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语文的“名著导读”教学,目前存在着盲目性、功利性等问题,加之手机的普及,学生的阅读更倾向于网络作品,对于传统的文学名著阅读欲望较低,教师很难达到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目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信息时代的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进行初步的探索,尝试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实现丰富学生的阅读感受、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目标,把家长眼中的“洪水猛兽”变成学生手中的“学习利器”。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技术;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
恩格斯曾经说过:“在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里,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的确,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能拓宽人们的知识面,每一部文学名著,都是一个精彩的世界。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就是同作者进行精神交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读者受到了文化的熏陶,启迪智慧,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一、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现状
新课程标准当中对于七至九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量有着十分明确的要求,即每年阅读不少于二百六十万字的两至三部名著,同时,实施建议里也明确要求教师要将语文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上,要求有效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品味。除此之外,还将“名著导读”写进了新教材,近几年的语文中考也增设了名著阅读题型。然而,目前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5G网络的日益成熟,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然而,对于正处在求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互联网却是一把双刃剑。许多中学生受影视、网络等媒体的影响,一有闲暇时间就用手机上网聊天、玩游戏,很难静下心来读一本书,与文学名著產生了疏离,更有甚者,初中三年不读一本名著。手机成了许多家长眼中的“洪水猛兽”!然而,时代的洪流却告诉我们:“互联网 ”教育势必成为学习变革的新领域!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该如何顺应并使用好这把双刃剑,将家长眼中的“洪水猛兽”变成学生手中的“学习利器”呢?这就成了当前中学生名著阅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笔者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对信息时代的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进行初步的探索,尝试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来激发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兴趣,以期达到丰富其阅读体验、拓宽其学习空间和思考维度、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目标。
二、 “互联网 ”名著导读教学策略
(一)未见意趣,必不乐学
“名著导读”,从字面上理解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读名著。笔者认为,培养兴趣,是名著阅读的前提。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对于求学这件事,兴趣才是最好的教师!
1. 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课堂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移动互联网技术,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例如,在导读《西游记:精读和跳读》的时候,笔者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先是在线播放电视剧《西游记》的片头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趣导入。之后设计配音环节,课前下载电视剧《西游记》中《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一调芭蕉扇》相关的视频片段,然后邀请两位学生分别饰演孙悟空和罗刹女,进行配音朗读。两位学生不负众望,将孙悟空的机智善变和罗刹女的泼辣犀利演绎得惟妙惟肖,引来了全场的阵阵掌声。同时,激发了学生阅读《西游记》的强烈兴趣,纷纷表示要去感受其中的妖魔世界,一探神话故事的精神魅力!
又如,在导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摘抄和做笔记》的时候,笔者在课前制作了一份美篇,其内容是:著名作家莫言、梁晓声,四名学生代表以及笔者本人撰写的阅读感悟,阅读心语,深情且富有张力的文字,配以精美的图片和歌曲《莫斯特郊外的晚上》纯音乐,作为背景。然后,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教学的第一环节,即“阅读心语,导入新课”环节,先是登录QQ,在线播放制作好的美篇,引起学生的注意,并让学生在慷慨激昂的背景音乐中,阅读到名家、学生以及笔者本人的精彩感受。从而拉近师生的心灵距离,引导学生更快地走进经典,达到了激趣的目的。
2. 对名著经典片段进行改编
在忠于名著的基础上,编排一场情景剧,让学生参与其中,来一场酣畅淋漓的演出。例如,在导读《水浒传》的时候,笔者精选《林冲棒打洪教头》片段,让两名学生分饰林冲和洪教头,并安排几名学生读旁白,同时,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在线播放背景音乐,创设出更加逼真的情境。在导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红色小说的时候,让两名学生分别饰演童年时期的保尔·柯察金和冬妮娅·图曼诺娃,带领学生重温保尔那段美好温情的童年岁月。对于这样的名著导读课,学生是十分喜爱的,许多学生大受鼓舞,都积极地参与了进来。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了,对于阅读名著的热情也高涨了起来,学生阅读名著的质量也相应提高了。
(二)点滴积累,厚积薄发
1. 建立名著阅读交流微信群,培养阅读习惯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名著阅读,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积累,才能厚积薄发。教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每天坚持30分钟的名著阅读,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名著阅读交流微信群。搭建好阅读网络互动平台,让每一位学生在每天的某一时段进群打卡,汇报阅读进度,经过教师的网络监督,使学生由被动阅读逐渐过渡到主动阅读,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2. 师生在线互动,答疑解惑
教师精选名著片段,组织学生上网检索阅读材料,共同赏析,写心得体会,并在微信群中发表。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远程指导,及时高效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惑,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例如,在导读《西游记》时,笔者精选《第二十七回 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片段,让学生尝试感受名著中独特的韵味—— “好妖精,按落阴云,在那前山坡下,闪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手拄着一根弯头竹杖,一步一声地哭着走来。八戒见了,大惊道:“师父!不好了!那妈妈儿来寻人了!”
