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阅读过程的随文练笔,因融读写为一体,能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而得到重视。但“读写结合了,效果却不明显,甚至两败俱伤”的局面仍屡见不鲜。
如何实现读写双赢,让练笔真正为文本空白锦上添花,为情感升华推波助澜,为写作架桥铺路……笔者于实践中发现:在练笔前下足功夫、下好功夫是关键。
一、广纳资料,为练笔铺就通途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练笔前,教师应重视并善于引导学生广纳学习材料,才能准确地理解文本内容,并为练笔铺就通途。
李白的千古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讲的是,在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方,送别自己向往的人到自己向往的地方去。浓浓的友情、淡淡的不舍、美好的憧憬尽在诗中。仅以“依依不舍”来解读本诗,不够准确。
如何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诗意诗情?课前,我以“走进大唐,牵手李孟”为主题,引导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通过网络等渠道充分交流。活动中,学生了解了人物生平、积累了相关诗词,大量史实、资料呈现眼前:此诗写于开元盛世,扬州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正值年轻,眼里世界如黄金美好。孟已诗名远扬。李敬仰其才华与为人,羡慕他闲云野鹤般的生活,视之为师、兄、朋友、知己……
大量的资料铺就了教学中两处随文练笔的通途:
1.难点(感悟“烟花三月”)成亮点
练笔一:“孟兄啊!您看,这烟花三月多么美好!______________”
生1:长江两岸,百花齐放,花间彩蝶翩翩起舞,好一幅“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的美景!
生2:这里花团锦簇。我不禁想起你我同游花间,共赏明月的事。现在,您要去的地方多么让人向往……
学生能于笔下再现“烟花三月”的美景,自然地由景见情,先前广纳资料功劳不小。抛开这些资料,想有如此成效,可谓望尘莫及。
2.在流水的尽头登上高点
在“长江流”余音之际,要让“帆已尽,情未尽”的情音缭绕不绝于耳。我再次于练笔中看到了课前广纳材料的作用:
生:望着浩浩荡荡的江水,李白我看到了扬州到处如花似锦,听到了您在那儿吟诗诵词。我想:帆已尽,但我俩的情谊未尽,这不息的长江水如同您‘红颜弃轩冕’的品格,永远在我的心间流淌……
借助身边宝贵的文史资料、作品,学生绘美景、颂友情、赞才华、表祝福、展前景……胸中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着……练笔内容如此丰盈,曲解诗意的担忧迎刃而解。
教材中诸如《梅花魂》《夜莺的歌声》等课文,离生活较远,都要在课前,坚持立足文本,引导学生大量汲取文史、作品精髓。这样必能提高理解文本的准确度,为练笔铺就通途。
二、转轴拨弦,为练笔营造情场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要达到在笔下尽情表达的效果,就得先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音乐、语言等手段能为我们开启情感闸门,在如临其境中融入文中,为练笔营造强磁场,让练笔更具深度。
“8小时过去了,父亲两眼布满血丝。一个不小的爆炸,险些要了他的命,他却说:‘儿子,别怕,爸爸永远和你在一起。’12小时过去了,一声巨响打破了死寂的黑夜,水泥板重重地砸在父亲背上,顿时鲜血如注。父亲忍着撕心的痛苦,想‘再大的水泥板也压不垮我救儿子的决心’!24小时过去了,儿子仍生死未卜,血肉模糊的双手仍在挖呀挖,‘儿子呀,你究竟在哪里?只要能挖开你回家的路基,付出再大的代价我都无悔!’……”这是四年级学生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的感悟。丰富的情感从何来?且看我如何一声声拨动他们的情感之弦:
