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复习课的课堂导入法运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zzheng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有效的课堂导入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课堂导入是否有效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高三化学复习课导入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六种高三复习课课堂导入模式。
  关键词: 高三化学 复习课 课堂导入
  目前高三化学复习课存在时间紧、任务重、课堂容量大等问题,很多老师都担心一节课的容量不够多,于是一上课就直奔主题,没有课堂导入,不能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不能把他们的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课堂导入老套,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无法调动学习积极性,听课效率自然就不高。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形成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让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懂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下面谈谈我在高三化学教学中总结的几点课堂导入法。
  一、问题导入法
  有位教育家曾说:“教育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的提出问题和巧妙的作答。”因此,笔者认为,问题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撞击的重要双边教学形式,有效的问题是影响课堂效益的关键因素。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再认识更高层次的问题的过程。问题对于学习过程来说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根据复习内容,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以问题为中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钠的性质”一节的导入可做如下设计:(1)金属单质具有哪些通性?(2)过量的钠与少量酸反应,钠会有剩余吗?(3)将大小相同的钠分别投入盐酸及水中,哪个反应速度较快?(4)钠投入碱溶液中会发生反应吗?(5)钠与水、醇、酚、羧酸等物质反应剧烈程度的顺序?
  二、直击目标导入法
  这是直接阐明学习目标和要求即考纲及考试说明、各个重要部分的内容及教学程序的导入方法。《考试说明》是最权威、最全面、最准确、最具有指导意义的考试信息。教师在复习时的深度和广度也会紧紧围绕《考试说明》进行,是教师进行复习的行动指南。在教学中可以把考刚对复习内容的要求用多媒体展现给学生,特别是新旧考纲上有所变动的内容。例如在复习“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一节时可先展示:(1)了解原子、分子、离子等概念的含义,了解原子团的定义。(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三、阐明命题规律及备考策略
  课前先阐明本节所复习的内容在近几年高考中的命题规律并总结一些常见的备考策略,让学生熟悉该部分知识的考试形式且更能明确努力方向。
  四、高考试题导入法
  一道好的高考试题设计常立足于教材、背景熟悉、入口宽、方法多。有时看似朴实无华的题,却能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学生对化学问题的理解力。由高考题引入本节复习内容,通过解答高考试题,让学生感受到高考题并不可怕,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解决的,在解决问题中享受解题所带来的愉悦与成功感,同时能暴露学生对该知识的掌握情况,使本节课的复习更有针对性。
  例6(2013江苏卷)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中,甲、乙、丙均含有相同的某种元素,它们之间具有如下转化关系:甲→乙?圹丙。下列有关物质的推断不正确的是(?摇 ?摇)
  A.若甲为焦炭,则丁可能是O■
  B.若甲为SO■,则丁可能是氨水
  C.若甲为Fe,则丁可能是盐酸
  D.若甲为NaOH溶液,则丁可能是CO■
  五、材料导入法
  日常生活中隐含了大量的化学学科知识,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实例引入,不仅使原来枯燥的复习课变得生动,而且使学生真切体会到知识就在身边,化学知识与生活有紧密联系,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由材料引入,让学生体验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并能训练学生提取信息、整合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例如“氮及其化合物”一节的复习:材料一:在新疆和青海的交界处,有一处山谷,每当牧民和牲畜进入后,风和日丽的晴天顷刻电闪雷鸣,人、畜遭雷击而毙命,奇怪的是这里牧草茂盛、四季常青,被当地人称为魔鬼谷。最近地质工作者揭开了谜底——该地质表层处有一巨大磁铁矿,当人畜进入后形成尖端放电。请同学们用简单的化学方程式解释牧草茂盛的原因。材料二:当前城市空气质量恶劣的重要原因是汽车尾气的超标排放,你能否应用氮元素单质和化合物之间的转化,设计除去汽车尾气中的CO和氮氧化物(如NO、NO■等)的理论构想?写出无害化过程的化学方程式。由这两则信息引入氮及其化合物的学习。
  六、列举不足导入法——习题课
  课前展示个别学生的答案,创设一种矛盾或疑难的情境,采用能启发学生思维,唤起学生求知欲的导入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存在的不足,使他们的感官受到强烈刺激,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另一方面极大地增加了学生对这类问题的认识,有了深刻的印象。当然习题课教学的引入方法除此之外还有学生讨论法、类比引入法、经验法等等。总之,千万不能忽视了习题课课堂教学也需要有合理的、生动、形象、刺激的导入方式。
  总之,在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教师选择复习课的导入时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课堂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蓝云.学习动机浅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1.3.
  [2]周军.教学策略[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方国才.怎样教得精彩[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在地理教学中只有结合生活才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中的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结合实际生活选择教学内容、寻找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设计生活化
摘 要: 社会在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对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让课堂教学效率更高成为现代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新课改实施以后,地理课程教学更是面临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本文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并针对如何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提出建议。  关键词: 新课程背景 初中地理 教学现状 高效课堂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效果。因此,
环糊精(Cyclodextrin,CD)是由D-吡喃葡萄糖基以α-1,4葡萄糖苷键连接而成的环形低聚糖,因环连的葡萄糖基数的不同而分为α-、β-、γ-、δ-、ε-、ζ-及η-环糊精等(葡萄糖基数分别为6、7、8、9、10及11),由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CGTase)作用于淀粉而产生。环糊精分子中央为环形疏水空隙,其内可包接多种化学物质,使其理化性质得到改善,因而在制药、食品、农业以及化妆品等领域
从初中地理教学的实际情况看,一部分学生对地理学科学习不够重视,积极性不高,这严重影响了地理学科教学整体质量。因此,在当前阶段对于地理教师来说,努力探索更为创新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至关重要。a  一、比较分析,加深印象  在地理学科学习中,常常会出现很多相类似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如果不加以区分则往往会使学生将二者相混淆,不利于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教师可
竖直平面的圆周运动是高中物理的重难点内容,由于此类题型涉及变速曲线运动及牛顿定理的灵活运用,因此学生对其较难掌握,为了让学生对此类问题能有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下文就此类问题分四种情况进行讨论。  一、绳拉球模型  一轻质绳半径为r,绳端系一质量为m的物体,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的受力分析。  1.最高点,如图1所示:  (1)由于轻绳只能提供拉力,在最高点对小球受力分析,因此临界条件为刚好由重力提
林木种子园是连接育种与育林的桥梁,是重要的种子生产群体,其遗传多样性将直接影响到人工林群体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本研究以韶关市林科所马尾松种子园无性系为研究对象,
摘 要: “问题导学”教学以问题为核心和主线,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导向,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实践能力,旨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本文将“问题导学”教学嵌入中学物理教学中,论述了“问题导学”教学的基本特征,随后从问题情境创设、物理问题设计、物理问题导答这“三步”入手,提高中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 中学物理 问题导学 “三步走” 教学方略  一、论述“问题导学”教学的基本特征  从某种意义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摘 要: 课堂教学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遵循教学规律,实施有效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愿和奋斗目标。 本文就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等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高中物理 教学有效性 教学方法  物理是一门充满趣味的学科,提高物理教学质量重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研究物理世界的积极性。传统教学模式主要强调教师的讲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
摘 要: “相互作用”是高中物理力学部分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也是力的基本属性之一。根据力的基本属性就可以明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力不可能单独存在,既有施力物体,又有受力物体。在教学“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重点在于认清“相互作用”的本质,“相互作用”的方式,以及“相互作用”产生的实际影响。本文对“相互作用”做了介绍,深入分析了“相互作用”的教学重难点。  关键词: 高中物理 “相互作用” 教学重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