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j58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是课改的重点和关键,是课改的攻坚战。教师应着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那么,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下面谈谈教学实践中的四个基本要点。
  一、精心设置认知的同化点
  主动学习的条件是学习者应具备可同化新知的适当观点,即认知同化点。它包括直观同化、旧知同化、背景知识和构思方法同化等类型。
  1.善用直观同化(实物、图像、动作等),帮助理解内容。如教《蔬菜》中“萝卜”,展示不同颜色和形状的实物,学生感受更真切;教古诗,引导学生根据诗意作画,理解更深刻;教童话,让学生戴上小动物头饰表演,学生兴趣更浓。
  2.找准旧知同化(知识、方法),温故知新。不要把复习导入看成例行公事,关键在找准旧知并灵活运用;不要把拟定的学法强加给学生,而要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法,逐步学会借助已知获取新知的方法。
  3.活用背景知识(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历史典故),揭示内容,营造气氛。如时代背景的介绍,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在引导理解“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的含义时,再介绍当时社会黑暗,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文艺运动和鲁迅先生的种种迫害,岂不更能解决实际问题吗?
  4.借助同类作品的构思方法,同化新课,读写结合。如教《白杨》,可复习“借物喻人”的写法特点设问:本文借何物何人?借物的哪些特点喻人的哪些品格?学生就能品味课文,还可能引发仿作的思绪。
  二、特意创造情感的激发点
  主动学习又一个条件是学习者须具有主动的心向。教师应有意识培养。
  1.以教师自己的情感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主动学习的心向。首先,教师要真挚无私地爱学生,对所任教学科感兴趣;其次是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只有激情和真情,才会在师生间产生相互感染的效应。
  2.把知识本身这一潜在因素转化为现实因素,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其途径有三:一是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迫切要求的心态下进入学习状态;二是揭示知识价值,列举典型,如《做风车的故事》使学生产生“不学好将后患无穷”的意识;三是鼓励学生参与,如质疑问难,大胆发表不同意见,让他们感到学习不是外在强加,而是自己选择的。如果课前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最兴趣求知的问题,课中激发学生发表不同见解,他们就会保持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
  三、注重启发思维的展开点
  主动学习是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学习。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讨论争辩,标新立异。
  首先是引导学生展开思维,了解结论的来龙去脉,实践证明,让学生充分经历学习过程不仅是主动获取真知的过程,而且是学生思维品质和能力的有效发展的过程。须知生吞活剥地背条文是没好结果的。
  其次是引导学生善于暴露学习中的障碍和疑误。因为学习是发现矛盾、分析和解决矛盾的过程,势必有各种障碍、疑难、失误。教师要教给学生会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方法。即使新旧知识相互同化是可顺畅进行的,教师也要人为地设置点障碍,反复地把问题真正弄清楚。如《蝙蝠和雷达》中“试验”能改成“实验”吗?“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那它长眼睛何用?把探索科学奥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要以讲解代替启迪。
  再次是珍视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教师应及时肯定学生发表的独特见解,以增强自我意识和信心。如《将相和》教后让学生谈自己最喜欢的人物,学生反常地提出最喜欢的是赵王,因为赵国日趋强盛,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这是赵王知人善任的结果。这一具有现实意义的看法,是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创造和表现的过程,应充分鼓励、发扬。
  最后,要展开教材的思维。因为书面形式有一定局限性,必然省略隐含其中丰富的思维过程。如教材的模糊点、含蓄点,情节的空白点,结构的纽结点,作者的动情点,等等。要引导思维深入知识的发现或再发现的过程中。如古诗句“白日依山尽”中“白日”说是“落日”,那“残阳如血”应作何解释?
  四、努力设置心灵的沟通点
  主动学习过程涉及师生在理性和情绪两方面动态的人际过程。理解是架设师生沟通的桥梁,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爱好和需求,“于细微处见功夫”,真诚相待是沟通的基础,语言、动作、眼神是沟通的方式,而师生心灵是沟通的最高境界,是以心换心,以爱换爱。
  课堂教学更多的是师生与作者及文中人物之间的心灵撞击而产生的情感共鸣。关键在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特别是作者的动情点,把自己体验过的真情实感用适当方式传达给学生,使他们受到感染。
  总之,抓认知同化解决学会,抓情感激发解决想学,抓思维展开解决会学,而抓心灵沟通解决乐学等问题,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是一种真正发展人的学习,当今社会需要终身善于学习、善于发展的人才。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对语文教学中提问应注意的几个方面:启发性、思考性、趣味性等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实例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做好提问中的评价工作及教师的提问态度等,通过设计好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达到增强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 提问 语文教学 应用    提问,是教师以问题的形式,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行为方式。
介绍MPC8321芯片及其主要功能结构,并且围绕这款芯片设计了一款智能家居中对智能终端设备(例如空调、冰箱、热水器、电表等)的工作情况进行实时监控的监控板。重点详述了硬件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创设问题情境,消除思维定势,组织课堂争鸣,培养创新精神,并精心进行课前设计。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改革    为了激活语文课堂教学,丰富课堂内容,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自主学习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
阅读课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它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新课程语文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诸如,知识灌输的教学观念仍根深蒂固,阅读教学成了教师的“一言堂”;语文课堂由“满堂灌”走向“满堂问”;把语文看做纯工具性的学科,重各种阅读技能的操练,轻情感熏陶和审美享受,失去了人文关怀,等等。如何让阅读教学跟上教育发展的步伐?我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尽快、尽早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世界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这对小学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也使阅读教学成为小学语文的重要任务。“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实施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加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实行开放型教学,通过改革传统教学中束缚学生思维的因素,激励学生积极主动探索语文规律,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是获取信息、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能力的一种心理活动。阅读能力对学生学习功课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激发他们对阅读的浓厚兴趣,使其乐在其中,是摆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一、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在农村,要形成课外阅读氛围十分困难,一是在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