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钟收藏家陆杰瑞

来源 :收藏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y_1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皇帝玩赏西洋钟,虽然也有加以研究或复制的,但仅仅使它从单纯的审美与计时功能上提升观赏性和奇巧程度,西方的科技成果并没有向制造业、纺织业、采掘业、造船业及军事等领域延伸。中国近代史的落后与屈辱,可从西洋钟上获一豹窥。
  光阴如梭,英纳格陪伴他修地球
  西洋钟收藏家陆杰瑞的家在上海西区一片宁静的别墅区里,独幢多层别墅的格局,前后左右鸡犬之声相闻,彼此又保持着守望相助的恰当间距。是不是因为收藏了数十只西洋钟,怕如约而至的钟声惊扰了芳邻的春梦'才选择这样的物业呢?
  “你不知道吧,刚始收藏西洋钟的时候,我住的地方赛过螺蛳壳,为了容纳这些宝贝,我在短短八九年里搬了十次家!”陆杰瑞说。
  陆杰瑞的父亲在建国前做五金生意,在大名路上开了一家不大不小的五金店,但在“文革”中也被划为资本家,“兴无灭资”一来,自然在劫难逃。家被抄时,造反派看到墙上挂钟的钟面上绘有五蝠抱寿图案,咣当一声就砸了。不久在“一片红”的狂潮下,他报名去了黑龙江兵团农场。离开上海的那天,父亲送他到火车站,摸出一只手表塞在他手里:“从淮海路旧货商店淘来的,花了18元钱,再花1元钱请弄堂口的修表师傅校校正,加点油。你别小看是一只旧表,牌子却是英纳格呢。”陆杰瑞望着父亲苍凉的脸,一下子明白了深藏其中的用意。父亲其实是在用男人的方式叮嘱他:即使在农场修地球,也不要虚掷光阴。
  1979年回城后,陆杰瑞先后在街道生产组、校办工厂做过,后来通过读夜大学取得了法学文凭和律师资格,最多时他一人身兼几十家社团的法律顾问,名声好听,实际上收入少得可怜,连买一只皮包都要跑几家商店,挑一只最最便宜的。后来他受一家外资企业委托办理一起经济纠纷案,官司是打赢了,标的也不小,但被告方早已破产,委托方也山穷水尽,没有能力支付他的费用,最后就将一个空壳公司作为报酬抵给他。陆杰瑞就靠这只空壳公司起家,看准中同城市建设大发展的百年机遇,涉足城市景观工程,辛辛苦苦地掘到了第一桶金。
  陆杰瑞是个有情有义的人,在领到第一笔律师代理费后,就买了一只英纳格手表送给父亲作为生日礼物,同时也作为当年在车站一别时,父亲赠他手表的真情回报。
  陆杰瑞休息天没事就往旧货商店跑,最早的收获是一只挂钟,因为直到此时家里还没有一只钟。但旧货商店——特别是老上海都知道的“淮国旧”里的“游历”,让他大开眼界,心有所悟。柜台里标价待沽的旧钟表非常多,而且大都是进口货,价钱也便宜,四五十元就可以买到一只品相很不错的法国钟或英国钟。中国产的南京钟和广州钟也不贵,即使是紫檀木壳嵌五彩螺钿的精品,也不过几十元。
  在东台路古玩市场和太原路、蓬莱路旧货市场,那里也会出现一些蓬头垢面的旧钟,他花几元、十几元就能买到一只西洋钟。
  市场经济启动后,中国经济进入快车道,特别是轻工业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需求的增长。很快,上海牌手表不再凭票供应,三五牌台钟也不必排队购买,石英手表、石英钟等新一代计时器粉墨登场,尤其是电子钟表从日本引进,作为时尚元素大行其道,改变了人们对钟表的同有认识。
  中西合璧,西洋钟击中老大帝国软肋
  陆杰瑞不屑一顾地说:“你说电子产品吗?那是快餐文化的代表,属于一次性消费,其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哪能及得上古董钟呢?”
