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育于生活之源,绽放历史教学之花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axing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活即教育,历史教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本文以科举教学为例,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历史教学如何取材于生活,提高历史教学效率。一、 生活图片导入,激发兴趣;二、 生活情景设问,提升能力;三、 生活资料展示,升华情感;四、 社会生活调查,巩固知识。
  关键词:生活;历史教学;科举制
  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过“生活即教育”,他主张人们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的矛盾和斗争中去选择和接受“向前向上”的“好生活”,接受教育。生活与教育是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教育与生活是辩证统一的。笔者想既然生活即教育,那么就应该从生活中寻找养分,进行教育教学,历史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一种方式,当然也不能例外。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学生生活中寻找素材,进行历史教学,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实现历史教学的任务,达到教学目的,何乐而不为呢?下面笔者以科举制教学为例,谈谈如何从生活中挖掘点滴,提升历史教学的效率,以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一、 生活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了兴趣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希望成为探索者、研究者”。探索、研究社会生活中的历史积淀,揭开今天生活的历史面纱,也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体验到求知的乐趣和探索的成就感,以及“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悦,从而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生活图片的导入,能瞬间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快速参与课堂学习,起到“千言不如一图”的效果。陆巷古村很多学生都去过,甚至有不少学生就生活在陆巷古村,对王鏊和惠和堂颇有了解。鉴于此,筆者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展示王鏊图片、东山惠和堂图片及标有“解元”、“会元”、“探花”的牌坊图,让学生来猜: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人物是谁?根据图片和学生所知道的知识来介绍图中人物。学生瞬间兴趣大增,纷纷举手,给出答案:王鏊,陆巷古村人,明代名臣、文学家,曾中过解元、会元、探花,被人称为“天下穷阁老”,唐寅曾赠联称“海内文章第一,朝中宰相无双”。然后笔者趁机抛出问题:你知道“解元”、“会元”、“探花”是怎么来的吗?想要知道答案,一起来探究古代的科举制。通过这样一张张学生生活中图片,立即引发了学生学习科举制的兴趣,拉近了历史与生活的距离。
  二、 生活情景设问,提升能力
  以生活中的场景为依托,巧妙的设问能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其内驱力。学生总是以一种“问题中心”的心理参与学习活动的,他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去自求解决问题。笔者以王鏊这一历史人物为契点,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科举制:
  1. 王鏊是明朝人,科举制是明朝才有的吗?如果不是,科举制产生于何时?请用史实说明。
  2. 王鏊曾中过“解元”、“会元”、“探花”,那么“解元”“会元”“探花”分别属于科举考试中什么级别的考试?
  3. 科举制一开始就有状元、榜眼、探花吗?如果没有,这些又是在何时出现的?请用史实说明。
  4. 科举制在唐朝哪些帝王在位时期进行了完善?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完善?请用史实说明。
  5. 科举制使王鏊这样的有才之士成为了明朝宰相,出现了“学而优则仕”,那么科举制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6. 到王鏊生活的明代时,科举制有何变化呢?这些变化产生的危害有哪些呢?请举例说明。
  7. 科举制什么时候走到了历史的尽头?为什么?
  8. 综合而言,你对科举制怎么评价?
