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新课改背景下某些教学行为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471143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眼下,新一轮课程改革正以迅猛之势在全国各地推进,广大教师都以此为契机,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改革自己的教学实践。但笔者发现,有些老师对课改精神的理解有失偏颇,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
  
  一.新课程不需要老师讲了吗
  
  最近,各种课改观摩活动此起彼伏,观摩课、调研课、示范课、评比课接二连三。稍加留心的话,你就会发现,目前的语文教师很怕讲,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尽量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因为越来越多的老师认为,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必须做到“少讲”,甚至“不讲”。于是,课堂上学生泛泛而读,冠以“自读自悟”;滥用多媒体课件,名曰“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想方设法追求课堂活动的热闹,千方百计在教学形式上作文章,而不顾及教学的实效。
  “讲”就是“满堂灌”“填鸭式”吗?就是“学生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体”吗?不!它们之间不能简单画等号。新课程并不排斥老师讲,问题是怎样讲。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举一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并不是一概地反对老师讲,而是主张“精要地讲”,主张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的“讲”。
  
  二.这样的合作学习有用吗
  
  眼下,几乎所有的课堂,特别是公开教学,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不再“居高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接近了,学生的确是动起来了。但稍作注意,我们会发现有些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很多,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很低。如有的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只用两三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一统“天下”,成绩稍差的学生“袖手旁观”;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会倾听,不会合作,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教师缺少组织教学的策略;有的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其实思维含金量很低;有的重视对合作结果的评价,忽视如何提高合作有效性的指导……
  为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我们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准确掌握合作学习的规则。教师应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采用相应的策略:或先明确分工再合作,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或先独立思考,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
  2.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的内容要考虑学生之间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有不同的发现等,这些内容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单靠学生个体自主学习是很难解决的。只有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才能把学生之间的差异变成一种教学资源,使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并收到相互启发的功效。
  3.加强对合作学习的指导。课堂上,教师要真正关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要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难点。教师还应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如何去引导他们,从而灵活地组织安排下一个活动。
  
  三.怎样提问更有效
  
  现在,我们经常听到老师在课堂上这样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读了这一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已见,充分体现了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有不同的体验,老师们不再追求答案的唯一。
  但稍作观察、分析和归纳后,你又会发现不少教师把“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你想说什么”之类的问题当作“万能钥匙”,不根据课文的特点,不分时间场合,不顾班级的实际,生搬硬套。结果,学生所思所见十分肤浅,教师又缺乏进一步的指导,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启发式教育的基本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的适时启发才能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门扉。作为教师,我们每一节课都应该考虑:这一节课中哪些提问是有效的,哪些提问是多余的,哪些提问需要进一步改进。提问题,首先要讲究实效。有的问题,要“穷追不舍”,像前面提到的諸如“你读懂了什么”之类的问题,如果学生的回答非常粗浅,教师决不能“鸣锣收兵”,而要提供足够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或进行适时适度的点拨,促使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讨论进一步深入。
  另外,教师创设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扣住教材的重难点;要有启发性,“一石”能激起“千层浪”;要有挑战性,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要有趣味性,让学生“欲罢不能”。
  
  王均江,教师,现居湖北竹山。
其他文献
如果老师问学生:现在学语文最怕什么?相信绝大多数学生会答:怕写作文。老师不要过分埋怨学生,其实学生的回答本身就暗显着老师教学中存在失误。学生怕作文表面上说是怕离题、怕无内容可写、怕没技巧、怕句子不通……实际上所有这些“怕”的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全身心投入作文,爱上作文。学生并不缺乏爱,他们爱世上许多美好的东西,问题是他们还不成熟,认识事物还不深刻,没有找到美,这时老师的作用就必须凸显,引导学生去发现
所谓“诗眼”,往往是指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或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诗句。如何鉴赏妙字和诗眼呢?  捕捉信息量最大的关键性词语。诗词的语言是最简洁洗练的,其中诗眼,也就是关键性词,最有表现力。如宋欧阳修《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怎样理解其中的“锁向金笼”、“不及林间”两个词语?必须整体把握。前两句描绘画眉鸟在山林中自由自在,十分快乐。后两句说现在才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人应该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我们强调语文的诗意,旨在强调一种诗意的人生,引导学生善于从寻常的生活中感知美、发现美。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氛围里,探求人生的真谛,感受心灵成长的愉悦。语文是诗意栖息的家园,诗意是语文生命的血液。只有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我们的学生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进而享受诗意般的人生。本文想就诗词,这一语文中最具诗情画意的部分,来谈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要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代之以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对话”式教学。自主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运用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通过自己能动的创造性活动,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潜能,自主获得知识和创造的本领,实现自主性发展,使自身素质优化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索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学段对阅读教学有这样的表述: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因此,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帮助学生寻找并打开进入作者心灵世界的精神通道,并从文本中获得对自然、社会
一.情景回放  我踏着上课铃声进入教室,开始了新接初一的又一堂作文课。前几次作文课中我都是针对学生习作中的问题而开展的。大部分学生反映不知写什么好,这次作文课我是为了让学生有内容可写而特设以“亲情”为话题的作文,旨在指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激发学生尽情倾吐内心情感的表达欲望,从而让学生学会用生活化的典型细节来表现细腻的至爱亲情。刘和刚的一曲深情的《父亲》在教室里回荡,教室里的同学们被多媒体所展示
“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高三那一年”。“高三”又被人称为“高山”,似乎考生只有生活在书山题海中,才能攀登到成功的顶点,真可谓“往来为问题,谈笑只有题”。但如果不注意备考策略,备考往往是低效率的、不科学的。  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如下十大辩证关系。    一是全面科学复习与片面题海战术    系统论告诉我们,任何知识都是相通相联的,只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才能让每项知识发挥最
它不是我的遗产。农历正月至三月,年例重重复复  吃相与扮相挂高一条村的耀祖光宗  月白的中央村道,我用油抹的脸谱  描写风高的情节。几十吨的木材,组成柴堆  如召开盛大的会议,一年的火种在此时孕育  小孩子雀躍,体育课没有课本。家长借机教诲  一系列敬酬技艺,包括锣鼓声,鞭炮声的辨别  ——这当然不是我的遗产  鱼腥等待燃烧,病痛等待燃烧  太岁符等待燃烧,文化与知识等待燃烧  有三天的禁忌,去除
高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思维理性逐渐成熟,作文时,他们普遍喜欢写议论文;加上这种文体容易结构,便于“速成”,所以备受高中生的青睐,高考中选择写议论文的约占70%。但他们在运用事例进行论证的时候,要么举例失当,要么缺乏分析,要么堆砌呆板,要么陈旧老套。看似充实丰富,实则“外强中干”,经不起推敲。这样的文章说服力不强,感染力也不够。议论文写作在举例进行事实论证的时候,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如
怎样让每一节语文课富有活力,充满魅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如沐春风”之感,在艺术享受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知识,受到教育,这历来是语文课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怎样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欣赏祖国的语言美,陶醉于语言艺术的意境之中,本人认为语文课应把握好下面几个环节:  一.导语要新颖  要使语文课充满魅力,开课就必须打动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