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有效推进,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也逐渐受到了教育各界广泛关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高低,关系着他们在面对问题时分析和判断能力的强弱。在小学义务教育阶段,高年级数学教师将思维可视化的教学模式有效地运用到数学教学实践中,不仅可以通过图形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将数学学科中抽象性和概念性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和形象,还可以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帮助学生迅速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文章对小学高段年级数学思维可视化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究和阐述,以期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 小学数学;高年级数学;思维可视化;教学思考
一、 前言
在我国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将数学思维可视化的教学模式有效地融入数学教学实践中,不仅可以通过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将概念性、抽象性和逻辑性极强的数学知识变得清晰、明了,简单、易懂,还可以帮助学生迅速地理清学习的思路,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中的难点和重点,逐渐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信心,在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有效地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 充分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明晰重难点
在我国传统的小学高段年级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按照“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一味地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加以关注,而忽略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常常在本节课教学内容结束后,对学生下节课提前预习的学习任务一笔带过,并未在正式上课时,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抽查和检查,导致“提前预习”成为一句空话,毫无执行意义可言。
针对以上现象,教师应当积极地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借助先进的互联网信息技术,结合自身的专业素养,为学生提前归纳和总结相关教学内容的思维导图,并将其下发到学生的手中,引导学生按照思维导图中所列出的知识重点、难点和相关的框架,在课本上进行勾画和标注,认真预习,并在正式授课之前,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和随机的提问抽查。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提前预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预习的重要性,还可以帮助学生真正地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成效,为学生正式的数学知识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第四单元 圆》这部分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提前向学生下发思维导图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知识的框架进行预习,并按照思维导图中的要求提前准备好相关的纸张、剪刀、直尺、圆规等学习工具。通过思维导图的提前下发,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圆的概念与特征、圆的各部分名称、圆的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圆规进行圆的绘画等重点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还可以让学生提前明确自身的问题和困扰,做到胸有成竹地进入正式数学课堂的学习。
三、 通过录制使用微课,逐个击破教学难点
〖JP2〗微课是我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衍生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微课因其时长较短、内容明确、目标精准的特点,受到了广大教学工作者的青睐,它不仅可以通过平面图形、立体图形与文字和教师的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将数学教学内容中的难点和重点,为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演示,还可以充分地发挥思维可视化的作用;不仅极大地降低了数学教学课堂的教学难度,还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不仅可以快速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还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灵活多变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相关知识的印象和记忆,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与热爱,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帮助教师顺利地完成自身的教学任务,提升数学教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例如,仍以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第四单元 圆》这部分教学内容为例。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提前录制微课为学生演示圆形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和梯形等不同图形,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这些图形之间的区别,明确圆是通过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而其他图形均是以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以及明确圆的概念和特征。然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演示如何使用圆规进行圆形的绘制,通过多个角度的拍摄,帮助学生直观、清晰地观察和理解圆规的使用方法和圆形的绘画方法。接着,教师可以为学生演示如何将一个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拆、再打开,这样反复折叠几次,让学生充分地观察和理解这些折痕在圆的什么地方进行了相交,引导学生明确哪里是圆的中心点,并通过直尺将圆的中心点与边缘任意一点的距离进行测量,指引学生明确什么是圆的半径,以及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称为圆的半径的概念,引导学生明确在同一个圆里会有无数条的半径,而且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通过使用直尺来测量圆的直径长度,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圓的直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1/2。
通过简便、具体、形象的微课视频录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降低数学抽象性、概念性知识的学习难度,还可以通过生动、明晰的视频播放,轻松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在培养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和灵活运用的同时,引导学生顺利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种思维可视化的微课教学模式,不仅在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还可以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四、 创设教学情境,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
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将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一切事物,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能力,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他们敏锐的观察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教学情境的方式,为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引起学生强烈有效的共鸣,加深他们对相关数学知识的认知度和亲切感,帮助他们迅速地掌握数学知识中的重点内容。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百分数》这部分教学内容时,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个苹果,并对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如果我将这个苹果分成2等份,你们知道如何用分数进行表示吗?如果换成百分数,你们知道如何表示吗?如果我将这个苹果再对半分,又该如何用分数表示?如何用百分数表示呢?你们能列举出生活中所见到的百分数的例子吗?”然后,教师可以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问题的回答,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及时的肯定与赞扬。接着,教师通过自制的教学PPT为学生演示苹果2等分和4等分后,正确的分数与百分数的表示方法,询问学生是不是和他们想象的一样。最后,教师为学生导入将要讲解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明确分数与百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学会百分数的读法、百分数大写与小写等。