笔者在群里提问:“这是三打白骨精中白骨精的第二变。白骨精变成老妇之后仍逃不出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我们能不能向孙悟空借来一对火眼,从吴承恩的描述中,找出白骨精的破绽来呢?”
生1回复:“‘闪’字!年满八旬的老妇怎么可能动作如此的敏捷呢?她一定是妖怪变的!”
笔者追问:“那么这段写出了什么?”
生2马上回复:“白骨精的狡猾、孙悟空的机智勇敢。”
笔者又问:“孙悟空那么厉害,为什么不一打就拍死他,而要三打白骨精呀?”
生3回复:“是为了让我们看到了白骨精的狡猾和孙悟空的机智勇敢。”
笔者再问:“在古典文学中,作家写事儿,总喜欢用‘三’字,像三借芭蕉扇、三打祝家庄、三顾茅庐等。那么,这种写法叫什么?它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一时语塞。
笔者解惑道:“‘一波三折,反复叙事’。这样的写法可以使故事情节富于变化、生动曲折,从而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学生茅塞顿开,开启智慧,讨论气氛更显浓烈。
一部作品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英雄就是一个时代的典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不朽的红色经典名著,浩如烟海,那么到底“教什么”和“怎么教”呢?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专题研读法,以“挑战生命极限”为专题,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设置“重点解读保尔四次死里逃生的经历,思考保尔是如何面对苦难,挑战生命极限的”这一专题探究。带领学生重新走进名著,熟悉精彩情节,感受人物形象,体会其精神品质。把学生的自由阅读、浅层阅读引入深度阅读,让学生真正走进名著,从而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等方面的核心素养。
笔者在群里提问:“哪位学生可以概括出保尔四次死里逃生的经历呢?”
生1回复:“第一次是在与波兰白军的战斗中,保尔的腿受伤并得了伤寒——坚强面对伤痛,重返战斗。”
笔者追问:“那么,这次的经历,可以看出保尔的什么精神品质呢?”
生2马上回复:“他以钢铁般的意志战胜了困难,可以看出保尔十分勇敢坚强。”
笔者又问:“保尔第二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又是怎样的呀?”
生3回复:“第二次是保尔在与骑兵部队的战斗中,一颗炸弹在保尔身边炸响,头部受了重伤。”
不等笔者提问,生4立刻说道:“保尔的生命受到了威胁,但他以惊人的毅力战胜了死神。这次的經历可以看出他勇敢顽强的品质。”
笔者立刻追加了一个大大的赞。
接下来的讨论气氛更加热烈了。
生5说道:“第三次是繁重紧张的肃反工作击倒了有着伤病的保尔,他不得不离开岗位,回家养病。但他很快又投入到铁路工厂的工作,敢于向命运挑战,这里可以看出保尔求奋进、讲奉献!”
