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一个“忽视”了得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w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集体备课”并不是一个新名词,目前各式各样的集体备课机制在教师的教研活动中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善。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集体备课呈现出奇怪的现象:经过集体备课,不同教师上同一教材,竟然出现一样的导入新课,一样的质疑讨论……难道集体备课就应该让教学过程“如出一辙”吗?
  
  一、强调“共性”,忽视教师的“个性”
  
  备课是展现教师教学艺术的序幕。集体备课是在充分酝酿、日趋完善的集体智慧的基础上,能动地发挥教师个人潜能,在“二次”备课中显现教师个人的教学魅力。但不能让集体备课替代教师个人备课,更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走进同一模式。
  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以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但是教学设计还需要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归纳、提升和再创造,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情。上述提到的不同教师上同一教材“如出一辙”的现象,忽视了实际,久而久之,不仅不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而且会步入另一种教学极端——思维抄袭,最终失去自我。
  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应该鼓励教师写个性化教案,根据自己的特点灵活选择,体现个性特色。在组内集体交流后,提倡进行整合与块状设计。整合的教案中要留下一定空间,便于执教老师作个性化的修改。这样就大大减轻了其他教师不必要的机械重复,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钻研、反思、改进。这“空白”之处为教师提供了思考时间,使集体的智慧得以升华,使教师的个性得以张扬。
  
  二、重视“集中”,忽视平时的“交流”
  
  有的学校非常重视集体备课的规范。如制定了“四定”: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人员、固定备课等内容。每次集体备课先拟定讨论课题,安排好备课内容和中心发言人,让每个教师都心中有数。这样,确实使每次集体备课都具有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组内集体交流过程的实质就是集体备课中落实教法的过程。但是,在集体交流中设立了主讲人,无形中就设定了最好的、权威的,也就产生了大部分人是听众,而不是平等的参与者、争辩者、商榷者。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集体备课要侧重于组内的交流与讨论,在争辩中“思维碰撞思维”、“智慧点燃智慧”、“情感沟通情感”,最终择取较好的观点。
  备课形式的固定,只是其中之一。让教师把集体备课作为一种习惯,应该放开备课形式。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获取教研信息,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把这些带到备课组。如果只是靠集中固定的几课时,很难把问题真正地解决。注重平时在教学空暇中,教师共同研究讨论,确定重、难点,把在教学中碰到的问题或感受倾吐出来,那么,问题也就可以及时地反馈。集体备课需要的是“集中”,但是更需要平时的交流,应该说“形散神聚”的散文形式是集体备课的理想状态。
  
  三、注重“课前”,忽视课后的“反思”
  
