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学习中教师的角色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xing7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科学课程标准》中写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规范者,它启示我们,教师的职责并不是将知识的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而是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解决问题的方向,制定学习活动的规则,协调学生之间的关系。
  在进行科学课程探究式学习的实践中,我们深深地感悟到一个新的教师观:教师还应当是一个学习者。教师作为学习者的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应当跟学生一起去学习,化学生之所忧,乐学生之所乐
   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教师的任务是向学生输出知识。由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知识早已知晓,学生的困难在他看来并不是困难,学生的发现对他来说也并不新鲜。这使教师与学生很难产生同样的感受,而师生之间不同的心态往往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
   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的任务是带领学生共同去探究新知。为此,教师应当与学生有一样的渴求新知之心;他应当与学生有着共同的忧愁和欢乐,但却不应以自己的情绪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他希望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但却并不苛求学生的每一次努力都能获得成功。因为他知道,学习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尝试中的失败对学习来说是十分正常的;他应当对学生点滴的进步表现出莫大的喜悦,对学生每一个小小的发现都产生极大的新奇感,并加以赞赏。因为他知道,激励对一个学习者来说是何等的重要。作为学习者,教师应当了解学生更喜欢用怎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哪种学习方式更为有效。
   2、教师有时应当故意“稚化”自己,把自己“退化”为一个初学者,想初学者所想,像初学者一样在经历错误中进行学习
   如果你让学生通过实验比较食盐和蔗糖溶解的能力(即在等量的水中,比较食盐和蔗糖完全溶解的质量多少),学生常常会得出蔗糖比食盐溶解得快的结论。即他们往往将物质的溶解能力跟溶解速率混为一谈。诸如此类的事件在教学中屡屡发生,于是,常可以听到一些教师在抱怨:“这些学生是怎么搞的?”“他们怎么会这样去理解呢?”要知道,教师是专家,而学生则是初学者,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专家也是从初学者成长起来的,实际上,学生学习中出现的许多错误,也是教师当初学习时经常犯的错误。只是已经成长为专家的教师,忘了初学时的经历。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暂时”稚化自己,将自己“退到”初学的状态,来思考学习的过程。这样才能走近学生,了解并理解学生。
   例如,在学习力和运动知识时,学生有些错误的前概念常会妨碍他们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认识,教学时,教师不妨以反面的角色出现,假装糊涂,故意提出初学者容易产生的种种错误观点,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批判。教师上课时可以先告诉学生:“我下面提出的一些观点是错误的,看谁能够推翻这些观点。”接着,教师将一只空盘子放在桌面上,对学生说:“现在我不对它作用力,它处于静止状态。”然后教师用力推动盘子,说:“现在我对盘子作用一个力,这个盘子就在桌面上运动起来了。可见,物体不受力作用时,它将处于静止状态。只有施加力,物体才会运动。”教师再加大推力,使盘子运动得更快些,于是又提出:“所作用的力越大,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学生一旦推翻了教师的错误认识,也就纠正了自己的认识,从而为正确认识的建构排除了障碍。
   3、教师要坦诚地承认自己的不足,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向学生学习
   传统的教师观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所以,传统教育只有学生向教师学,而不存在教师向学生学。但时至今天,这种单向的教与被教的关系已经受到了极大的动摇。这是因为:
   首先,我们今天生活其中的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新的事物层出不穷,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率急剧地增长。教师在十几年的学校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由于遗忘和老化,所剩下的部分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而学生不但在课堂上从教师那里学到一些知识,他们还可以从家长,从电视、报纸、书刊、互联网等大众媒体中获得许多知识。由于成人常因“有用”而学,而孩子常因“有趣”而学,这就使得学生在某些方面有时会比教师的知识更丰富,知识面更宽阔。
   其次,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是一种“独白”式的教学,课堂上授受的知识基本上来自教科书和教师的大脑,教师传递给学生的都是教师已知、学生未知的知识。教师的任务是清晰地表达所传授的知识,学生的任务则是正确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在探究式学习中,师生之间构成的是一种交往与对话的关系。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会生成许多新的知识。例如,在学习机械运动知识时,有的学生提出问题:既然运动是相对的,可以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如果选择地球为参照物,那么,“地心说”不也就正确的吗?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深刻,它涉及到对科学本质的认识。而多数教师缺乏这一知识,很难对学生的问题作出正确的解答。可见,师生互动可以为教师学习新知提供重要的源泉。
   再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许多优良的品格和超常的智慧,教师除了予以充分的赞赏和肯定之外,也应善于从中进行学习。例如,在一次探究式学习的研究课上,为了让学生自己通过活动,了解磁体的基本性质和磁极相互作用的规律,教师将全班每2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给每个小组2根小磁棒、1个马蹄形磁铁、铁片、钢片、1元硬币、5角硬币、1角硬币,等等。让学生自己去玩,看看能够发现什么现象,可以得到什么规律性的认识。
   活动之后,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一些学生说:磁铁能吸引铁片,不能吸引钢片。能吸引1元硬币,不能吸引1角或5角硬币。有的学生说:磁铁有的地方吸引铁的力特别大,有的地方吸引铁的力很小。有的学生则说:两个磁体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同名的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的磁极相互吸引。这时,突然有位学生说:“我发现书本上的结论是错的,两个同名的磁极能够相互吸引。”教师对她说:“请你详细汇报一下你的发现。”这位学生说:“老师,这不是我的发现,而是我们两个人的发现。’然后,她一边在桌上做实验,一边说:“我们在两个条形磁铁的S极之间放一枚1元硬币。当拖动一条磁铁时,发现另一条磁铁也跟着移动。这个现象说明,同名磁极是可以相互吸引的。”这时,另有一位学生举手说:“我能解释她的这个现象。因为每一个磁极原来都能与1元硬币相互吸引,当王者放在一起,硬币与磁极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大于两个磁极之间的相互排斥力,所以,三者能够吸引在一块。”
