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探索学习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la07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要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代之以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对话”式教学。自主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运用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通过自己能动的创造性活动,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潜能,自主获得知识和创造的本领,实现自主性发展,使自身素质优化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索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目标,它的教学理论建立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辅导者”的基础之上。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师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在“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中,培养学生自主表达、创造等各种能力。我在语文教学中,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阵地,改革课堂教学目标、结构、形式,改革课堂教学策略与评价标准,走“自主探索学习”之路,使课堂充满朝气,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经过多年来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精心设计了符合学生实际、切实可行的初中语文“自主探索学习”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一.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体现“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疑,就是设计疑问,提出问题,即老师要独具匠心地设计一些激励性、探究性、迁移性、发散性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为“自主探索学习”做充分的心理与智能准备。让学生在“我要学习”意识的强烈驱使下,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情境之中。
  例如,我在教学《阿炳在1950》这篇课文时,可以先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用音乐的强大震撼力感染学生,让学生陶醉其中,陶冶学生情趣,激发他们想了解此曲和作者其人,经过我的介绍,他们就会知道1950年为阿炳录音的经过和阿炳饱经沧桑的一生。
  二.探索,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体现“活”
  所谓探索,就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教材内容,探讨问题。现代教育理论强调,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创造问题情境和条件,提供辅导材料,通过学生多种感受和体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能力。例如,我在教学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一文时,先让学生以绘画的方式描绘出小石潭及其周围的环境,让学生在自己的画中去感受小石潭幽静和凄清的环境,从而很容易地体会柳宗元其人和其文的思想感情。
  三.研究,加强学习方法指导——体现“灵”
  研究,是指学生在“自主探索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错误、疑难,以及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与关键,通过教师的提示点拨、启发引导、交流讨论而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搜集教学反馈信息,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解决疑难,提高思维和表达能力。
  1.提示点拨。当学生在“自主探索学习”过程中遇到了问题、疑难,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从而使教与学形成一种相互协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2.引导质疑。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或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之处,故意弄出错误来,让学生发现错误,提出纠正的建议,教师“坚持错误”,学生据理力争,最后在事实胜于雄辩的情况下,让学生尝到争论胜利的喜悦。
  四.操作,落实反馈迁移训练——体现“实”
  所谓操作,就是培养、发展学生能力。也就是说,教师精心设计一些精型的、具有开放性和发散性的练习,包括观察、表达习题等,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通过口头的、书面的表达和动手操作表达等方式,帮助学生及时整理、归纳有关知识,使之系统化,并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文言文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归纳重点的文言知识,学习现代文后,可以做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迁移性的课外阅读训练等。
  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我认为“自主探索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一种教学模式,它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操作性。所以,我还尝试了以下课堂教学模式,如竞赛型、讲故事比赛课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学生创设最佳的学习和精神状态,而且重视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思考,帮助学生学会“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完整独立的人格,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真正实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自主探索学习”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思想。
  
  吴泽建,教师,现居贵州绥阳。
其他文献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品味和文学涵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写作,作为一种高度综合的语文能力,它不仅能体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展示学生内在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个性特点,折射出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个性特征,它是学生作为“人”之个体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文字外化显现。“文学即人学”、“文品即人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让作文教学闪耀出人文光彩。  
练笔以其轻便、灵活、机动的特点,有着大作文无法比拟的优势,堪称作文教学的轻骑兵。多年来,我一直坚持让学生写练笔,高一、高二每天一篇,高三每周一篇,从不间断。我认为这样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特别是写作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    一.感受生活    学生初写练笔时,总想写最有意义的事,总以为自己三点一线的生活极为枯燥单调,很少有什么离奇的有意义的事发生。这样每天为练笔苦思冥想,痛苦不堪。  我告诉学生
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概算得上是一个令人恐怖的名词,它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也标示着一个完全不为人所把握的而又无法直面的存在。除了如《聊斋志异》等少许鬼怪小说中,鬼具有人情味外,中国文学史上鬼总归是让人感到可怕的。鬼存在吗?“子不语:怪、力、乱、神”,儒家学说大概是“敬鬼神而远之”的,佛家学说和道家文化倒是常常以“鬼”来对人实行劝谕和警告。鬼,在西方宗教文化中被称做灵魂,远没有中国文化中那么多的恐怖、
语文即生活,这是大家熟知的。语文是一门植根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审美教育的情感性。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笔者强烈地意识到,要掌握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得提高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形成,要求语文老师本身的语文素养必须处在较高的层面。一个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语文素养,才能将教
语文既是渗透文、理、情的基础学科,也是最能给人美的享受、情的感染、意的激发的学科。这些内在的情感美、意志美如果不用适当的方法去激发,去挖掘,就很难使学生能真切领悟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精神力量、意志品格、人格魅力和灵魂情操。如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保障。运用多媒体课件已经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具表现力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    一、语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原则    
众所周知,语文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给人以审美的愉悦,从而陶冶人们的情感操守,涵养人们的精神世界。新课程改革实施后,编入教材的课文,大都是文道合一、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因此语文教师理应根据学科特点,凭借语文课堂教学阵地,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使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  一.透过文章的字里行间,探究文章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  在课文中,有些词语句子看似平淡,可字里行间往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反复诵读,读多了,诗文的意思自然就会明白了。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也不例外。但教学现实情况却是学生阅读感受课文的时间被老师讲解的时间完全挤占了,学生自主朗读体悟的过程被老师忽略了。我们缺少“等待”过程,而过分关注于自己“教学任务”的完成落实与否,这为失误之二。事实上,在朗读和背诵这两种与语言最亲密接触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最直接地体会到古代语言艺术的
如果老师问学生:现在学语文最怕什么?相信绝大多数学生会答:怕写作文。老师不要过分埋怨学生,其实学生的回答本身就暗显着老师教学中存在失误。学生怕作文表面上说是怕离题、怕无内容可写、怕没技巧、怕句子不通……实际上所有这些“怕”的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全身心投入作文,爱上作文。学生并不缺乏爱,他们爱世上许多美好的东西,问题是他们还不成熟,认识事物还不深刻,没有找到美,这时老师的作用就必须凸显,引导学生去发现
所谓“诗眼”,往往是指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或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诗句。如何鉴赏妙字和诗眼呢?  捕捉信息量最大的关键性词语。诗词的语言是最简洁洗练的,其中诗眼,也就是关键性词,最有表现力。如宋欧阳修《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怎样理解其中的“锁向金笼”、“不及林间”两个词语?必须整体把握。前两句描绘画眉鸟在山林中自由自在,十分快乐。后两句说现在才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人应该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我们强调语文的诗意,旨在强调一种诗意的人生,引导学生善于从寻常的生活中感知美、发现美。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氛围里,探求人生的真谛,感受心灵成长的愉悦。语文是诗意栖息的家园,诗意是语文生命的血液。只有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我们的学生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进而享受诗意般的人生。本文想就诗词,这一语文中最具诗情画意的部分,来谈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