  很多学校非常重视预先备教学重、难点。摸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当然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集体备课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情况,确立教学重、难点,合理划分课时,使课堂教学密度均衡。只有事先搜集了大量的资料,才能为集体备课打好基础。
  如果说课前的精心准备能保证上好一堂课,那么课后的教学反思能帮助我们一辈子上好课。然而这一点常常被忽视。课后,教师认真反思,吸取教训,捕捉课堂教学中的感悟点,这些其实也是在备课。教师们将教学感受记录下来,这是最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既可以及时纠正错误,传播经验,也可以为第二年备课或研究提供素材,不断提高自己的备课与研究能力。反思的内容可以写这节课成功与否,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过程,学生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解决的依据办法,验证的效果,反馈矫正的措施等。从而使我们的教学经验日趋丰富,触发灵感,轻松走入教研领域。
  新课程提倡教师即研究者,要求教师会反思,常反思,善反思。提倡教师一课一反思,记录课堂发生的事件,捕捉教学细微之处。每次集体备课时首先交流上周教后感,必要时请有关专家解难释疑。集体备课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反思的平台,这种平等、民主的氛围,促使其不断反思、矫正自己的教学行为。
  集体备课让我们从“个体备课”走向互相交流合作,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误区。我们要走出这些误区,使“集体备课”之花开得更灿烂。
  [作者通联:安徽肥西铭传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北平,一个留有无尽沧桑岁月的古城,它并未随着历史的车轮而远去,而是以其特有的风姿呈现于中华大地,那一草一木一墙一院都有十足的京味。这些景物一旦纳入作家笔下,就不只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而是成为了作者情感的寄托,心灵的归属。屠格涅夫说:“在文学天才身上……自己的声音是最重要的。生動的、自己特有的声调,其他任何人都发不出的音调是最重要的。”因而面对同一景物,不同的人物,身份、经历、性格或心情不同,对景物的
“悦读”,顾名思义就是愉悦地读书,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读书,沉醉其中,乐此不疲,流连忘返。在具体的实施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入、创设或让学生自主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情境、意境和心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以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流连忘返,始可深入,深入后,如受春风化雨之赐,欣欣向荣,学业大进”的
语感,是当下语文教学中的热门话题。如果我们考察一下古代语文教学,就会发现虽然没有“语感”一词,但是培养语感,依靠感受语言去理解文章的做法却是一以贯之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这是中国语文教育的习惯用语。这种重意会,重顿悟,不重逻辑思维、分析思维的语文意会观正是一种重视语感培养的表现,可以说古人是高度重视语感培养的。  新课改以来,在王尚文、洪镇涛等语文教育家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学生们的语言
《再别康桥》这首现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一直困扰着一线的语文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很多老师探讨一番之后,若有所悟地感叹“还是让学生在朗诵中去体悟诗中的情致吧”。然而这只是隔靴搔痒、自欺欺人的教法。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就涉及到对这首诗的正确理解,一切可行及有效的文本教学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文本解读之上。目前对《再别康桥》一诗情感的理解有两种倾向:一是过度泛化,如“依依不舍,离愁别绪”,须知这八个字几乎可以概
PIRLS即“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项目。PIRLS2001,将“阅读素养”(reading literacy)做了相关定义,在其评价的框架中包括四个理解过程。其清晰的框架为语文阅读提问的有效性的研究带来很大启示。  一、PIRLS阅读素养测试概况  PIRLS的英文全称是“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即“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
补白,作为阅读教学的新形态,是文本解读永不枯竭的源泉。恰到好处地补白,往往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深层解读,实现阅读教学的动态生成,让文本解读精彩无限。对此,笔者自身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在初中语文文本解读中引导学生多元补白略谈了自己的几点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推敲词句,揣摩语言,在情感凝聚处补白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本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写照
“红色文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蕴涵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新时期下加强“红色文化”的传承和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行“红色文化”的传承和教育的方法有很多,其中立足语文课堂,挖掘教材中的“红色因子”,有效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渗透不失为一种重要途径。但为了避免将语
现代语文教育经过百年坎坷历程发展到现在,又该驶向何方?笔者认为,从1902年以来,现代语文教育随着社会历史变迁和语言变革,先后经历了如下发展阶段:(1)20世纪前半叶,从文言文教学向白话文教学运动,属于语言本位教育;(2)20世纪后半叶,从语言教学向言语教学运动,属于言语本位教育;(3)21世纪初,言语学科本位教学开始迈向言语生命智慧教育。言语生命智慧教育需要超越学科中心本位,致力于打通“语言、世
【摘要】在新课标下,强化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有效结合,贯彻生活化教学理念是当下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创新之举.本文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节为例,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生活化教学模式进行了重点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教学对策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充分凸显了生活与教育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在数学教学中贯彻生活化教学理念,是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创新之举,也是小学
同样是高中语文课本,又是同一篇《拿来主义》,人教社(新、旧版)教材与苏版教材对其中的五处注释的处理,存在着较大的不同之处。这些不同之处正好体现了教材编写者们的思想意识在不断进步和提高。现分别对此作些分析对比(下文中,人教社旧版高中语文教材注释简称“旧注”,人教社新版高中语文教材注释简称“新注”,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新教材注释简称“苏注”)。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