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异化及散步哲学视阈下的阅读建构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lw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读书、读好书,不仅能丰富儿童的知识视野,更能全面提升儿童的精神气质。但是,由于应试教育以及“快餐”读物的影响,当前的课外阅读存在“功利性”与“娱乐化”两种不良倾向。笔者认为,儿童课外阅读应重在情趣培养和习惯养成,而“散步哲学”思想、“生长性文学圈”,无疑是培养儿童阅读兴趣的新场域。
   一、儿童“功利性”“娱乐化”阅读的异化现象分析
   1.功利阅读多,情趣阅读少。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急吼吼地希望孩子“读”的书越多越好,学生阅读的数目大部分都是老师和家长安排的,孩子很少有自主选择阅读书目的机会,致使大部分学生把课外阅读当作“课外作业”对待,他们对待阅读的态度是消极甚至是抵触的,很难体会到阅读带来的愉悦享受。
   2.图像阅读多,文字阅读少。当前的少儿读物结构存在很多问题,社会上动漫作品、网络小说泛滥,如果让儿童自主选择读物,他们肯定先选这些“快餐”读物,很少选择底蕴厚重、内容丰厚的文学读物。长期读“快餐”读物对学生的思想毒害是非常大的,会让儿童陷入不切实际的空想与幻觉,会变得思想浮躁、精神萎靡,缺乏儿童应有的朝气蓬勃和进取心。
   3.浅表阅读多,深度阅读少。由于功利性阅读和“快餐”读物的影响,造成很多儿童的课外阅读浮于表层,读完一本书后只知道书中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对于书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文学特色却很少去思考;而真正的文学阅读是深度阅读,透过文字捕捉隐藏在文字后面的语言特色、思想情感和写作技巧。
   二、生长性文学圈——培养儿童文学素养的最佳路径
   1.内涵诠释。“文学圈”的實质就是一种“读书会”,但不同于班级授课式的“读书会”,因为文学圈以情趣化阅读为主要目的,倾向于对成员阅读兴趣的培养和对文学价值的探讨。“生长性文学圈”是指通过文学圈活动,促进成员的智慧成长、知识积累和文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2.实践价值。语文教师如果在课外阅读中借鉴“生长性文学圈”的学习模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儿童深读阅读习惯,拓宽儿童的阅读视野与语文积累、培养儿童独立思考与协同探究的能力,进而全面提升儿童的文学修养与文化品味,为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丰厚的知识积淀与思维基础。
   三、散步哲学——建设儿童生长性文学圈的核心理念
   1.“散步哲学”的起源、内涵与主要特征。“散步哲学”理念最早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他希冀自己“在散步中有所得、在所得中散步”。“散步哲学”思想影响了后世众多的学者,黑格尔、康德等哲学家都喜欢在散步中思考与讨论问题,他们散步时所走的路被誉为“哲学小路”;当代学者刘铁芳提出了“散步的教育哲学”概念,把“散步哲学”思想拓展到教育领域。“散步哲学”有两层含义:一是行为“散步”,思考者在散步中思索与感悟;二是思想“散步”,用一种畅游在自然、天地间的精神气度和较少功利色彩的审美姿态,去直悟思想的真谛。“散步哲学”的主要特征是在散步中思考与讨论。一是“独自散步”:一个人在林荫小道上散步思考;二是“结伴而行”:几个人一边散步一边探讨,在宁静的空间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2.“散步哲学”对文学圈活动的有益启示。可以说“散步哲学”思想与“文学圈”理念有很多相同之处:都倾向于深度思考与思想碰撞;都倾向于去功利化与情趣培养。把“散步哲学”思想与“儿童生长性文学圈”的建设相结合,可以让学生彻底跳出班级授课模式的束缚,开启学生自发的、以兴趣爱好为导向的协同探讨式阅读新模式,让学生在校园中寻一方安静的角落安静地读书、独立地思考,再结伴而行,共同探讨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让儿童从思想认识到知识积累在碰撞中不断得到生长与发展,让儿童真正体会到课外阅读的愉快体验、感受到文学作品的巨大魅力!
