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学习,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综合性学习日渐成为广大语文教师关注的课题。
一、综合性学习是对语文课程本质的一种回归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联结着人群间的交往与沟通,传承着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与智慧。语文与生活又是同源的,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生活是语文生生不息的源泉。而汉语言又有其自身的个性特点,汉语重具象,崇整体,讲意合。高质量的语言课程必然是建筑于这些规律之上的,只有符合规律,才会生成效应。然而很长时间内,由于种种思潮的影响,我们的语文课程疏离了这些规律,造成了吕叔湘先生所言的“少、慢、差、费”的局面。《课程标准》提出的“综合性学习”正是对语文课程本质的某种程度的回归,它“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一)综合性学习重综合。首先,“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本为一个整体,连同“知、情、意、行”构成人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学习方法、习惯的融合,其每个要素间都是交合互动的关系,很难分解。综合性学习正是着眼于此,摒弃单项的技能训练,努力创设整体运用语文的环境,力求在丰富多彩的综合性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次,语文的内容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语文的触角敏感丰富,俯拾皆是。综合性学习突破了学科本位,注重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注重社会、生活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充分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
(二)综合性学习重实践。“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掌握的过程就是主体不断自主实践的过程,在反复实践中达成“自动化”。学生的人文素养,也主要依赖于在语文实践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因此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生跟语文的“亲密接触”,追求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在不断感受、体验中产生积淀。
(三)综合性学习重生成。综合性学习是教师、学生与课程资源三者互动后产生的新经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潜能得以不断激起,智慧得以不断催长。新的经验与体验得以不断生成,新的探究课题得以不断萌发。当然,综合性学习也注重教师对活动的预设,但这并不等同于教师教案的机械的程式化展现。活动前的预设,目的并非加强控制而是着眼于诸如学习策略的引导,学习方向的大致伸展,背景材料的有效提供上,并且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也是可伸缩、可调剂的。
二、综合性学习呼唤学习方式的变革
传统教学过分追求语文知识的严密性,课堂教学基本表现为接受式的线形学习,留给学生的空间十分有限。显然,这种知识接受型的教学模式游离了综合性学习的要义。综合性学习的确是变革了学习方式,大大挖掘教材内隐的发展因素,学生的探究意识、语言能力、审美情趣、合作精神等都得到了有效培養。
1 将口语交际、习作融于活动中 , 开展综合性学习
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训练要求,综合性学习的过程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过程。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不同,把听说读写巧妙地融合到活动中。例如以“我爱家乡”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活动内容:(1)了解家乡的历史 请学生当一回小记者,采访有关人士或咨询周围人,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名优特产。(2)听爷爷、奶奶讲那过去的故事了解他们儿时的生活经历。以日记的形式写一篇“我和爷爷奶奶比童年”的小练笔。(3)利用口语交际以“浓浓的乡情”为交流内容,把自己收集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其他同学交流。在牡丹江的旅游文化节期间,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我为客人做导游”等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把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与口语交际及写作知识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注重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优化.,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书本,在生活中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学会学习,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2 提倡课外专题性阅读,开展综合性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会不会阅读,决定着一个人的智力发展。”书籍是人类永恒的精神食粮,古今中外的大家,无不从阅读中汲取营养。 在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可以突破课时的局限、教室空间的束缚以及教材的拘囿,开设一些适合学生课外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在“我爱阅读”为专题的综合性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在阅读中引领学生能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习得一些读书和习作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激起阅读的兴趣。为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1)围绕一个小主题确定阅读内容,如英雄成长的故事、科学家的故事、科普读物等,让学生和好书交朋友。一段时间按学生的读书进程安排一个小专题内容,在班级中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2)引导学生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与爱读书的人交流读书体会。(3)去图书馆或书店了解图书的种类,给自己的图书归类并做书目。(4)找一本喜欢的书阅读,作摘抄或填写阅读记录卡。(5)结合口语交际引导全班同学就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展开深入交流,利用交流平台交流读书乐趣的体会和学到的读书方法。
上述浅谈是我在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摸索到的,是身感中的言谈,想指导课改,服务教学。
