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教学,别忽视了“环境描写”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fanie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是一种重要文体,从小学阶段的中高年级开始出现在教材中。阅读教学应该关注文本的文体特征。小说的构成无外乎三个方面:情节、环境、人物。其中,环境描写是学生相对难以理解的部分。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开掘小说中环境描写的教学价值进行浅析,为提升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奠基。
  一、紧扣外显特征,罗列环境描写的呈现形式
  1.展现运用方式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已经超越了基本的原始范畴,不仅与情节的发展相得益彰,还与人物形象的刻画有着紧密的联系。缺少环境描写,小说的情节推进就显得突兀,人物的刻画就更显得单薄;缺少情节和人物,环境描写也就成为了单纯的写景,其价值内涵也就暗淡了许多。因此,在小说中,环境描写可能会多次出现,为实现作者表达意图服务。
  以《爱之链》一课为例,开篇乔伊为老妇人修车时,作者描述了一个天寒地冻、大雪纷飞的画面,旨在暗示主人公生活的悲惨与困境;老妇人来到餐馆时,作者又着力描写了餐馆环境的破旧不堪、光线暗淡,更预示着女店主的穷困潦倒。不同的环境描写,承载着不同的价值意图,只有紧扣对应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才能更好地感知作者如此设置描写环境的深刻用意。而在最后,当“乔伊醒来”之后,很多教师都会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并描写乔伊和女店主房间中的环境。这一设计,其实就是延续了作者在一篇小说中多次进行环境描写的用意,让学生在练笔实践中对小说中环境所承载的价值进行感知。
  2.解密表达类型
  我国山水画中对风景的描绘可以分为工笔和写意两种类型。其实,小说环境描写中大致也可以分为这两种形式,教师应引导学生加以鉴别。
  所谓工笔,就是运用最为细腻的手法对环境进行细致的描绘,使得读者能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仿佛语言中的一花一草、一山一水就呈现在文本之中。如《少年王冕》一文中描写“雨后荷花”的环境时,在技法的运用上就属于典型的工笔细描,作者以从上到下的顺序构建整段文字,着力凸显环境的色彩之美和形态之美,令读者不禁被其美景所吸引。小说中的这段景色描写,可以成为学生学习景色描写的范例,既从整体上学会语段的构思,又可以从表达的细节中学会作者描摹景物特点的方法。
  所谓写意,就是要以最凝练的语言勾勒出景物的特点,借以抒发作者内心的真挚情感,从而使得读者在不经意间进入到小说所描写的意境之中。如《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有多处环境描寫,但课文在第13自然段如此写景:“太阳在园子里是显得特别大。”多么简单的一句环境描写,却蕴含深意:为什么要单独写太阳?作者眼中的太阳为什么会显得特别大?教师并没有在环境描写的语言上花费更多的工夫,而是将这一句描写与具体的人物心境进行结合,从而意识到这正是作者内心自由自在状态的必然结果。
  二、结合具体语境,提炼环境描写的表达作用
  1.契合情节,凸显衬托价值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非常丰富,可以是情节发展的推手,也可以是人物刻画的策略。因此,作者常常将人物在独特环境下的丰富心境、复杂性格安排在不同的环境之中,用来再现人物的个性,形成衬托之势,更好地展现人物的特点。
  如在教学《少年王冕》一课“雨后荷花”一段时,笔者在引导学生体悟作者环境描写所运用的表达方法之后,要求学生紧扣“转眼间,阴云密布。一阵大雨过后,天空中黑云边上镶着白云”这句话进行想象,让学生将环境描写与王冕的经历结合起来,意识到这里的环境描写不仅是王冕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预示,还是人物内在性格的真实写照。因此,笔者引导学生再次回到课文中,紧扣语段中描写色彩和形态的词语,来探寻描写景物的语句与人物内在形象之间的联系,从而促进了学生内在素养的发展。
  2.由景及人,凸显象征价值
  由于小说文体的特性,在环境描写的过程中常常都被赋予了独特而丰厚的内涵。很多的风景经过了生命个体的思维浸润和文化熏陶之后,便裹挟了丰富的价值和意义,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文化标签。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小说表达的特点入手,紧扣具体的情节和人物品性,体悟作者进行环境描写的深刻用意。
