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ing0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既是渗透文、理、情的基础学科,也是最能给人美的享受、情的感染、意的激发的学科。这些内在的情感美、意志美如果不用适当的方法去激发,去挖掘,就很难使学生能真切领悟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精神力量、意志品格、人格魅力和灵魂情操。如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保障。运用多媒体课件已经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具表现力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
  
  一、语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原则
  
  (一)结合学科特点,切忌盲目追求动画效果。
  语文不仅是一门简单的工具学科,也不仅是单纯的文字组合与排列,更蕴涵着丰富的认知和情感,是中华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的集大成。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需要学生从文字中跳出来,用精气神来领悟的一门学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应该是艺术地再现教材内容,变抽象为形象,变繁复为简明,化静为动,化难为易,消除情感阻隔,渗透认知、情感和人格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切忌盲目地追求动画效果。《周总理,你在哪里》中十里长街人们的悲痛欲绝,就是动画效果很难做到的。
  (二)遵循教学规律,突出重点难点。
  多媒体课件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它的制作必须考虑与整个教学计划的协调性,只有突出重点、难点,才能扬其所长。同时,还必须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才能相得益彰。否则,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也不能满足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如,《雨中登泰山》中泰山松的描写,真实的风景图片与文字之间仍需教师的引导讲解。
  (三)立足教学实际,因“材”制“件”。
  制作语文多媒体课件。首先,从制作的材料上看,适宜制作的音像资料已经很多了,如大量的VCD、CD光盘以及难以计数的图文资料等,但能够适宜课文中特定情节的资料仍需进行认真的筛选、甄别,很多资料还需进行适当地剪辑和加工。其次,从学生的“材料”上看,每个年级、班级的学生在接受能力、学习方式上都有差异,而每位教师的讲授方式和风格也不尽相同,因此,同一课件很难为不同的教师应用于各自不同的班级教学中。因此,教师最好能立足教学实际,因“材”制“件”,以发挥多媒体课件应有的魅力。
  
  二、语文多媒体课件的具体制作
  
  (一)导入影视作品,增强形象感染。
  目前中国的音像市场中有许多以国内外文学名著改编的VCD、录像以及大量各种题材的记录片,我们通过电脑的视频、音频剪辑精彩片段,插入我们的教学课件中。这种形式制造出来的课件,简捷、方便、实用,声、色、像俱全,比较适合情节性较强的小说、戏剧和说明性较强的解说词、说明文等。
  在学习《一次大型的泥石流》时,学生对泥石流是比较陌生的,我们剪辑了纪录片《泥石流》的画面,编入教学软件,對这场泥石流的酝酿爆发——初发——发展——高潮——结束作了直观的再现。课文中对龙头、龙身、龙尾情状的绘声绘色的描述,已经转化成了学生眼中的“后阵赶前阵、阵阵相催、横冲直撞、桀骜不驯”,也转化成了学生心中对文艺性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和通俗形象特点的理解。多媒体课件成功地解决了抽象的文字和单调的数字所带来的理解上的困难,成功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设置“活动”版面,理清作者思路。
  人们在感知事物时,活动的对象更容易被清楚地感知,也易引起注意。利用这一规律,我们制作闪烁、运动的屏幕感知对象,在静止的背景中,使要突出的“要点”呈现出运动的状态,从而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知效果。这类课件比较适用于复杂的议论文、景点繁多的游记和感情跌宕起伏的散文《荷塘月色》是散文欣赏中的名篇,其作者心情的不平静以及全文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意境都是欣赏中的难点。我们设计一张作者月夜散步的路线图,图上标出作者途径和所到之处,在活动版上相应标出作者心情的变化以及相应的景物描写。学习时,要求学生在仔细阅读课文后,按照散步的路线找出感情的变化,每找对一处活动版上就会再现相关景物描写,并加以鼓励。在这种类似游戏的活动中,学生不仅体会了朱自清先生在动荡的年头彷徨于苦闷中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在感情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同时,又进一步领略了作者清新隽永又朴实自然的大家风范,更直观立体地体会了情景交融的妙处,达到了欣赏的效果。课件的活动性,变静态为动态,变苦学为乐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发掘了学生情、意、智的内在潜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借助比较手段,拓展思维空间。
  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获得正确观念的一种基本方法。语文教学中有些表现方法如衬托、比喻、夸张、通感、象征、铺垫等,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把握。在课件设计中,我们可以运用比较,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运用动画、图片和音像资料,将实物与实景之间、实物实景与想象之间进行对比,从而变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联想、想象的能力,获得正确的感知。
  《废墟的召唤》一文中有一组精彩绝妙的比喻:“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灭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这组比喻,有主有次,配成画面,不仅神似,而且形似,化静为动,便于抒情议论。在讲解中,我们设计了一组对比:圆明园中长春园废墟的照片,从影视中剪辑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场景。这组对比,作者深沉忧郁的感情被理解了,召唤大家改造这凝固历史的意图达到了。
  
