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城镇化是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发展战略的核心部分,关系到九亿多农民的幸福。同样,兵团城镇化也是个大课题,研究兵团城镇化视角下团场职工的土地收入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从社会经济角度出发,在城镇化背景下,从土地、收入分配的维度,对八师和十师部分团场职工土地收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特点进行研究,争取能反馈一些当前团场城镇化共性问题,为城镇化科学发展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团场 城镇化 职工 土地收入 影响因素
1、兵团城镇化和幸福感的涵义及关联意义
兵团城镇化指按照师建城市、团场建镇、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成熟一个、建设一个的思路,促进人口、产业、公共资源向城镇集聚,增强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使城镇成为集聚人口产业、丰富屯垦戍边内涵、转变职工生活方式的载体和平台[1]。根据人民网开展的关于居民幸福感的调查结果显示,收入是影响居民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收入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是职工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现实问题[2]。
在城镇化视角下研究职工土地收入,对于增强兵团人对屯垦戍边事业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改变兵团传统的屯垦方式和发展模式,改善职工生活状况,提高职工的幸福指数,拴心留人,为兵团更好地发挥维稳戍边作用奠定物质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思路
由于兵团的独特性、复杂性,城镇化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推动,在城镇化进程中,行政力量大于经济发展的力量,因此会出现改变职工以往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的情况,会一定程度地影响职工利益和幸福感,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值得关注。本文选取八师和十师作为研究重点,研究对象为占总数74%的农业连队职工。对职工土地收入的研究,也是对民生的研究。从过去屯垦戍边到如今屯城戍边的转型,从过去传统农业到如今现代农业的转变,从过去单一体制到如今多样体制的改革,对于职工的幸福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3、土地收入影响因素研究
(1)土地问题。职工以种地为生,土地数量和质量关系着收入,也关系着职工的幸福生活。团场农牧职工家庭基本情况(抽样调查)[3]
①人均土地面积的减少。从上表看,人均土地面积的减少是问题之一,各团场连队人均土地面积不一,平均在30-50亩。在边境团场,因地广人稀,多者可达80亩,但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单位面积产值低。
例北泉镇发展大规模集约农业或房地产开发,团场将原有职工土地收回,流转给私人或企业,导致职工土地减少或,职工失去了社会保障与土地保障,出现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现象。在九十年代,由于当时土地收入低,劳动量大,多数职工不愿种地,脱离团场外出经商造成大量土地闲置,团场将闲置土地承包给外来人口,吸引外来人口种地。近年来生产效率提高,加上优惠政策和市场行情,种地收入提高,吸引原职工返回团场。近年,农业承包职工的收入增加,高于团场内部其他行业人员收入,出现了二三产业人员承包土地现象。
②申报职工资格存在违规现象。因职工与土地、社保等相关,每年申报职工的人数多,名额少,竞争激烈导致了违规现象。
③土地的配套设施不健全。
④农业生产收费不合理。职工承包土地每年都需要向团场缴纳生产费用,带有一定强制性,存在不合理现象。以棉花为例,土地承包费按质量分为三个档次:380元/亩、200元/亩、150元/亩。农药费50元/亩、水费100元/亩、机采棉125/亩(二采:40-80元/亩)、种子费15元/斤(2.5-3斤/亩),总成本1300-1400元/亩,利润约1000元/亩。
⑤职工土地自主经营权有限。
⑥农业用水紧张,生产条件较差。团场气候大多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布严重不均。团场分布在环古尔班通古特和塔克拉玛干两大沙漠边缘及国境线,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年平均降水量166 毫米,南疆地区不足 50 毫米。北疆边境团场大多位于干旱或高寒地区,无霜期仅有 90至 120 天,南疆团场多数分布在沙漠周边,土地沙漠化严重,环境对兵团人口和经济的承载力十分有限[4]。
(二)收入问题。收入是影响居民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是职工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收入是衡量职工幸福指数重要指标。土地收入是职工家庭经营性收入的主要来源,占98.6%[。2012年团场农牧工家庭人均纯收入12106元,增长13.0%。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7525元,比上年增加6182元,增长19.0%[5]。
