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0808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面对的是活泼好动的儿童,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感到教师精心设计,创设问题情境,使教学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强烈的鼓动性,深刻的启发性,严谨的科学性,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乐于参与,主动探究,从而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实践能力,同时也发展了创新思维。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设 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而数学知识本身又具有它的抽象性,这一组矛盾是客观存在而又无法改变的,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我领悟到情境教育是缓和这一组矛盾的重要方法。根据情境教育的原理,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的学习情境,能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相应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
  
   一、创设现实的问题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了数学问题,数学教学的生命在于实践生活,所以选择学生真实的生活问题,探究来自学生的生活问题,才能使数学问题充满情趣,学生才会乐于合作,乐于探究。
  
   二、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发生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最直接的内驱力。如教学“循环小数”时,我通过一个诙谐的故事引入的。“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老师指名叫一学生接着讲下去,学生讲了一段说讲不完,因为这个故事总是重复的。师适时引出:在数学王国里,有一种小数也象故事中……今天我们来学习“循环小数”导入新课。以此引入,形成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一下子进入最佳的状态。
  
   三、创设探究的问题情境
  
   学生都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这种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如教学“认识角”我创设这样情景:一张正方形的纸有几个角?如果用剪刀剪去一个角,会变成几个角?在学生猜想后,师:我们不仅学会猜想,而且要学会验证,是许多数学家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你们想不想做实验来验证一下?最后学生得出,能变成一个、二个、三个、四个、五个甚至六个及更多。这样,精心设计并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创设探究性的问题情景,给学生创造的机会,激引学生精彩的智慧。
  
   四、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
  
   创设开放的问题情景,为学生的探索提供大量可以选择的信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爱好选择不同的信息,从而形成个性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在“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授课即将结束前,创设了一个这样的开放的问题情景:同学们,能不能用百分数的知识来对今天这堂课作一个客观的评价?要求只能用百分数知识,评价对象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同学的表现。生:我们第一小组的正确率达100%;我们班男女同学表现平分秋色,胜率各是50%;我对老师今天满意率是50%,我非常喜欢老师上课,但今天我举手4次,老师只叫到我一次……全场报以掌声。
  
   五、创设新奇的问题情境
  
   小学生对新知识充满好奇心。当学生有了学习一数学知识的愿望时,就能引起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随着学生认识的不断深入,在新课导入和知识的转折处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使新旧知识碰撞产生思维的火花,激发起学生认知的内驱力,保持一种紧张、富有创造的精神状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六、创设喻理的问题情境
  
   以生活中的事例、趣事和典故作比喻,引出新概念,可以使枯燥、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为新知识学习做好铺垫。如在教学“约数与倍数”中,其相互依存关系的理解是一个难点。如何联系生活中相互依存的事例作铺垫呢?本人是这样设计的:选择一对班级中的好朋友,让他们相互介绍;师:好朋友是相互依存的。接着,利用“父子”、“母女”关系,让学生说一说。师:这是生活中的相互依存关系。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数学上也是这样关系的两个概念:倍数和约数。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创设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境,将课堂还给学生,将探索的空间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水乳交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他文献
教学是学校实施教育的基本途径。在这一活动中,教学双方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个体,因而,教学活动虽以传递知识信息为中介,却又时刻离不开人所固有的因素,教学可以看成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教师如何充分发挥有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来优化课堂教学应该得到普遍重视。而对于像物理学这样的本身不含情感因素的教学内容来讲,如何巧妙用情感因素,提高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生活中的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着重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这句话告诉我们作文教学不仅要着眼于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而且还要关注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和精神世界的建构,也就是健全人格的培养。因此,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无疑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     一、树立正确的作文观,重视学生的人格教育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关于
识字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识字是学生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基础。小学生只有具有一定的识字量才能比较顺利地进行阅读,写作,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的能力。因此,识字教学成了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规律性的认识与做法。     一、学习基本笔画的写法和认识     每一个汉字都是由一定的基本笔画组成的,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认识笔画和写好笔画是识字、写字的基础。认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部动力,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就会产生探究的愿望,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如何把数学课上得生动有趣,使学生爱学,乐学呢?     一、讲述故事,激发兴趣     小学生都是故事迷,把知识融入故事中,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利用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审美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这为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了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具体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非常特
识字教学改革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举措,特别是在低年级,无论是识字量还是识字的要求,都跟课改前有所不同。因此,识字教学也引起了语文教师的广泛关注,大家都在出谋划策,在研究实践,“游戏识字”、“生活识字、“活动识字”等教学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在我们的教学中、生活中,也存在着对识字教学起消极作用的一些因素。我们只有认清了这些因素,才能做到尽量地回避它,克服它,甚至是将它转化为起促进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由此可见,数学教学的目标中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随着科学与人文逐步走向融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开始摆脱原有视野的局限:要求基础教育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