  闫康斌,张鸿雁,教师,现居山东荣成。
其他文献
所谓“动动宾宾”式,即一单句有几个动词带几个宾语的语言现象。(作单句结构分析时,动词下划“—”,宾语下划“﹏”)先看下面的三个句子:  1、只要我们善于团结、教育和依靠工人和农民,我国就一定会要出现一个普遍高涨的爱国增产运动。(《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44页)  2、研究教学改革,要善于发现和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师们的教学经验。(宋仲鑫《新订中学教学语法释要》天津教育出版社)  3、在新形势下,
《学记》云:“君之教也,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它突出强调了对学生的开导及培养学生独立性的重要意义。教师要通过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教学氛围充满活力和激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自己寻找规律,有发现,有创新。这一教学思想与我们今天大力倡导的素质教
现代社会要求现代人具有自由地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现行考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考查力度加强、分值加大,说明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突出地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关键在于使他们具有敏锐的思维能力、良好的思维品质,深广的思维空间。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优化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文本信息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时机,唤醒、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同作者进行思维
创新是潮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其实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事业一直就在创新中前进着。现在人们把“创新”喊得响一点也是必要的。但是我们不能只是空喊创新,更不能一说创新就对原有的全盘否定,这样做是不妥帖的。以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为例,你不能一提创新就否定过去讲过的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谋篇等等。作文写作行文基本规则、基本要素等,就像是理科的公式、定义一样,是解题必不可少的凭借依据。老师布置作文时所要求的“
在创办人民满意的理想教育过程中,校园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对提高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培养良好的校风,培育“四有”新人等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在此笔者就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谈点肤浅的认识,并简要介绍一下本校所进行的实践。    一.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具体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
我们一群人  陆陆续续聚集到江边  在一个矶头上祭奠先人  平静的江面  浪头突然就涌起来了  过后舅舅说  当时他正在祭告舅母  我来看你了  就出现了浪头翻滚的场景  舅舅托她照顾  他的父亲母亲也就是我的外公外婆  他没有说  让舅母也照顾一下我的父亲  我一想也对头  父亲一辈子好闯荡  现在没有一块墓地需要他困守  他是逆流而上回了重庆老家  还是在大海上到处游荡  我想他都不会再守在一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品味和文学涵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写作,作为一种高度综合的语文能力,它不仅能体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展示学生内在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个性特点,折射出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个性特征,它是学生作为“人”之个体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文字外化显现。“文学即人学”、“文品即人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让作文教学闪耀出人文光彩。  
练笔以其轻便、灵活、机动的特点,有着大作文无法比拟的优势,堪称作文教学的轻骑兵。多年来,我一直坚持让学生写练笔,高一、高二每天一篇,高三每周一篇,从不间断。我认为这样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特别是写作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    一.感受生活    学生初写练笔时,总想写最有意义的事,总以为自己三点一线的生活极为枯燥单调,很少有什么离奇的有意义的事发生。这样每天为练笔苦思冥想,痛苦不堪。  我告诉学生
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概算得上是一个令人恐怖的名词,它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也标示着一个完全不为人所把握的而又无法直面的存在。除了如《聊斋志异》等少许鬼怪小说中,鬼具有人情味外,中国文学史上鬼总归是让人感到可怕的。鬼存在吗?“子不语:怪、力、乱、神”,儒家学说大概是“敬鬼神而远之”的,佛家学说和道家文化倒是常常以“鬼”来对人实行劝谕和警告。鬼,在西方宗教文化中被称做灵魂,远没有中国文化中那么多的恐怖、
语文即生活,这是大家熟知的。语文是一门植根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审美教育的情感性。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笔者强烈地意识到,要掌握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得提高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形成,要求语文老师本身的语文素养必须处在较高的层面。一个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语文素养,才能将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