生6马上接话道:“第四次是在铁路快修完时,保尔得了伤寒和大叶性肺炎。他在烈士公墓前思考生命价值,树立了革命理想信念,重返战斗行列。从这次死里逃生的经历,我读出了保尔执着奉献的精神。”
在确立了专题研读之后,笔者与学生在线互动,通过有效的名著导读,落实了真阅读,也凸显了阅读方法的指导和对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提升了学生名著阅读的素养。
(三)书通二酉,开卷有益
心理学家罗森布拉特曾经说道:“读者不是单纯地追求作者在课文中所表达的意思,而是创造性地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意思。”
笔者通过开展与名著阅读相关的活动,定期检验、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既强化了名著导读的教学效果,又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经典带来的喜悦。
1. 开心词典知识竞赛
笔者采用知识竞赛的方式,来检验学生名著阅读的质量,并让他们保持名著阅读兴趣的持久性。例如,在阅读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品《骆驼祥子》时,就很适合采用抢答题的方式来指导。
笔者尽可能地将《骆驼祥子》中的人物、故事情节、主题思想等融入到一组组的试题中去,以有奖竞答的方式测试学生的阶段所学,极大地肯定了学生所学并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例如:
(1)祥子在《骆驼祥子》中是什么职业?
A. 农民B. 工人C. 医生D. 教师
(2)谁建议祥子“吃车份”,做小生意,但是祥子不屑一顾?
A. 高妈B. 李太太C. 虎妞D. 夏太太
(3)祥子拒绝拉刘四爷的车却能住在人和厂的理由是什么?
A. 刘四爷想招祥子为女婿
B. 祥子常帮刘四爷干活
C. 虎妞爱上祥子
D. 祥子硬要住
(4)祥子辛苦努力攒下来准备第二次买车的钱被谁给劫了?
A. 孙侦探B. 虎妞C. 张侦探D. 曹侦探
(5)祥子的精神世界在虎妞死后是怎样的?
A. 滞后而苍白的B. 愉快充实的
C. 丰富多彩的D. 健康向上的
2. 读书故事会
师生共阅一部经典,将全班学生分成八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展示阅读成果,进行小组评比。例如,在导读《伊索寓言》的时候,笔者就定期举办《寓言故事读书会》,让每个小组安排一名学生代表,或声情并茂地朗读寓言故事,或脱稿谈自己从寓言故事中学习到的生活经验等。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做人的修养。
3. 绘制思维导图大赛
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作品容量大,时间跨度长,人物名称多,关系复杂。笔者布置学生以保尔为中心,自选一个主题,绘制一幅思维导图,把小说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梳理出来。不少学生绘制出的思维导图,图文并茂,精美绝伦。笔者精选其中最优秀的十幅作品,张贴在教室的后黑板,展示表,被选中的学生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其他学生在欣赏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对小说的主要人物和情节一目了然,也加深了名著阅读的印象。
4. 辩论赛
七年级上学期,师生共阅经典名著《西游记》。笔者采取辩论赛的形式,有的放矢,让学生在课前利用互联网查阅师徒四人形象的相关分析,或是搜索网络上他人可用的观点。笔者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对孙悟空十分感兴趣,基于此,笔者确定了辩题,“孙悟空性格中的人性弱点及佛性光辉”,然后将全班学生分为两大阵营,选出学生代表,共计16名,课前充分准备,思考“孙悟空在你心中留下了什么印象”。
辩论赛开始后,教师组织正反两方先阐述自己的观点,正方提出的观点为孙悟空一直忠心耿耿地保护唐僧取经,一路上斩妖除魔无数,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观点明确,言简意赅。反方代表则认为:“孙悟空心狠手辣,无法无天,有不少人性的弱点。”双方立场鲜明,观点针锋相对。接下来,双方辩手按照顺序阐述各自的观点,有理有据、条理清晰。最精彩的环节是相互提问,双方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唇枪舌剑、不甘示弱,博得了在场学生的阵阵掌声。辩出精彩,碰撞思想,显示睿智。这是一次历练,更是一场文化的博弈!课下,笔者发现,学生阅读经典的热情更加高涨了。
第斯多惠曾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指出,教师教学不要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激励、唤醒和鼓舞。笔者认为当代教师应该顺应时代潮流,找到学生喜爱的阅读方式,优化教学手段,让移动互联网技术助力阅读教学,“对症下药”,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阅读天地,让经典名著散发不朽的艺术魅力,给予人们更加深刻的阅读体验和人生思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78-7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4]张军.课堂内外·教师版,2014(2).
