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音乐家,巨人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3547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巨人贝多芬》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在借鉴优秀教案进行备课时,我发现它们的课堂教学结构大同小异:影音激趣→整体感知→难句解析→领悟精神,这一过程虽然体现了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但课堂结构缺乏内在逻辑上的渐进层次;此外,在探究难句解析环节中,注重了文本中几个难句含义的讲解和人物肖像描写的分析,诚然,这两点是重要的,但只是机械地分析而缺少对人物形象的逐层深入的立体剖析。
  我认为,在《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教学中,只有逐层深入而非单一式地品析贝多芬这一鲜活的人物形象,才能促使学生对人物做逐步深入的品析,增强学生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进而把握贝多芬的心灵世界和独特个性,使得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在苦难中造就的伟大品格对学生起到一定的熏陶感染作用。
  为了有所改变,多层面地分析人物,并教会学生逐层深入多角度地把握人物形象,我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案例】
  一、初读贝多芬
  1.欣赏贝多芬名曲《命运交响曲》。(播放音乐)
  问:在这美妙、激昂的旋律中,你听到了什么?(与命运抗争)
  二、走近贝多芬
  刚才同学们在音乐中感受了贝多芬,在朗读中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接下来,我们要从渐进的三个层面:普通人→音乐家→巨人,一起走近大师,感悟大师。
  1.普通人贝多芬
  句段评析:
  (1)别以为这房间杂乱无章,……两分钟内就会弄得零乱不堪。(住所杂乱)
  (2)……吃得这样简单随便,也不让我帮他一点忙。(吃饭简单)
  (3)这一天他身上的衣服是淡蓝色的,……甚至是不整洁的。(衣着陈旧)
  (4)可怜他几乎完全聋了,……看着真叫人难受。(可怜的残疾人)
  总结:贝多芬是一个生活简单、不拘小节、可怜的残疾人。
  2.音乐家贝多芬
  句段评析:
  (1)女佣在一旁指点着说:“他在这架钢琴上工作,他在那架琴上经常弹奏。”习惯地坐下来,拿起一支笔。(创作乐曲、歌剧)
  (2)在晚餐桌上说起他往昔的许多故事,包括他在童年时跟海顿学习时的生活,包括他为了糊口指挥乡村音乐队的生活……(从小学习音乐)
  (3)他对客人大声说:“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伟大的音乐家)
  总结:贝多芬是一个从小学习音乐,然后创作乐曲、歌剧并指挥音乐会,是一个伟大的音乐家。(简介贝多芬的音乐创作)
  3.巨人贝多芬
  [肖像刻画]
  (1)一个身高五英尺左右的人,……而他给人明显的印象就是他能担负得起。(能担负重荷)
  (2)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整个描绘出坚韧无比的生的意志。(坚韧无比的生的意志)
  总结:表现出贝多芬对于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抗争意志。
  [重点句段]
  (1)看了这几句话,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贝多芬神往地说:“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常常被人误解,但他渴望理解)
  (2)他接着说:“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贝多芬遭到耳聋打击,但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巴望”表现他与不幸命运作斗争的决心。)
  (3)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将他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耳聋、孤独的贝多芬,领悟音乐的真谛,音乐永远陪伴他。)
  (4)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大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总结:贝多芬被人误解,但他渴望理解;双耳失聪,但他热爱音乐艺术,追求理想。——与不幸的命运作不屈的抗争。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绝不能使我完全屈服!”(摘自贝多芬书信录)
  三、感悟贝多芬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达贝多芬普通人的一面,同时他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更是一位与命运抗争献身于自己所钟爱的事业的巨人,现在我们已经完全走进了贝多芬的心灵,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别急,让我们再一次去倾听他的《命运》,向他倾诉你的心声。
  “贝多芬,我想对你说:?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板书设计]
  音乐巨人贝多芬
  普通人一个生活简单、不拘小节、可怜的残疾人邻居的老人
  音乐家学习音乐、创作乐曲、歌剧并指挥音乐会伟大的音乐家
  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巨人肖像刻画坚韧无比的生的意志
  被人误解,但渴望理解与不幸的命运作不屈的抗争
  双耳失聪,但热爱音乐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绝不能使我完全屈服!”(摘自贝多芬书信录)
  【反思】
  我在本课教学的设计中,想改变的是平铺直叙的课堂教学形式,想突破的是较单一的人物形象赏析,想教给学生的是逐层深入剖析人物的立体形象,我想,这不仅仅是课堂教学中“教”的改变,更是指导学生掌握一种新的人物形象分析方法,同时致力于“学”的改变。因而,我先引导学生认识一个普通人贝多芬,他就像一位邻居老人,就在我们身边。然后逐层深入,把握一位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从音乐艺术领域认识贝多芬。但无论他创作再多的不朽作品,有多高的音乐艺术造诣,贝多芬也只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而与“巨人”无关。我认为,“巨人”应冠之于人物的精神层面,接着更深入地接触贝多芬的灵魂,一个“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绝不能使我完全屈服”的贝多芬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才是真实而立体的贝多芬。
