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知为智,化智为德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i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德育教育是中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确保学生树立科学、端正的价值观念。本文作者立足于此,以“课文教学”、“作文教学”及“课外活动”三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围绕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德育教育;课文教学;作文教学;课外活动
  新一轮的语文课改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具的学科,丰富的人文教学素材对学生思想道德情感的更好发展至关重要。”同时,倡导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致力于教会学生基础的语文知识,更要巧妙利用课程教学中的德育资源,确保学生树立科学、端正的价值观念。这就表明了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的必要性及迫切性。
  一、 在课文教学中有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现行的人教版语文教材所选取的课文或文字简单朴素却蕴含有丰富的情感意蕴,或文笔优美清新具有明确的主题思想,或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的浓厚强烈情感,又或含蓄内敛间接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态度……但毫无例外,他们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佳作,可作为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教育的有利突破口。
  如,在《故宫博物院》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带领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基本表现手法,体会说明文的艺术创作特点之外,可以带领学生细细品味文章中描写故宫博物院壮观、恢弘气势的段落及词语,还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教辅设备为学生呈现反映故宫博物院的幻灯片、纪录片等,这样一来,学生就在强烈视觉感官冲击下,不仅会更加深刻的了解故宫的规模、历史与价值,更能从中升腾一种雀跃的民族自豪感与自尊感,而这很显然有利于其爱国主义情感的升华。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挖掘课文中的丰富德育素材,有利于对学生巧妙进行德育渗透。
  二、 在作文教学中有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作文是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创造性地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升华成具有自我浓厚情感的一个思维发展过程。由于作文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學生个人的内心情感或者对某一事物的真实感受,因此,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识、有针对性的融入具体的德育教育。这同样不失为巧妙对学生进行恰当德育渗透的一个策略。
  如,针对校园中有些学生随手丢弃垃圾的行为,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对随手乱扔垃圾的行为说‘不’”的写作话题。随手丢弃垃圾是学生现实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种不良行为,因此,学生对于这一写作话题也普遍较为熟悉,有着更多的写作与抒发热情。这样一来,学生便能在写作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方面进行阐述与探讨,像有的学生会重点分析为什么不能随意丢弃垃圾,因为这一行为会致使赖以生存的家园环境变得日渐恶劣;有的学生会重点表达如何帮助人们自觉抵制乱扔垃圾的低素质行为,包括多召开宣传讲座、举行丰富多彩的环保活动等等……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写作切入点,这样一来,他们便能在写作的过程中深化自身对于“随意丢弃垃圾”这一行为的主观认识,而这很显然有利于他们在日后的社会生活中树立端正的环保价值观念。如此这般,在作文教学中有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目的便也落实到了实处。
  三、 在课外活动中有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诚然,课堂是中小学语文教师系统地向学生讲授知识、传输崇高精神品质的主要阵地,但这并不意味着其是对学生进行知识讲授、德育渗透的唯一渠道。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灵活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情感、品味道德、升华精神,最终达到语文知识能力与思想品德均衡、协调发展的良好目的。
  如,在学习了《蓝色的树叶》、《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七颗钻石》等课文之后,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将其创编成内容丰富、故事情节鲜明的小话剧,并鼓励学生对其进行表演。这样一来,学生在进行话剧表演的过程中既能及时复习之前课堂上所学到的语文知识,同时,又能从中汲取一些有益的道德情感资源,像通过亲身参与《蓝色的树叶》这一话剧的表演,学生便能懂得现实生活中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要在他人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通过《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这一话剧的表演,学生便能深刻体会到为人处世要诚实守信,而不能弄虚作假;通过《七颗钻石》话剧的表演,学生便能体会到人要有爱心、同情心,这是非常宝贵的高尚品质……这样一来,生动形象的话剧表演活动便很好地将德育教育的目标落实到了实处。
  语文课程中蕴含有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并不仅仅局限于上述所提到的三个方面。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从自身的教学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语文教学内容灵活采取不同的德育渗透策略,这样才能真正将德育教育落实到实处,在润物细无声处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情操等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荣杰.对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再认识.赤峰学院学报,2010-10-25.
  [2]乔芳菲.新形势下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关于德育教育的认识与实践.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2-15.