[5]张浩.有关阅读心理过程的理论现状[J].心理学新探,1992(3).
作者简介:
陈加华,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市第十中学。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技术;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
恩格斯曾经说过:“在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里,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的确,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能拓宽人们的知识面,每一部文学名著,都是一个精彩的世界。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就是同作者进行精神交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读者受到了文化的熏陶,启迪智慧,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一、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现状
新课程标准当中对于七至九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量有着十分明确的要求,即每年阅读不少于二百六十万字的两至三部名著,同时,实施建议里也明确要求教师要将语文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上,要求有效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品味。除此之外,还将“名著导读”写进了新教材,近几年的语文中考也增设了名著阅读题型。然而,目前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5G网络的日益成熟,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然而,对于正处在求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互联网却是一把双刃剑。许多中学生受影视、网络等媒体的影响,一有闲暇时间就用手机上网聊天、玩游戏,很难静下心来读一本书,与文学名著產生了疏离,更有甚者,初中三年不读一本名著。手机成了许多家长眼中的“洪水猛兽”!然而,时代的洪流却告诉我们:“互联网 ”教育势必成为学习变革的新领域!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该如何顺应并使用好这把双刃剑,将家长眼中的“洪水猛兽”变成学生手中的“学习利器”呢?这就成了当前中学生名著阅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笔者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对信息时代的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进行初步的探索,尝试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来激发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兴趣,以期达到丰富其阅读体验、拓宽其学习空间和思考维度、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目标。
二、 “互联网 ”名著导读教学策略
(一)未见意趣,必不乐学
“名著导读”,从字面上理解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读名著。笔者认为,培养兴趣,是名著阅读的前提。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对于求学这件事,兴趣才是最好的教师!
1. 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课堂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移动互联网技术,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例如,在导读《西游记:精读和跳读》的时候,笔者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先是在线播放电视剧《西游记》的片头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趣导入。之后设计配音环节,课前下载电视剧《西游记》中《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一调芭蕉扇》相关的视频片段,然后邀请两位学生分别饰演孙悟空和罗刹女,进行配音朗读。两位学生不负众望,将孙悟空的机智善变和罗刹女的泼辣犀利演绎得惟妙惟肖,引来了全场的阵阵掌声。同时,激发了学生阅读《西游记》的强烈兴趣,纷纷表示要去感受其中的妖魔世界,一探神话故事的精神魅力!
又如,在导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摘抄和做笔记》的时候,笔者在课前制作了一份美篇,其内容是:著名作家莫言、梁晓声,四名学生代表以及笔者本人撰写的阅读感悟,阅读心语,深情且富有张力的文字,配以精美的图片和歌曲《莫斯特郊外的晚上》纯音乐,作为背景。然后,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教学的第一环节,即“阅读心语,导入新课”环节,先是登录QQ,在线播放制作好的美篇,引起学生的注意,并让学生在慷慨激昂的背景音乐中,阅读到名家、学生以及笔者本人的精彩感受。从而拉近师生的心灵距离,引导学生更快地走进经典,达到了激趣的目的。
2. 对名著经典片段进行改编
在忠于名著的基础上,编排一场情景剧,让学生参与其中,来一场酣畅淋漓的演出。例如,在导读《水浒传》的时候,笔者精选《林冲棒打洪教头》片段,让两名学生分饰林冲和洪教头,并安排几名学生读旁白,同时,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在线播放背景音乐,创设出更加逼真的情境。在导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红色小说的时候,让两名学生分别饰演童年时期的保尔·柯察金和冬妮娅·图曼诺娃,带领学生重温保尔那段美好温情的童年岁月。对于这样的名著导读课,学生是十分喜爱的,许多学生大受鼓舞,都积极地参与了进来。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了,对于阅读名著的热情也高涨了起来,学生阅读名著的质量也相应提高了。
(二)点滴积累,厚积薄发
1. 建立名著阅读交流微信群,培养阅读习惯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名著阅读,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积累,才能厚积薄发。教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每天坚持30分钟的名著阅读,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名著阅读交流微信群。搭建好阅读网络互动平台,让每一位学生在每天的某一时段进群打卡,汇报阅读进度,经过教师的网络监督,使学生由被动阅读逐渐过渡到主动阅读,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2. 师生在线互动,答疑解惑
教师精选名著片段,组织学生上网检索阅读材料,共同赏析,写心得体会,并在微信群中发表。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远程指导,及时高效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惑,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例如,在导读《西游记》时,笔者精选《第二十七回 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片段,让学生尝试感受名著中独特的韵味—— “好妖精,按落阴云,在那前山坡下,闪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手拄着一根弯头竹杖,一步一声地哭着走来。八戒见了,大惊道:“师父!不好了!那妈妈儿来寻人了!”