   四、散步哲学视阈下“儿童生长性文学圈”的组建路径
   “散步哲学”视阈下的课外阅读强调要给予学生精神的自由,把阅读看作一种“闲暇的艺术”,让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中阅读、思考与探讨。散步哲学视阈下“儿童生长性文学圈”的活动主要分三步:准备阶段、活动阶段、反馈阶段。
   1.准备阶段
   (1)准备阅读材料。要做文学圈,就要准备充足的图书让学生自由选择。图书来源有两种:一是去学校图书馆借;二是用部分班费购买。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单元主题选择阅读主题(如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题为“科学童话”),也可以根据阅读计划选择(如人物描写主题阅读)。围绕阅读主题准备的书目要多一些,图书数量应比学生人数多,如40名学生应准备50至60本图书,并且50本图书至少应有10个不同文本,以便学生有自主选择的余地。
   (2)选择阅读材料。所有图书分类排放在班级图书角,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浏览、选择图书。低中年级浏览、选择图书的时间10多分钟即可;由于高年级阅读的图书篇幅较长,浏览、选择图书的时间约30分钟。教师应告诉学生,在分组之前可以随便浏览、随时换书,一旦分组后就不能换书了,要把全书认真读完。
   (3)组建阅读小组。阅读小组由选择同一种图书的学生临时组建,一般4至8人为理想人数。不同小组阅读的文本是不同的,所讨论的话题也不同;在同一文学圈中,成员间相互分享、切磋、交流与碰撞。
   (4)制定活动计划。文学圈的活动计划由成员共同商定,一是选出临时组长、联络员和记录员。组长负责召集成员活动、主持讨论等工作;联络员负责向成员传达组长指示、向组长反馈成员意见;记录员负责小组讨论时记录各位成员的发言、完成活动报告。二是明确活动内容、地点与时间安排。
   2.活动阶段
   (1)自主阅读思考。中高年级学生以默读为主,自主选一处安静的地方潜心细读。教师要鼓励学生一边读一边写“回应”。这里的“回应”与一般的读书笔记不同,是学生阅读文本时激发出来的情感、联想、回忆、批判等等。学生记录阅读“回应”的方式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表等形式,只要能呈现学生此刻的阅读感悟即可。低年级学生仍需采用朗读的方式,可以两三人接力共读,也就是前一名学生读了一段或一页,下一名学生接着读下一段或下一页,直到把整本书读通、读顺、读完。这样做,便于学生逐渐建立阅读流畅度和识字自动化,并向默读方式转化。    (2)开展组内讨论。讨论是“文学圈”的关键性活动。“文学圈”中的讨论氛围应是宽松的、快乐的,每位成员都能在这里无拘无束地表述自己的观点,不断碰撞出思维火花,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
   由于刚开始文学圈活动时,学生对活动流程还不熟悉,也不善于选择有意义的讨论话题。教师可以列出一系列任务分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任务、分头准备、参与讨论。任务分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①讨论主持人:负责主持整个讨论过程;准备一系列开放性问题;指导小组成员讨论并对讨论进行分析。
   ②角色管理员:负责梳理文本中的人物关系、分析人物特点;向其他成员介绍文本中的人物关系与特点。
   ③问题小投手:负责提出并梳理成员们在阅读过程中的疑惑;整理在讨论过程中成员们产生的新疑惑、新问题。
   ④字词搜索者:负责挑选文本中陌生或重要的词汇;向小组成员解释陌生或重要词汇的读音、意义与用法。
   ⑤连结小天使:负责把故事内容与外部世界相连结;分析、比较并发现文本内外的关联性。
   ⑥图像艺术家:负责把图书的情节(或细节)用绘图的方式呈现出来;向同伴陈述或描述自己所画的图意。
   ⑦文本大神探:负责挖掘文本背后的故事;介绍作者的生平及文本的写作背景;收集与文本相关联的其他故事。
   当然,不一定阅读每本书都需要这么多任务分工,要因文本而异、因学生而异,灵活选择文学圈任务。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所选的任务,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任务单模板,这样学生就知道从何下手、如何准备了。
   (3)完成活动报告。在成员们讨论时,记录员负责记录成员们的主要观点和最后达成的共识。
   3.反馈阶段
   反馈阶段,教师先阅读各个文学圈的活动报告、学生的读后感,然后师生面对面交流,听取各个文学圈的活动汇报,以及学生的反馈意见,教师再对这一轮文学圈活动作出总结与评价,并提出下一步的阅读设想让学生讨论;有些学生可能会对其它组的书目产生阅读兴趣,可以让学生重新选择图书,开始新一轮的文學圈活动。
   【本论文为:江苏省十三五规划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B-b/2020/02/46】
   张静,江苏省连云港市城南小学高级教师。
其他文献
很长时间以来,诗人沙马奔走在极端贫困的边缘。有一阵子被查出病症,经常去医院,承受肉体痛苦和昂贵的医疗费。“月光下,我手拿一包药物/弯着腰,穿过闲散的面孔回家/与疾病周旋这么多年/仿佛一次次的战争与和平”(《药物与疾病》),描述的正是这种状况。后来夫妻俩皆失去工作,还要抚养儿子,并尽可能让他上好一点的学校。问题是,诗人养活自己尚且困难,养家糊口谈何容易!在这种困境中,且不说写诗,即便是谈诗,都成了一