其他文献
摘 要:精读课上习得的方法和语言,在略读课上一定要加以拓展和运用。略读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剪裁教学内容,根据文本特色选取适切内容进行重点教学;聚焦语文能力,一堂课中尽量保证一课一得;为了提高言语实践的有效性,要踏实展开言语实践的环节,宜循序落实,使得学生能力全面提升;关注每一个环节推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体现略读课文学生自主学习的本质。通过对内容、目标、过程、形式多角度关注阅读教学本位,提高略读
摘 要:笔者受余映潮先生的“主问题”教学设计的启发而进行了真实的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得出了一些简单的观点和看法,即: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设计提高整体阅读效率的“主问题”、 设计疏通阅读教学流程的“主问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 “主问题” 阅读教学;应用策略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平时的教学和考试中,我发现学生们在阅读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为了更好的
摘 要:翻转课堂的概念从2008年由美国两位高中化学教师首次提出,到现在已经有将近十年的时间。经过十年的摸索、发展和不断地完善,翻转课堂在美国中学课堂运用地已经非常普遍,教师们操作得也很成熟自然。以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West Sylvan中学翻转课堂为例,成功的翻转课堂需要具备四项客观要素。首先是学习目标明确的音视频教学材料;其次是计算机、笔记本等硬件设备;再次是拓宽教育时间与空间的网络;最后是
摘 要:思维力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进行理解和表达的内在体现。古诗教学是丰富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学生思维力的有效桥梁,于古诗教学中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地思考和发现古诗中蕴藏的美,学会如何去表达,近而思索和丰富表达的深刻性及有效性,让学生的思维力在语文古诗的学习中得以提高。  关键词:开启;探索;思维活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定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
摘要: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言迁移能力,是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文章结合本人二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以引领学生把知识内化为属于自己的经验为出发点,从“温故知新,新旧勾联;求同辨异,寻找规律;以文带言,学会推断;课外拓展,培养能力”四个方面,阐述进一步提高学生文言迁移能力的办法。  关键词:高中文言;迁移能力;提高  所谓迁移能力,就是用已有知识来解决新问题,或者说是能把学过的知识应用到新的
摘要:针对新课改下初中生物教材系统性较差以及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的情况,作者在多年教学中总结经验,形成“初中生物学总复习知识点脉络 (从微观到宏观)”的教学策略,有利于学生系统性地建构知识脉络,提高复习效率,了解策略型学习的方法。  关键词:微观;宏观;初中生物;教学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生物科学不仅是一个结论丰富的知识体系,也包括了人类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一些特有思维
摘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们“即兴”提问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这说明了新时期青少年的思维越发活跃,也提醒教育者应具备不经预设也能精彩生成的能力。本文结合数学教学实际,对如何正确对待“非预设性生成”,实现预设生成的和谐统一进行了全面解析。  关键词:高中数学;非预设;生成;和谐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数学,开放性越来越强,所以学生们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出现思维上的“旁逸斜出”十分普遍,即便是很注重提前预设的
摘 要:作文教学耗时耗力,但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却常常不尽如人意,满纸假话、大话、空话,缺少真情实感,贴不近生活,看不到自我。本文秉承写作要贴近生活贴近自我的指导思想探讨作文教学如何做到贴近自我,坦诚为文的问题,为学生写作找到生活和自我的结合点架起一座便捷的桥梁。  关键词:贴近;自我;坦诚;思想;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最初的版本中对作文的表述,最关键的一条是贴近生活。我们知道,客观生活是美的发源地
摘要: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导入、第一时间抓住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小学英语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每一位英语老师追寻的目标。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新课前的歌曲导入,对于每个英语教学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而如何选择恰当的、有效的歌曲导入是英语教师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英语;歌曲导入;运用恰当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能在上课的第一时间便吸引孩子们的眼球,让生性活泼好动的小学
摘要:生活即教育,历史教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本文以科举教学为例,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历史教学如何取材于生活,提高历史教学效率。一、 生活图片导入,激发兴趣;二、 生活情景设问,提升能力;三、 生活资料展示,升华情感;四、 社会生活调查,巩固知识。  关键词:生活;历史教学;科举制  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过“生活即教育”,他主张人们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的矛盾和斗争中去选择和接受“向前向上”的“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