏教版语文第三册中的一篇课文,作品描写了王子猷在弟弟子敬去世后独特的悼念方式。对其主题的解读,《教学参考书》从人伦之情的角度,认为其主题是:表现了子猷对子敬的深厚情谊。  这种单一化的阐释,淡化甚至忽视了文章其他人文底蕴的开掘。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术多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文章解读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正如接受美学所论述的那样,任何一个文本,都存在着意义上的空白和不
解读《病梅馆记》的主题,当然绕不开“揭露和抨击封建统治阶级束缚人民思想,压制、摧残人才的罪行”(《教师用书》),但是,教学过程中如果能联系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学生便能迅速并且准确地理解文章主旨。  可是,如果对文本的解读只停留在理解主旨阶段,阅读教学恐怕会陷入“教教材”的泥沼,其单调平滑、机械化操作,会败坏学生的阅读口味,让学生逐渐远离文学经典,远离语文课堂。《病梅馆记》反映了封建社会压制思想、
捧读《社戏》,小说中淳厚的人情、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平桥村的山水令人陶醉,自然纯朴的风尚叫人感动。平桥村人朴实真挚的情感、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特有的江南水乡风光、广阔的空间、自由的空气、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无不溢彩流光,跳动着美的音符,奏响着美的旋律,让人沐浴着美的光辉,享受着美的陶冶。可以说《社戏》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张扬美的经典美文。    (一)行文构思的流动之美    古人云:“远
1.上海卷  “他们时代”来临的标志  世界是由“我们”、“他们”组成的,“我们”、“他们”原本是互相依存着的,当人们意识到“他们”时也便意识到了“我们”,反过来,当人们意识到“我们”时也便意识到了“他们”。只是在过去,很多人,特别是优越感特强的都市人(尤其是都市中的80后、90后),往往一切都从“我们”的角度和立场来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并竭力表达自己的欲望、激情和见解,而仅仅把“他们”当作衬托
致北塘  坚冰与孤土共同在暮色中攀登  创门往上雀跃,在天空的底部  凿开许多空洞  从中午时分开始,一直从水塘的眉梢上升  慢慢地,紧张地沉默之后  气层像大雁,在高空燃烧着荣耀  最后又变成光滑的柳枝往下沉,终于被风托住  像鹰惊险地悬挂成  瘦长的云  那边,鸟飞向远方,  缷下紫色的罗衣  气流依然摆布着陰霾  它们吞吐出烟气  又顺便把光打向附近的岩石  留下模糊的疤痕  突然间,在水的
一朵花,开在山坡上  像一个人走在人群中  一朵花的周围有草、灌木和别的花  她并不孤独  一朵花,向着春天开放  三只蜜蜂飞过来,嗡嗡地歌唱  人群中,我与很多人同向而行  有的一起并肩走了很久  也有很多人迎面走过来  我们擦肩而过  我不知道他们姓甚名谁  他们也不知道我叫张三,还是李四  我们却都像一朵花,那样  慢慢凋零  往事  經常是这样,在清晨  或者日暮以后  我爱一个人  绕着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小说教学,一般是围绕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等内容展开的,往往是告诉学生这篇小说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怎样的主题。例如,学习《祝福》后,学生知道了祥林嫂是被封建礼教迫害致死的旧中国妇女形象,是一个被冷漠的社会和封建愚昧思想推向死亡的悲剧人物,通过这一悲剧人物,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地主阶级、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从而揭示了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
史铁生《我与地坛》一直以来被视为“生存的感悟”(汪政、晓华语)的佳作,是“个体对生命的沉思”(陈思和语)。语文课本节选了一二部分,许多论者认为第一部分是写“生死的感悟”,第二部分是写“母爱的伟大”。但这样的说法总让人感到疑惑: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两个部分有两个不同的主题显然是对文本的一种误解,这两部分不可能割离开来,它们必然统一于同一主题之下。那同一主题是什么呢?笔者以为是面对苦难的感
多读书、读好书,不仅能丰富儿童的知识视野,更能全面提升儿童的精神气质。但是,由于应试教育以及“快餐”读物的影响,当前的课外阅读存在“功利性”与“娱乐化”两种不良倾向。笔者认为,儿童课外阅读应重在情趣培养和习惯养成,而“散步哲学”思想、“生长性文学圈”,无疑是培养儿童阅读兴趣的新场域。   一、儿童“功利性”“娱乐化”阅读的异化现象分析   1.功利阅读多,情趣阅读少。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无论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