第一声:用品读拨动爱心之弦。如山坚定、如海深沉的父爱尽在“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的话中,尽在一个“挖”字。我先引导学生品读这句话,从简单的话中,品出不同的心情(恳求、焦急、几乎崩溃……),一样的父爱。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个小时”?通过比较,学生感受到了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抢救工作一分一秒地愈加艰辛,父爱却如潮水一分一秒地猛涨。朗读时,学生或读得急促激动(争分夺秒抢爱子),或读得缓慢深沉(艰辛却不弃承诺),或渐弱而坚定(疲惫至极却坚定不移),或渐强而激昂(恐失爱子)……个性化的朗读,正是对相同父爱的不同表达,正是父爱无价的真情流露。
第二声:用音乐和画面拨动视听之弦。伴随着伤怀悲痛的乐曲,画面中震前的欢乐与震后触目惊心的凄凉形成鲜明对比,那双千疮百孔的手最终定格在画面中……
第三声:用诗的语言拨动想象之弦。我声情并茂地描述:“天突然塌了!地突然陷了!刚才你还和我一起游戏,一眨眼,你却和大地融为一体;刚才你还在我面前微笑,一瞬间,废墟把你的笑脸深深掩埋……无情的废墟呀,你究竟埋葬着多少的绝望?又留下几许的希望?看,跪寻儿子的父亲,怎肯放弃一丝一毫的希望?每一滴泪都分明在呼唤: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我要用我的呼唤赶走你的恐惧,用我的双手挖开你回家的路基……8小时过去了……”(出示小练笔,如前所述)。练笔中,一个誓不放弃、无畏艰辛与危险的父亲形象鲜活地屹立眼前。那如山巍峨坚定的伟大父爱在胸中、在笔下尽情流淌……
短短两分钟,乐曲拨动了每根听觉神经,画面震撼了人心,教师如诗的语言犹如巨大的磁石深深吸引着学生。每个人都脚踩着废墟,满目疮痍,痛彻心扉的呐喊声声绕耳,内心如同汹涌的潮水澎湃不息。学生对情感的倾诉已到了势如破竹的关头。强烈情感的背后,需要的是宣泄、倾诉,读写双丰收的最佳时机已到,小练笔要在此时登场。
实践证明,言由心生,潜在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由此得到诱发,积蓄的情感最终实现了喷发,并在笔下凝成了各自的情感。
未成曲调先有情,情到“鱼鲠在喉,不吐不快”的境界,对本次成功练笔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触摸春天》等课的练笔,我都采用此方法,同样获得成功。概言之,深度的练笔得益于:通过各种手段源源不断地开启情感积蓄的源泉。
三、链接生活,为练笔广开源泉
“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叶圣陶语)。我坚信,只有与多彩的生活链接,才能为静止的语言文字注入鲜活的生命力。适时地链接生活,让真切的体验与文章内容交融,并为练笔广开源泉。
1.在练笔前了解生活、发现生活
人教版第九册第六组以“父母之爱”为专题,课前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自己及同学的家庭生活,发现父母的爱无处不在,练笔时就会文思泉涌;提前组织校园活动,会令学生在《风筝》的练笔中妙笔生花;先带学生聚焦社会生活,能为《给予是快乐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练笔助一臂之力;以“大自然”“动物”为主题的练笔要想出彩,要在课前引导学生深入大自然、触摸动物的生活……
2.在练笔设计中唤醒生活
在练笔过程中适时唤醒生活也是不错的方法。它能将生活与文本内容悄无声息地融合。被唤醒的生活能为练笔起到引流入海之效。学《普罗米修斯》时,我提供以下小练笔:看着每日被烈日暴晒(风吹雨淋、被啄食肝脏)的普罗米修斯,我想起了那一次,我__________。多么__________的普罗米修斯!他__________。学生曾有过在骄阳下、风雨中及伤痛等经历,唤醒这些体验,利于把学生带进人物的内心世界里。
把五彩的生活注入练笔中,练笔就有了活水源头。一句话,与生活同行,与生活之源紧密联系,才能使练笔更具宽度,更具生机与活力。
