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定学 情趣依然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c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明文教学如何呈现教学内容,做到既有情又有理,情趣盎然?笔者一直以为应该以“文”定学,也就是从文体本身出发,结合学情,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从而实施有效教学。
  一、思考起点:科普文的教学内容确定
  我为青年教师培养对象上过一节示范课,绕开情感型文学作品,选择了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科普说明文——《蝙蝠与雷达》(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我有一个习惯,遇上重复教的课文,一定得翻看以往的备课记录,便于改进教学。以往教学思路大致是:从说明内容、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四个方面入手。此课,我也多次听过,几乎千篇一律。怎样从常规模式中跳出来,开拓出一条新路?如何确定教学内容?我想:教科普说明文,除了培养学生阅读科学文本和掌握科学言语的能力外,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能力,增强表达的严密性也应作为教学内容之一,突出科学言语应有的教学地位,用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什么确定了,接下来应怎么教?说教,容易把说明文概念化;朗读,科普文体语言并不算优美,一味地朗读,似乎价值不大。再三思忖,我决定进行一次学生学习情境的策划——雷达发明“新闻发布会”。有人提醒,面对一节科普文的公开课,设计一次活动,“语文味”会不会打折。担心是有,但尝试就是实践,教学真理总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得出的。
  我知道,这种课型,对老师驾驭课堂能力的要求很高。我有必要让学生课前预习,并设计了一张预习卡:①预习课文,读通课文后完成:人们从()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使();②想一想:这表格还可填写其他内容吗?查资料,并找出相关发明依据。
  二、活动实施:科普文学习情境的策划
  上课时,让学生过关生字词,读通、读顺课文,是我这课教学的起点。读完,开始实施我的“策划”了,主题以“新闻发布”的活动介绍“仿生学”。与其说是活动,不如说是学生言语实践的情境。
  学习情境1:读——新闻发布会准备
  教学内容:读课文,如果要进行“雷达”发明新闻发布会,想一想我们得准备哪些语言材料(内容)。
  我用媒体出示话题,创设的情景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带给他们无限的自主创造空间。学生开始交头接耳,懂得要再读课文,从中寻找材料。学生的学习既主动又井然有序,他们完全沉浸在创造性学习的快乐之中。读后,我要求学生把准备好的材料用最简洁的词语或短句表达出来。课中时有高潮迭起,气氛欢快热烈……现摘录几个学生代表的发言:
  生1:蝙蝠夜晚探路原理。
  生2:科学家以蝙蝠三试验。
  生3: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生4:飞机能在晚上飞行的原因。
  生5:科学家发明了雷达。
  ……
  从学生的发言来看,他们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但这并不等于理清了课文的条理。我问学生:“刚才几位同学的材料从文中来,如果要重新整合成一篇文章,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我试着把课文内容顺序打乱,用课件出示如下:
  (1)科学家对蝙蝠夜晚飞行产生疑问。
  (2)科学家做实验,发现蝙蝠探路的方法。
  (3)蝙蝠夜里飞行畅通无阻。
  (4)科学家依据蝙蝠探路的办法发明了雷达。
  (5)飞机为什么能在夜里飞行?
  课文叙述顺序打乱的破绽,很快被学生发现了,纷纷举手质疑。“老师,课文有两处疑问,一处是飞机为何能在夜里飞行?引出蝙蝠的启示;第二处是蝙蝠为何能在夜里飞行?引出科学家研究蝙蝠的兴趣。你理出的提纲不符合作者的表达思路。”“我认为要先写飞机夜里飞行的疑问,接下来写与飞机有关的蝙蝠,然后再写与飞机有关的雷达,最后揭示飞机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老师,你列的提纲读起来思路不清,不信你再读读。”显然,学生们知道了此文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我依学情让学生重新排列,理清条理。
  这个环节上完后,我心中还是没有底:这样的课实在吗?学生的语文能力能提高吗?同样的教学内容,选择平淡无奇的常规教法——按顺序读清条理,要比刻意求新的教学更让人“放心”一些。但与常规教学相比,我赋予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形式,却易招到质疑,可能会被批为“花架子”“华而不实”等。因此,我必须反复求证:我的这一节课是否形式大于内容?是不是只让学生通过“读懂内容”在课文里面走了一遍,学语文更重要的不是言语实践吗?理性的思考促使我将教学深入下去。
  学习情境2:写——学写新闻发布稿
  教学内容: “人们从()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使()。”依据括号中填入的词语,发现其间的联系,写一则新闻发布稿。
  (1)写什么?我提示学生虚拟一个角色,把自己收集的“仿生学”资料,写成一篇新闻发布稿。如:一学生收集了“人们从蝴蝶身上受到启迪,发明人造地球卫星的控温系统”。依据是:蝴蝶身体表面长着一层细小的鳞片,这些鳞片有调节体温的作用。每当气温上升、阳光直射时,鳞片自动张开,以减少阳光的辐射角度,从而减少对阳光热能的吸收;当外界气温下降时,鳞片自动闭合,紧贴体表,让阳光直射鳞片,从而把体温控制在正常的范围之内。
  (2)怎么写?我引导学生再读《蝙蝠与雷达》,并问学生,为了说明研究之艰辛,哪些词眼不能忽视?(“反复”“终于”两词体现科学家研究的长期性、严密性,说明遣词要准确、严密。)我以“蝙蝠与雷达”为例,告诉学生新闻发布稿件的格式及内容:
  标题:蝙蝠与雷达
  导语(开头):飞机能在夜晚飞行?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主体(内容):蝙蝠飞行探路的原理,科学家反复试验,发现蝙蝠探路的秘密,然后发明了雷达。
  结语(结尾):人类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我们要有科学探索的精神,才能有所发现。
  学生的言语表达活动在我设置的情境中进行。当然,我不是教学生写新闻文体,只是意在借以此形式训练学生的科学语言和科学思维。
  学习情境3:创——宣读自己的新闻稿
  教学内容:学生读自己写下的稿子,其他学生对听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问。
