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编写的教材设计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和活动情境——主题图,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探究的欲望。然而,用“主题图”以“场景”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虽然富有儿童情趣和丰富的现实意义,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但其丰富的内涵有时也会使学生和教师难以理解和把握,而一些静态的主题情境又难以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教学的组织和实施。作为一线教师,该如何有效使用主题图呢?本人在使用苏教版一年级实验教材“主题图”的过程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一、充分挖掘内涵,用好主题图
翻开数学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五颜六色的图画,这不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灵动的生命,融入了生活气息,让数学变得情趣盎然,更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在“和是8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中,教材创设了一幅游泳活动场景图。学生看完场景图,很快发现:池中有5人,岸上有3人,一共有8人,并从不同角度看图意列出算式:5 3=8, 3 5=8, 8-3=5,8-5=3。通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后发现:带游泳圈的有2人,没有游泳圈的有6人;戴帽子的有1人,没戴帽子的有7人;男生有5人,女生有3人。说得多好,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学生不但发现了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而且还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理解主题图的意义和编排意图是教师有效实施教学的重要前提,让学生发现主题情境中隐含的数学问题也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在使用主题图时要让学生多看,看清楚图意;多想,想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多说,说出心中所想。
二、巧妙变换方式,用实主题图
“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中,教材创设了一个“摆12根小棒,怎样摆能看得清楚”的情境。在教学中,我将已知信息巧妙地设计成一个悬念:将12根小棒一根一根整齐地摆放在投影上,用两三秒的时间呈现,随即关闭,学生都觉得时间太短了,不知道有多少根。我随即引导:“你能把这些小棒重新整理一下,用同样短暂的时间观察,也能让大家清楚地知道一共有多少根吗?”学生尝试:有的2根2根地摆,有的3根3根地摆……但因为每次投影的时间都很短,学生还很难确定。多次失败的经历,迫使学生一次次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一个学生想到了用10和2两部分表示12根,可是10根还来不及数。“你能想办法把10根小棒整理一下吗?”这一引导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即把10根捆成一捆,一捆即10根(这个知识点在10的认识中出现过),当摆出1捆和2根时,所有学生的思维都被调动起来,脱口而出一共有12根小棒。这样的呈现方式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充分体验到以1代10的优越性和必要性,同时也收获了探究的乐趣。
主题图包含着内容、情节等因素,而这些内容、情节都是静态的、缺乏活力的,单用观察的方法,学生很难建立丰富的表象,难以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对此,我们可以“化静为动”,将主题图中的内容变为实际操作,或者将主题图中的情节采用动态的方式“真实再现”,丰富学生对内容、情节的表象,加深对内容情节的认知,以最大限度地唤起和运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
三、结合学生实际,用活主题图
1.增加主题图的容量,使主题情境更加丰富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习内容,认真分析教材,对主题图进行信息增补。主题图的内容充实了,学习素材丰富了,就能更好地为学生探究新知服务。在“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一课中,教材通过提供两只小动物比谁拾的贝壳多这一情境,其中小松鼠拾了46个贝壳,小白兔拾了38个贝壳,引出比较46和38的大小。这只是比较了十位上的数不同的两位数,而比较大小还包含了十位上的数相同而个位上不同的两个数,以及100与两位数。从教学内容看,主题图的信息量偏少,主题图的利用率不高。于是我在图中增加了两个信息:小熊拾了32个贝壳,小猴拾了100个贝壳,这样主题图的内容充实了。学生在搜集信息的基础上,任选两只小动物比较,从而引导学生更全面地探究新知。
2.跳出主题图的框框,使主题情境更富情趣
一年级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呈现材料的兴趣,选取他们身边的例子现身说法,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更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在“比一比”中,教材创设了校园一角的场景,这个情境很美,但学生只能置身图外观察,不能置身图中体验、感受。教学时,我选择了教室里的人和物来教学比长短、高矮、轻重,结果学生在真实的数学活动环境中,发现了很多:老师比学生高、课桌比讲台矮、日常灯管比铅笔长……学生在情景中搜集信息,提出问题,对数学学习产生亲切感。