广纳资料、转轴拨弦、链接生活……只要我们想方设法用好随文练笔前的这把金钥匙,解开“读写结合难见效”之锁, “读写双赢”之梦也就不再遥远。
如何实现读写双赢,让练笔真正为文本空白锦上添花,为情感升华推波助澜,为写作架桥铺路……笔者于实践中发现:在练笔前下足功夫、下好功夫是关键。
一、广纳资料,为练笔铺就通途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练笔前,教师应重视并善于引导学生广纳学习材料,才能准确地理解文本内容,并为练笔铺就通途。
李白的千古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讲的是,在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方,送别自己向往的人到自己向往的地方去。浓浓的友情、淡淡的不舍、美好的憧憬尽在诗中。仅以“依依不舍”来解读本诗,不够准确。
如何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诗意诗情?课前,我以“走进大唐,牵手李孟”为主题,引导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通过网络等渠道充分交流。活动中,学生了解了人物生平、积累了相关诗词,大量史实、资料呈现眼前:此诗写于开元盛世,扬州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正值年轻,眼里世界如黄金美好。孟已诗名远扬。李敬仰其才华与为人,羡慕他闲云野鹤般的生活,视之为师、兄、朋友、知己……
大量的资料铺就了教学中两处随文练笔的通途:
1.难点(感悟“烟花三月”)成亮点
练笔一:“孟兄啊!您看,这烟花三月多么美好!______________”
生1:长江两岸,百花齐放,花间彩蝶翩翩起舞,好一幅“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的美景!
生2:这里花团锦簇。我不禁想起你我同游花间,共赏明月的事。现在,您要去的地方多么让人向往……
学生能于笔下再现“烟花三月”的美景,自然地由景见情,先前广纳资料功劳不小。抛开这些资料,想有如此成效,可谓望尘莫及。
2.在流水的尽头登上高点
在“长江流”余音之际,要让“帆已尽,情未尽”的情音缭绕不绝于耳。我再次于练笔中看到了课前广纳材料的作用:
生:望着浩浩荡荡的江水,李白我看到了扬州到处如花似锦,听到了您在那儿吟诗诵词。我想:帆已尽,但我俩的情谊未尽,这不息的长江水如同您‘红颜弃轩冕’的品格,永远在我的心间流淌……
借助身边宝贵的文史资料、作品,学生绘美景、颂友情、赞才华、表祝福、展前景……胸中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着……练笔内容如此丰盈,曲解诗意的担忧迎刃而解。
教材中诸如《梅花魂》《夜莺的歌声》等课文,离生活较远,都要在课前,坚持立足文本,引导学生大量汲取文史、作品精髓。这样必能提高理解文本的准确度,为练笔铺就通途。
二、转轴拨弦,为练笔营造情场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要达到在笔下尽情表达的效果,就得先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音乐、语言等手段能为我们开启情感闸门,在如临其境中融入文中,为练笔营造强磁场,让练笔更具深度。
“8小时过去了,父亲两眼布满血丝。一个不小的爆炸,险些要了他的命,他却说:‘儿子,别怕,爸爸永远和你在一起。’12小时过去了,一声巨响打破了死寂的黑夜,水泥板重重地砸在父亲背上,顿时鲜血如注。父亲忍着撕心的痛苦,想‘再大的水泥板也压不垮我救儿子的决心’!24小时过去了,儿子仍生死未卜,血肉模糊的双手仍在挖呀挖,‘儿子呀,你究竟在哪里?只要能挖开你回家的路基,付出再大的代价我都无悔!’……”这是四年级学生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的感悟。丰富的情感从何来?且看我如何一声声拨动他们的情感之弦:
