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贵有疑,质疑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阅读文本时,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正是其自主探究,参与课堂学习积极性的表现,教师以学生的质疑为契机引导释疑,让他们在探究答案过程中主动思考,加深问题认识,提高理解能力,学习自然会富有实效。
关键词:阅读教学;质疑能力;培养
读书贵有疑。古往今来许多大家莫不如此,宋代张载提出:“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教育家李镇西认为:“阅读要读到‘自己’,读出‘问题’。”学源于思,思源于疑,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的读书从“疑”开始,学会提问,持之以恒,养成质疑发问的学习习惯。阅读课上怎样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以下谈谈笔者的一点浅见。
一、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
1.实现民主对话
每个学生都有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如果课堂缺乏民主氛围,学生处在教师、书本的权威世界里,那就只能说是一双听话的眼睛,在对话中,根本谈不上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学生只有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性,实现民主对话,才能唤醒被压抑的求知欲,激发出质疑意识,“按自已发现的问题进行阅读、思考、实验,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把思考反应融入到教师的讲解、同学的交流中,使问题活起来,使大家动起来。”可见,师生间的平等、尊重、信任是培养质疑意识的基础,学生在与教师的民主交流,与文本的平等对话中才会诱发出充满灵动的疑问。
2.引导发现问题
学会发现问题是保持强烈质疑意识的保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教师要做好示范,身教胜于言教。例如,笔者读《藤野先生》中“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一句,感觉有点别扭,于是指出来,建议改作“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有几本书可以买来看”显得顺畅些。时常这样示范,就会唤起学生潜在的质疑意识。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如面对文本中存在的值得商榷的地方质疑,面对教师讲授中的遗漏或异议之处质疑,面向同学解读不成熟而有偏颇的回答质疑。总之,要让学生去个性化感悟,学会辨别和判断,从不同角度思考,活跃思维,不断产生新问题。
二、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1.于文本看似矛盾之处质疑
很多经典课文前后的内容看似矛盾,实则统一,表面抵触,实际独具匠心。引导学生对这样的地方质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桃花源记》一文,作者用大幅文字向我们展现了和谐安恬、幽静自然的世外桃源美景。读后学生提问:桃源后来为什么会复寻不得,以至最后无人问津,这里是不是有点矛盾?通过联系本文的写作背景,学生们认识到在战乱频繁的东晋,百姓生活不得安宁,世外桃源是不可能存在的,只不过是作者的想象而已,反映出人们的美好愿望。
2.于文本留白处质疑
留白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一些构思精巧的文章也采用留白的手法,目的是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以起到言已尽而意无穷,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抓住这样的地方提问,能够深化文本的理解,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习《窗》一文时,引导学生质疑:作者写到那个不靠窗的病人看到的只是一堵光秃秃的墙,然后文章就戛然而止,留下一片空白,此时他的内心一定非常激烈,他会想些什么呢?于是学生设身处地,心潮澎湃,展开想象,充分表达自己的审美态度,产生许多合情合理的答案。
3.于文本细节描写处质疑
文本的细节描写往往也是文本的精彩之处,引导学生精心品读,读出细节描写中的“疑问”,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大意,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语言和写作特色。如《背影》中,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写得十分细致。有同学初读后质疑:既然父亲行动不太方便,为什么不让朱自清去买呢?反复品读课文后,学生意会到答案尽在“背影”描写中,父亲那浓浓的爱子之情,以及儿子对父亲深深的感激全都凝聚其里。
4.于文本结尾处质疑
结尾是文重要组成部分,有的结尾画龙点睛,深化中心;有的结尾呼应开头,首尾贯通;有的结尾余音不绝,发人深思。引导学生在文章结尾处质疑,易于理解文本内容,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如《孔乙己》的结尾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学生提出问题: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这个疑问引人深思,同学们深入探讨后,总结:在这样一个黑暗的封建制度下,阶级对立,人情冷漠,再加上自己好吃懒做,鄙视劳动,其结局只能是死。
