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幼教管理制度,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un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幼儿教育时期,我们应该在关爱孩子发育成长过程中,适当加上一些“挫折性教育”的成分,让他们能够初步体会到人生的五种全味——酸甜苦辣咸,对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关键词:幼儿基础管理 挫折教育 幼教工作
  
  人常说: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促进孩子快乐成长和健康发展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这种说法本身没有可以质疑之处。然而,在当今社会里尤其是各种教育过程中,却因对“健康”含义的误解和曲解,而把这句充满哲理的人生寄语当成纯粹性的良好祝愿,只是挂在口头上,忌讳触及它。我认为,对于人生之挫折和困难的正确做法是既然无可避免,不如早作防备。否则,仓促应对只会有这样的结局:要么是付出巨大代价后安然通过,这算是令人欣慰的;要么是“壮志未酬心亦死”,这还是值得人理解和同情的;还有就是“壮志未酬身已死”,这种情况在现实社会中引发的惨剧还算少吗?对此,我结合幼教实践,针对幼儿的挫折性教育话题,谈谈自己的见解,以抛砖引玉。
  一、适度开展挫折性教育,应成为幼教工作的必修课程。
  在现实教育中我们经常发现:当受到表扬和他人羡慕的时候,小朋友就会神采飞扬,甚至四处张扬和炫耀;而当受到老师或者家长批评的时候,有的小朋友就会满脸不高兴,甚至会哭;哪怕是没有得到一朵小红花,也会“晴转多云多雨”。同样,遇到一些小麻烦,也显得慌张无措,不是求助其他小朋友,就是找老师帮忙。而一旦有一位幼儿遇到困难,其他小朋友却不能帮上忙,就跑去找老师解决。这样的情况举不胜举。从中足以说明一点,当今小孩子的性格和心理太过脆弱,生活自理能力、自助自救能力和遇事处理能力较差,确实令人担忧。因此,开展幼儿挫折教育,十分必要和急切。当然,挫折教育必须把握适度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切不可用一个标准衡量孩子们,更不可“一根棍子打人”。如积极实施的挫折性教育要遵循“最近发展区域”的原则。平时教师可以有心设计隐含一定难度的任务,鼓励幼儿能够“跳一跳,摘桃子”,逐步培养他们的“跳跃“能力。再如,在孩子犯了错误或是遇到困难表现退避的时候,可以作出一些必要性的批评,增强他们的“是非”意识,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而不能因为不忍心就一味地迁就。同样,当孩子承受挫折时,我们需要给予必要的鼓励,给他们传递面对挫折的勇气、迎难而上的信心、解决问题的智慧和办法。一言以蔽之,没有挫折不行,挫折太过也不行。这才是真正的“健康教育之道”。
  二、适度开展挫折性教育,讲求正确灵活的艺术方法。
  对幼儿开展挫折性教育,必须讲求艺术和方法,以免适得其反甚至弄巧成拙。一是在锻炼孩子耐挫个性的基础上,让他们感知成功来自于努力的道理。有一次,本班的餐饭不够分配,我就点名让平时胆小的小女孩去隔壁要一个鸡蛋。当她即将推门进去的时候,忍不住回过头来望着我,几乎准备放弃。我故意调整目光假装没有看到。就在她犹豫的时候,隔壁班老师主动问她来干什么,她这才鼓起勇气说了原因。当她又蹦又跳地成功拿来后,又得到了老师的鼓励和表扬,小脸蛋乐得像开花一样。此后,她表现得越来越活泼大方。二是利用困难情境锤炼品质意志,让幼儿从中增强克难求进的勇气和信念。幼儿的活动范围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我们除利用自然情境之外,还要有心创造另外的机会,以此磨砺他们的耐挫能力。在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中,适当增加一些难度,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如走“独木桥”爬障碍物,自己解决小朋友之间的矛盾,独自去低矮的暗箱里取东西,等等。再如适当延迟竞赛等体力消耗活动、增强劳动强度等。三是培养和挖掘典型,产生教育效应,充分发挥榜样的学习和辐射作用。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幼儿之间免不了会发生一些如摔伤、擦伤之类的小事情,老师要注意多鼓励他们,如“小朋友摔疼了不要哭,学会勇敢些。”“出一点血不要紧的,老师给你包扎一下,很快就会好起来的。”与此同时,要号召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勇敢的精神和行为。此外,还要善于利用各种媒体中小英雄人物或坚强勇敢的动画故事,教导他们怎样坦然面对突如其来的挫折。
  三、适度开展挫折性教育,努力实施家园携手联合共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老师又是孩子们的“教父教母”。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让家园充分地联起手来,共同承担教育孩子的大事。当然,许多家庭和年轻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应包含在内),他们因为没有经验或是其他因素,不能或者难以像专业教师那样,对孩子们施以比较正确的教育方式。对于这样的情况,幼儿教师们应当充分利用自己的非权力因素的影响,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与他们多联系多沟通多交流,如家园互访、互通电话、网络交流、召开家长会议等,让他们充分认识家园携手的作用和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的意义,争取赢得家庭的理解、配合、支持和响应;还可以教会家长一些正确的教育方法,通过他们对孩子进行“转手”教育。否则就会家园脱节,甚至因两者教育的方法不一致而产生互相抵制或者此消彼长的现象,导致孩子们思想混乱、左右不是、无所适从。这样,不但会失去挫折性教育的作用和意义,而且会使之变成危害性教育,因为幼儿正处于可塑期。古今中外,诸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很多实例应当成为开展幼儿挫折教育的有效借鉴。
