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公共利益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beikb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公共利益是一个富有争议的概念。传统公共利益的定义方法属于内涵式定义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从社会生活实践出发,归纳总结出“公共利益”的基本特征,有益于准确理解公共利益的内涵,增强公共利益在适用中的可操作性。公共利益的特征主要有广泛性、不可分性、非排他性、伦理性、相对性和非营利性等。
  关键词:公共利益;内涵式定义;外延式定义;非排他性
  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9-0033-03
  一、公共利益是一个富有争议的概念
  公共利益是近年引起社会热议的一个话题,也是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究其原因,就在于在我国社会转型期,传统的家国同构社会体系开始瓦解,利益多元趋势明显,利益冲突日益加剧。在此背景下,公共领域相对独立,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分离也就不可避免。“现代市场经济中,以社会、国家和个人为利益主体的三元利益逐渐确立起来。人们可以清晰地洞见个人利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三者的分立。”[1]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在什么是公共利益以及如何规范公共利益等问题上都在冥思苦想、殚精竭虑。
  应当说,学界关于公共利益的研究,还是取得了丰硕成果,发表了一些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然而,由于公共利益问题过于庞杂,系统研究公共利益的学术成果并不多见。尤其是从法学的视角,以实证的方法,对公共利益的内涵外延、界定方式、增进主体、实现路径、司法保障等进行深入研究的更是寥寥无几。高志宏博士在其专著《公共利益:界定、实现及规制》[2]一文中,尝试革新公共利益研究方法,为我们研究公共利益转换了思路。
  公共利益本身即是一个富有争议的模糊概念,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加拿大哲学家雅各布、德国公法学者洛厚德、英国社会功利主义学派代表人物边沁、美国社会学法学的创始人罗斯科·庞德等都从各自的角度对公共利益下了定义。然而,公共利益是一个“罗生门”式的概念[3]。正如王名扬先生所言:“公共利益有时候容易确定,有时候比较困难。”[4]直到目前为止,尚未有一个公认的可操作性的“公共利益”定义。甚至有学者认为提一个能被普遍接受或关于公共利益概念的客观的定义是不可能的,尤其不可能用实质性的词句去为公共利益下定义[5]。“当问到什么是公共利益时,困难就随之产生了。它是大多数人的利益吗?倘若回答是肯定的,那么,怎样去确定大多数人在政策中真正希望的东西?”[6]安德森指出:“包括政治科学家在内,许多人都强调不可能对公共利益概念进行一个公认的和客观的厘定。”[7]黛博拉·斯通亦指出:“在何谓公共利益这个问题上,永远无法形成广泛的共识。公共利益如同一个空盒,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的理解装入其中。”[8]台湾学者陈锐雄认为:“何谓公共利益,因非常抽象,可能言者人殊。”[9]
  二、公共利益界定方法
  传统公共利益的定义方法属于内涵式定义法,即试图对公共利益的特定内涵即质的规定性做出高度抽象而全面地概括,主要从“公共”的涵义、基本属性和“利益”的内涵分析,来界定“公共利益”的内涵。然而,做出一个具体的具有普适性的公共利益概念具有很大的困难,更何况公共利益本身就是开放的、包容的。所以,只有对公共利益做出一个开放性的界定,而非精确性的界定。逻辑学常识告诉我们,对某一事物的定义即质的规定性的方法有两种:内涵式的定义和外延式的定义。由内涵式的定义方法所形成的概念我们可以称之为实质概念,其具有封闭型、概括性特征;由外延式的定义方法所形成的概念我们可以称之为形式概念,其具有开放性、描述性特征。
  《公共利益:界定、实现及规制》认识到传统公共利益界定方法即内涵式定义法的不合理性,认为从社会生活实践出发,总结出公共利益的特性也许比用一个理论概括公共利益的概念更有意义,更务实。目前所有关于公共利益的界定,“都试图使公共利益的定义具体而不含糊;具有普遍性而不是特殊性”[10]。然而,做出一个具体的具有普适性的公共利益概念具有很大的困难性,更何况公共利益本身就是开放的、包容的。所以,只有对公共利益做出一个开放性的界定,而非精确性的界定,才能使公共利益概念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从而更好的指导和服务公共利益实践。维特根斯坦以其著名的“家族相似”理论来阐明被我们使用的概念所指称的事物,我们亦可以用“家族相似”来认识公共利益,其中的关键在于把握公共利益的核心要素,分析公共利益的主要特征。
