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的精神分析学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ant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概算得上是一个令人恐怖的名词,它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也标示着一个完全不为人所把握的而又无法直面的存在。除了如《聊斋志异》等少许鬼怪小说中,鬼具有人情味外,中国文学史上鬼总归是让人感到可怕的。鬼存在吗?“子不语:怪、力、乱、神”,儒家学说大概是“敬鬼神而远之”的,佛家学说和道家文化倒是常常以“鬼”来对人实行劝谕和警告。鬼,在西方宗教文化中被称做灵魂,远没有中国文化中那么多的恐怖、阴森气息,它是人的另外一种存在状况。而且相对于易腐朽的肉身而言,它是不朽的存在。到了现代社会,尤其信奉唯物主义学说的人来说,鬼是违背科学真理的迷信。于是,鬼的本意被引申义所取代,它主要是指一些见不得人见不得阳光的人和事情、心理。看来,“鬼”存在与否。并不是一个绝对的问题。它和一定的时代文化、一定的信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薛荣的《扫盲班》可以算得上是一篇“鬼”的分析学的小说,不过,它对鬼的分析并不着眼于社会、文化层面,而是从人的精神心理人手,它是“鬼”的精神分析学。
  综观《鬼》,大概涉及到三个层面的“鬼”。首先是政治层面的“鬼”。这个层面的鬼具有历史渊源,也就是自1950年代“反右”直至文化大革命时期,一帮在政治上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领导干部,他们被打成牛鬼蛇神。这里的“鬼”主要是指主流意识形态的异端分子。第二个层次的“鬼”是指“我”父亲和母亲之间的隔阂和猜忌,意思是“鬼”心思。父亲在外地工作,很少能回家和母亲团聚,难得回家休假,但是母亲不愿意和他多待。母亲向往知识,不喜欢父亲的生活习惯,心里有“鬼”,借口上扫盲班和牛鬼蛇神们呆在一起。因此,父亲心里有了猜忌,打起了“鬼”主意,要我跟踪上扫盲班的母亲。在这个层次的“鬼”主要是指夫妻之间的猜忌和情感隔阂,把对方看成是“异己”,纯属于心理障碍。第三个层次的“鬼”则指“我”的三次遇“鬼”记。第一次是“我”在去扫盲班的途中。路遇站在村子里的两个“鬼”,吓得“我”魂飞魄散,一路狂奔。第二次遇“鬼”,是夜晚在山坡上的茅草屋里,看见两条飞奔而出的黑影。第三次则是和伙伴大庆一起在湖中的小船上。这一次“我”的感觉非常强烈,看见“鬼”压在我身上,听见“鬼”命令“我”脱掉衣服。不过,这三次遇“鬼”其实是“我”的个人臆想罢了。第一次遇到的“鬼”只是村人扎好的准备拿到田野去的稻草人而已。第二次遇到的“鬼”大概是在茅草屋中热恋的情侣。而第三次遇到的“鬼”只不过我在恐怖紧张的环境中的幻觉,这个“鬼”不是别人,正是伙伴大庆。“鬼”在我身上的种种动作,只不过是处于青春亢奋时期一个调皮的、懵懂的少年的小动作罢了。看来,“我”所遇到的“鬼”,也只不过是“我”个人在特定环境下紧张、恐怖的心理反应而已。这些“鬼”是“我”心理反应中不利于“我”的“异类”的表征。
  用小孩子的限制叙事视角,设置一个在智力、情感、心理还不成熟的叙述者,是《鬼》这篇小说的最成功之处。小说突出的艺术表现就是把这一切围绕“鬼”展开的故事,都置放在一个小女孩子“我”的眼中。因为,在一个年纪很小、理解能力还比较低的小孩子心中,“鬼”也许是的真实存在的。上述种种关于“鬼”的精神分析,也只有置于这样的一个叙述者眼里才独具叙述魅力。也经由这样的一个叙述者,小说的思想就飞腾了起来。
  小说所叙的三种“鬼”:思想意识上的异端、情感上的异己、心理上的异类,对“我”而言,已经不再具有一般的认知意义。它大概勾勒了一个正在确立自己主体的人的真切的感受:“我”处于一个“异”于自己的力量包围之中。环绕个人生存的是个体无法把握的世界、情感、心理。这就是《扫盲班》给人的最深的感触。萨特曾经发出了“他者即地狱”的呼声,勾勒出了现代社会完全被异化的社会生存图景。不谋而合的是,《扫盲班》也以特殊的艺术方式,展现给我们一个充斥着“鬼”的心理世界。
  在萨特那里,人要摆脱异化力量,只有靠自己的主观选择,寻找人的本质所在。萨特的哲学充满了悲剧情绪。而《扫盲班》则要乐观得多,通过“扫盲”,我们能似乎剔除鬼魅,人最终能回归思想意识上的“正常”,重新建立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正常关系。正像小说的结尾,“我”经过一番医学检查后,被证实没有任何异样,大人的担心解除了,“我”也无恙了。因为,“鬼”毕竟是“鬼”,它只是人的精神塑造出来的异化对象而已。因此,《扫盲班》正如它的题目一样,具有一定的启蒙意味。
  
  周新民,文学评论家,现执教于湖北大学中文系。
其他文献
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其自身的文明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的成败。  2004年9月,我接任分流班班主任工作,学生是由高中培养班筛选后组成的,厌学、逃学、打架斗殴、赌博泡网吧等恶习无一不有,任课教师也有两个是聘任落选后重新上岗的,班主任工作难度很大。  一天,我正在备课时,一位任课老师气冲冲来到我面前,“啪”地一声扔下教本,向我嚷道:“胡老师,你们班课我不上了!一群什么东西!”我立刻意识
当今文坛散文以其独特的形式,在所有文学作品里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所反映的问题大到人间大事,小到“我”之偶得。但不管怎样,每篇散文都会向读者表达一个思想主题。而读者特别是高中学生在把握散文的思想主题时却十分患难。许多有经验的学者已向广大读者介绍了多种方法。今天,我向大家推荐一种十分直观的方法:通过作品的中的重点语句来探索散文的主题。而这种语句必须与“我”(真实而独特的写作主体)密切相关,甚至能充分
