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功力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lio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语文教师的舞台,炼就与展示语文教师教学功力的方式自然就是课堂语文教学。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功力,要从解读文本与解读学生开始。解读文本与学生就是“走进”文本与“走进”学生。“走进”文本就是关注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即关注文本“说的是什么”、“怎样说”以及“为什么这样说”等问题;“走进”学生就是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效果,即关注学生“需要学的是什么”、“怎样学”,以及“学得怎样”等问题。
  教师自己首先要走进文本,才能带着学生走进文本。只有走进文本,教师才可以根据文本内容组织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首先,教师要读出文本说的是什么。这是语文教师最起码的功夫。文本说的是什么,非语文教师也许能读出来,但语文教师要读得更深刻,更准确。在没有教学参考书的情况下,比如解读一篇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应该关涉到四个层面:世界、作者、文本、读者。语文教师除了关注作品这四个层面的内容外,更应该关注这四个层面的变形与转换,即世界到作者的变形,作者到文本的变形,文本到读者的变形。拿《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来说,同一作者缘于同一赤壁而写,但读者读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和体会,这主要由于不同的言语形式决定的言语内容不同。
  其次,教师要清楚文本怎样说,即文本如何呈现。这是语文基本能力的体现。非语文老师基本不关注这个问题,但语文老师一定要关注。语文老师要把握的很多,比如字词选择,修辞运用,章法结构,体裁要求等。凡是涉及到言语形式的内容都是语文老师关注的焦点。拿文言文来说,应该把握文言通假现象、文言词类活用现象、文言句式特征以及“说”“论”“赋”“记”“序”等古文体特征以及句式与文体背后的文化内容。再如《指南录后序》中翻来覆去说“死”字,《谏太宗十思疏》中翻来覆去说“思”字,《赤壁赋》中翻来覆去说“羡”字等等,这都是语文课堂教学要关注的问题。
  最后,教师要探究文本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是语文老师深入文本的关键。非语文老师可以完全不知。文本为什么要这样说,而不是那样说,这是作者言语意图的问题。读文本,就要揣摩作者的言语意图。言语意图就是言语内容。“一定的言语形式实现一定的言语内容,一定的言语内容生成于一定的言语形式。”比如《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两处同写“醉”字,境界不一。“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是得西山前的状态,借酒消愁愁更愁,可以说是自我麻醉。“引觞满酌,颓然而醉”是得西山后的天人一体的状态,可以说是自我陶醉。
  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尽量去解读学生。解读学生就是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要研究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方法与学习效果,基于学的教学才是最有效率的。学生的学习需要来自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的需要。未来社会人才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和学生主体当下需要提升的语文素养是关注学生需要的两个基本参照点。前者在课程标准中代表国家意志以理论指导的形式已明确规定下来,后者主要针对个体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得以体现。
  解读学生,首先应关注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学习兴趣。这是推动教学发展的基点。比如,教学文言文,我们应该在研究课标与教材的基础上,通过问卷、前测等手段了解学生的文言阅读水平。调查发现,高一大多数学生的文言基础薄弱,文言阅读能力都比较低,所以,“文言文”中“言”的知识性学习是必要的。同时,必须还要考虑文言文阅读中“文”的人文性感悟或者“文”的文化感认同以及“文”的章法学习。大多数学生对文言知识学习不感兴趣,这就要考虑“怎样学”的问题。
  “怎样学”往往受制于老师“教什么”和“怎样教”。所以,老师在考虑“教什么”与“怎样教”之前,应该集中关注学生需要“怎样学”。授之以渔,学生自然就懂得“怎样学”。比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很多学生仅仅盯住烛之武,往往忽略佚之狐这个人物。其实,佚之狐是一个很关键的人物,他在文中为突出烛之武起到很好的映衬作用。没有他就没有烛之武,正是佚之狐使得烛之武形象更加丰满,这正是《左传》写人物的高明之处。另外,单着手于烛之武,课堂教学明显沉闷。为了帮助学生把握《左传》写人的手法,并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把角色还原到历史的语境中去。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问题(之一):有人认为,如果没有烛之武,佚之狐去“见秦君”能退秦师吗?这个问题主要探讨的是文本里有什么。表面是讨论佚之狐,实际还是指向烛之武。佚之狐能不能成功,关键是他有没有烛之武之能耐。先要考虑烛之武成功的因素是什么。从说辞中连用八“君”讨好人,还站在对方立场假惺惺地替他人考虑,可见他洞察人心;从说辞中正反对比申明厉害,可见他洞察时事;从历史角度,替秦分析祸害,可见他洞察历史;还有就是他有勇,重国家大义,不计个人得失。相对来说,佚之狐就可能有些不勇、狡猾。虽然不能前去退秦师,但也有他的能耐。一是他能洞察时事——“国危矣”,明白此时只能通过外交手段斡旋;二是他洞察人情——知人,预计烛之武去,预计烛之武能退;三是他决策英明——退秦师,退师,突破“秦”是关键,退秦也是最容易的。这样处理教学,实际就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解读文本方式的范型。
  解读学生,还要关注学生最终学到了什么。这是常常被语文老师忽略的问题。很多时候,课文阅读的结束往往意味着课堂语文教学的结束。语文课也常常让人感觉到很不实在。读读、说说、听听、写写就过去了。如果不进一步去检查读了哪些有用的,说了哪些有效的,听了哪些有价值的,写了哪些必要的,那么这种读说听写就是大打折扣的。常常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语文素养提升了多少,这不单是方法的问题,更是观念的问题。不断走进学生,课堂语文教学就不至于处于“虚无飘渺”之中。语文课堂应该务实,而不是务虚。