  学生写的稿子内容丰富多彩,有:雷达与青蛙的眼睛、飞机的制造原理与风筝、潜水服与鲨鱼皮……给学生一个表达空间,意料之外的收获接踵而来。
  例稿:同学们,潜水艇能够轻快地浮于水面,又能灵活地潜入水里,就像海里的一条大鱼一样。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原来,鱼肚子里有个鳔。鳔有什么用呢?它能够帮助鱼浮上来,也能够帮助鱼沉下去。鱼鳔里鼓足了气,鳔胀大了,鱼的身体略微变大。鱼摆来摆去,就浮上来了;鱼鳔里的空气少了,鳔缩小了,鱼的身体略微变小。鱼摆来摆去,就沉下去了。
  科学家经过反复观察试验,终于明白了鱼能潜入水里的原理。人们根据这个原理发明了潜水艇。
  潜水艇的舱口可以密封。密封后,艇身没有一点缝隙,从外面看真有点像鱼。潜水艇里有一个特别大的“柜子”。它航行的时候,“柜子”里装上水,它就慢慢地沉下去了;把水排出去,它就慢慢地浮上来了。潜水艇和鱼一样,能够在水上航行,也能够在水下前进。
  同学们,我们要从小认真观察事物,善于联系生活,也许我们也能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
  实践证明,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也能写出类似的文章。一堂课结束了,我另辟蹊径寻教路,依然有情有趣,“情”在乐于发现和表达,“趣”在活动情境中学语文,学生对科普文的知识在实践中掌握。听课后,青年教师们的意见综述如下:这节课以活动的方式,把说明文的知识在言语实践中变为“程序性知识”,课堂有情有趣。老师不局限于教材,凸显了其他文本的教学价值,变说明文的机械说教活动为实践语言的真实情境。
其他文献
数学来源于人类认知活动与社会实践,又应用于社会实践,并且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课程标准把小学数学学习内容分为四个领域,“实践与综合应用”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领域,并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教材在每册中安排了不同课时的主题单元,我们要认真扎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的基础。新课标特别强调“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可翻开小学生的作文本,虽不乏优秀习作,但更多的是内容大同小异,空话、假话、套话连篇。作文考试或作文竞赛中,不少习作为迎合评委口味,无病呻吟,生搬硬套,成人化、公式化、口号严重,缺乏真情实感,反映少年儿童的童心、童真、童
“意外”的产生:昨天的数学课,和学生一起学习了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按照教材安排,今天数学课的学习内容是应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在课堂上尽管发生了一些诸如同学上课走神、私下讲话、计算错误等都让我一一化解了,一切都朝我预设的目标进行,我心里暗自高兴,自我感觉不错。  看到学生们都掌握得不错,离下课还有10分钟,我决定灵活调节内容,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空心的圆柱体(如图),先请学生说说生活中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8课  [教学理念]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本课将紧扣中心问题——“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刘备请诸葛亮的诚意与尊重”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体悟,同时在探究感悟中,习得写作方法,并尝试运用,让课堂更有语文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
伴随着阅读过程的随文练笔,因融读写为一体,能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而得到重视。但“读写结合了,效果却不明显,甚至两败俱伤”的局面仍屡见不鲜。  如何实现读写双赢,让练笔真正为文本空白锦上添花,为情感升华推波助澜,为写作架桥铺路……笔者于实践中发现:在练笔前下足功夫、下好功夫是关键。  一、广纳资料,为练笔铺就通途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练笔前,教师应重视并善于引
EVERYONE,EVERYDAY对于一些人来说,时装是潮流、明星款或者昂贵的价格,而对于UNIQLO与CHRISTOPHE LEMAIRE来说,穿着者以及他们的生活才是衣服的精髓。  当Christophe Lemaire卸下Hermès创意总监的头衔,与搭档Sarah-Linh Tran转而专注打造同名品牌Lemaire之后,他们第一个大的动作便是宣布与Uniqlo合作推出一个特别系列。即便在
感悟是读者在已有的知识系统、情感体验、智力水平基础上对作品的感受和领悟。对学生而言,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由感而知、而觉、而悟,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潜心读书、咀嚼语言文字感悟文本?笔者认为,在细心品读、留有空间、升华情感处引导学生进行感悟,定能成就我们朴实、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在细心品读
总想给你一片云  把云彩揉成最美丽的棉花  制成棉袄  亲手披在你身上  为你送去一片片温暖  任凭风霜雨打  总想让温暖永远留在你的心上    总想给你一片云  把云彩变成最宜人的一股凉风  凝成细雨  轻轻地飘在你的身上  任凭热浪翻滚  总想让夏日的炎热远离你的身旁    总想给你一片云  把云彩织成一根根棉线  纳成布鞋  亲手为你穿在脚上  任凭你翻山越岭  总想让你感觉接送学生的路不再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目前如皋全面推广的“活动单导学”模式的课堂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检测反馈等主要流程中,最大限度给予学生亲历学习的时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真实显现学生的学态。传统的语文课堂,重在教师的“讲”,重在教师讲得是否精彩,教师对教材的挖掘是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 “习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习作教学,就是这一系统工程的基础性工程,其重点应该放在“习”字上。教学中,我们不能光盯着结果,只管“我要的是葫芦”,而应该想方设法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所要做的应是“尽可能地减少束缚,尽可能地给学生更多的表达的自由,多引导,多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