主题图的运用方式有很多,但都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在使用过程中要力求“用好”“用实”“用活”,让学生学得更有趣、更灵活、更轻松。主题图也正是在师生对它的展开、演绎历程中,内容才逐渐变得完美,内涵逐渐变得丰富。
一、充分挖掘内涵,用好主题图
翻开数学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五颜六色的图画,这不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灵动的生命,融入了生活气息,让数学变得情趣盎然,更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在“和是8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中,教材创设了一幅游泳活动场景图。学生看完场景图,很快发现:池中有5人,岸上有3人,一共有8人,并从不同角度看图意列出算式:5 3=8, 3 5=8, 8-3=5,8-5=3。通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后发现:带游泳圈的有2人,没有游泳圈的有6人;戴帽子的有1人,没戴帽子的有7人;男生有5人,女生有3人。说得多好,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学生不但发现了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而且还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理解主题图的意义和编排意图是教师有效实施教学的重要前提,让学生发现主题情境中隐含的数学问题也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在使用主题图时要让学生多看,看清楚图意;多想,想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多说,说出心中所想。
二、巧妙变换方式,用实主题图
“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中,教材创设了一个“摆12根小棒,怎样摆能看得清楚”的情境。在教学中,我将已知信息巧妙地设计成一个悬念:将12根小棒一根一根整齐地摆放在投影上,用两三秒的时间呈现,随即关闭,学生都觉得时间太短了,不知道有多少根。我随即引导:“你能把这些小棒重新整理一下,用同样短暂的时间观察,也能让大家清楚地知道一共有多少根吗?”学生尝试:有的2根2根地摆,有的3根3根地摆……但因为每次投影的时间都很短,学生还很难确定。多次失败的经历,迫使学生一次次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一个学生想到了用10和2两部分表示12根,可是10根还来不及数。“你能想办法把10根小棒整理一下吗?”这一引导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即把10根捆成一捆,一捆即10根(这个知识点在10的认识中出现过),当摆出1捆和2根时,所有学生的思维都被调动起来,脱口而出一共有12根小棒。这样的呈现方式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充分体验到以1代10的优越性和必要性,同时也收获了探究的乐趣。
主题图包含着内容、情节等因素,而这些内容、情节都是静态的、缺乏活力的,单用观察的方法,学生很难建立丰富的表象,难以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对此,我们可以“化静为动”,将主题图中的内容变为实际操作,或者将主题图中的情节采用动态的方式“真实再现”,丰富学生对内容、情节的表象,加深对内容情节的认知,以最大限度地唤起和运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
三、结合学生实际,用活主题图
1.增加主题图的容量,使主题情境更加丰富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习内容,认真分析教材,对主题图进行信息增补。主题图的内容充实了,学习素材丰富了,就能更好地为学生探究新知服务。在“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一课中,教材通过提供两只小动物比谁拾的贝壳多这一情境,其中小松鼠拾了46个贝壳,小白兔拾了38个贝壳,引出比较46和38的大小。这只是比较了十位上的数不同的两位数,而比较大小还包含了十位上的数相同而个位上不同的两个数,以及100与两位数。从教学内容看,主题图的信息量偏少,主题图的利用率不高。于是我在图中增加了两个信息:小熊拾了32个贝壳,小猴拾了100个贝壳,这样主题图的内容充实了。学生在搜集信息的基础上,任选两只小动物比较,从而引导学生更全面地探究新知。
2.跳出主题图的框框,使主题情境更富情趣
一年级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呈现材料的兴趣,选取他们身边的例子现身说法,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更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在“比一比”中,教材创设了校园一角的场景,这个情境很美,但学生只能置身图外观察,不能置身图中体验、感受。教学时,我选择了教室里的人和物来教学比长短、高矮、轻重,结果学生在真实的数学活动环境中,发现了很多:老师比学生高、课桌比讲台矮、日常灯管比铅笔长……学生在情景中搜集信息,提出问题,对数学学习产生亲切感。
主题图的运用方式有很多,但都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在使用过程中要力求“用好”“用实”“用活”,让学生学得更有趣、更灵活、更轻松。主题图也正是在师生对它的展开、演绎历程中,内容才逐渐变得完美,内涵逐渐变得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