笔者在群里提问:“这是三打白骨精中白骨精的第二变。白骨精变成老妇之后仍逃不出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我们能不能向孙悟空借来一对火眼,从吴承恩的描述中,找出白骨精的破绽来呢?”
生1回复:“‘闪’字!年满八旬的老妇怎么可能动作如此的敏捷呢?她一定是妖怪变的!”
笔者追问:“那么这段写出了什么?”
生2马上回复:“白骨精的狡猾、孙悟空的机智勇敢。”
笔者又问:“孙悟空那么厉害,为什么不一打就拍死他,而要三打白骨精呀?”
生3回复:“是为了让我们看到了白骨精的狡猾和孙悟空的机智勇敢。”
笔者再问:“在古典文学中,作家写事儿,总喜欢用‘三’字,像三借芭蕉扇、三打祝家庄、三顾茅庐等。那么,这种写法叫什么?它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一时语塞。
笔者解惑道:“‘一波三折,反复叙事’。这样的写法可以使故事情节富于变化、生动曲折,从而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学生茅塞顿开,开启智慧,讨论气氛更显浓烈。
一部作品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英雄就是一个时代的典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不朽的红色经典名著,浩如烟海,那么到底“教什么”和“怎么教”呢?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专题研读法,以“挑战生命极限”为专题,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设置“重点解读保尔四次死里逃生的经历,思考保尔是如何面对苦难,挑战生命极限的”这一专题探究。带领学生重新走进名著,熟悉精彩情节,感受人物形象,体会其精神品质。把学生的自由阅读、浅层阅读引入深度阅读,让学生真正走进名著,从而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等方面的核心素养。
笔者在群里提问:“哪位学生可以概括出保尔四次死里逃生的经历呢?”
生1回复:“第一次是在与波兰白军的战斗中,保尔的腿受伤并得了伤寒——坚强面对伤痛,重返战斗。”
笔者追问:“那么,这次的经历,可以看出保尔的什么精神品质呢?”
生2马上回复:“他以钢铁般的意志战胜了困难,可以看出保尔十分勇敢坚强。”
笔者又问:“保尔第二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又是怎样的呀?”
生3回复:“第二次是保尔在与骑兵部队的战斗中,一颗炸弹在保尔身边炸响,头部受了重伤。”
不等笔者提问,生4立刻说道:“保尔的生命受到了威胁,但他以惊人的毅力战胜了死神。这次的經历可以看出他勇敢顽强的品质。”
笔者立刻追加了一个大大的赞。
接下来的讨论气氛更加热烈了。
生5说道:“第三次是繁重紧张的肃反工作击倒了有着伤病的保尔,他不得不离开岗位,回家养病。但他很快又投入到铁路工厂的工作,敢于向命运挑战,这里可以看出保尔求奋进、讲奉献!”
