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徒制是一种古老的职业教育模式,经历了大工业时期的被边缘化以后,重新成为职业教育的战略选择。推进现代学徒制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应用,对于发展完善我国职业教育,破解高技能人才短缺困境,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学徒制;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3-0155
“学徒制”一词诞生于13世纪前后,指的是在近代学校教育出现之前,手工作坊或店铺中师徒共同劳动,徒弟在师傅指导下习得知识或技能的传艺活动。“现代学徒制”是指以学校或学院与用人单位深度合作为基本前提,以产学研融合为基本制度,通过老师教授与师傅指导的双重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岗位技能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能充分發挥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优势,促进学生全方位、综合性素质的提高。
一、“现代学徒制”应用的意义
1.有助于为经济的持续发展贮备人力资源
经济的腾飞,产业的改造升级,产品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都离不开高技能人才的参与。传统“学徒制”中重实践轻理论的人才培养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注重人才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化解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人才“瓶颈”危机,为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2.有助于深化校企合作、密切产教融合,激发高职院校的魅力与活力
伴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的开展,通过校企合作的深化,产业与教育的结合,促进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的对接、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的对接、职业标准与教学内容的对接,最终实现知行合一、工学结合。
3.有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素质,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
就业难,大学生就业更难已经成为社会不争的事实。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的开展,既注重传统理论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还注重职业精神的培养,必将能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毕业后就能直接上岗,实现高职大学生与企业员工的“零距离”对接,从内因上根本缓解大学生的就业难题。
二、推动现代学徒制发展的思考
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形式,在传承人类社会技术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强大的人才培养功能和效率受到各国瞩目。在此背景下,现代学徒制受到我国职业教育学界的广泛关注,一些地方和企业也积极开展试点工作。2014年2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经过多年的试点探索,我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雏形已经基本显现,结合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发展轨迹与实践探索,在推进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过程中要对以下几个关键之处加以全面考虑:
1.完善顶层设计
完善顶层设计,为现代学徒制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建立利益均衡的合作保障机制,打造政府、行业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和发展平台。要调动企业的参与和合作力度,做到政府有效统筹,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双向互动、通力合作,为培养学生(学徒、准员工)而各施其职。
2.建立保障体系
完善与现代学徒制各个环节相对应的保障体系。校企协同开发双主体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根据学徒进行定岗,参照岗位职业标准,有针对性地参加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做到理论测评与实践考核相统一,做到所学实用且受用。
3.重构课程体系
重构课程体系,重建学习载体。以专业人才培养为出发点,针对专业人才培养各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形成融合学生人文素养、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重点突出专业核心技术的应用与职业素养。
4.改革教学组织
改革教学组织,创新管理模式。依据学生发展的共性特点和个性需求选择教学组織形式,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实行校企协同参与的人性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制定符合院校和专业特点的、符合企业发展实际的培养方案。
5.明确双重身份
明确学生与学徒的双重身份,保障学生权益。通过改革招考政策,改变企业招工制度,深化订单培养模式,解决学生的双重身份难题。现代学徒制的学生主体既是学校的学生,也是接受培训的学徒,更是合作企业的准员工,其多重身份的归属需通过学校和企业进行明确,规定学生(学徒、准员工)的合法权益和应有义务。
6.建设双师队伍
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校企双方制度框架的系统设计,保障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注重对老师的继续教育与培训,深入企业,了解企业文化与实践前沿发展;规范兼职教师的选聘,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雅美.现代学徒制导向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6.
[2]雷成良.职业教育现代化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6.
[3]鲁丽彬.职业教育中现代学徒制应用的意义和作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9).
[4]程宇.我国现代学徒制的政策发展轨迹与实现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5.