  《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部分“关于阅读”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多角度地分析人物形象,既是“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的体现,又是“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的表现。因而,教师注重指导学生逐层深入剖析人物的立体形象,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质量,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他文献
新课标英语教学目标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尤其新增了对英语听力的要求。多媒体英语教学由于其丰富的教学手段及新颖的形式,对提升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非常有帮助,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开展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更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着重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多媒体英语教学对学生英语学习效果的积极影响,并举出课堂实际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手段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
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彰显素质教育理念,这是我们必须正视并加以解决的问题,期待能促进教学成效的最大化。  一、端正对体育教学目标的认识,树立“终身体育”信念。  体育即“锻炼课”,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前沿基础,它有着深层的教学内涵。除了提升身体素质以外,体育教学还应积极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与人文旨趣,从而塑造一个身心和谐、发展全面的高素质人才。从目前来看,中职学校的体育教育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一些师生
摘要: 教师理想学生观与现实学生观,在实践中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教师理想学生观在实践中往往会嬗变为过分限制学生个性的权威主义,而“以学生为主体”的现实学生观如果不能实事求是地正确对待,又会步入自由主义的极端。我们应冷静反思教师理想学生观,科学客观地对待学生,既不能一味压抑学生的个性,又不能将学生过分理想化,否则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将成为教师和学生的“镣铐”,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也阻碍学生的健康发展。
摘 要: 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研究这些优势和问题,以发挥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  关键词: 辅导员 大学生就业指导 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我国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2012年全国大学生毕业生规模达680万。①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摘 要: 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往往有这样那样的理由来搪塞以减少生物实验,替换以纸上谈兵,冠之以只要能应试即可的借口。但是一节公开课的开展改变了作者的观念,纸上谈兵绝不可以代替亲自动手。尽量勤讲勤做勤看实验,并且勇于探究,就能更高效地进行教学。  关键词: 生物实验 勤讲 勤做 勤看 修改    一  实验是生物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上说:生物学本身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基础
教师就是一个推销员,新课就是要推销的商品,学生是我们的顾客。初中阶段的“顾客”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较强,但控制力较差,把握好课前的五分钟,吸引“顾客”的注意,并使他们有兴趣了解我们的“商品”,需要我们灵活运用推销招数。  一、诗词引入  例如《声音》这节课,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我来考考你们诗词水平怎么样,我说下联你们对上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学生们兴奋地喊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
摘 要: 作为T.S.艾略特早期的诗歌代表作,《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表现了一个现代“哈姆雷特”的典型形象。作者通过诗歌细读法逐层分析普鲁弗洛克这个人物的精神特质,从诗句的重复性角度来剖析这个现代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及其所折射的精神内涵,从而揭示出普鲁弗洛克这个原型人物的犹疑不决和精神孱弱象征了20世纪精神荒原时期人类心灵的深刻危机和苦闷求索。  关键词: 诗歌《J.阿尔弗瑞德·普
摘 要: 本文以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介绍了近年来西藏学生在高职院校英语学习的现状,指出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几点培养策略,希望对其他兄弟院校西藏班的英语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西藏学生 英语学习现状 培养策略    近年来,我省部分高职院校与西藏当地教委开展合作,接收西藏生入辽学习。关于藏族学生的英语教学,我们没有任何经验,我在实践教学中,
摘 要:走进21世纪,美国的丹·布朗一下子成了世界文坛的神话。他的小说《达·芬奇密码》自2003年出版以来,已然成为当今文坛乃至全球的一种文化现象。本文试从原型批评的视角重新审视《达·芬奇密码》。借助加拿大文艺理论批评家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本文从原型人物、原型主题及原型结构三个方面出发,结合丹·布朗的生活背景,分析这部小说的创作背景及其中的原型。  关键词:小说《达·芬奇密码》 原型人物 原型主题
背景描述:  悄无声息中,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那群孩子已渐渐成长起来,他们中有的已经步入大学,成为一支年轻却不可忽视的力量吸引着来自社会的目光。与前辈“80后”和“70后”一样,这群出生于中国经济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一代人也立马被冠上了“垮掉的一代”这个世袭的封号。也许是对年轻人的不信任,也许是不愿接受时代改变的事实,“90后”被社会批评得体无完肤。“90后”不满社会对他们的偏见,纷纷写文章澄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