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明月

来源 :收藏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uro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漆黑的天宇下,一轮明月,几位老者。
  “千红万紫尽漂流,开到寒花岁已周.晚节不嫌知己少,香心如为故人留。”<清·袁牧>
  繁华谢幕,荣辱云烟,时间吞噬了一切,唯有知己之心,依然彼此明净,一如月辉。
  思我耄耋之年,是否也有几位旧友,共我登高赏月?
其他文献
西周青铜器的分期断代研究,可以追溯至北宋时期。但断代理论与方法的科学化与系统化,则发生在20世纪。20世纪的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在整个中国古代青铜器研究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0世纪中国青铜器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的标志之一,就是分期断代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日臻成熟,这一点在西周青铜器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西周青铜器的分期断代研究,可以追溯至北宋时期。但断代理论与方法的科学化与系统化,则发生在20
期刊
程庸,一个有着双重身份的上海男人。在办公室,他是《申江服务导报》的资深编辑,走出办公室,就程了陶瓷收藏家。收藏界历来是一个深不可测的海,但许多人提起程庸还是相当认可的。因为搞收藏的人,资本固然是重要保证,但更重要的是有鹰一般的眼光,而眼光又是靠知识慢慢滋养而成的。  程庸是以诗歌登上文坛的,有的是激情和想象力,但搞收藏则不得不冷静,想象力与激情在某些时候往往会导致重大失误,二十多年来,他一直在上海
期刊
缂丝又称“刻丝”,是一种经彩纬显现花纹,形成花纹边界,具有犹如雕琢缕刻效果,且富双面立体感的丝织工艺品。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因织造过程极其细致,摹缂常胜于原作,而存世精品又极为稀少,是当今织绣收藏、拍卖的亮点。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  缂丝是一门古老的手工艺术,它的织造工具是一台木机,几十个装有各色纬线的竹形小梭子
期刊
通草画是两百年前中国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今天我们研究当时中国近代史的珍贵档案,可以补充官修档案和文人笔记等文献记载之不足。  被湮灭的历史风俗绘画  古埃及有莎草纸,死海周边有羊皮卷,古印度有佛经贝叶,越南有蜜香纸,中国唐朝有阿拉伯国家传入的撒马尔罕纸,宋代还有高丽进贡的高丽纸。现在,有谁知道中国在两百年前曾经有过通草纸?  王文富是一位老油画收藏家,在圈内已经游走了20年。在他的收藏经历中,
期刊
天津卫开埠以来,漕运大兴。南北地产,吞吐集散。票号银庄云集,承兑币种繁多,白银、宝钞、制钱、银票同时流通,官办、私营相互通兑,成为我国北方的金融中心,为后来“造币产业”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天津形成了深厚的货币文化积淀,在天津近现代史、金融史留下了灿烂的一页。  天津历史上曾出现过三座造币厂  严格说来,天津清末民初曾出现过三座“造币厂”,即“宝津局”铸币厂、北洋银元局铸币厂和户部造币总
期刊
康熙瓷器在造型上带有划时代的创新,千变万化,曲线和谐流畅,日常生活用瓷、观赏陈设用瓷等都极为齐备,达到了“制作日巧,无物不备”的境界。  康熙十九年(1680年)正式恢复御窑厂后,景德镇制瓷业得到迅速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制瓷工业和技术都康熙瓷器在造型上带有划时代的创新,千变万化,曲线和谐流畅,日常生活用瓷、观赏陈设用瓷等都极为齐备。达到了“制作日巧,无物不备”的境界。  康熙皇帝8岁即位,16
期刊
人类数千年收藏史,始终是以达官显贵、名流富贾、文人墨客为主流,逢天朝盛世民间收藏才会兴盛繁荣。今日之中国,可谓全民收藏之现状。藏家、商家、专家空前活跃,收藏鉴宝内容占据了报纸电视网络杂志的重要版面。人气攀升,交易金额不断创出新高,中国已经成为继英国、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艺术品市场。那么,是什么原因推动了收藏经济的发展?  笔者认为,影响因素众多,其中最为重要的应该是以下“三只看不见的手”。  首先
期刊
粿印文化扎根于闽南沃土,充满民俗色彩,饱含地方特色,彰显制瓷工艺,情趣向上,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是民间艺人长期社会实践所形成的艺术瑰宝。  粿印(制糕饼模具)的生产和制作是德化窑的一大特色品种,闽南语称之“龟印”或“米粿印”。粿印在闽南民间有着广泛的用途,举凡祭奠神明、供奉先贤、婚赏嫁娶、红白喜事和乡俗节庆之类的活动,有条件的人家都会支灶蒸裸,自制糕饼。粿印实用性强,做工讲究,纹饰精美,一直以来
期刊
看运江作画,某一局部处,有时不免要为他捏一把汗,他似乎要把自己逼向墙角,不料往往于紧要之处,峰回路转,一树一人,或者一片自由的云朵,机趣顿生,生气洋溢。  我得坦率地承认,对中国山水画的欣赏,我是个享乐主义者。我总爱尝试着进入画面,成为其中的农夫、渔民、猎人,或者一个私塾先生,当然最好是一个准备着赶考的乡间秀才'对未来憧憬着若干可能。这种庸俗的经验,在方家眼里,有些不堪,但我获得的愉悦,往往超乎别
期刊
干旱是一种复杂且不为人所知的潜在自然灾害。一直以来,中国频繁遭受干旱事件,对可持续作物的生产带来潜在危害。为了监测干旱,需要大量的历史气象、土壤和农业数据等。研究农业干旱监测的时空变化特征对抗旱和农业种植规划有着重要意义。因此,
  为了研究干旱,需要一种自动化且高效的方法在庞大的数据集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本研究采用多个基于遥感产品的数据集和实测气象站点数据,包括中国气象局1961-2017年552个气象站的日降水量和温度数据集,卫星网格化月降水数据、土地覆盖数据、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