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命运的救赎之路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2006108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铁生《我与地坛》一直以来被视为“生存的感悟”(汪政、晓华语)的佳作,是“个体对生命的沉思”(陈思和语)。语文课本节选了一二部分,许多论者认为第一部分是写“生死的感悟”,第二部分是写“母爱的伟大”。但这样的说法总让人感到疑惑: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两个部分有两个不同的主题显然是对文本的一种误解,这两部分不可能割离开来,它们必然统一于同一主题之下。那同一主题是什么呢?笔者以为是面对苦难的感悟,苦难是史铁生在地坛思考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苦难的思索中不断将自己从苦难中救赎出来,从而获得了一种生命动力,获得了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苦难成就了他伟大的品格。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他们(指伟人)固然因为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更因为灾难而成为伟大。”而“生存的感悟”“个体对生命的沉思”的理解也仅停留于表面,没有深入到文本的实质。
  史铁生面对突如其来的人生的灾难——“等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到底应该采取怎样的生存方式呢?是对未来一片灰心,走向死亡的归途;还是感悟着生命的美好,继续勇敢的活下去?作者面对着两难的选择。面对苦难,每个人都会进而想到生死问题。因为在苦难面前,人很容易彻底打败自己,摧毁自己的斗志。所以史铁生在人生极为痛苦的时期,找到了一处安慰的地方——地坛。文章题为“我与地坛”,首先是因为地坛的荒芜与史铁生处境相吻合,昔年的辉煌现在已经子虚乌有了,作者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自己和地坛已经获得了一种默契,人与地坛也便融为了一体。因为作者在这里找到了另一个自己,曾拥有过辉煌的过去但如今却遭遇到了沉重的打击的地坛。正是找到了这一默契,作者在地坛里才会如此持久的留守,也才找到自己生命的动力。
  因为地坛虽然荒芜却并不衰败,这里仍然焕发着生命的活力,展现着生命的律动。这里“蜂儿”、“蚂蚁”、“瓢虫”、“露水”都表现着生命的多彩,所以作者在感受着地坛的荒芜的同时也感受着地坛生命的律动,自然的律动和生命的伟力给作者以无尽的启示:人即使在最困厄的时候仍会爆发出生命的活力,仍然可以热烈的表现生命的价值。于是作者终于悟出“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既然死是不必急于求成的,那何不好好享受一下未来的旅程呢?
  我们要明确的是,作者在此的确获得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并由此感悟了生死问题。但要注意作者是在极度的苦难中寻找生命的出口而不得时的思考,目的是要好好正视苦难,从而战胜苦难,而不是无端的发出对生死问题的玄乎的思考,这一切都是为了明白人在苦难面前到底扮演什么角色:是正视,勇敢的迎上去,力争自己好好的活下去;还是怯弱,以致被苦难所击倒,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正是作者在地坛对生死发出探求的意义根源所在。与其说作者在探究生死问题,不如说是在探究如何面对苦难这一切身问题。
