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设疑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yuehu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学段对阅读教学有这样的表述: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因此,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帮助学生寻找并打开进入作者心灵世界的精神通道,并从文本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是阅读教学的目的。而把问号装到学生的脑子里,用思考来指挥学生,让学生满怀激情地去探究未知,使之习得新知的教学方式无疑是使当下语文课堂焕发魅力的一种好方法。
  
  一、鼓励学生自主质疑、释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大教育家孔子用“罔”“殆”道破了不“学”不“思”的危害。那么如何“学”“思”并驾,思中学、学中思呢?古人说得好:“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而大进,无疑则不进”。而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习惯于将自己的读书见解从自己的主观意图出发设计成一个个问题依次抛给学生,而学生就在教师的步步“逼问”和纠“错”中成了教师思想的俘虏!久而久之。学生便不再热衷于教师“莫名其妙”的问题,因为很多问题他们自己根本就不感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曾指出:学生的实际就如轮船抛锚的锚桩,不搞清楚锚桩的位置、大小,盲目抛出知识的缆绳,就不能恰当地维系知识的锚桩。而学生质疑恰好反映了知识的锚桩(学生的实际)的大小和位置。
  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释疑。有了问题是深入学习的开始,这时教师不要急于将自己或参考书上的看法“倾倒”给学生,而应该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给学生提供一个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把学生的问题交给学生自己去解决,解决不了时教师再帮助也不迟。不要怕学生说不好、说不透,思考家的成就感会激励他们越走越远。
  
  二、教师要点拨质疑方法
  
  在质疑伊始,学生提出的问题肯定是参差不齐的。比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就有很多学生提出了很多诸如“为什么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为什么家里人要把我送进全城中最严厉的书塾”“拜师时我们为什么要对着那匾和梅花鹿行礼”等思考价值不大的问题。教师妄想每个学生的问题都紧扣文章的重点与难点那是一种苛求,而一味指责学生智力低下、不认真读书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鼓励和表扬其问题中值得肯定的地方才是聪明老师的英明之举。如遇到特别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应先做好分类归纳然后就机深化点拨质疑的方法。如学生提出了“他(东方朔)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中的“消逝”能否换为“消失”;美女蛇的故事和百草园没有任何关系,去掉行不行;“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中“似乎”和“确凿”是否矛盾;“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中“~~”表示什么意思等问题,我因势利导点拨了学生质疑的方法:从近义词替换、标点符号的删改角度进行词语的推敲;从能否删去某人、某事、某情节等角度进行选材手法的欣赏;从疑似矛盾处、反常处、看似平淡处、反复出现的词语等角度进行情感的深度揣测。在这种方法的指导下,学生的质疑水平迅猛提高。如在《邓稼先》一文中,学生就提出了邓稼先对国家对民族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为什么还“鲜为人知”;在危险面前,邓稼先说:“我不能走。”中的句号能不能改为感叹号等问题。教师用足够的宽容与耐心再加上睿智的点拨引导,学生肯定会因为爱质疑,善质疑而爱上语文课堂。
  