  《公共利益:界定、实现及规制》把公共利益的特征归为6个方面:广泛性、不可分性、非排他性、伦理性、相对性和非营利性等特征。所谓广泛性,是指公共利益的内容即表现形式非常广泛和主体即适用对象非常广泛;所谓不可分性,是指公共利益是一种整体性的利益而不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所谓非排他性,是指公共利益一旦形成,就无法排除或限制作为社会构成要素的任何个体从社会公共利益中受益,或者即使能够排除或限制特定的人消费,但这种成本很高;所谓伦理性,是指公共利益应当满足文明生活的基本利益要求,必须符合文明社会的道德要求;所谓相对性,是指公共利益是相对于个人利益而言的,其与个人利益可以相互转化;所谓非营利性,是指公共利益应当以追求公共福祉为旨归,不能以营利为目的。
  公共利益的广泛性首先体现在主体方面。公共利益主体的广泛性有以下3层含义:一是公共利益是公众利益或者与公众有关的、为公众所享有的利益;二是公共利益所辐射的人群范围或者享有主体是不特定的多数人;三是享有公共利益的群体是不固定的。公共利益的广泛性其次体现在内容方面。公共利益的内容相当宽泛、普遍,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凡是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关的、存在人们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能够为多数人共享的领域或范围,公共利益都可能存在。公共利益的广泛性还体现在地域方面。公共利益是公共的利益,为社会不确定的公民或公民群体(公众)所享用,这些特定的群体在范围上是开放的和不确定的。   公共利益与集体利益的最大区别在于,公共利益具有开放性。即公共利益享有群体为“某圈子之内”的人所有,它既不为封闭的某一区域所独占,也不为特定的某些人或某个人群所享有。公共利益所在的共同体具有非隔离性和非排他性,不封闭也不专为某些人所保留,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随意进出。为什么公共利益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呢?其原因有三:一是公共利益的客观内容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它既与特定社会条件下的生产力水平相关,又与人们的主观需求相关。二是公共利益的内容具有弹性和发展的特点,常常与不同时期的社会需要和国家的政策紧密相关。三是公共利益具有历史性,公共利益是特定历史语境中的产物,其内涵在不同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变化,为特定社会或特定时期的利益团体、权力结构、意识形态、历史传统所认同。强调公共利益的开放性并不意味着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并没有确定的答案,更不意味公共利益的认定不受任何限制的。其开放性的意义在于,其具体含义不仅包罗广泛,而且还随着具体情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动。公共利益的开放性并不意味着可以对其进行无限任意的理解,其仍然存在某种基本的社会认同。从供给的角度看,公共利益一般是私人力量不愿供给或者无力供给的利益,需要国家或公共组织供给。从消费的角度看,公共利益的供给具有连带性,不能排除他人消费。
  从社会与个人关系的角度看,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是一种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公共利益代表着社会共同体所有成员或者绝大多数成员的利益取向,这就要求公共利益本身具有社会共享性。公共利益的社会共享性并不必然表现为对于共同体成员直接明显的受益,其也无法保证给每个成员均等的利益,有些成员可能从共同利益中受益较大,有些成员则相对较小。公共利益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和资源,其要求所有成员开放,不应当因为阶级、民族、地区等方面的差异而导致公共利益分享机会的差异。