  而对母亲的描写,很多人都看成是对母爱的讴歌,是用忏悔的方式去书写母亲的伟大。当然有这些内涵,尤其是单独把它抽取出来进行思考时更是如此。但如果仅仅只有这些,文章岂不与作者另一名篇《合欢树》一样了吗?《合欢树》用树去纪念自己的母亲,围绕着母亲写了许多相关内容,对母爱进行热烈的讴歌。但在《我与地坛》里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如果是讴歌母爱,为什么作者以《我与地坛》为题目?又为什么在后文牵扯进许多人与事?那么它们应该与“我”与地坛都有着某种内在默契性,那么这种默契性又是什么呢?第一节已经完整的表露了作者与地坛的因缘——苦难的共同承担和对生命律动的追求。我们可以看到因为“我”自己的苦难,而造成了母亲更为巨大的苦难。而且作者写母亲并不像《合欢树》那样写到过母亲曾有的美丽容颜,写到母亲曾有的骄傲以及过往的一切,虽然都有思念,但本文更重在写自己心头的忏悔,尤其注重写母亲面对着“我”的突如其来的打击所承受的巨大的苦难,这是比“我”更为深重的苦难,她必然时刻替残废了的儿子着想,心中充满了太多的担心与悲苦,“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还必须为儿子想到今后的日子,如何去冲开生命的闸门,今后到底会走一条什么样的路。作者是满含着自己内心的忏悔去写的,为什么要满怀忏悔而不去直接刻画呢?是因为作者所要表述的就是自己摆脱苦难最根本的原因——母爱,母亲给自己的巨大鼓励,正是母亲“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给了作者太多的感悟,母亲都承担了这么重的苦难,那么自己的苦难就显得是如此的微不足道了,为了母亲的爱自己必须坚定的活下去。母亲在一般人看来本没有什么,只不过是对儿女表达着自己的爱,受着儿女的感激而自己却没有觉得有多么伟大。正是母亲在儿子苦难中表现出了更坚忍的抵抗苦难的精神,儿子所受的激励才会如此巨大。
  所以说,作者写母亲是为了说明自己在母爱的感召下,如何一步步走向坚强,如何一步步战胜苦难。正视苦难,战胜苦难成为母亲为儿子孜孜以求探寻的道路。母爱将作者从苦难中一步步救赎了出来。
  为什么众多论者仅停留于表层理解,甚至将一二部分割裂开了呢?如果我们结合第三部分来分析会发现根源所在。
  第三部分是作者对四季的抒情式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生命本身的认识:以地坛四季来对应人生四季,作者从自然中获得了彻悟。但和自己苦难命运的救赎有什么关联呢?我们可以着重看一看“以心绪来对待四季”时的描写:“春天应该卧病,夏天应该失恋、秋天应该回忆发霉的东西、冬天应该一遍遍坚定不死的决心,写一些并不发出的信。”整个四季的心绪都是沉重的,都是以不幸作为生命的底色。作者在四季里的心绪都是因苦难而生,作者在孜孜以求追问的是面对苦难时人须拥有的心绪,不管是生病、失恋还是回忆发霉的东西,写并不发出的信,人都该拥有超然的态度,都应该带有感恩的心情,都应该像作者那样“因为这个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史铁生的命运还值得感恩吗?那不尽的灾难值得永远存在吗?如果不是,那作者到底在感恩什么呢?没有苦难的命运,作者也许根本无法认识到自然在苦难中透露出的伟大,也许无法感受到母亲对儿子宁愿付出一切的情怀,更无法参透生死。正是因为有了自己的人生遭遇,作者的思维才显得如此广阔,由自然社会人生自我展开了广阔的思考。
  所以说对生死的感悟和母爱述写都是用以展现作者如何救赎自己苦难命运的。如果选编者能够将第三部分选编进去,或许能有效遏制这种误解,因为第三节“因为这个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具有总结前文的作用,明确表明了作者是要写从苦难中救赎出自己来这一主旨的。前三个部分应该成为一个整体。
  [作者通联:湖南常德一中]
其他文献
此时,我只是想起一些质感的词藻  溶尽了我削皮锉骨的呻吟  并允许我躲藏  与披荆斩棘无关  与似水流年也无关  仅仅是为了躲藏  螺旋纹的房子在夜里翻卷起浪花  与陷进来的星星一起  不存在挣扎,我的自由  我的领悟,已证明过  月光下的大地  那么白  仿佛一切都停止了  喧嚣声都停止了  道路被放空  路燈撑着的光亮  是另类的漂泊  而寂静在慢慢填充到  那些楼影和树影,还有我  像身旁止
很长时间以来,诗人沙马奔走在极端贫困的边缘。有一阵子被查出病症,经常去医院,承受肉体痛苦和昂贵的医疗费。“月光下,我手拿一包药物/弯着腰,穿过闲散的面孔回家/与疾病周旋这么多年/仿佛一次次的战争与和平”(《药物与疾病》),描述的正是这种状况。后来夫妻俩皆失去工作,还要抚养儿子,并尽可能让他上好一点的学校。问题是,诗人养活自己尚且困难,养家糊口谈何容易!在这种困境中,且不说写诗,即便是谈诗,都成了一
【孙绍振点评】文勇这堂课的好处在于,第一,不拘一格,该对话的时候彻底平等,让学生的思想活跃起来。但是,他不把希望完全寄托在课堂对话上。该告知的时候,他就大胆讲,哪怕讲上一堂课,也不怕有人说“灌”。问题不在于灌,而在于有没有东西可灌。教师教师,能教才能叫师。这本来是常识,可是把北欧模式的对话绝对化,把事情搞乱了,弄得教师都不敢讲话,不敢纠正,不敢批评学生,这种教条主义是很愚昧的。第二,对《再别康桥》