  三、教师要慎重地设疑
  
  为学生理解教材服务是教师设疑的根本出发点。适时适度、富于艺术技巧的梯度设疑是教师提问的总原则。因此根据教材的重难点或故意曲解教材,把认知的盲点摆在学生面前,创设强化学生思辨能力的教学情境;或将不同位置出现的教材信息,适当的进行剪辑,创设耐人寻味的问题;或从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出发,找出能激活学生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坎上;或转弯抹角、改头换面,留有思考余地的曲问都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进程。
  德国教育家弟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唤醒比传授更重要。”教育如果拨动不了学生的心弦,就奏不出辉煌的乐章。语文教学不应该是强加于人的绳索,而应借助课堂上个性与真实的问题来唤醒学生读书、思考、求知的欲望。
其他文献
练笔以其轻便、灵活、机动的特点,有着大作文无法比拟的优势,堪称作文教学的轻骑兵。多年来,我一直坚持让学生写练笔,高一、高二每天一篇,高三每周一篇,从不间断。我认为这样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特别是写作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    一.感受生活    学生初写练笔时,总想写最有意义的事,总以为自己三点一线的生活极为枯燥单调,很少有什么离奇的有意义的事发生。这样每天为练笔苦思冥想,痛苦不堪。  我告诉学生
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概算得上是一个令人恐怖的名词,它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也标示着一个完全不为人所把握的而又无法直面的存在。除了如《聊斋志异》等少许鬼怪小说中,鬼具有人情味外,中国文学史上鬼总归是让人感到可怕的。鬼存在吗?“子不语:怪、力、乱、神”,儒家学说大概是“敬鬼神而远之”的,佛家学说和道家文化倒是常常以“鬼”来对人实行劝谕和警告。鬼,在西方宗教文化中被称做灵魂,远没有中国文化中那么多的恐怖、
语文即生活,这是大家熟知的。语文是一门植根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审美教育的情感性。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笔者强烈地意识到,要掌握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得提高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形成,要求语文老师本身的语文素养必须处在较高的层面。一个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语文素养,才能将教
语文既是渗透文、理、情的基础学科,也是最能给人美的享受、情的感染、意的激发的学科。这些内在的情感美、意志美如果不用适当的方法去激发,去挖掘,就很难使学生能真切领悟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精神力量、意志品格、人格魅力和灵魂情操。如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保障。运用多媒体课件已经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具表现力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    一、语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原则    
众所周知,语文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给人以审美的愉悦,从而陶冶人们的情感操守,涵养人们的精神世界。新课程改革实施后,编入教材的课文,大都是文道合一、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因此语文教师理应根据学科特点,凭借语文课堂教学阵地,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使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  一.透过文章的字里行间,探究文章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  在课文中,有些词语句子看似平淡,可字里行间往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反复诵读,读多了,诗文的意思自然就会明白了。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也不例外。但教学现实情况却是学生阅读感受课文的时间被老师讲解的时间完全挤占了,学生自主朗读体悟的过程被老师忽略了。我们缺少“等待”过程,而过分关注于自己“教学任务”的完成落实与否,这为失误之二。事实上,在朗读和背诵这两种与语言最亲密接触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最直接地体会到古代语言艺术的
如果老师问学生:现在学语文最怕什么?相信绝大多数学生会答:怕写作文。老师不要过分埋怨学生,其实学生的回答本身就暗显着老师教学中存在失误。学生怕作文表面上说是怕离题、怕无内容可写、怕没技巧、怕句子不通……实际上所有这些“怕”的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全身心投入作文,爱上作文。学生并不缺乏爱,他们爱世上许多美好的东西,问题是他们还不成熟,认识事物还不深刻,没有找到美,这时老师的作用就必须凸显,引导学生去发现
所谓“诗眼”,往往是指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或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诗句。如何鉴赏妙字和诗眼呢?  捕捉信息量最大的关键性词语。诗词的语言是最简洁洗练的,其中诗眼,也就是关键性词,最有表现力。如宋欧阳修《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怎样理解其中的“锁向金笼”、“不及林间”两个词语?必须整体把握。前两句描绘画眉鸟在山林中自由自在,十分快乐。后两句说现在才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人应该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我们强调语文的诗意,旨在强调一种诗意的人生,引导学生善于从寻常的生活中感知美、发现美。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氛围里,探求人生的真谛,感受心灵成长的愉悦。语文是诗意栖息的家园,诗意是语文生命的血液。只有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我们的学生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进而享受诗意般的人生。本文想就诗词,这一语文中最具诗情画意的部分,来谈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要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代之以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对话”式教学。自主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运用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通过自己能动的创造性活动,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潜能,自主获得知识和创造的本领,实现自主性发展,使自身素质优化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索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