一、综合性学习是对语文课程本质的一种回归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联结着人群间的交往与沟通,传承着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与智慧。语文与生活又是同源的,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生活是语文生生不息的源泉。而汉语言又有其自身的个性特点,汉语重具象,崇整体,讲意合。高质量的语言课程必然是建筑于这些规律之上的,只有符合规律,才会生成效应。然而很长时间内,由于种种思潮的影响,我们的语文课程疏离了这些规律,造成了吕叔湘先生所言的“少、慢、差、费”的局面。《课程标准》提出的“综合性学习”正是对语文课程本质的某种程度的回归,它“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一)综合性学习重综合。首先,“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本为一个整体,连同“知、情、意、行”构成人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学习方法、习惯的融合,其每个要素间都是交合互动的关系,很难分解。综合性学习正是着眼于此,摒弃单项的技能训练,努力创设整体运用语文的环境,力求在丰富多彩的综合性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次,语文的内容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语文的触角敏感丰富,俯拾皆是。综合性学习突破了学科本位,注重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注重社会、生活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充分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
(二)综合性学习重实践。“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掌握的过程就是主体不断自主实践的过程,在反复实践中达成“自动化”。学生的人文素养,也主要依赖于在语文实践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因此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生跟语文的“亲密接触”,追求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在不断感受、体验中产生积淀。
(三)综合性学习重生成。综合性学习是教师、学生与课程资源三者互动后产生的新经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潜能得以不断激起,智慧得以不断催长。新的经验与体验得以不断生成,新的探究课题得以不断萌发。当然,综合性学习也注重教师对活动的预设,但这并不等同于教师教案的机械的程式化展现。活动前的预设,目的并非加强控制而是着眼于诸如学习策略的引导,学习方向的大致伸展,背景材料的有效提供上,并且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也是可伸缩、可调剂的。
二、综合性学习呼唤学习方式的变革
传统教学过分追求语文知识的严密性,课堂教学基本表现为接受式的线形学习,留给学生的空间十分有限。显然,这种知识接受型的教学模式游离了综合性学习的要义。综合性学习的确是变革了学习方式,大大挖掘教材内隐的发展因素,学生的探究意识、语言能力、审美情趣、合作精神等都得到了有效培養。
1 将口语交际、习作融于活动中 , 开展综合性学习
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训练要求,综合性学习的过程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过程。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不同,把听说读写巧妙地融合到活动中。例如以“我爱家乡”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活动内容:(1)了解家乡的历史 请学生当一回小记者,采访有关人士或咨询周围人,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名优特产。(2)听爷爷、奶奶讲那过去的故事了解他们儿时的生活经历。以日记的形式写一篇“我和爷爷奶奶比童年”的小练笔。(3)利用口语交际以“浓浓的乡情”为交流内容,把自己收集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其他同学交流。在牡丹江的旅游文化节期间,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我为客人做导游”等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把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与口语交际及写作知识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注重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优化.,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书本,在生活中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学会学习,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2 提倡课外专题性阅读,开展综合性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会不会阅读,决定着一个人的智力发展。”书籍是人类永恒的精神食粮,古今中外的大家,无不从阅读中汲取营养。 在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可以突破课时的局限、教室空间的束缚以及教材的拘囿,开设一些适合学生课外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在“我爱阅读”为专题的综合性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在阅读中引领学生能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习得一些读书和习作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激起阅读的兴趣。为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1)围绕一个小主题确定阅读内容,如英雄成长的故事、科学家的故事、科普读物等,让学生和好书交朋友。一段时间按学生的读书进程安排一个小专题内容,在班级中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2)引导学生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与爱读书的人交流读书体会。(3)去图书馆或书店了解图书的种类,给自己的图书归类并做书目。(4)找一本喜欢的书阅读,作摘抄或填写阅读记录卡。(5)结合口语交际引导全班同学就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展开深入交流,利用交流平台交流读书乐趣的体会和学到的读书方法。
上述浅谈是我在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摸索到的,是身感中的言谈,想指导课改,服务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