  如在教学《三顾茅庐》一文中关于“卧龙冈”的环境描写,笔者就着重引导学生紧扣环境描写中所涉及的松林、溪流、竹林等事物,将其与即将出场的诸葛亮形成认知联系,感受松树所象征的坚贞不屈、溪流所象征的人品高洁、竹林所象征的高风亮节,尤其是要抓住语段中“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感知其对诸葛亮经天纬地之才的象征意义。在这样的教学中,笔者并没有让学生将阅读的层次止步于对自然环境的单纯描写上,而是让学生以联系的视角关注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与故事情节相辅相成,与人物形象相得益彰,需要教师在艺术化的点拨中强化学生对小说结构的认知能力。
  三、基于写作本位,感知环境描写的表达方式
  1.洞察环境描写的选择
  鉴于小说中环境描写的诸多用意和深刻内涵,其价值已经不再是一个纯粹、简单的景物,而更应该是一种心情,甚至一种文化。这就意味着教师对环境中景物的选择绝不可能是随心所欲的,而应该带有鲜明的主观色彩,使得这些景物演变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文化。
  以《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的第13自然段为例,为了凸显作者童年在祖父园子中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作者在进行环境描写时就选用了倭瓜、黄瓜、玉米、蝴蝶,描绘出一幅悠闲自在、怡然自得的画面。教学中,笔者可以引导学生从环境描写的视角出发进行深入思考:作者在本段的环境描写中,为什么要选用倭瓜、黄瓜、玉米、蝴蝶?学生可以从描写这些事物的具体语言中发现,倭瓜、黄瓜、玉米肆无忌惮地生长、蝴蝶自由地飞翔,这些正是对作者无拘无束生活的一种委婉体现。因此,笔者引导学生从事物本身的特点入手,紧扣事物所形成的共性特征,帮助学生提炼出其独特的认知形象,并将其上升到意象的层面。
  这样的教学,不仅丰富了学生解读小说中环境描写的路径,同时也为学生在写作实践中进行环境描写提供全新的思路。
  2.把握环境描写的契机
  环境作为小说创作过程中的核心要素之一,理应成为小说创作的重点。但这并不意味着文本中就应该围绕着环境来写,而应是紧扣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刻画等不同的方面,合理选择环境描写的切入点和描写的位置,从而更好地凸显人物的特点。
  如在教学《爱之链》一课时,笔者自始至终都十分关注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修车时的大雪纷飞、餐厅中的昏暗陈设,都极好地暗示了主人公的生活窘状,可以说环境描写在整篇文本的表达过程中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而女店主进入房间亲吻乔伊之后,作者却对主人公房间的环境未作只字的描述,作者意欲如何?这里究竟蕴藏着作者怎样的用意呢?笔者引导学生以对比的手法进行感知:如果将房间里家具的破损不堪、墙壁的斑驳脱落都描述出来,又有什么不妥呢?学生在深入思考中发现:过于明确的表述反而降低了读者对结尾的想象力,缩小了读者自身感知与回味的空间。
  由此可见,小说中环境描写的时机选择、位置选择都体现了作者独特的用心和表达的智慧,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辨析,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小说的阅读不能忽视环境,教学更不能脱离环境。教师只有从不同维度解读小说中环境描写所承载的教学价值,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小说文体的特征,学会阅读小说。
  (作者单位:江苏海门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阵地。作为教师,我们不能纯粹地传授习作技巧,更不可能直接放手让学生去写。特别是中年级学生,没有多么深厚的语言积累,也不会恰当表达,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指导他们仿写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教材中,有些课文不仅文字本身优美,还在写法上极富特色,也易于被学生接受。教学此类课文时,我往往会与学生一起提炼写法,进行片段仿写。  一、句式仿写  
快乐的圣诞节
“妈妈,我走了,今天,我一定要找到一个朋友!”早晨,小鼹鼠班几拿着小铲出门去了。  “去吧!希望你好运哦。”妈妈对班几挥着手说。  班几拿着小铲这儿挖挖,那儿铲铲,一只蚂蚁出现在班几的面前。班几说:“你好,小蚂蚁,你可以做我的朋友吗?”  小蚂蚁说:“当然可以啦!不过,我现在就得跟伙伴们一起到很远的地方找食物去了。”说完,小蚂蚁头也不回地又钻入土里,匆匆走掉了。  班几继续向前挖着,不一会,他挖到