  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学生对科举制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在分析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提升了能力。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师通过这样层层设问,学生依据设问进行积极思考和探究,找到问题的答案,不仅增长了历史知识,而且极大地提升了历史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真正实现了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 生活资料展示,升华情感
  历史教学强调三维目标的重要性,不仅要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过程与方法的探索,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注重学生情感的教育也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往往很容易忽视。陶行知先生曾高喊“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就是一种高度的爱国主义表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加民族的凝聚力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本课中笔者向学生展示了两段文字材料: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说过: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通过对这两段材料的阅读,学生明白了中国的科举制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很多国家的考试制度都是学习中国的,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倍增,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历史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四、 社会生活调查,巩固知识
  最好的教学是能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叶澜教授曾经在“什么样的课算是一节好课”中,提到了好课的标准应该有生成性和有待完善性。笔者认为这主要是为了将课堂延伸到课外,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通过对社会生活展开调查,学生可以寻觅到历史的真相。在讲科举制时,针对苏州地区科举中士比较多的情况,笔者设计了这样的课后作业(二选一):
  作业1:调查家乡的科举考试情况,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科举制”的历史小论文。
  作业2:讲讲我所知道的“科举故事”,并说出你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了哪些知识和启发。
  这一调查作业既活化了知识,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汲取养分,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又拓展了课堂,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延伸到了课外,巩固了知识,提升了能力,激发了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提高了教学效率,使历史学习真正走向了生活化。
其他文献
摘要:学生在完成导学案时,会产生一些生成性的、教师事先没有预设到的问题,这些都是极其珍贵的教学资源,教师应以学定教,合理地、充分地利用这些问题设计出有趣且有助于本文学习的课堂学习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本文从模糊处,资料助读;浅读处,想象深入;误读处,互助纠错;争议处,论辩明理;有疑处,顺势而导这五个方面入手进行实践探究,让学生打开思维的通道,获得丰富多彩的语文体验。 
摘 要:精读课上习得的方法和语言,在略读课上一定要加以拓展和运用。略读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剪裁教学内容,根据文本特色选取适切内容进行重点教学;聚焦语文能力,一堂课中尽量保证一课一得;为了提高言语实践的有效性,要踏实展开言语实践的环节,宜循序落实,使得学生能力全面提升;关注每一个环节推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体现略读课文学生自主学习的本质。通过对内容、目标、过程、形式多角度关注阅读教学本位,提高略读
摘 要:笔者受余映潮先生的“主问题”教学设计的启发而进行了真实的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得出了一些简单的观点和看法,即: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设计提高整体阅读效率的“主问题”、 设计疏通阅读教学流程的“主问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 “主问题” 阅读教学;应用策略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平时的教学和考试中,我发现学生们在阅读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为了更好的
摘 要:翻转课堂的概念从2008年由美国两位高中化学教师首次提出,到现在已经有将近十年的时间。经过十年的摸索、发展和不断地完善,翻转课堂在美国中学课堂运用地已经非常普遍,教师们操作得也很成熟自然。以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West Sylvan中学翻转课堂为例,成功的翻转课堂需要具备四项客观要素。首先是学习目标明确的音视频教学材料;其次是计算机、笔记本等硬件设备;再次是拓宽教育时间与空间的网络;最后是
摘 要:思维力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进行理解和表达的内在体现。古诗教学是丰富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学生思维力的有效桥梁,于古诗教学中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地思考和发现古诗中蕴藏的美,学会如何去表达,近而思索和丰富表达的深刻性及有效性,让学生的思维力在语文古诗的学习中得以提高。  关键词:开启;探索;思维活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定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
摘要: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言迁移能力,是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文章结合本人二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以引领学生把知识内化为属于自己的经验为出发点,从“温故知新,新旧勾联;求同辨异,寻找规律;以文带言,学会推断;课外拓展,培养能力”四个方面,阐述进一步提高学生文言迁移能力的办法。  关键词:高中文言;迁移能力;提高  所谓迁移能力,就是用已有知识来解决新问题,或者说是能把学过的知识应用到新的
摘要:针对新课改下初中生物教材系统性较差以及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的情况,作者在多年教学中总结经验,形成“初中生物学总复习知识点脉络 (从微观到宏观)”的教学策略,有利于学生系统性地建构知识脉络,提高复习效率,了解策略型学习的方法。  关键词:微观;宏观;初中生物;教学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生物科学不仅是一个结论丰富的知识体系,也包括了人类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一些特有思维
摘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们“即兴”提问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这说明了新时期青少年的思维越发活跃,也提醒教育者应具备不经预设也能精彩生成的能力。本文结合数学教学实际,对如何正确对待“非预设性生成”,实现预设生成的和谐统一进行了全面解析。  关键词:高中数学;非预设;生成;和谐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数学,开放性越来越强,所以学生们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出现思维上的“旁逸斜出”十分普遍,即便是很注重提前预设的
摘 要:作文教学耗时耗力,但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却常常不尽如人意,满纸假话、大话、空话,缺少真情实感,贴不近生活,看不到自我。本文秉承写作要贴近生活贴近自我的指导思想探讨作文教学如何做到贴近自我,坦诚为文的问题,为学生写作找到生活和自我的结合点架起一座便捷的桥梁。  关键词:贴近;自我;坦诚;思想;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最初的版本中对作文的表述,最关键的一条是贴近生活。我们知道,客观生活是美的发源地
摘要: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导入、第一时间抓住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小学英语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每一位英语老师追寻的目标。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新课前的歌曲导入,对于每个英语教学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而如何选择恰当的、有效的歌曲导入是英语教师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英语;歌曲导入;运用恰当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能在上课的第一时间便吸引孩子们的眼球,让生性活泼好动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