  公共利益的连带性是与公共利益的非他性紧密相连的特性。公共利益的连带性,是指公共利益一旦形成,无论其享有者增加或减少,都不影响该公共利益的供给。公共利益的连带性决定了公共利益具有非拒绝性,即公共利益的存在会使社会主体无法拒绝其所带来的利益,一部分社会主体的获利也无法拒绝使其他人从中获利。公共利益的非他性根源于公共利益是一种非竞争性利益形态。非竞争性、非排他性都是经济学术语,意指公共利益的获取是不需要通过竞争就可以获得,某些人享用并不排斥任何其他人正常享用,一个人对公共利益的享有不会对其他人享有该利益造成威胁。在市场经济中,一般商品可以通过市场进行交换,从而每个人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但有一类特殊产品却是市场无法自动供给的,却又为人们所必须的,这就是公共物品。公共物品作为公共利益的表现形式,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主要由政府来提供,全体社会成员无需要额外支付任何报酬,就可以享受公共物品、分享公共利益。但正是由于公共利益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公共利益是“大家的,又不是大家的”,现实生活中由于缺乏明确具体的代表公共利益的主体,很可能导致现实中社会成员对公共利益某种程度的漠视,使得公共利益最容易受到侵犯。
  三、公共利益外延式定义的价值
  学习和研究某一事物,往往会先对该事物下一个定义,以界定其内涵,确定其外延,作为分析该问题的逻辑起点。公共利益内涵的确定以及外延的界定,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事关公共利益法律制度设计和执法司法实践的现实问题。然而,公共利益是一个广泛存在的概念,可以说是一个充满歧义的文化理念,难以用抽象思维的放大加以绝对化,也难以机械的拟订一个静止的标准来生硬的规范各个社会领域的实际操作,只要符合公共利益特性的所有利益都可以并且应当纳入到公共利益范围之中。公共利益观念在不同的历史形态中的不同基础、内涵及其特征,展示了其作为一种文化理念的复杂性,对公共利益的认识亦应当建立在对其所赖以存在的特定的历史文化时空的全面把握的基础之上。它的内涵往往在不同的领域表现为不同的侧重点和构成要素,这种特性也可以表述为公共利益的不确定性。正是因为这种不确定性,这使得公共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描述而不能定义。
  归纳总结出“公共利益”的基本特征,有益于准确理解公共利益的内涵,增强公共利益在适用中的可操作性。同时,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商业利益、政府利益等其他利益单元的界限模糊甚至混淆和假借是我国当前个人利益保护和公共利益增进过程中突出的问题,而全面把握公共利益的表征有利于正确区分公共利益与其他利益。换句话说,即使我们不能明确地界定公共利益是什么,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公共利益的特征,认定某一利益是否属于公共利益,从而通过公共利益的解读来替代僵硬的、不得要领的公共利益定义。因此,《公共利益:界定、实现及规制》一文对我们研究公共利益提供了一种参考思路。
  参考文献:
  〔1〕吕忠梅,廖华.论社会利益及其法律调控——对经济法基础的再认识.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2〕高志宏.公共利益:界定、实现及其规制.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
  〔3〕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上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181.
  〔4〕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下).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 598.
  〔5〕See Framk J.Soraut,“111e Public Interest Reconsidered”,Journal of Politics 19th,Nov.1957.616-639.
  〔6〕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华夏出版社,1990.222-223.
  〔7〕James E Anderson.Public Policy making An Introduction.Houghton Miflln Company.2003.23.
  〔8〕Deborah Stone.Policy Paradox,The art of Political Decision Making.W.W.Norton Company.2001.23.
  〔9〕陈锐雄.民法总则新论.台北三民书局,1982.913.
  〔10〕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24.