《人琴俱亡》是苏教版语文第三册中的一篇课文,作品描写了王子猷在弟弟子敬去世后独特的悼念方式。对其主题的解读,《教学参考书》从人伦之情的角度,认为其主题是:表现了子猷对子敬的深厚情谊。  这种单一化的阐释,淡化甚至忽视了文章其他人文底蕴的开掘。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术多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文章解读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正如接受美学所论述的那样,任何一个文本,都存在着意义上的空白和不
解读《病梅馆记》的主题,当然绕不开“揭露和抨击封建统治阶级束缚人民思想,压制、摧残人才的罪行”(《教师用书》),但是,教学过程中如果能联系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学生便能迅速并且准确地理解文章主旨。  可是,如果对文本的解读只停留在理解主旨阶段,阅读教学恐怕会陷入“教教材”的泥沼,其单调平滑、机械化操作,会败坏学生的阅读口味,让学生逐渐远离文学经典,远离语文课堂。《病梅馆记》反映了封建社会压制思想、
捧读《社戏》,小说中淳厚的人情、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平桥村的山水令人陶醉,自然纯朴的风尚叫人感动。平桥村人朴实真挚的情感、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特有的江南水乡风光、广阔的空间、自由的空气、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无不溢彩流光,跳动着美的音符,奏响着美的旋律,让人沐浴着美的光辉,享受着美的陶冶。可以说《社戏》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张扬美的经典美文。    (一)行文构思的流动之美    古人云:“远
1.上海卷  “他们时代”来临的标志  世界是由“我们”、“他们”组成的,“我们”、“他们”原本是互相依存着的,当人们意识到“他们”时也便意识到了“我们”,反过来,当人们意识到“我们”时也便意识到了“他们”。只是在过去,很多人,特别是优越感特强的都市人(尤其是都市中的80后、90后),往往一切都从“我们”的角度和立场来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并竭力表达自己的欲望、激情和见解,而仅仅把“他们”当作衬托
致北塘  坚冰与孤土共同在暮色中攀登  创门往上雀跃,在天空的底部  凿开许多空洞  从中午时分开始,一直从水塘的眉梢上升  慢慢地,紧张地沉默之后  气层像大雁,在高空燃烧着荣耀  最后又变成光滑的柳枝往下沉,终于被风托住  像鹰惊险地悬挂成  瘦长的云  那边,鸟飞向远方,  缷下紫色的罗衣  气流依然摆布着陰霾  它们吞吐出烟气  又顺便把光打向附近的岩石  留下模糊的疤痕  突然间,在水的
一朵花,开在山坡上  像一个人走在人群中  一朵花的周围有草、灌木和别的花  她并不孤独  一朵花,向着春天开放  三只蜜蜂飞过来,嗡嗡地歌唱  人群中,我与很多人同向而行  有的一起并肩走了很久  也有很多人迎面走过来  我们擦肩而过  我不知道他们姓甚名谁  他们也不知道我叫张三,还是李四  我们却都像一朵花,那样  慢慢凋零  往事  經常是这样,在清晨  或者日暮以后  我爱一个人  绕着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小说教学,一般是围绕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等内容展开的,往往是告诉学生这篇小说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怎样的主题。例如,学习《祝福》后,学生知道了祥林嫂是被封建礼教迫害致死的旧中国妇女形象,是一个被冷漠的社会和封建愚昧思想推向死亡的悲剧人物,通过这一悲剧人物,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地主阶级、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从而揭示了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