【孙绍振点评】文勇这堂课的好处在于,第一,不拘一格,该对话的时候彻底平等,让学生的思想活跃起来。但是,他不把希望完全寄托在课堂对话上。该告知的时候,他就大胆讲,哪怕讲上一堂课,也不怕有人说“灌”。问题不在于灌,而在于有没有东西可灌。教师教师,能教才能叫师。这本来是常识,可是把北欧模式的对话绝对化,把事情搞乱了,弄得教师都不敢讲话,不敢纠正,不敢批评学生,这种教条主义是很愚昧的。第二,对《再别康桥》
《人琴俱亡》是苏教版语文第三册中的一篇课文,作品描写了王子猷在弟弟子敬去世后独特的悼念方式。对其主题的解读,《教学参考书》从人伦之情的角度,认为其主题是:表现了子猷对子敬的深厚情谊。  这种单一化的阐释,淡化甚至忽视了文章其他人文底蕴的开掘。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术多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文章解读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正如接受美学所论述的那样,任何一个文本,都存在着意义上的空白和不
解读《病梅馆记》的主题,当然绕不开“揭露和抨击封建统治阶级束缚人民思想,压制、摧残人才的罪行”(《教师用书》),但是,教学过程中如果能联系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学生便能迅速并且准确地理解文章主旨。  可是,如果对文本的解读只停留在理解主旨阶段,阅读教学恐怕会陷入“教教材”的泥沼,其单调平滑、机械化操作,会败坏学生的阅读口味,让学生逐渐远离文学经典,远离语文课堂。《病梅馆记》反映了封建社会压制思想、
捧读《社戏》,小说中淳厚的人情、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平桥村的山水令人陶醉,自然纯朴的风尚叫人感动。平桥村人朴实真挚的情感、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特有的江南水乡风光、广阔的空间、自由的空气、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无不溢彩流光,跳动着美的音符,奏响着美的旋律,让人沐浴着美的光辉,享受着美的陶冶。可以说《社戏》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张扬美的经典美文。    (一)行文构思的流动之美    古人云:“远
1.上海卷  “他们时代”来临的标志  世界是由“我们”、“他们”组成的,“我们”、“他们”原本是互相依存着的,当人们意识到“他们”时也便意识到了“我们”,反过来,当人们意识到“我们”时也便意识到了“他们”。只是在过去,很多人,特别是优越感特强的都市人(尤其是都市中的80后、90后),往往一切都从“我们”的角度和立场来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并竭力表达自己的欲望、激情和见解,而仅仅把“他们”当作衬托
致北塘  坚冰与孤土共同在暮色中攀登  创门往上雀跃,在天空的底部  凿开许多空洞  从中午时分开始,一直从水塘的眉梢上升  慢慢地,紧张地沉默之后  气层像大雁,在高空燃烧着荣耀  最后又变成光滑的柳枝往下沉,终于被风托住  像鹰惊险地悬挂成  瘦长的云  那边,鸟飞向远方,  缷下紫色的罗衣  气流依然摆布着陰霾  它们吞吐出烟气  又顺便把光打向附近的岩石  留下模糊的疤痕  突然间,在水的
一朵花,开在山坡上  像一个人走在人群中  一朵花的周围有草、灌木和别的花  她并不孤独  一朵花,向着春天开放  三只蜜蜂飞过来,嗡嗡地歌唱  人群中,我与很多人同向而行  有的一起并肩走了很久  也有很多人迎面走过来  我们擦肩而过  我不知道他们姓甚名谁  他们也不知道我叫张三,还是李四  我们却都像一朵花,那样  慢慢凋零  往事  經常是这样,在清晨  或者日暮以后  我爱一个人  绕着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小说教学,一般是围绕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等内容展开的,往往是告诉学生这篇小说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怎样的主题。例如,学习《祝福》后,学生知道了祥林嫂是被封建礼教迫害致死的旧中国妇女形象,是一个被冷漠的社会和封建愚昧思想推向死亡的悲剧人物,通过这一悲剧人物,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地主阶级、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从而揭示了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
史铁生《我与地坛》一直以来被视为“生存的感悟”(汪政、晓华语)的佳作,是“个体对生命的沉思”(陈思和语)。语文课本节选了一二部分,许多论者认为第一部分是写“生死的感悟”,第二部分是写“母爱的伟大”。但这样的说法总让人感到疑惑: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两个部分有两个不同的主题显然是对文本的一种误解,这两部分不可能割离开来,它们必然统一于同一主题之下。那同一主题是什么呢?笔者以为是面对苦难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