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根治术后1~3个腋淋巴结阳性的T1~T2期患者放射治疗提高生存获益的Meta分析

来源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ai198810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1~3个腋淋巴结阳性的T1~T2期患者放射治疗的疗效。

方法

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以主题词和自由词相结合查阅相关文献。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2质量评价标准,对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进行质量评价,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纳入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1~3个腋淋巴结阳性的T1~T2期患者,共14个研究,4 643例患者。其中,术后放疗组2 080例,术后未放疗组2 563例。与术后未放疗组相比,术后放疗组可以提高总生存率(OR 1.89,95% CI 1.55~2.31, P<0.05)及无病生存率(OR 2.16,95% CI 1.80~2.60, P<0.05),且降低了局部区域复发率(OR 0.22,95% CI 0.16~0.30, P<0.05)及远处转移率(OR 0.57,95% CI 0.35~0.94, P<0.05)。以年龄及肿瘤的大小进行亚组分析,<40岁和≥40岁的患者局部区域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 0.15,95%CI 0.05~0.48;OR 0.33,95%CI 0.13~0.80,P<0.05),术后放疗对T1及T2患者均有益(OR 0.48,95%CI 0.24~0.96; OR 0.53,95%CI 0.32~0.89,P<0.05)。

结论

乳腺癌术后1~3个腋淋巴结阳性的T1~T2期患者放疗可以提高总的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并且降低局部区域的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加气混凝土试块氡射气系数随含水率、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连续测氡仪和密闭累积腔体,测量加气混凝土试块在不同含水率(0~60%)、温度(10~40℃)和相对湿度(12%~95%)条件下的氡射气系数;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回归分析,探讨氡射气系数(ε)与含水率(s)、温度(T)和相对湿度的变化规律。结果加气混凝土试块的氡射气系数随着其含水率的增加呈对数型增长,ε=0.096·ln(s+2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与肝星状细胞(HSC)活化的关系及其在放射性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6 MV X射线照射,联合PI3K/Akt信号通路特异性抑制剂处理HSC,分为空白对照组、抑制剂组、10 Gy照射组、10 Gy+抑制剂组、20 Gy照射组和20 Gy+抑制剂组。检测各组的细胞凋亡率、细胞上清液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浓度、平滑肌肌动蛋白(α-
目的研究多叶准直器(MLC)整体到位偏差对均整器(FF)和无均整器(FFF)模式的鼻咽癌固定野调强计划剂量学影响的比较。方法选取10例鼻咽癌患者,分别设计FF和FFF调强计划。修改两种计划的MLC文件,人为引入0.5和1 mm两种偏移量的3种MLC整体到位偏差。重新计算修改MLC文件后的调强计划的剂量分布,比较两种射束模式调强计划的剂量学变化趋势。结果与FF计划比较,MLC整体闭合时,FFF计划的
目的分析早期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G-DLBCL)不同治疗方式疗效差别,探讨PG-DLBL患者最佳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8月至2011年10月经胃镜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66例早期PG-DLBL患者资料,分为单纯化疗组21例、放疗联合化疗组22例和手术联合化疗组23例,比较3组预后情况。结果单纯化疗组、放疗联合化疗组、手术联合化疗组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47.6%、77.3%、65.
目的通过X射线反复照射体外培养的Lewis肺癌细胞系(LLC),建立其放射抗拒细胞系(R-LLC),并比较两种细胞系间Survivin蛋白的表达及分泌细胞因子水平的差异。方法应用6MV X射线反复照射Lewis肺癌细胞系,5 Gy/次,共6次,30 Gy。采用CCK-8实验及克隆形成实验测定两种细胞系的放射敏感性;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种细胞系Survivin蛋白表达的差异;ELISA法
期刊
目的利用多叶准直器(MLC)日志文件验证鼻咽癌患者动态调强放疗的累积剂量,分析MLC叶片位置偏差与剂量学关系。方法跟踪记录5例鼻咽癌患者的28个分次动态调强放疗,共计1 400个日志文件。通过Argus软件解析和提取MLC叶片的实际位置信息,并与MLC叶片的计划位置信息比较,计算每个MLC叶片的位置偏差和所有患者的整体平均叶片位置偏差。将MLC文件导入治疗计划系统(TPS)进行剂量重建计算,分别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