表为为各师农业连队职工平均工资(单位:元) [6]
从上表通过纵横比较分析,2007-2012年,兵团城镇和团场的家庭人均收入高于自治区,分布在边境和气候环境较差的团场职工收入低于地理位置优越的团场职工;团场职工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可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镇的集聚效应导致社会分工更加精细,交易成本大大降低,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城市的规模经济效应和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 也会大大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7]。
①职工收入来源单一。目前团场仍以农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职工收入来源单一。
②住房搬迁后的问题。 在收入一定的前提下,由于流动中迁移成本过大,足以抵消其在就业城镇中的预期收益。人口聚集带来一定生活成本的提升,首先是要付出一定的搬迁成本。随着物价水平的攀升,搬迁成本可能直线上升[8]。在连队,职工自盖房、烧柴(棉秆)、煤炭,基本生活品自给自足,种地为生;在团部或城市,职工要承担商品房、天然气、暖气、水费等,购买基本生活品,无工作安置。因此很多职工担心搬进城镇后,生活成本提高。
③农业市场风险大。由于农产品价格波动大,职工承担市场风险高,农业保险理赔范围和额度有限。
④团场统购农产品价格低于市场价格。兵团当前的收入分配制度仍受改革开放前的收入分配制度的影响,大宗农产品如粮食、油料、棉花等,仍然实行统购统销;对于非集中生产区的经济作物实行部分统购,如蔬菜、瓜果等产品,基本上是自产自销产品[9]。团场对收购价有决定权,团场通过监管、设卡等方式来控制农产品流向市场,禁止职工私自销售。加上现金结算期长,损害了职工利益,自90 年代开始加剧,目前仍存在,干群冲突不断发生。例八师,团场收购价要低于市场1-2元/公斤。 ⑤多元增收有困难。团场提倡职工多元增收,发展副业处于自发状态,受市场信息、资金、技术等限制,缺少扶持机制。
4、可行性建议
兵团的组建、恢复与发展都是基于维稳戍边功能的战略考虑,兵团虽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职能,但却不是一级政府,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行政区,行政职能和法律地位的缺失,尤其是团场城镇社会管理主体和公共服务主体的缺失,这也是兵团特殊管理体制与市场机制长期难以接轨的根本原因。[10] 为推进城镇化进程,兵团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力量对于城镇化滞后的兵团很重要,但不具可持续性。在借行政力量推动时,要加快培育自身发展动力,将行政推动与市场机制结合,提升城镇化发展活力,提升职工幸福感。对以上问题,提出建议。
(1)土地方面。团场要协调发展农业配套产业和二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二三产业,支持和鼓励职工发展个体工商业,增加职工就业渠道;申报职工要公正、公开、公平,实行计分制,职工代表投票,建立职工投诉机制;加快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转变土地承包经营机制,进一步扩大产权改革范围,提高职工自主经营权,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和支持职工开发荒滩、荒山、荒坡、荒地,发展家庭农场;师、团要敢于放权、勇于尝试。加快土地配置市场化、农业产业化。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建立土地经营权交易市场,保障职工的土地权益,实现包容性增长。
(2)收入方面。探索特殊体制与市场机制之间关系的解决方案;鼓励职工依托自然资源、军垦文化和当地民俗,开办"农家乐"、"牧家乐",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完善团场劳务管理体系,建立专业劳务公司,提供专业劳务服务,营造职工多元增收的企业用工环境。实现劳务输出的规模化、产业化,变 "冬闲"为"冬忙";发展生产合作社模式,实现市场信息和生产技术共享,降低市场风险和提高生产效益;团场要完善政策体系,提供资金、技术、市场信息服务,扶持职工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增加收入;发展订单农业,形成职工与团场、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农业产业化机制。
(3)兵团精神的价值内化。兵团精神是职工的精神灵魂和永恒旗帜。拓展兵团精神新内涵,塑造为职工的主流价值和自觉追求。改善职工队伍年龄结构,加强职工子女、青年职工的培养,实现职工向高素质、年轻化过渡,突出屯垦戍边特色。完善和发展"冬训"制度。"冬训"不仅锻炼职工的军事素质和政治素质,更提高了职工的生产技能,增强职工的使命感、荣誉感和责任感。
4、总结
在调研中,尽可能深入团场,与干部访谈,与职工交流,了解在兵团城镇化视角下团场职工的土地收入状况。由于自身限制,样本数量和数据质量远没达到研究要求。在城镇化视角下对团场职工土地收入问题研究对于学界和政界都是一个社会大课题。我们借此次调研抛砖引玉,引起社会的关注,只要我们一道努力,兵团人的幸福生活才不再遥远。