  “告诉你,从1657年荷兰人惠更斯制造出人类历史上第一只摆钟算起,钟表已经有350年的历史了。一只走了两三百年的西洋钟,如果保养得当,不仅能运转自如,而且能保持相当的准度,充分体现了人类对机械原理的深刻理解与完美实践。可以说,钟表是机械时代的典范。”
  从历史看,虽然中国人在计时方面一度领先于世界,比如东汉的张衡发明了漏水转浑天仪,唐代的张遂和梁令瓒制成了具备钟表擒纵器要素的水运浑象,宋代的苏颂和韩公濂也制造出在世界钟表技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水运仪象台,但必须承认的是,西洋钟以其功能完美善,走时精准、精巧耐用等优势,代表了工业革命后的先进生产力,并受到了中国统治阶层的好感与赏识。
  明末清初,随着海上贸易的恢复,以及传教士的来华,西洋钟开始通过海路传入中国。明代后期,耶稣会传教士带入中国的西洋钟是属于欧洲古代水钟、沙漏等计时器,或者是中世纪的使用重锤驱动的钟。比如1581年,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将水钟和三棱镜等引入中国,作为打开中国官府大门的敲门砖。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带了两架当时欧洲最先进的重锤驱动自鸣钟送给万历皇帝,成为皇宫中最早收藏的西洋钟。从清初顺治十五年(1658年)起,传入中国的钟表大多属于“惠更斯型”的摆钟。从1681年起,也就是康熙二十年以后,流入中国的西洋钟主要就是带擒纵器和发条或者游丝的钟表了。
  玩赏西洋钟的风气在进入清王朝后表现得更加明显。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都是西洋钟的忠实拥趸,特别是对西方科学技术一直保持极大兴趣的康熙,还参与西洋钟的设计与制造。而以前,中国的统治阶层与知识分子一直将西方科技成果视作奇技淫巧,玩赏或研究这路东西绝对不是治国安邦的正途。
  在清朝皇帝的这种兴趣影响下,欧洲钟表大量流入宫中,同时也影响到中枢与各地官员的生活品质。当然,这一风尚也促进了我国民间机械钟表制造业的勃兴,从乾隆年间开始及至嘉庆、道光时期,广东、南京、苏州、北京的钟表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所用的机芯都从欧洲进口,外壳式样则为亦中亦西的风格。从这个意义上说,第一代以仿造与维修为主要手段的中国钟表匠也由此诞生了。
  乾隆在位时期是我国钟表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时代,影响深远。即使到光绪一朝,内廷各宫殿所陈设的西洋钟也多达3400余座,其中以乾隆时期制造的精品居多。不过也应该看到,中国皇帝玩赏西洋钟,虽然也有加以研究或复制的,但仅仅使它从单纯的审美与计时功能上提升观赏性和奇巧程度,西方的科技成果并没有向制造业、纺织业、采掘业、造船业及军事等领域延伸。中国近代史的落后与屈辱,可从西洋钟上获一豹窥。及至洋务运动兴起,这一旧貌才开始改观。   清宫里的西洋钟后来散失不少,主要缘于两起重大事件:一起是八国联军攻打紫禁城并火烧圆明园,入侵者掠夺了包括西洋钟在内的大量珍宝。另一起是辛亥革命,清王朝彻底垮台,逊清帝及一班旧臣后又被逐出皇宫,宫里的太监趁乱将西洋钟偷出去卖给琉璃厂的古董商人。据陆杰瑞分析,太监偷出去的都是小型钟,因为落地大钟搬动起来动静太大,难以避人耳目。不过在陈重远撰写的《鉴赏述往事》一书中得知,1940年,北京廊房二条聚珍斋的老板张廷烈被人请去鉴定一对法国钟,那对法国钟每只高达一米,红木座子,上弦后声音很轻,打点时,钟顶上的一朵大花和四角上的小花全部开放,非常漂亮,钟下端还有两个洋娃娃会将手中的小球放进水槽里,一点转一圈,十二点转十二圈。这对法国钟就是庚子之乱中,趁慈禧太后挟光绪仓皇“西狩”,被几个太监合伙偷出后流入民间的。
  国宝回流,并非为封建王朝招魂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艺术市场正式建立,古玩艺术品的行情也迅速飙升。此时,港澳台和外国的钟表收藏家们纷纷到中国大陆来淘宝,而且喜欢到上海、北京、天津、广州、沈阳、青岛等大城市,因为这些城市里留有相当多的旧钟表,在当时它们还来不及进入拍卖会和国内收藏家的“法眼”。这个空档被海外收藏家发现了,也被陆杰瑞知道了,于是他在那段时候跟境外收藏家抢时间,收到了一批南京钟和广州钟。