其他文献
教师就是一个推销员,新课就是要推销的商品,学生是我们的顾客。初中阶段的“顾客”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较强,但控制力较差,把握好课前的五分钟,吸引“顾客”的注意,并使他们有兴趣了解我们的“商品”,需要我们灵活运用推销招数。  一、诗词引入  例如《声音》这节课,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我来考考你们诗词水平怎么样,我说下联你们对上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学生们兴奋地喊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
摘 要: 作为T.S.艾略特早期的诗歌代表作,《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表现了一个现代“哈姆雷特”的典型形象。作者通过诗歌细读法逐层分析普鲁弗洛克这个人物的精神特质,从诗句的重复性角度来剖析这个现代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及其所折射的精神内涵,从而揭示出普鲁弗洛克这个原型人物的犹疑不决和精神孱弱象征了20世纪精神荒原时期人类心灵的深刻危机和苦闷求索。  关键词: 诗歌《J.阿尔弗瑞德·普
摘 要: 本文以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介绍了近年来西藏学生在高职院校英语学习的现状,指出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几点培养策略,希望对其他兄弟院校西藏班的英语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西藏学生 英语学习现状 培养策略    近年来,我省部分高职院校与西藏当地教委开展合作,接收西藏生入辽学习。关于藏族学生的英语教学,我们没有任何经验,我在实践教学中,
摘 要:走进21世纪,美国的丹·布朗一下子成了世界文坛的神话。他的小说《达·芬奇密码》自2003年出版以来,已然成为当今文坛乃至全球的一种文化现象。本文试从原型批评的视角重新审视《达·芬奇密码》。借助加拿大文艺理论批评家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本文从原型人物、原型主题及原型结构三个方面出发,结合丹·布朗的生活背景,分析这部小说的创作背景及其中的原型。  关键词:小说《达·芬奇密码》 原型人物 原型主题
背景描述:  悄无声息中,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那群孩子已渐渐成长起来,他们中有的已经步入大学,成为一支年轻却不可忽视的力量吸引着来自社会的目光。与前辈“80后”和“70后”一样,这群出生于中国经济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一代人也立马被冠上了“垮掉的一代”这个世袭的封号。也许是对年轻人的不信任,也许是不愿接受时代改变的事实,“90后”被社会批评得体无完肤。“90后”不满社会对他们的偏见,纷纷写文章澄清自己
《音乐巨人贝多芬》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在借鉴优秀教案进行备课时,我发现它们的课堂教学结构大同小异:影音激趣→整体感知→难句解析→领悟精神,这一过程虽然体现了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但课堂结构缺乏内在逻辑上的渐进层次;此外,在探究难句解析环节中,注重了文本中几个难句含义的讲解和人物肖像描写的分析,诚然,这两点是重要的,但只是机械地分析而缺少对人物形象的逐层深入的立体剖析。  我认为
摘 要: 弗·司格特·菲茨杰拉德,“迷茫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以其独特的视角与写作方式对20世纪20年代“爵士乐时代”的各个不同阶层的生活方式及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描绘,预示了“美国梦”的幻灭。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作品独特的艺术写作风格,讲解了《了不起的盖茨比》对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现实的反思,以及对美国社会矛盾的折射。  关键词: 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 “美国梦
摘 要: 当前,加强公务员理想信念教育势在必行。为此,作者探讨了加强公务员理想信念教育的意义,调查分析了公务员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公务员 理想信念 继续教育    当前,加强公务员队伍的思想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而加强公务员的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建设的关键。加强公务员继续教育,不应忽视公务员的理想信念教育,而应把其作为公务员继续教育
如今,中小学生普遍存在厌学心理,要找到对策。首先,我们必须弄清楚现阶段高中生厌学的原因。“老师,这些学了有什么用呢?学了又用不到,不如不学!”;“学习的内容太没意思了,没兴趣,不想学”;“老师,上课的内容我听不懂,觉得越学越难,我不想学了”;……以上都是我在上信息技术课前和学生交流时学生反映的情况。这些情况普遍反映了高中生对信息技术的厌学心理。经过调查和情况分析,我发现产生厌学的原因有以下主要方面
概率是处理随机现象(不确定现象)的一门科学,这些内容是一种“不确定性数学”内容,与传统的“确定性数学”内容有较大区别。最近听了不同年级关于概率的几节课,引发了我对概率知识及课堂处理的思考。  片段一:在二年级课题为“可能性”的公开课上,老师讲了可能性的一些例子后,设计了让学生讲一讲生活中的“一定”“可能”“不可能”的例子。许多学生讲对了,但有一个学生讲的例子是:“我们一定要注意安全。”老师犹豫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