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chengDelp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有的语文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对自己讲授的课程感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但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由于地域的关系,语言表达的障碍,思维习惯的限制,大部分学生对于学习汉语文困难大,理解难,效率低,成绩差,缺乏兴趣。课堂教学非常被动,大部分学生对汉语文学习没有兴趣,久而久之造成学生厌学,甚至逃学。因此,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就成了提高汉语文教学成绩的关键。如何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文的兴趣呢?
   一、尊重习惯 和谐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少数民族地区,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汉语文的先决条件。融洽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心理相容才能提高教学效果。要融洽师生关系,教师必须以民主、平等、合作、对话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少数民族学生,做到“移情、无条件积极关注,真诚”。我校是一个多民族的学校,以汉族和哈萨克族为主,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民族习惯,不同的宗教信仰,由于受地域环境和语言环境的限制,这里的文化、教育都相对比较落后,青少年教育也随之而受影响,学生的知识基础差、知识面窄。但他们又有独特的一面,自尊心强、潜力大。作为一名汉族教师,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教师,要想做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教育好自己的学生,就必须了解这些民族的各种习惯,并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
   二、接近生活 因势利导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的培养在于每一个细节上,课堂教学如果有一个巧妙的开头,那你已经成功了一半。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教师在设计导语时,尽量联系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如我在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八年级下《天鹅的故事》时,我设计的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老师想知道‘哈萨克’是什么意思?”这一问,教室里立刻炸开了锅,同学们争着抢着说“白天鹅”、“美丽的天鹅”,我趁热打铁,接着问:“谁给同学们讲讲哈萨克族的《天鹅的传说》”,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抢着讲起了神奇的传说,有一个男同学竟然绘声绘色地挑起了哈萨克民族独有的天鹅舞,我紧接着说:“天鹅不仅是美丽,它团结、勇敢,能用自己美丽的身体砸开坚硬的寒冰。”这样的导语设计,紧密联系哈萨克族学生的生活,具有民族特色,又紧扣教材的内容,有机地点燃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愉快地转移到课文上来,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就兴趣盎然地进入课文。
   三、借助音乐 铺垫课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哈萨克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哈萨克族有句谚语:歌声和骏马是哈萨克的一对翅膀。可见音乐对他们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把少数民族音乐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给学生于美的享受,在课前播放与课文有关的民族音乐,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我在教学《背影》《父母的心》等表现亲情的文章时,我选择了哈萨克民歌《父亲》作为背景音乐。深情的曲调,感人的画面,熟悉而优美的歌词立刻创设出浓浓的情感共鸣,迅速激发学生沉睡的情感,起到任何语言都难以达到的效果。
   四、语言互动 心灵沟通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母语是与生俱来的。在少数民族地区,日常生活中交流使用的都是本民族的哈萨克语言。他们热爱自己的语言,但是为了学生能够顺利地学习汉语,掌握和运用汉字,流利地运用普通话和外界交流,语文教师要让民族学生明白,学习汉语并不是要求他们丢掉这一地区少数民族语言,也不是要他们冷漠他们自己的母语,而是再学习另外一种语言。所以,在少数民族地区任教的老师,要虚心向当地的民族教师求教,学习当地的比较简单的少数民族生活用语,这样有利于和学生交流,增进师生情谊,培养学习汉语文的兴趣。
   在汉语文教学过程中,只要采用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才能真正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提高汉语文教学质量。
   王林军,教师,现居甘肃阿克塞。
其他文献
语感,是当下语文教学中的热门话题。如果我们考察一下古代语文教学,就会发现虽然没有“语感”一词,但是培养语感,依靠感受语言去理解文章的做法却是一以贯之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这是中国语文教育的习惯用语。这种重意会,重顿悟,不重逻辑思维、分析思维的语文意会观正是一种重视语感培养的表现,可以说古人是高度重视语感培养的。  新课改以来,在王尚文、洪镇涛等语文教育家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学生们的语言
《再别康桥》这首现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一直困扰着一线的语文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很多老师探讨一番之后,若有所悟地感叹“还是让学生在朗诵中去体悟诗中的情致吧”。然而这只是隔靴搔痒、自欺欺人的教法。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就涉及到对这首诗的正确理解,一切可行及有效的文本教学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文本解读之上。目前对《再别康桥》一诗情感的理解有两种倾向:一是过度泛化,如“依依不舍,离愁别绪”,须知这八个字几乎可以概
PIRLS即“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项目。PIRLS2001,将“阅读素养”(reading literacy)做了相关定义,在其评价的框架中包括四个理解过程。其清晰的框架为语文阅读提问的有效性的研究带来很大启示。  一、PIRLS阅读素养测试概况  PIRLS的英文全称是“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即“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
补白,作为阅读教学的新形态,是文本解读永不枯竭的源泉。恰到好处地补白,往往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深层解读,实现阅读教学的动态生成,让文本解读精彩无限。对此,笔者自身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在初中语文文本解读中引导学生多元补白略谈了自己的几点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推敲词句,揣摩语言,在情感凝聚处补白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本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写照
“红色文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蕴涵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新时期下加强“红色文化”的传承和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行“红色文化”的传承和教育的方法有很多,其中立足语文课堂,挖掘教材中的“红色因子”,有效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渗透不失为一种重要途径。但为了避免将语
现代语文教育经过百年坎坷历程发展到现在,又该驶向何方?笔者认为,从1902年以来,现代语文教育随着社会历史变迁和语言变革,先后经历了如下发展阶段:(1)20世纪前半叶,从文言文教学向白话文教学运动,属于语言本位教育;(2)20世纪后半叶,从语言教学向言语教学运动,属于言语本位教育;(3)21世纪初,言语学科本位教学开始迈向言语生命智慧教育。言语生命智慧教育需要超越学科中心本位,致力于打通“语言、世
【摘要】在新课标下,强化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有效结合,贯彻生活化教学理念是当下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创新之举.本文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节为例,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生活化教学模式进行了重点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教学对策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充分凸显了生活与教育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在数学教学中贯彻生活化教学理念,是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创新之举,也是小学
同样是高中语文课本,又是同一篇《拿来主义》,人教社(新、旧版)教材与苏版教材对其中的五处注释的处理,存在着较大的不同之处。这些不同之处正好体现了教材编写者们的思想意识在不断进步和提高。现分别对此作些分析对比(下文中,人教社旧版高中语文教材注释简称“旧注”,人教社新版高中语文教材注释简称“新注”,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新教材注释简称“苏注”)。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
“集体备课”并不是一个新名词,目前各式各样的集体备课机制在教师的教研活动中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善。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集体备课呈现出奇怪的现象:经过集体备课,不同教师上同一教材,竟然出现一样的导入新课,一样的质疑讨论……难道集体备课就应该让教学过程“如出一辙”吗?     一、强调“共性”,忽视教师的“个性”    备课是展现教师教学艺术的序幕。集体备课是在充分酝酿、日趋完善的集体智慧的基础上,
2020年1月7日,第十二届国际大学生雪雕大赛在冰城哈尔滨圆满落幕。中国、澳大利亚和法国等高校的55支代表队现场比拼后,北京理工大学的雪雕作品《红色基因》荣获大赛最高奖—特等奖,同时还获得最佳创意奖。  《红色基因》以红船造型为主体,以岩石造型为基础,侧面以DNA螺旋结构寓意红色基因代代传承,岩石上方是巨大的历史画卷。  画卷正面表现的是青涩麦草变成丰收麦穗,寓意着伟大祖国不断发展,取得巨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