另外,还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文体特点质疑。比如教学散文单元,要引导学生就文章形神、意境、语言等方面提出问题。总之,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养成对文本提问的习惯,这样在不断的实践中,学生的质疑能力会逐渐得到提升。
三、善待学生的质疑
善待学生的质疑首先是尊重学生的疑问,其次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解答疑问。解疑是教学的一个重要过程,它是学生的探求欲能否得以满足和继续保持质疑意识的关键。教师要以积极的教学态度面对学生的质疑,既不能搁置不问,打消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也不能越俎代庖,代替学生回答。而是要创设机会,引导学生寻求办法解决问题,以获取释疑的成功感,即使问题结果无解,也要让学生在自身的感知实践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1.解疑
对待学生的质疑,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因“问”而异,引导学生解答。有的问题可以通过反复品读来解答,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一句表现若瑟夫怎样的心理?就要让学生多读读、多品品,来感受人物内心的同情和不满。有的问题要启发诱导来解答,例如,《囚绿记》一文中紫藤萝不屈于黑暗的精神有什么寓意呢?教师就要启发学生联系最后一段(当时的背景)来理解作者借物抒情的写法。有的问题则要在合作探究中解答,教学《成功》一课时,针对文中提出的三个成功要素,有人不同意作者的观点——勤奋是成功的关键。教师就要让学生来合作探讨这个问题,寻求好的解答,以达成共识。总之,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其学习主动性,通过认真思考,对问题形成深刻的认识。
2.留疑
教学时,学生的质疑并非都有答案,必要时也需“留疑”。有些问题涉及的知识深奥,教师一时也难以回答,就要留到课后去查阅解决;有些问题由于学生思考角度或方法不同,产生不同的意见,而难以形成共识,就要等知识增长了,能力得到提高时再去解决。要让学生知道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只有不断质疑和探索,才会逐渐丰富我们的认识。
叶圣陶说:“教师教会了学生质疑问难,就是教会了学生最好的读书方法,将使他们一生受用无穷”。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教会他们质疑的方法,并能够善待学生的疑问,帮助他们形成质疑、释疑能力。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学生的阅读水平定会得到显著提高,而课堂也会因此而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 考 文 献]
[1]李镇西.读到“自己”,读出“问题”[J].语文建设,2002(1).
[2]于世龙.道而弗牵,学贵自得[J].中学语文教学,2010(12).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3).
(责任编辑:李雪虹)
关键词:阅读教学;质疑能力;培养
读书贵有疑。古往今来许多大家莫不如此,宋代张载提出:“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教育家李镇西认为:“阅读要读到‘自己’,读出‘问题’。”学源于思,思源于疑,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的读书从“疑”开始,学会提问,持之以恒,养成质疑发问的学习习惯。阅读课上怎样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以下谈谈笔者的一点浅见。
一、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
1.实现民主对话
每个学生都有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如果课堂缺乏民主氛围,学生处在教师、书本的权威世界里,那就只能说是一双听话的眼睛,在对话中,根本谈不上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学生只有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性,实现民主对话,才能唤醒被压抑的求知欲,激发出质疑意识,“按自已发现的问题进行阅读、思考、实验,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把思考反应融入到教师的讲解、同学的交流中,使问题活起来,使大家动起来。”可见,师生间的平等、尊重、信任是培养质疑意识的基础,学生在与教师的民主交流,与文本的平等对话中才会诱发出充满灵动的疑问。
2.引导发现问题
学会发现问题是保持强烈质疑意识的保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教师要做好示范,身教胜于言教。例如,笔者读《藤野先生》中“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一句,感觉有点别扭,于是指出来,建议改作“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有几本书可以买来看”显得顺畅些。时常这样示范,就会唤起学生潜在的质疑意识。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如面对文本中存在的值得商榷的地方质疑,面对教师讲授中的遗漏或异议之处质疑,面向同学解读不成熟而有偏颇的回答质疑。总之,要让学生去个性化感悟,学会辨别和判断,从不同角度思考,活跃思维,不断产生新问题。
二、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1.于文本看似矛盾之处质疑