第一声:用品读拨动爱心之弦。如山坚定、如海深沉的父爱尽在“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的话中,尽在一个“挖”字。我先引导学生品读这句话,从简单的话中,品出不同的心情(恳求、焦急、几乎崩溃……),一样的父爱。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个小时”?通过比较,学生感受到了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抢救工作一分一秒地愈加艰辛,父爱却如潮水一分一秒地猛涨。朗读时,学生或读得急促激动(争分夺秒抢爱子),或读得缓慢深沉(艰辛却不弃承诺),或渐弱而坚定(疲惫至极却坚定不移),或渐强而激昂(恐失爱子)……个性化的朗读,正是对相同父爱的不同表达,正是父爱无价的真情流露。
第二声:用音乐和画面拨动视听之弦。伴随着伤怀悲痛的乐曲,画面中震前的欢乐与震后触目惊心的凄凉形成鲜明对比,那双千疮百孔的手最终定格在画面中……
第三声:用诗的语言拨动想象之弦。我声情并茂地描述:“天突然塌了!地突然陷了!刚才你还和我一起游戏,一眨眼,你却和大地融为一体;刚才你还在我面前微笑,一瞬间,废墟把你的笑脸深深掩埋……无情的废墟呀,你究竟埋葬着多少的绝望?又留下几许的希望?看,跪寻儿子的父亲,怎肯放弃一丝一毫的希望?每一滴泪都分明在呼唤: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我要用我的呼唤赶走你的恐惧,用我的双手挖开你回家的路基……8小时过去了……”(出示小练笔,如前所述)。练笔中,一个誓不放弃、无畏艰辛与危险的父亲形象鲜活地屹立眼前。那如山巍峨坚定的伟大父爱在胸中、在笔下尽情流淌……
短短两分钟,乐曲拨动了每根听觉神经,画面震撼了人心,教师如诗的语言犹如巨大的磁石深深吸引着学生。每个人都脚踩着废墟,满目疮痍,痛彻心扉的呐喊声声绕耳,内心如同汹涌的潮水澎湃不息。学生对情感的倾诉已到了势如破竹的关头。强烈情感的背后,需要的是宣泄、倾诉,读写双丰收的最佳时机已到,小练笔要在此时登场。
实践证明,言由心生,潜在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由此得到诱发,积蓄的情感最终实现了喷发,并在笔下凝成了各自的情感。
未成曲调先有情,情到“鱼鲠在喉,不吐不快”的境界,对本次成功练笔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触摸春天》等课的练笔,我都采用此方法,同样获得成功。概言之,深度的练笔得益于:通过各种手段源源不断地开启情感积蓄的源泉。
三、链接生活,为练笔广开源泉
“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叶圣陶语)。我坚信,只有与多彩的生活链接,才能为静止的语言文字注入鲜活的生命力。适时地链接生活,让真切的体验与文章内容交融,并为练笔广开源泉。
1.在练笔前了解生活、发现生活
人教版第九册第六组以“父母之爱”为专题,课前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自己及同学的家庭生活,发现父母的爱无处不在,练笔时就会文思泉涌;提前组织校园活动,会令学生在《风筝》的练笔中妙笔生花;先带学生聚焦社会生活,能为《给予是快乐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练笔助一臂之力;以“大自然”“动物”为主题的练笔要想出彩,要在课前引导学生深入大自然、触摸动物的生活……
2.在练笔设计中唤醒生活
在练笔过程中适时唤醒生活也是不错的方法。它能将生活与文本内容悄无声息地融合。被唤醒的生活能为练笔起到引流入海之效。学《普罗米修斯》时,我提供以下小练笔:看着每日被烈日暴晒(风吹雨淋、被啄食肝脏)的普罗米修斯,我想起了那一次,我__________。多么__________的普罗米修斯!他__________。学生曾有过在骄阳下、风雨中及伤痛等经历,唤醒这些体验,利于把学生带进人物的内心世界里。
把五彩的生活注入练笔中,练笔就有了活水源头。一句话,与生活同行,与生活之源紧密联系,才能使练笔更具宽度,更具生机与活力。
广纳资料、转轴拨弦、链接生活……只要我们想方设法用好随文练笔前的这把金钥匙,解开“读写结合难见效”之锁, “读写双赢”之梦也就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