基金项目:
1.本文是2016年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2025湖南智造”高职项目《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现代学徒制” 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批准号:16YBG024)阶段性成果。
2.本文属2016年度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和区域行业需求的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国际化教学标准的开发与研究》(项目批准号:ZJGB2016016)阶段性研究成果。
3.本文属株洲市2017年度社科课题《适应中国高铁“走出去背景”的动车组专业国际化高端技术人才的培养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ZZSK17107)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罗伟(1979- ),男,湖南株洲人,副教授,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自动化、高等职业教育。
关键词:学徒制;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3-0155
“学徒制”一词诞生于13世纪前后,指的是在近代学校教育出现之前,手工作坊或店铺中师徒共同劳动,徒弟在师傅指导下习得知识或技能的传艺活动。“现代学徒制”是指以学校或学院与用人单位深度合作为基本前提,以产学研融合为基本制度,通过老师教授与师傅指导的双重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岗位技能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能充分發挥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优势,促进学生全方位、综合性素质的提高。
一、“现代学徒制”应用的意义
1.有助于为经济的持续发展贮备人力资源
经济的腾飞,产业的改造升级,产品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都离不开高技能人才的参与。传统“学徒制”中重实践轻理论的人才培养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注重人才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化解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人才“瓶颈”危机,为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2.有助于深化校企合作、密切产教融合,激发高职院校的魅力与活力
伴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的开展,通过校企合作的深化,产业与教育的结合,促进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的对接、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的对接、职业标准与教学内容的对接,最终实现知行合一、工学结合。
3.有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素质,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
就业难,大学生就业更难已经成为社会不争的事实。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的开展,既注重传统理论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还注重职业精神的培养,必将能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毕业后就能直接上岗,实现高职大学生与企业员工的“零距离”对接,从内因上根本缓解大学生的就业难题。
二、推动现代学徒制发展的思考
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形式,在传承人类社会技术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强大的人才培养功能和效率受到各国瞩目。在此背景下,现代学徒制受到我国职业教育学界的广泛关注,一些地方和企业也积极开展试点工作。2014年2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经过多年的试点探索,我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雏形已经基本显现,结合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发展轨迹与实践探索,在推进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过程中要对以下几个关键之处加以全面考虑:
1.完善顶层设计
完善顶层设计,为现代学徒制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建立利益均衡的合作保障机制,打造政府、行业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和发展平台。要调动企业的参与和合作力度,做到政府有效统筹,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双向互动、通力合作,为培养学生(学徒、准员工)而各施其职。
2.建立保障体系
完善与现代学徒制各个环节相对应的保障体系。校企协同开发双主体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根据学徒进行定岗,参照岗位职业标准,有针对性地参加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做到理论测评与实践考核相统一,做到所学实用且受用。
3.重构课程体系
重构课程体系,重建学习载体。以专业人才培养为出发点,针对专业人才培养各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形成融合学生人文素养、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重点突出专业核心技术的应用与职业素养。
4.改革教学组织
改革教学组织,创新管理模式。依据学生发展的共性特点和个性需求选择教学组織形式,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实行校企协同参与的人性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制定符合院校和专业特点的、符合企业发展实际的培养方案。
5.明确双重身份
明确学生与学徒的双重身份,保障学生权益。通过改革招考政策,改变企业招工制度,深化订单培养模式,解决学生的双重身份难题。现代学徒制的学生主体既是学校的学生,也是接受培训的学徒,更是合作企业的准员工,其多重身份的归属需通过学校和企业进行明确,规定学生(学徒、准员工)的合法权益和应有义务。
6.建设双师队伍
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校企双方制度框架的系统设计,保障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注重对老师的继续教育与培训,深入企业,了解企业文化与实践前沿发展;规范兼职教师的选聘,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雅美.现代学徒制导向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6.
[2]雷成良.职业教育现代化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6.
[3]鲁丽彬.职业教育中现代学徒制应用的意义和作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9).
[4]程宇.我国现代学徒制的政策发展轨迹与实现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5.
基金项目:
1.本文是2016年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2025湖南智造”高职项目《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现代学徒制” 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批准号:16YBG024)阶段性成果。
2.本文属2016年度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和区域行业需求的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国际化教学标准的开发与研究》(项目批准号:ZJGB2016016)阶段性研究成果。
3.本文属株洲市2017年度社科课题《适应中国高铁“走出去背景”的动车组专业国际化高端技术人才的培养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ZZSK17107)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罗伟(1979- ),男,湖南株洲人,副教授,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自动化、高等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