  1996年,陆杰瑞的事业向海外拓展,经常到北美西欧大洋洲等国洽谈业务,由此,收藏西洋钟的视界进一步开阔,机会也更加多了。他在短短两三年内几乎跑遍了澳大利亚所有大城市的古董店,凡是有西洋钟的地方,包括西洋钟收藏家的家里,都要去看一看。“悉尼是华人相对集中的城市,那里有近十家出售西洋钟的古董店,我与朋友经常光顾,看到好的就买,以至最后那里的西洋钟都被我们买光了,现在大概只剩一家了吧。”陆杰瑞说。
  有一次他去西班牙旅行,周末晚上泡酒吧时从朋友那里得到一个消息:马德里有一个钟表收藏家藏有一只非常少见的钟。他马上赶去看个究竟,西班牙收藏家告诉他,这只钟是他曾祖父从中国带回来的。陆杰瑞一听便猜出几分,这个曾祖父可能就是八国联军中的一员,在北京闹义和团时借机进入紫禁城,在兵荒马乱之际得到了这只皇宫里的西洋钟。因为陆杰瑞在详察此钟时发现,钟的整体形状为麒麟戏水,底座为铜胎鎏金,稳重结实。麒麟为素三彩加暗刻花立体瓷质雕,麒麟前面作为水池的一只包金边小瓷碗是乾隆年间的青花釉里红福寿图案。瑞兽上方是金壳圆钟,背景饰物为缠枝藤蔓及十几朵各色瓷花,而这种风格的瓷花肯定是英国瓷厂的产品。但所以不难断定这只钟是由中国工匠打样后由中英两国钟表匠在中英两国分别完成的,是中西方文化的结晶,体现了西风东渐时中国人对西方文化从猜疑到融合的态度。
  陆杰瑞很想得到这只钟,但对方听了他一番解读后又不舍得出售了。陆杰瑞跟他磨了半天,双方才约定以物易物,也就是陆杰瑞拿出自己收藏的南京钟与西班牙人交换,当然,在取走这只钟之前先要支付8万美元定金。陆杰瑞搜遍全身只有3万美元,最后向朋友借了5万美元才交足对方开出的价码。为此,陆杰瑞还不得不中止旅行,打道回府。不久,西班牙收藏家来到上海,在陆杰瑞家里精心挑选了两只品相一流的南京钟,欣然而返。
  除了跑古董店,陆杰瑞还经常跑拍卖会。有一次在美国一家著名的拍卖公司钟表专场里,陆杰瑞看到一只中国风格的落地大钟典雅方正,高古俊朗,从图录中了解到,它的来历是有案可查的,再考察它的品质,意外发现原来是慈禧太后70岁生日时,由李鸿章在英国定制后送给老佛爷的,打开钟的后门就可以看到铜质夹板上刻着一行字:赠慈禧太后,臣李鸿章敬赠。这行文字的风格不像清末一位中国文臣的口吻,但下面一行花体英文字表达了同样的意思:“献给尊敬的丰人”,那么这行中文字也可能是由英国钟表匠刻上去的翻译体。陆杰瑞志在必得,经过几十轮激烈竞标,最终以高出起拍价几十倍的价格拍得,引起全场一片掌声。事后与他竞争的几个外围收藏家转着他问:“你是不是日本人?”
  陆杰瑞理直气壮地回答:“我是中国人!”
  他们又问:“是不是因为这只钟是中国皇宫里的遗物,你就特别在意?”
  陆杰瑞很干脆地回答:“清王朝垮台,活该。中国文物回归祖国,应该!”
  几个老外听了不由得翘起大拇指表示钦佩。
  笔者在陆杰瑞家中看到了这只立屏式落地大钟,高99厘米,宽46厘米,紫檀外壳镶骨牙螺钿,白色珐琅钟面嵌罗马数字与花枝形指针,外圈由纯金镶包。再看内部,锃亮的黄铜夹板上面有一对铁铃,敲击声音清脆有力,下面还刻有“糜福泰监制”五字,应该是钟表匠的名字。
  陆杰瑞对笔者说:“你知道它是如何流失到国外的吗?是山西军阀阎锡山的孙子带到美国去后再卖掉的。再告诉你,为慈禧太后祝寿的钟,一般人是不敢送的,因为送钟与‘送终’谐音,老佛爷如果一时不高兴,找个理由就把送钟的人杀了,只有她赏识的近臣才敢送。这样的贺寿大钟只有两只,另一只仍在故宫。”
  美国古钟收藏家协会里,第一个中国人
  陆杰瑞收藏的西洋钟形状各异,无一相同。几十只西洋钟散置在各个楼层,连楼梯的拐角下面也放了不少,不仅有中西合璧的南京钟和广州钟,还有纯西洋风格的金属钟或瓷壳钟。
  西洋钟的机械结构与计时方式是大相径庭的,充分体现了当时钟表匠的个人风格与精构巧思。比如陆杰瑞藏有一只带有烛台功能的立柱式台钟,机械结构与众不同,没有表面与指针,靠刻度与转盘计时,它是最原始的钟。还有一只弹子钟,靠数颗弹子在框架结构中的几根木条上滚动来计时,原理很复杂。在故宫钟表馆里陈列着一只法国“金滚钟”,也是利用力学原理来实现计时,在一个斜坡上安放着一个圆滚钟,上紧发条后钟面上的指针在走,圆滚钟也在顺着斜坡缓慢下移,24小时过后,正好从坡顶滚到坡底。由于斜坡的距离很短,滚钟的速度非常慢,用肉眼很难看出来的。