这种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数学教学中思维可视化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相关的数学问题,增加他们对数学知识的亲切感,还可以帮助学生充分地进行知识的内化,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印象,通过熟练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和数学素养。
五、 组建学习合作小组,逐步渗透数学学科思维
为学生组建适合他们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以及性格特点等的学习合作小组,能够使学生在遇到相关的数学难题时,可以通过学习合作小组的形式,进行问题的分析、讨论和交流,并充分发挥数学思维可视化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会通过图形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明确正确的解题思路和解题的步骤,有效地解决遇到的数学难题,逐渐发现自身的差距与漏洞,并进行快速的弥补。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还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地帮助学生解决他们所面临的疑惑和困难,极大程度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数学难点和重点,并将数学思维可视化的学习方法逐步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去解决他们实际遇到的数学问题。
例如,在教授完“分数乘除法”知识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学习合作小组的形式,将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知识进行归纳和汇总,自主地去探究发现两者的相关规律,理解和掌握并对比、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以及归纳、总结的学习技巧。此时教师可以为每个合作小组明确合作探究学习任务,同时也引导小组成员各自分工负责不同的学习任务。比如成员之间分配好谁负责分数乘法意义、计算法则、倒数意义和方法以及计算法则的推导,鼓励学生利用图形、演算和知识关系对比的可视化形式展开讨论。这样合理分工后,有利于强化成员在各自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可以让各自进行学习与分享,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进行相互探讨与学习,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表现欲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另一方面可以节省学习时间,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高效的合作学习效果。另外,也可以将分数乘法与除法知识分散到不同小组成员,减轻和缓解学生独自学习的压力和枯燥的情绪,从而有利于可视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并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促使学生数学思维得到有效锻炼与提升,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引发他们对学习数学知识的热爱。
六、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高段年级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不断地创新和完善思维可视化教学模式,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将思维可视化的教学模式融入小学高段年级数学的教学活动中,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帮助学生樹立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信心,帮助他们迅速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数学难点和重点,提升数学教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夏广芬.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可视化对策 .华夏教师,2019(27):68.
〖2〗宋宜秀.基于“思维可视化”理论的小学数学课堂重建分析 .中国教育学刊,2019(S1):49-51.
〖3〗李长山.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可视化的有效策略 .中国农村教育,2019(2):63.
〖4〗刘海群.基于可视化技术的小学数学辅教系统设计 .数字技术与应用,2018,36(8):162,164.
作者简介:
关键词: 小学数学;高年级数学;思维可视化;教学思考
一、 前言
在我国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将数学思维可视化的教学模式有效地融入数学教学实践中,不仅可以通过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将概念性、抽象性和逻辑性极强的数学知识变得清晰、明了,简单、易懂,还可以帮助学生迅速地理清学习的思路,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中的难点和重点,逐渐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信心,在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有效地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 充分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明晰重难点
在我国传统的小学高段年级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按照“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一味地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加以关注,而忽略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常常在本节课教学内容结束后,对学生下节课提前预习的学习任务一笔带过,并未在正式上课时,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抽查和检查,导致“提前预习”成为一句空话,毫无执行意义可言。
针对以上现象,教师应当积极地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借助先进的互联网信息技术,结合自身的专业素养,为学生提前归纳和总结相关教学内容的思维导图,并将其下发到学生的手中,引导学生按照思维导图中所列出的知识重点、难点和相关的框架,在课本上进行勾画和标注,认真预习,并在正式授课之前,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和随机的提问抽查。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提前预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预习的重要性,还可以帮助学生真正地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成效,为学生正式的数学知识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第四单元 圆》这部分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提前向学生下发思维导图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知识的框架进行预习,并按照思维导图中的要求提前准备好相关的纸张、剪刀、直尺、圆规等学习工具。通过思维导图的提前下发,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圆的概念与特征、圆的各部分名称、圆的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圆规进行圆的绘画等重点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还可以让学生提前明确自身的问题和困扰,做到胸有成竹地进入正式数学课堂的学习。
三、 通过录制使用微课,逐个击破教学难点