“踊跃展示”是对“限时讲授、合作学习”成果的检验,也是让学生个体积极性得到释放的方式,是对学生的尊重,对智慧的激发,对潜能的释放。学生有很强的表现欲,拥有平等交流的权利。教师应充分给予他们自我展示的机会,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见解和观点,相信会有不同的精彩……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将唤起学生踊跃展示的动力融于分层次设计的导学活动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思考,有所探究,有所进步。这是对
在习作教学中,“干货”往往是教师“给予”的,而不是学生“习得”的,这样就导致了“给一次会用一次”“不给就不会用” “此用而不会彼用”等写作问题。如何能让学生提取、储存并自主应用“干货?我尝试着在对比中把“鲜货”慢慢晾晒为“干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原有”和“现有” 对比——临写说明方法  【教学片段一】  1.出示秦兵马俑一号坑图片,配以文字说明: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共有6
她的名字叫熊守丽,但是更多人知道她叫“南京肉球妈”。从2011年起,她开始365天为自己的孩子做早餐,天天不重样。后来她开了微博微信,教妈妈们一起为孩子们定制早餐,均衡营养。许多媒体都采访过她,越来越多的妈妈从她这里学会如何将早餐做得营养精致。今年,本栏目将按季度推出她的季节性经典早餐。她还是南京“幼小妈妈帮”成员,如果您有关于宝宝饮食方面的问题想与她探讨,可以关注“幼小妈妈帮”微信公众号,与她交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儿童的语言虽然稚嫩,却最是质朴无华。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诗是最接近儿童认知的文体,教师需要基于儿童诗歌独有的文体特点,引领学生深入到童诗的内在意蕴之中,感受儿童诗歌独特的文体之美。  一、反复朗读,和谐地体悟童诗音韵之美  1.多维尝试,反复诵读感受节奏  文本初读,是为了消除认知障碍。儿童诗的语言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具有极强的节奏韵律。教师需要在尊重学生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关注童
作业是对课堂所授知识的检测、反馈,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样是小学语文教学体系的重中之重,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巩固和运用,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日常教学中,常见的情况是作业量多、作业形式机械重复,极少有创造性,既让学生厌烦,也让教师头疼,应试训练色彩浓厚,没有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统编本教材使用后,教师应如何高效减负地对待作业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点滴感受。  一、
人教版的“资料袋”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起到丰富文本内容,拓展学生阅读视野等作用。在教学中,合理有效地运用“资料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一些教师对“资料袋”的重视程度不够,只是让学生自己读读看看就算完事,多数学生对“资料袋”视而不见,造成了学生阅读面狭窄等局面。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运用“资料袋”,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呢?教师可以借助“资料袋”,指导学生
教材中收录了部分由古文改编的课文,这些课文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载体。古文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教师不能采取“完全背诵”的形式,而是要基于儿童视角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具体而言,要基于儿童认知、儿童兴趣和儿童生活,引导学生读出古文的“情味”、演出古文的“趣味”、悟出古文的“理味”。  一、基于儿童认知,引导读出古文的“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