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是教师培养学生的主要途径,也是最有效的途径。那么,如何上好一堂课,本文阐述了几个重要观点,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教学 标准 上好一堂课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向45分钟要效率,是每一个教师的追求。"如何上好一堂课",要讲的内容很多,我就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要钻研课标
现在英美等国纷纷组织全国最强的力量、投入大量物力经费研制各科课程标准,表现出他们对国家课程标准的日益重视。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应体现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它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课程标准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明灯,教师在备课之前应该认真的理解课程标准。标准不清楚,就不可能吃透教材的精神,就不可能准确把握教材的训练要求,教学就可能出现盲目性。吃透课标,才能抓住教学目标,抓准教材训练点,抓准情感目标的渗透点,才能根据目标对教材进行处理,加工、设计,才能把课教得有效,才能把课讲实、讲活。如果在不懂标准的情况下去上课,那就像中医把不准脉、士兵不听指挥一样。
所以,老师就要好好地钻研课标,做到有的放矢去上课。
二、要吃透教材
首先,必须对这门课的全部内容非常熟悉,如:教材的基本结构、指导思想、知识技能、内涵外延和深度广度、重点难点等。老师在上讲台之前必须对这本教材的全部内容融会贯通。吃透后上讲台,不要明天要讲什么内容就去熟悉什么内容,准备多少就讲多少,绝不能现买现卖。
其次,还要搞清楚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的相互关系。要知道这节课在整个课程中占什么地位,会对以后的课程起到什么作用。
认真钻研教材,领悟教材本身的魅力,把教材系统地纳入自己的认识之中并化为自身的东西。老师准备的内容就好比是一桶水,而一堂课教给学生的只有一杯水,这样的备课才是充分的。
在研读教材,确定授课内容时,教师应进行思考:
(1)这个专业的学生需求什么?
(2)对这个专业的学生来说什么最重要?
(3)这个专业的学生兴趣爱好是什么?
三、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重点是教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部分。各科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定理、重要方法和公式等都是重点,它是教材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容,掌握它如同掌握了一个钥匙,其余内容便会迎刃而解,它是我们学习后段内容的基础。难点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 二是学生容易出错或混淆的内容。
教学中应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就是在教材的重要部分,舍得花时间、下力气,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它。
突破难点常用的方法有:
①分散难点,逐个击破。
②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的思维由抽象到具体。
③运用直观方法加强学生的感知。
④容易混淆的内容采用对比的方法来区分各自的特点。
四、要备学生,因人而教
备课前要求教师必须熟悉学生并能深入地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就是关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将学生的体验、理想、情感、态度渗透到整个备课之中。教和学需要用心、用情来体验,备课也是一样需要用心、用情参与的。
教师要读学生的原有的知识、技能;读他们的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读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还要了解全班学生的一般情况,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以便区别对待;教师要在了解的基础上,作出预见,预见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在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之外还会产生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
五、要备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备课时如何选教学方法是教师面临的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任务驱动、读书指导法、现场教学法等。当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不存在万能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努力创造自己的教学方法。故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六、在授课后要有所反思(教学后记)
教师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理念,才能为学生烹制出营养丰富、色味惧佳的课堂大餐。学生爱吃了、吃饱了、吃好了,我们就知足了,就会感到欣慰。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总而言之,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能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我们只有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才能拥有出彩的课堂,才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拥有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教学后记的内容主要包括六种内容:
(一)记成功做法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想目的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做法,如巧妙的导入新课,留有悬念的结束语,激发学生思维的提问等记录下来。有时这可能仅仅是一句话,但它对今后的教学将提供最直接的参考。
(二)记失败之处
记失败之处就是将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难点,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方法陈旧、演示失败、指导不力、知识性的错误,教案与实际教学脱节,以及当堂没有处理好的学生的问题等等记录下来,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应吸取的教训。
其实,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即使最成功的教学过程,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把这些败笔记录下来,认真反思,仔细查找根源,寻求对策,以免重犯,教学必然日臻完善。
(三)记教学机智
就是把授课过程中偶然出现的灵感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记下来,供以后参考。课堂教学中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当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错误认识时,若教师总是简单地予以否定,则难以令学生信服,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这时如果顺着学生错误的思路,诱导学生自己导出错误结论,学生就会迷途知返。
(四)记学生问题
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迷惑点,作业中暴露的欠缺点及在考试中出现的失分点,并力争在短时期内有针对性地进行补救。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在上完一节课之后应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倾听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记录下来,这对于改进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五)记学生见解
即把学生智慧的火花(如独到的见解,好的思路)记下来,为今后教学补充新鲜血液。对于一些错误见解,只要它存在普遍性,当堂剖析也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记学习心得
即把教参、资料、相关书籍以及老教师的一些教学经验、学法指导以及公开课、观摩课的收获记录下来,写入教学后记,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消化、吸收,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如果你的一堂课充分考虑到了课标、教材、重点难点、学生、方法、反思六个方面的要素,你的课一定会出彩,你也一定会成为学生爱戴的老师。
著名作家林青云曾经说过: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通过窗子才能看见世界的明亮,使用镜子才能看见自己的污点。其实,窗子或镜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你的心广大,书房就大了,你的心明亮,世界就明亮了。我们做教师的,如果不断学习,不懈追求,不断反思,心不浮躁,兢兢业业,就能创造教学上的奇迹---使自己的教学成为每一节课都是好课!