作者简介:袁昕(1992-),男,河南信阳人,石河子大学政治学系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2011级本科生。丁成(1980-),男,新疆博乐人,石河子大学讲师,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关键词:团场 城镇化 职工 土地收入 影响因素
1、兵团城镇化和幸福感的涵义及关联意义
兵团城镇化指按照师建城市、团场建镇、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成熟一个、建设一个的思路,促进人口、产业、公共资源向城镇集聚,增强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使城镇成为集聚人口产业、丰富屯垦戍边内涵、转变职工生活方式的载体和平台[1]。根据人民网开展的关于居民幸福感的调查结果显示,收入是影响居民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收入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是职工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现实问题[2]。
在城镇化视角下研究职工土地收入,对于增强兵团人对屯垦戍边事业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改变兵团传统的屯垦方式和发展模式,改善职工生活状况,提高职工的幸福指数,拴心留人,为兵团更好地发挥维稳戍边作用奠定物质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思路
由于兵团的独特性、复杂性,城镇化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推动,在城镇化进程中,行政力量大于经济发展的力量,因此会出现改变职工以往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的情况,会一定程度地影响职工利益和幸福感,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值得关注。本文选取八师和十师作为研究重点,研究对象为占总数74%的农业连队职工。对职工土地收入的研究,也是对民生的研究。从过去屯垦戍边到如今屯城戍边的转型,从过去传统农业到如今现代农业的转变,从过去单一体制到如今多样体制的改革,对于职工的幸福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3、土地收入影响因素研究
(1)土地问题。职工以种地为生,土地数量和质量关系着收入,也关系着职工的幸福生活。团场农牧职工家庭基本情况(抽样调查)[3]
①人均土地面积的减少。从上表看,人均土地面积的减少是问题之一,各团场连队人均土地面积不一,平均在30-50亩。在边境团场,因地广人稀,多者可达80亩,但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单位面积产值低。
例北泉镇发展大规模集约农业或房地产开发,团场将原有职工土地收回,流转给私人或企业,导致职工土地减少或,职工失去了社会保障与土地保障,出现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现象。在九十年代,由于当时土地收入低,劳动量大,多数职工不愿种地,脱离团场外出经商造成大量土地闲置,团场将闲置土地承包给外来人口,吸引外来人口种地。近年来生产效率提高,加上优惠政策和市场行情,种地收入提高,吸引原职工返回团场。近年,农业承包职工的收入增加,高于团场内部其他行业人员收入,出现了二三产业人员承包土地现象。
②申报职工资格存在违规现象。因职工与土地、社保等相关,每年申报职工的人数多,名额少,竞争激烈导致了违规现象。
③土地的配套设施不健全。
④农业生产收费不合理。职工承包土地每年都需要向团场缴纳生产费用,带有一定强制性,存在不合理现象。以棉花为例,土地承包费按质量分为三个档次:380元/亩、200元/亩、150元/亩。农药费50元/亩、水费100元/亩、机采棉125/亩(二采:40-80元/亩)、种子费15元/斤(2.5-3斤/亩),总成本1300-1400元/亩,利润约1000元/亩。
⑤职工土地自主经营权有限。
⑥农业用水紧张,生产条件较差。团场气候大多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布严重不均。团场分布在环古尔班通古特和塔克拉玛干两大沙漠边缘及国境线,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年平均降水量166 毫米,南疆地区不足 50 毫米。北疆边境团场大多位于干旱或高寒地区,无霜期仅有 90至 120 天,南疆团场多数分布在沙漠周边,土地沙漠化严重,环境对兵团人口和经济的承载力十分有限[4]。
(二)收入问题。收入是影响居民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是职工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收入是衡量职工幸福指数重要指标。土地收入是职工家庭经营性收入的主要来源,占98.6%[。2012年团场农牧工家庭人均纯收入12106元,增长13.0%。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7525元,比上年增加6182元,增长19.0%[5]。
表为为各师农业连队职工平均工资(单位:元) [6]