  (责任编辑 姜黎梅)
其他文献
摘 要:自新《刑事诉讼法》将卧底侦查写入法律以来,针对如何规制卧底侦查权学界有了广泛的讨论。卧底侦查虽然在打击有组织犯罪和团伙犯罪方面有独特的价值,但卧底侦查规制制度不完善,这将会造成卧底侦查权的滥用。因此,法律应规定对行使卧底侦查权进行严格的事前审查程序,赋予被告人对“警察圈套”抗辩的权利,并追究滥用卧底侦查权力行为人的法律责任。  关键词:刑事侦查;卧底;卧底侦查权;司法审查  中图分类号:D
期刊
摘 要:丰富、完整的史料是现代文学研究的基础和支撑,长久、坚实的史料积累是现代文学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本文以自然主义在中国的流变为例,略论现代文学史料的范围、搜集与评判。  关键词:史料;现代文学研究;自然主义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1-0188-05  史料是一切历史研究的原料和依据,梁启超曾言:“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
期刊
摘 要:冷战结束以来,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国际合作逐渐增多。从建构主义关于身份定位和认同的视角来考察国际合作可知,身份定位的变化影响到国家间合作与否。  关键词:身份定位;国际合作;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2-0091-03  一、建构主义的基本内容  20世纪90年代,以温特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开始挑战代表国际关
期刊
摘 要:近年来,我国医患关系问题日益突出。媒体对医患关系的报道,直接影响着公众对医疗行业的态度和信任程度。当前中国的医患纠纷报道的惯例化倾向影响了公众对医患关系的认知。新闻工作者应该更深入地审视自身的专业实践,医院及医疗工作者也应完善社会沟通的长效机制,共同参与医患关系的社会重建。  关键词:医患关系;大众传媒;社会沟通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
期刊
摘 要:作为青年中的主体与精英分子,大学生幸福与否不仅影响其本人的未来生活与发展,而且影响整个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因此,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至关重要。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的大学校园文化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营造和谐愉悦的大学生人际关系,从而提高其主观幸福感。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加强大学网络校园文化建设,丰富班级及宿舍文化,是满足大学生们多元及个性化需求,进而提高其主观幸福感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
期刊
摘 要:在晋宋之际的文人当中,陶渊明的诗歌题材是非常丰富的。他通过叙写自我、人事和自然景物,表现了他对和谐生活的追求。陶渊明注重在诗中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人们之间的和谐,虽然与古代传统文化的浸润有关,同时也与他的性格平和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来自生活实践的陶冶。在陶诗中大量使用移情的思维方式来表达物我、人我之间的互感互知互乐,构筑了一个理想化的和谐农居生活世界。  关键词:陶渊明;诗歌;田园环境;和
期刊
摘 要:外语专业学生的批评性思维能力越来越受到外语教学界的重视与关注。综合英语课是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在综合英语课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切实可行。本文通过分析赤峰学院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学现状,从教师能动性、学生参与意识及课堂教学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在综合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能力;综合英语;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
期刊
摘 要:当代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和田纳西·威廉斯都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小说家,其作品展现了在美国社会繁华喧嚣的背后,隐匿在“美国梦”光环之下的是冷漠和虚伪,自我身份难以建立和实现。“中国梦”的思想,提倡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个体的期盼融为一体,为生活在当代美国社会的人们构建合理的生存环境、完成身份建构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梦;美国梦;身份建构;约翰·厄普代克;田纳西·威廉斯  中
期刊
摘 要:村上春树的《国境以南 太阳以西》如何围绕作者作品中固有的自我主题,向读者展开追问自我、寻找自我意识的过程,并通过自我他者化的手法,向读者展开一个虚无的、不可能到达的自我的世界。  关键词:村上春树;《国境以南太阳以西》;自我意识  中图分类号:I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2-0166-02  《国境以南 太阳以西》是村上春树发表于1992年的一部长篇
期刊
摘 要:《儒林外史》塑造了一批市井奇人形象,孤高狷介构成了这一群像的基本特点。这些形象虽然着墨不多,艺术上也存在主体观念表达过于直露的弱点,但这些形象却是作者人文理想的体现,且作为小说对社会认识与探索的一个重要环节,体现了作者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与解码,表现出作者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与指向,因而有着特殊的思想价值与艺术意义,值得我们认真地品味与探究。  关键词:《儒林外史》;市井奇人;自我觉醒;人文理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