  在陆杰瑞收藏钟表的历史上,也有“一失手成千古恨”的时候。1991年,在香港一次专场拍卖会上,有一只清代康熙年间的英国钟露面,起拍价为5万港币。陆杰瑞迫不及待第一个举牌,但场内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紧盯着他寸步不让,叫到16万港币时,陆杰瑞心有余而力不足,选择激流勇退,这只钟就由老者收入囊中。散场后他与老者交换名片,算是“不打不相识”。一年后,陆杰瑞得知这位香港收藏家有意出手一批清宫旧藏西洋钟,就在他朋友、同时也是老人外甥的陪同下前去看货。清宫遗物随意放在地上,一共十来只,英国钟、法国钟都有,但也有三四只钟品相一般。去之前陆杰瑞心里设定的预算为30万元,这在90年代初也不是一笔小数目,看好货后估价则在20万左右。但收藏家识破了他的表情,遂狮子大开口:48万元!这个数字让陆杰瑞吓了一跳,他表示所带钱款不够,愿意将30万元当作定金先行支付,余款在一两天内付清,并请收藏家外甥作担保。但那位老人是身经江湖风云的老资格,就是不松口:“古董生意就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当面看仔细,出门不认账,外甥说话也不作数。”最终,陆杰瑞只得快快离去。
  “那只英国钟现在起码值200万元,此后我再也没有看到这么精美的钟了。而那批旧钟呢,现在至少也要500万元吧。所以后来我认准一条理,好东西不妨加点钱购进,因为一转身你可能再也看不到了。”陆杰瑞怪可惜地说。“我的收藏品是不卖的,只与藏友交换,而那个香港收藏家是有计划地瞄准某个项目购藏,集到一定规模后找机会悉数抛出。你知道吗?前几年他悄悄收藏清宫里的掐丝珐琅器,现在开始出手了,一进一出,获利无算,这是高手在打太极拳啊。”
  陆杰瑞收藏最多时有400多只西洋钟,还请了一位钟表匠帮他修复打理。几百只钟同时报时,会产生山雨欲来的紧张感,这也让陆杰瑞感到难以忍受,后来通过交换,留下了几十只精品、孤品、绝品,每一只都是特定历史时期钟表业的典范。
  陆杰瑞收藏西洋钟在海外也赢得了盛名,两个澳大利亚古钟收藏家就介绍他加入美国古钟收藏家协会。加入这个协会有两个铁定的条件:必须拿出两只别人没有的钟。这个还不容易?陆杰瑞拿出两只世所罕见的、由中国人制造的西洋钟,拍了照片发到美国古钟收藏协会。协会负责人一看,马上OK,一份证书很快寄到中国,陆杰瑞从此成为这个协会的第一个中国人。
  加入这个协会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参加活动,互换信息,还可以参加俱乐部性质的拍卖。“欧美的收藏协会拍卖有一个惯例,并不是你出价高就给你,而是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分最低分,你出价适中才有可能中标。这样做是避免有人蓄意炒作。另外,你要是买了标的物后觉得不满意,只要理由正当,就可以退货,退货时发生的费用在下一次拍卖时扣除,这就是由西方的钟表文化所决定的,也是很能体现绅士风度的规则。”
其他文献
干旱是一种复杂且不为人所知的潜在自然灾害。一直以来,中国频繁遭受干旱事件,对可持续作物的生产带来潜在危害。为了监测干旱,需要大量的历史气象、土壤和农业数据等。研究农业干旱监测的时空变化特征对抗旱和农业种植规划有着重要意义。因此,
  为了研究干旱,需要一种自动化且高效的方法在庞大的数据集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本研究采用多个基于遥感产品的数据集和实测气象站点数据,包括中国气象局1961-2017年552个气象站的日降水量和温度数据集,卫星网格化月降水数据、土地覆盖数据、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数
漆黑的天宇下,一轮明月,几位老者。  “千红万紫尽漂流,开到寒花岁已周.晚节不嫌知己少,香心如为故人留。”  繁华谢幕,荣辱云烟,时间吞噬了一切,唯有知己之心,依然彼此明净,一如月辉。  思我耄耋之年,是否也有几位旧友,共我登高赏月?