〖JP2〗微课是我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衍生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微课因其时长较短、内容明确、目标精准的特点,受到了广大教学工作者的青睐,它不仅可以通过平面图形、立体图形与文字和教师的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将数学教学内容中的难点和重点,为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演示,还可以充分地发挥思维可视化的作用;不仅极大地降低了数学教学课堂的教学难度,还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不仅可以快速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还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灵活多变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相关知识的印象和记忆,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与热爱,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帮助教师顺利地完成自身的教学任务,提升数学教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例如,仍以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第四单元 圆》这部分教学内容为例。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提前录制微课为学生演示圆形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和梯形等不同图形,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这些图形之间的区别,明确圆是通过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而其他图形均是以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以及明确圆的概念和特征。然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演示如何使用圆规进行圆形的绘制,通过多个角度的拍摄,帮助学生直观、清晰地观察和理解圆规的使用方法和圆形的绘画方法。接着,教师可以为学生演示如何将一个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拆、再打开,这样反复折叠几次,让学生充分地观察和理解这些折痕在圆的什么地方进行了相交,引导学生明确哪里是圆的中心点,并通过直尺将圆的中心点与边缘任意一点的距离进行测量,指引学生明确什么是圆的半径,以及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称为圆的半径的概念,引导学生明确在同一个圆里会有无数条的半径,而且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通过使用直尺来测量圆的直径长度,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圓的直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1/2。
通过简便、具体、形象的微课视频录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降低数学抽象性、概念性知识的学习难度,还可以通过生动、明晰的视频播放,轻松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在培养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和灵活运用的同时,引导学生顺利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种思维可视化的微课教学模式,不仅在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还可以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四、 创设教学情境,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
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将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一切事物,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能力,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他们敏锐的观察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教学情境的方式,为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引起学生强烈有效的共鸣,加深他们对相关数学知识的认知度和亲切感,帮助他们迅速地掌握数学知识中的重点内容。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百分数》这部分教学内容时,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个苹果,并对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如果我将这个苹果分成2等份,你们知道如何用分数进行表示吗?如果换成百分数,你们知道如何表示吗?如果我将这个苹果再对半分,又该如何用分数表示?如何用百分数表示呢?你们能列举出生活中所见到的百分数的例子吗?”然后,教师可以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问题的回答,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及时的肯定与赞扬。接着,教师通过自制的教学PPT为学生演示苹果2等分和4等分后,正确的分数与百分数的表示方法,询问学生是不是和他们想象的一样。最后,教师为学生导入将要讲解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明确分数与百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学会百分数的读法、百分数大写与小写等。
这种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数学教学中思维可视化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相关的数学问题,增加他们对数学知识的亲切感,还可以帮助学生充分地进行知识的内化,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印象,通过熟练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和数学素养。
五、 组建学习合作小组,逐步渗透数学学科思维
为学生组建适合他们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以及性格特点等的学习合作小组,能够使学生在遇到相关的数学难题时,可以通过学习合作小组的形式,进行问题的分析、讨论和交流,并充分发挥数学思维可视化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会通过图形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明确正确的解题思路和解题的步骤,有效地解决遇到的数学难题,逐渐发现自身的差距与漏洞,并进行快速的弥补。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还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地帮助学生解决他们所面临的疑惑和困难,极大程度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数学难点和重点,并将数学思维可视化的学习方法逐步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去解决他们实际遇到的数学问题。
例如,在教授完“分数乘除法”知识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学习合作小组的形式,将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知识进行归纳和汇总,自主地去探究发现两者的相关规律,理解和掌握并对比、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以及归纳、总结的学习技巧。此时教师可以为每个合作小组明确合作探究学习任务,同时也引导小组成员各自分工负责不同的学习任务。比如成员之间分配好谁负责分数乘法意义、计算法则、倒数意义和方法以及计算法则的推导,鼓励学生利用图形、演算和知识关系对比的可视化形式展开讨论。这样合理分工后,有利于强化成员在各自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可以让各自进行学习与分享,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进行相互探讨与学习,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表现欲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另一方面可以节省学习时间,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高效的合作学习效果。另外,也可以将分数乘法与除法知识分散到不同小组成员,减轻和缓解学生独自学习的压力和枯燥的情绪,从而有利于可视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并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促使学生数学思维得到有效锻炼与提升,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引发他们对学习数学知识的热爱。
六、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高段年级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不断地创新和完善思维可视化教学模式,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将思维可视化的教学模式融入小学高段年级数学的教学活动中,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帮助学生樹立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信心,帮助他们迅速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数学难点和重点,提升数学教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夏广芬.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可视化对策 .华夏教师,2019(27):68.
〖2〗宋宜秀.基于“思维可视化”理论的小学数学课堂重建分析 .中国教育学刊,2019(S1):49-51.
〖3〗李长山.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可视化的有效策略 .中国农村教育,2019(2):63.
〖4〗刘海群.基于可视化技术的小学数学辅教系统设计 .数字技术与应用,2018,36(8):162,164.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