从上表通过纵横比较分析,2007-2012年,兵团城镇和团场的家庭人均收入高于自治区,分布在边境和气候环境较差的团场职工收入低于地理位置优越的团场职工;团场职工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可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镇的集聚效应导致社会分工更加精细,交易成本大大降低,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城市的规模经济效应和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 也会大大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7]。
①职工收入来源单一。目前团场仍以农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职工收入来源单一。
②住房搬迁后的问题。 在收入一定的前提下,由于流动中迁移成本过大,足以抵消其在就业城镇中的预期收益。人口聚集带来一定生活成本的提升,首先是要付出一定的搬迁成本。随着物价水平的攀升,搬迁成本可能直线上升[8]。在连队,职工自盖房、烧柴(棉秆)、煤炭,基本生活品自给自足,种地为生;在团部或城市,职工要承担商品房、天然气、暖气、水费等,购买基本生活品,无工作安置。因此很多职工担心搬进城镇后,生活成本提高。
③农业市场风险大。由于农产品价格波动大,职工承担市场风险高,农业保险理赔范围和额度有限。
④团场统购农产品价格低于市场价格。兵团当前的收入分配制度仍受改革开放前的收入分配制度的影响,大宗农产品如粮食、油料、棉花等,仍然实行统购统销;对于非集中生产区的经济作物实行部分统购,如蔬菜、瓜果等产品,基本上是自产自销产品[9]。团场对收购价有决定权,团场通过监管、设卡等方式来控制农产品流向市场,禁止职工私自销售。加上现金结算期长,损害了职工利益,自90 年代开始加剧,目前仍存在,干群冲突不断发生。例八师,团场收购价要低于市场1-2元/公斤。 ⑤多元增收有困难。团场提倡职工多元增收,发展副业处于自发状态,受市场信息、资金、技术等限制,缺少扶持机制。
4、可行性建议
兵团的组建、恢复与发展都是基于维稳戍边功能的战略考虑,兵团虽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职能,但却不是一级政府,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行政区,行政职能和法律地位的缺失,尤其是团场城镇社会管理主体和公共服务主体的缺失,这也是兵团特殊管理体制与市场机制长期难以接轨的根本原因。[10] 为推进城镇化进程,兵团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力量对于城镇化滞后的兵团很重要,但不具可持续性。在借行政力量推动时,要加快培育自身发展动力,将行政推动与市场机制结合,提升城镇化发展活力,提升职工幸福感。对以上问题,提出建议。
(1)土地方面。团场要协调发展农业配套产业和二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二三产业,支持和鼓励职工发展个体工商业,增加职工就业渠道;申报职工要公正、公开、公平,实行计分制,职工代表投票,建立职工投诉机制;加快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转变土地承包经营机制,进一步扩大产权改革范围,提高职工自主经营权,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和支持职工开发荒滩、荒山、荒坡、荒地,发展家庭农场;师、团要敢于放权、勇于尝试。加快土地配置市场化、农业产业化。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建立土地经营权交易市场,保障职工的土地权益,实现包容性增长。
(2)收入方面。探索特殊体制与市场机制之间关系的解决方案;鼓励职工依托自然资源、军垦文化和当地民俗,开办"农家乐"、"牧家乐",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完善团场劳务管理体系,建立专业劳务公司,提供专业劳务服务,营造职工多元增收的企业用工环境。实现劳务输出的规模化、产业化,变 "冬闲"为"冬忙";发展生产合作社模式,实现市场信息和生产技术共享,降低市场风险和提高生产效益;团场要完善政策体系,提供资金、技术、市场信息服务,扶持职工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增加收入;发展订单农业,形成职工与团场、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农业产业化机制。
(3)兵团精神的价值内化。兵团精神是职工的精神灵魂和永恒旗帜。拓展兵团精神新内涵,塑造为职工的主流价值和自觉追求。改善职工队伍年龄结构,加强职工子女、青年职工的培养,实现职工向高素质、年轻化过渡,突出屯垦戍边特色。完善和发展"冬训"制度。"冬训"不仅锻炼职工的军事素质和政治素质,更提高了职工的生产技能,增强职工的使命感、荣誉感和责任感。
4、总结
在调研中,尽可能深入团场,与干部访谈,与职工交流,了解在兵团城镇化视角下团场职工的土地收入状况。由于自身限制,样本数量和数据质量远没达到研究要求。在城镇化视角下对团场职工土地收入问题研究对于学界和政界都是一个社会大课题。我们借此次调研抛砖引玉,引起社会的关注,只要我们一道努力,兵团人的幸福生活才不再遥远。
作者简介:袁昕(1992-),男,河南信阳人,石河子大学政治学系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2011级本科生。丁成(1980-),男,新疆博乐人,石河子大学讲师,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