   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十分欣赏自己的学生能够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发现,我们更应当欣赏学生那种敢于质疑科学结论的精神,这不正是我们一直所要追求的科学精神吗?我们还应当欣赏这位学生所说的“这是我们两个人的发现”这句话,它这不正是我们所倡导的合作精神、科学道德吗?应当承认,教师并不是完人,更不是圣人,在许多方面,教师并不比学生高尚许多,所以,在给予学生教育的同时,教师也很有必要学习学生的优良品格。
   4、教师作为学习者。还应当是一名专家型的学习者,他应当善于运用学习的思维策略,并示范给学生
   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划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而策略性知识则是关于怎样进行思维,怎样进行决策的知识。新手的学习往往关注陈述性知识和一部分程序性知识,而专家的学习则较多地关注策略性知识,这是专家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于新手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作为专家型学习者的教师,应当在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提醒学生思考:“为什么?”“你的困难是什么?”“你下一步应当做些什么?”“你能不能换一个说法?”“你更坚信哪一种可能性?”“你能不能倒过来想想?”“你见过与此相类似的问题吗?”
   例如要通过实验学习阿基米德原理,过去常常采用的方法是:按照实验规定的步骤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填入事先给定的记录表中,分析表中浮力和被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可获得阿基米德原理。其实,这种“照方抓药”的实验方式,其作用充其量只是培养了学生的操作技能,而无法全面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该课题学习的核心内容应当是问题的提出、假说的建立,以及实验方案的设计,而教师的最大任务则是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物理学的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得到能力的提高,“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学习方法与探究式过程,适合在理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该通过自我学习,有目的、有计划地和学生一起培养这种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我汲取知识的内部能力。
其他文献
识字教学改革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举措,特别是在低年级,无论是识字量还是识字的要求,都跟课改前有所不同。因此,识字教学也引起了语文教师的广泛关注,大家都在出谋划策,在研究实践,“游戏识字”、“生活识字、“活动识字”等教学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在我们的教学中、生活中,也存在着对识字教学起消极作用的一些因素。我们只有认清了这些因素,才能做到尽量地回避它,克服它,甚至是将它转化为起促进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由此可见,数学教学的目标中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随着科学与人文逐步走向融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开始摆脱原有视野的局限:要求基础教育在重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面对的是活泼好动的儿童,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感到教师精心设计,创设问题情境,使教学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强烈的鼓动性,深刻的启发性,严谨的科学性,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乐于参与,主动探究,从而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实践能力,同时也发展了创新思维。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设 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
我国各城市正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冲击,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老龄化人口急速增长的需要,更好地面对和迎接“银色浪潮”,我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明确提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
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六年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得少于145万字。在当今社会里信息量激增,让学生学会搜集,处理信息,培养学生较强的课外阅读能力已刻不容缓。“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然而,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难以形成。在家中,家长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在学校一些教师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还是难以打破围着教科书转的模式。其表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犹如一声春雷滚过,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课堂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多了动感、生气与活力,有时还有孩子们的真知拙见,让人欣喜不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主动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现就如何创设主动参与
新课程的实施,犹如一股春风迎面扑来,让人为之一振,它带给我们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当前教改精神。它带来的不仅是变革,也带来了不少争议和探索,也促使教育不断地向前发展。在这种新课程标准指导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不由得要思考,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需要什么?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教学中应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孩子们求学的欲望完全是由教师激发起来的,假如他们是温和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到来,我们面临着一个交往日益频繁,同时竞争也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中国作为国际大家庭中的一员,作为一个正进入初等发达国家行列的大国,要参与全球化的发展,要开展交往就离不开语言这一媒介。就目前而言,无可争辩的事实是,英语正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人们已普遍意识到现今许多情况下,英语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不可缺的方面,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