关键词:教学 标准 上好一堂课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向45分钟要效率,是每一个教师的追求。"如何上好一堂课",要讲的内容很多,我就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要钻研课标
现在英美等国纷纷组织全国最强的力量、投入大量物力经费研制各科课程标准,表现出他们对国家课程标准的日益重视。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应体现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它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课程标准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明灯,教师在备课之前应该认真的理解课程标准。标准不清楚,就不可能吃透教材的精神,就不可能准确把握教材的训练要求,教学就可能出现盲目性。吃透课标,才能抓住教学目标,抓准教材训练点,抓准情感目标的渗透点,才能根据目标对教材进行处理,加工、设计,才能把课教得有效,才能把课讲实、讲活。如果在不懂标准的情况下去上课,那就像中医把不准脉、士兵不听指挥一样。
所以,老师就要好好地钻研课标,做到有的放矢去上课。
二、要吃透教材
首先,必须对这门课的全部内容非常熟悉,如:教材的基本结构、指导思想、知识技能、内涵外延和深度广度、重点难点等。老师在上讲台之前必须对这本教材的全部内容融会贯通。吃透后上讲台,不要明天要讲什么内容就去熟悉什么内容,准备多少就讲多少,绝不能现买现卖。
其次,还要搞清楚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的相互关系。要知道这节课在整个课程中占什么地位,会对以后的课程起到什么作用。
认真钻研教材,领悟教材本身的魅力,把教材系统地纳入自己的认识之中并化为自身的东西。老师准备的内容就好比是一桶水,而一堂课教给学生的只有一杯水,这样的备课才是充分的。
在研读教材,确定授课内容时,教师应进行思考:
(1)这个专业的学生需求什么?
(2)对这个专业的学生来说什么最重要?
(3)这个专业的学生兴趣爱好是什么?
三、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重点是教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部分。各科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定理、重要方法和公式等都是重点,它是教材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容,掌握它如同掌握了一个钥匙,其余内容便会迎刃而解,它是我们学习后段内容的基础。难点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 二是学生容易出错或混淆的内容。
教学中应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就是在教材的重要部分,舍得花时间、下力气,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它。
突破难点常用的方法有:
①分散难点,逐个击破。
②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的思维由抽象到具体。
③运用直观方法加强学生的感知。
④容易混淆的内容采用对比的方法来区分各自的特点。
四、要备学生,因人而教
备课前要求教师必须熟悉学生并能深入地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就是关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将学生的体验、理想、情感、态度渗透到整个备课之中。教和学需要用心、用情来体验,备课也是一样需要用心、用情参与的。
教师要读学生的原有的知识、技能;读他们的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读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还要了解全班学生的一般情况,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以便区别对待;教师要在了解的基础上,作出预见,预见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在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之外还会产生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
五、要备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备课时如何选教学方法是教师面临的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任务驱动、读书指导法、现场教学法等。当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不存在万能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努力创造自己的教学方法。故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六、在授课后要有所反思(教学后记)
教师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理念,才能为学生烹制出营养丰富、色味惧佳的课堂大餐。学生爱吃了、吃饱了、吃好了,我们就知足了,就会感到欣慰。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总而言之,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能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我们只有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才能拥有出彩的课堂,才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拥有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教学后记的内容主要包括六种内容:
(一)记成功做法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想目的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做法,如巧妙的导入新课,留有悬念的结束语,激发学生思维的提问等记录下来。有时这可能仅仅是一句话,但它对今后的教学将提供最直接的参考。
(二)记失败之处
记失败之处就是将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难点,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方法陈旧、演示失败、指导不力、知识性的错误,教案与实际教学脱节,以及当堂没有处理好的学生的问题等等记录下来,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应吸取的教训。
其实,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即使最成功的教学过程,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把这些败笔记录下来,认真反思,仔细查找根源,寻求对策,以免重犯,教学必然日臻完善。
(三)记教学机智
就是把授课过程中偶然出现的灵感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记下来,供以后参考。课堂教学中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当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错误认识时,若教师总是简单地予以否定,则难以令学生信服,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这时如果顺着学生错误的思路,诱导学生自己导出错误结论,学生就会迷途知返。
(四)记学生问题
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迷惑点,作业中暴露的欠缺点及在考试中出现的失分点,并力争在短时期内有针对性地进行补救。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在上完一节课之后应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倾听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记录下来,这对于改进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五)记学生见解
即把学生智慧的火花(如独到的见解,好的思路)记下来,为今后教学补充新鲜血液。对于一些错误见解,只要它存在普遍性,当堂剖析也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记学习心得
即把教参、资料、相关书籍以及老教师的一些教学经验、学法指导以及公开课、观摩课的收获记录下来,写入教学后记,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消化、吸收,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如果你的一堂课充分考虑到了课标、教材、重点难点、学生、方法、反思六个方面的要素,你的课一定会出彩,你也一定会成为学生爱戴的老师。
著名作家林青云曾经说过: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通过窗子才能看见世界的明亮,使用镜子才能看见自己的污点。其实,窗子或镜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你的心广大,书房就大了,你的心明亮,世界就明亮了。我们做教师的,如果不断学习,不懈追求,不断反思,心不浮躁,兢兢业业,就能创造教学上的奇迹---使自己的教学成为每一节课都是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