很多经典课文前后的内容看似矛盾,实则统一,表面抵触,实际独具匠心。引导学生对这样的地方质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桃花源记》一文,作者用大幅文字向我们展现了和谐安恬、幽静自然的世外桃源美景。读后学生提问:桃源后来为什么会复寻不得,以至最后无人问津,这里是不是有点矛盾?通过联系本文的写作背景,学生们认识到在战乱频繁的东晋,百姓生活不得安宁,世外桃源是不可能存在的,只不过是作者的想象而已,反映出人们的美好愿望。
2.于文本留白处质疑
留白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一些构思精巧的文章也采用留白的手法,目的是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以起到言已尽而意无穷,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抓住这样的地方提问,能够深化文本的理解,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习《窗》一文时,引导学生质疑:作者写到那个不靠窗的病人看到的只是一堵光秃秃的墙,然后文章就戛然而止,留下一片空白,此时他的内心一定非常激烈,他会想些什么呢?于是学生设身处地,心潮澎湃,展开想象,充分表达自己的审美态度,产生许多合情合理的答案。
3.于文本细节描写处质疑
文本的细节描写往往也是文本的精彩之处,引导学生精心品读,读出细节描写中的“疑问”,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大意,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语言和写作特色。如《背影》中,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写得十分细致。有同学初读后质疑:既然父亲行动不太方便,为什么不让朱自清去买呢?反复品读课文后,学生意会到答案尽在“背影”描写中,父亲那浓浓的爱子之情,以及儿子对父亲深深的感激全都凝聚其里。
4.于文本结尾处质疑
结尾是文重要组成部分,有的结尾画龙点睛,深化中心;有的结尾呼应开头,首尾贯通;有的结尾余音不绝,发人深思。引导学生在文章结尾处质疑,易于理解文本内容,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如《孔乙己》的结尾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学生提出问题: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这个疑问引人深思,同学们深入探讨后,总结:在这样一个黑暗的封建制度下,阶级对立,人情冷漠,再加上自己好吃懒做,鄙视劳动,其结局只能是死。
另外,还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文体特点质疑。比如教学散文单元,要引导学生就文章形神、意境、语言等方面提出问题。总之,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养成对文本提问的习惯,这样在不断的实践中,学生的质疑能力会逐渐得到提升。
三、善待学生的质疑
善待学生的质疑首先是尊重学生的疑问,其次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解答疑问。解疑是教学的一个重要过程,它是学生的探求欲能否得以满足和继续保持质疑意识的关键。教师要以积极的教学态度面对学生的质疑,既不能搁置不问,打消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也不能越俎代庖,代替学生回答。而是要创设机会,引导学生寻求办法解决问题,以获取释疑的成功感,即使问题结果无解,也要让学生在自身的感知实践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1.解疑
对待学生的质疑,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因“问”而异,引导学生解答。有的问题可以通过反复品读来解答,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一句表现若瑟夫怎样的心理?就要让学生多读读、多品品,来感受人物内心的同情和不满。有的问题要启发诱导来解答,例如,《囚绿记》一文中紫藤萝不屈于黑暗的精神有什么寓意呢?教师就要启发学生联系最后一段(当时的背景)来理解作者借物抒情的写法。有的问题则要在合作探究中解答,教学《成功》一课时,针对文中提出的三个成功要素,有人不同意作者的观点——勤奋是成功的关键。教师就要让学生来合作探讨这个问题,寻求好的解答,以达成共识。总之,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其学习主动性,通过认真思考,对问题形成深刻的认识。
2.留疑
教学时,学生的质疑并非都有答案,必要时也需“留疑”。有些问题涉及的知识深奥,教师一时也难以回答,就要留到课后去查阅解决;有些问题由于学生思考角度或方法不同,产生不同的意见,而难以形成共识,就要等知识增长了,能力得到提高时再去解决。要让学生知道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只有不断质疑和探索,才会逐渐丰富我们的认识。
叶圣陶说:“教师教会了学生质疑问难,就是教会了学生最好的读书方法,将使他们一生受用无穷”。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教会他们质疑的方法,并能够善待学生的疑问,帮助他们形成质疑、释疑能力。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学生的阅读水平定会得到显著提高,而课堂也会因此而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 考 文 献]
[1]李镇西.读到“自己”,读出“问题”[J].语文建设,2002(1).
[2]于世龙.道而弗牵,学贵自得[J].中学语文教学,2010(12).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3).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