所谓“动动宾宾”式,即一单句有几个动词带几个宾语的语言现象。(作单句结构分析时,动词下划“—”,宾语下划“﹏”)先看下面的三个句子:  1、只要我们善于团结、教育和依靠工人和农民,我国就一定会要出现一个普遍高涨的爱国增产运动。(《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44页)  2、研究教学改革,要善于发现和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师们的教学经验。(宋仲鑫《新订中学教学语法释要》天津教育出版社)  3、在新形势下,
《学记》云:“君之教也,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它突出强调了对学生的开导及培养学生独立性的重要意义。教师要通过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教学氛围充满活力和激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自己寻找规律,有发现,有创新。这一教学思想与我们今天大力倡导的素质教
现代社会要求现代人具有自由地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现行考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考查力度加强、分值加大,说明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突出地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关键在于使他们具有敏锐的思维能力、良好的思维品质,深广的思维空间。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优化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文本信息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时机,唤醒、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同作者进行思维
创新是潮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其实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事业一直就在创新中前进着。现在人们把“创新”喊得响一点也是必要的。但是我们不能只是空喊创新,更不能一说创新就对原有的全盘否定,这样做是不妥帖的。以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为例,你不能一提创新就否定过去讲过的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谋篇等等。作文写作行文基本规则、基本要素等,就像是理科的公式、定义一样,是解题必不可少的凭借依据。老师布置作文时所要求的“
在创办人民满意的理想教育过程中,校园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对提高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培养良好的校风,培育“四有”新人等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在此笔者就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谈点肤浅的认识,并简要介绍一下本校所进行的实践。    一.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具体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
我们一群人  陆陆续续聚集到江边  在一个矶头上祭奠先人  平静的江面  浪头突然就涌起来了  过后舅舅说  当时他正在祭告舅母  我来看你了  就出现了浪头翻滚的场景  舅舅托她照顾  他的父亲母亲也就是我的外公外婆  他没有说  让舅母也照顾一下我的父亲  我一想也对头  父亲一辈子好闯荡  现在没有一块墓地需要他困守  他是逆流而上回了重庆老家  还是在大海上到处游荡  我想他都不会再守在一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品味和文学涵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写作,作为一种高度综合的语文能力,它不仅能体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展示学生内在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个性特点,折射出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个性特征,它是学生作为“人”之个体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文字外化显现。“文学即人学”、“文品即人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让作文教学闪耀出人文光彩。  
练笔以其轻便、灵活、机动的特点,有着大作文无法比拟的优势,堪称作文教学的轻骑兵。多年来,我一直坚持让学生写练笔,高一、高二每天一篇,高三每周一篇,从不间断。我认为这样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特别是写作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    一.感受生活    学生初写练笔时,总想写最有意义的事,总以为自己三点一线的生活极为枯燥单调,很少有什么离奇的有意义的事发生。这样每天为练笔苦思冥想,痛苦不堪。  我告诉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