生6马上接话道:“第四次是在铁路快修完时,保尔得了伤寒和大叶性肺炎。他在烈士公墓前思考生命价值,树立了革命理想信念,重返战斗行列。从这次死里逃生的经历,我读出了保尔执着奉献的精神。”
在确立了专题研读之后,笔者与学生在线互动,通过有效的名著导读,落实了真阅读,也凸显了阅读方法的指导和对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提升了学生名著阅读的素养。
(三)书通二酉,开卷有益
心理学家罗森布拉特曾经说道:“读者不是单纯地追求作者在课文中所表达的意思,而是创造性地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意思。”
笔者通过开展与名著阅读相关的活动,定期检验、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既强化了名著导读的教学效果,又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经典带来的喜悦。
1. 开心词典知识竞赛
笔者采用知识竞赛的方式,来检验学生名著阅读的质量,并让他们保持名著阅读兴趣的持久性。例如,在阅读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品《骆驼祥子》时,就很适合采用抢答题的方式来指导。
笔者尽可能地将《骆驼祥子》中的人物、故事情节、主题思想等融入到一组组的试题中去,以有奖竞答的方式测试学生的阶段所学,极大地肯定了学生所学并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例如:
(1)祥子在《骆驼祥子》中是什么职业?
A. 农民B. 工人C. 医生D. 教师
(2)谁建议祥子“吃车份”,做小生意,但是祥子不屑一顾?
A. 高妈B. 李太太C. 虎妞D. 夏太太
(3)祥子拒绝拉刘四爷的车却能住在人和厂的理由是什么?
A. 刘四爷想招祥子为女婿
B. 祥子常帮刘四爷干活
C. 虎妞爱上祥子
D. 祥子硬要住
(4)祥子辛苦努力攒下来准备第二次买车的钱被谁给劫了?
A. 孙侦探B. 虎妞C. 张侦探D. 曹侦探
(5)祥子的精神世界在虎妞死后是怎样的?
A. 滞后而苍白的B. 愉快充实的
C. 丰富多彩的D. 健康向上的
2. 读书故事会
师生共阅一部经典,将全班学生分成八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展示阅读成果,进行小组评比。例如,在导读《伊索寓言》的时候,笔者就定期举办《寓言故事读书会》,让每个小组安排一名学生代表,或声情并茂地朗读寓言故事,或脱稿谈自己从寓言故事中学习到的生活经验等。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做人的修养。
3. 绘制思维导图大赛
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作品容量大,时间跨度长,人物名称多,关系复杂。笔者布置学生以保尔为中心,自选一个主题,绘制一幅思维导图,把小说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梳理出来。不少学生绘制出的思维导图,图文并茂,精美绝伦。笔者精选其中最优秀的十幅作品,张贴在教室的后黑板,展示表,被选中的学生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其他学生在欣赏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对小说的主要人物和情节一目了然,也加深了名著阅读的印象。
4. 辩论赛
七年级上学期,师生共阅经典名著《西游记》。笔者采取辩论赛的形式,有的放矢,让学生在课前利用互联网查阅师徒四人形象的相关分析,或是搜索网络上他人可用的观点。笔者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对孙悟空十分感兴趣,基于此,笔者确定了辩题,“孙悟空性格中的人性弱点及佛性光辉”,然后将全班学生分为两大阵营,选出学生代表,共计16名,课前充分准备,思考“孙悟空在你心中留下了什么印象”。
辩论赛开始后,教师组织正反两方先阐述自己的观点,正方提出的观点为孙悟空一直忠心耿耿地保护唐僧取经,一路上斩妖除魔无数,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观点明确,言简意赅。反方代表则认为:“孙悟空心狠手辣,无法无天,有不少人性的弱点。”双方立场鲜明,观点针锋相对。接下来,双方辩手按照顺序阐述各自的观点,有理有据、条理清晰。最精彩的环节是相互提问,双方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唇枪舌剑、不甘示弱,博得了在场学生的阵阵掌声。辩出精彩,碰撞思想,显示睿智。这是一次历练,更是一场文化的博弈!课下,笔者发现,学生阅读经典的热情更加高涨了。
第斯多惠曾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指出,教师教学不要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激励、唤醒和鼓舞。笔者认为当代教师应该顺应时代潮流,找到学生喜爱的阅读方式,优化教学手段,让移动互联网技术助力阅读教学,“对症下药”,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阅读天地,让经典名著散发不朽的艺术魅力,给予人们更加深刻的阅读体验和人生思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78-7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4]张军.课堂内外·教师版,2014(2).
[5]张浩.有关阅读心理过程的理论现状[J].心理学新探,1992(3).
作者简介:
陈加华,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市第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