期刊
作为成就功业或大事业的成功,是作为领导者或者集体价值来体现的。比如《书·禹贡》载:“禹锡玄圭,告厥成功。”意指舜帝赐大禹一块圆形圭尺,以表彰其治水之功。大禹可谓是成功的,真正的名垂千秋,流芳百世。  在历史上,文物收藏,自商周以来就有记载,无论国家性质或者私人性质的收藏都有很多成功的典范。其中,北宋和南宋就专门设立内府机构,专门从事收藏和研究。北宋晚期的私人收藏领域功成名就的代表就有赵明诚和李清照
期刊
捡漏,是古玩收藏领域的一句流行语,意指收藏者用很低的代价买到了价值很高的藏品。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另一句流行语——“吃药”,指的是花了真价钱,买到手的却是假东西。  正如可以说“吃药”是收藏市场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一样,捡漏其实也可以看成是收藏市场中的一种常态。吃药和捡漏其实正是真实的反映了收藏市场的两个不同层面:有人吃药,也有人捡漏;不过“药”有轻重,“漏”有大小而已。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也可以说吃
期刊
我国是农业大国,全国年用水总量的61.4%用于农业灌溉,并且,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考虑,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渠道输水灌溉都将是我国农业灌溉的主要形式。渠道是农田水利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合理的渠道类型不仅能够提高输水效率,减小渠道冻胀破坏,还可以节约土地,降低成本。抛物线形渠道断面接近天然明渠断面,并且由于良好的水力性能和抗冻胀性在我国北方地区开始推广应用。此外,渠道采用现场浇筑施工方式,存在施工速度慢、质量难以控制等问题,而预制装配式渠道在工厂中利用机械预制混凝土构件,现场机械化快速装配式安装,近年来
有专家指出,对于中国市场来说,收藏品市场的开拓还存在一些风险和问题,未来的道路是否顺畅还很难界定。  一直以来,整个艺术品市场都充满神秘感,保险公司完全不知道所承保艺术珍品的真正价值。  近日,经过中国保监会的批准,安盛集团旗下亚洲子公司安盛(中国)上海丰泰保险(亚洲)有限公司宣布与中国人保财险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携手拓展中国艺术品保险市场。这意味着,中国的个人收藏者们可以开始为自己的藏品买一份安心
期刊
艺术品与网络结合,要么展示推广,要么提供资讯,要么引导收藏,其核心无非是促成交易,获得收益!二者结合既要有高超的网络技术做支撑,又要有高质量的上游艺术资源,还得有买家客户群体以及有效操盘艺术市场的能力。不是简单的交易模板套上艺术品数字展示就可以成功运营的,参透其内在的商业运作模式以及发展前景才是关键!  艺术品网上交易的惯常模式:在线拍卖及C2C交易  纵观艺术品线上交易市场,多数企业将重心放在线
期刊
中国人一路走来,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现在有专家认为,其实存在着一个贯穿古今的玉器时代,那么我们也有理由认为,有一个绵延七千年的漆器时代与中华文明的几个阶段并行着。  在人类文明的初始阶段,最先被东方民族使用的加工材料,除了石与木,就是生漆了。沈从文在研究漆文化时认为,新时期时代彩陶罐的纹饰,青铜器上的车饰,箭镞,以及兽骨龟甲上的刻镂,竹木简札上的书写,其实都离不开漆。他还说,漆,在
期刊
一把好的紫砂壶除了壶的流、把、钮、盖、肩、腹等应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点、线、面的过渡转折交待清楚与流畅。  宜兴紫砂陶自北宋起源,经历明清两代壶艺先人的发展成就,作为中华杰出的茶文化陶艺品发展到今天,它不但以它天然的“本山土砂,能发真茶之色香味”而传人,而且沏茶能持茶道“色、香、味”之精神。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历史地继承了宋代茶文化的经典,艺术上兴盛了古越文人雅士对紫砂陶艺推崇和参与。由于茶文化和陶文
期刊
菩提壶以仿生荷花为筋纹,流线纹路清晰,蕴含张力;绚烂多彩的绞泥莲子装饰壶盖;卷曲待放的花苞为钮,生动可爱。壶身圆润饱满,整体呈现一朵绽放荷花,栩栩如生,富有浓厚的禅道意蕴。  荷花柔嫩、乾净、香气怡人,出污泥而不染,自古受文人雅士偏爱,诗人以荷花之高洁喻君子之美德,周敦颐的《爱莲说》流传至今。魏晋士人所谓“浴灵沼之清漱,结根柢于重壤。”士大夫眼中的荷花超逸脱俗,洁身自处,是身心俱洁的清凉世界,也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