  [作者通联:浙江青田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在新课标下,强化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有效结合,贯彻生活化教学理念是当下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创新之举.本文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节为例,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生活化教学模式进行了重点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教学对策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充分凸显了生活与教育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在数学教学中贯彻生活化教学理念,是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创新之举,也是小学
同样是高中语文课本,又是同一篇《拿来主义》,人教社(新、旧版)教材与苏版教材对其中的五处注释的处理,存在着较大的不同之处。这些不同之处正好体现了教材编写者们的思想意识在不断进步和提高。现分别对此作些分析对比(下文中,人教社旧版高中语文教材注释简称“旧注”,人教社新版高中语文教材注释简称“新注”,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新教材注释简称“苏注”)。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
“集体备课”并不是一个新名词,目前各式各样的集体备课机制在教师的教研活动中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善。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集体备课呈现出奇怪的现象:经过集体备课,不同教师上同一教材,竟然出现一样的导入新课,一样的质疑讨论……难道集体备课就应该让教学过程“如出一辙”吗?     一、强调“共性”,忽视教师的“个性”    备课是展现教师教学艺术的序幕。集体备课是在充分酝酿、日趋完善的集体智慧的基础上,
2020年1月7日,第十二届国际大学生雪雕大赛在冰城哈尔滨圆满落幕。中国、澳大利亚和法国等高校的55支代表队现场比拼后,北京理工大学的雪雕作品《红色基因》荣获大赛最高奖—特等奖,同时还获得最佳创意奖。  《红色基因》以红船造型为主体,以岩石造型为基础,侧面以DNA螺旋结构寓意红色基因代代传承,岩石上方是巨大的历史画卷。  画卷正面表现的是青涩麦草变成丰收麦穗,寓意着伟大祖国不断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所有的语文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对自己讲授的课程感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但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由于地域的关系,语言表达的障碍,思维习惯的限制,大部分学生对于学习汉语文困难大,理解难,效率低,成绩差,缺乏兴趣。课堂教学非常被动,大部分学生对汉语文学习没有兴趣,久而久之造成学生厌学,甚至逃学。因此,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就成了提高汉语文教学成绩的关键。如何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
大凡作家笔下所现之物,无不带上他们人生体验的色彩,其美的观念和情感形式也附着在所描述的事物上,诗歌和散文尤其如此。所谓万物融于作家的笔端,并构成了他们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又恰恰是他们人生世界的情感体验。或悲或喜或哀或乐,正是外物与内心世界相互撞击的结果。在庐隐的《异国秋思》中,我感到的是她那透过秋天景象和人文世界而显现出来的一种深沉的悲伤情绪,令人心中也升腾起愁绪,不由自主地走进她笔下景和人所构成的
近年来,高考作文材料呈现出贴近社会现实、紧扣时代脉搏、关注青年成长的鲜明特征,尤其是对社会生活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表达对时代、对个体的关注和反思。这要求考生对作文材料有深刻的理解,对问题有鞭辟入里的分析,立意高远,思维清晰。   这跟新闻时评的写作要求和思维方式比较相似,阅读时评既可以积累素材,又可以锻炼思维。尤其是新闻时评所体现的问题思维特别值得学生在写作中加以借鉴。高中生阅读量和直接接触社
学生的课堂活动充分,既是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高层次境界,也是语文教师的全部课堂艺术的集中体现,那么如何做好让学生活动充分,课堂收获丰硕呢?我觉得从“微型课题”的活动着手,不失为一个好方法,而微型课就是课堂上有目的探讨性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它的内涵具体为:研究的着眼点主要关注于教育教学细节,研究内容是教育教学实践中碰到的真问题、实问题、小问题。  一、微型课题的活动的必要性  1.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
“整本书阅读与学科核心素养”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重要内容,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其中“文化传承与理解”旨在培养学生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整本书阅读”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合
如何有效实现“对话”,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是语文阅读教学所需要探究的重要课题。   一、师生对话,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以文本为中介,通过师生对话对课文进行解读与体会,是常用的阅读教学形式。在这种模式下的语文阅读,一定要杜绝以教师讲解为主的填鸭式课堂,教师要根据课文有效地设疑,让学生结合问题进行探究。还要让学生在阅读中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继而通过分析解决问题。教师要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