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学生的内驱力,让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发扬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h_1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明,传统文化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精髓。笔者在教授《传统文化》教材时,借助“咏诵趣生”“搜集趣广”“实践趣雅”“演练趣浓”“切磋趣溢”等教学策略,让学生从教材中充分感受到学习传统文化的乐趣,形成对学生人格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让传统文化在校园传承中发扬。
  [关键词]咏诵趣生 搜集趣广 实践趣雅 演练趣浓 切磋趣溢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明。其中适合学生学习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例如:古诗词、成语故事、楹联,传统蒙学读物中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声律启蒙》等。山东地方课程《传统文化》以齐鲁文化为主,凝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引导学生习诵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了解历史名人、名胜古迹、科技发明、艺术创造(如建筑、绘画、书法、戏曲)和民俗风情等传统文化内容,对学生人格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对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传统文化》教材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兴趣培养,教材的呈现形式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学习形式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学生从教材中能够感受到学习传统文化的乐趣。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因此,引导学生走进《传统文化》文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关键。只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点燃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只有强烈的求知欲,才能成为挖掘学生们潜能的内驱力。
  在多年学习《传统文化》教材实践的基础上,笔者积累并总结了学习“咏诵趣生”“搜集趣广”“实践趣雅”“演练趣浓”“切磋趣溢”教学法,为学生们了解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一、咏诵趣生
  所谓“咏诵趣生”,就是引导学生大声吟诵并熟读诗词曲赋中的精美语言,从而体会文本的内涵,领略古诗文的音韵特色,丰富积累而形成语感,生发学习的兴趣。
  如教学《硕鼠》处理“经典回放”部分,笔者首先让学生们以读为主,划分意顿和音步:“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再指导学生模仿古人摇头晃脑、有节奏地、声情并茂反复诵读,做到“一章十遍读,一句十回吟”,然后配以委婉低沉的古筝乐曲,要求学生放低声音,放慢速度,轻声诵读,边读边体会《硕鼠》中农民对那些侵吞劳动人民果实、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奴隶主统治者的强烈憎恨,读出诗词抑扬顿挫、回环曲折之美。静止的画面与声音、形象融为一体,学生们身临其境,与文本产生了共鸣,充满热情地投入其中,品尝到吟咏诵读带来的甜美滋味。
  透过语言文字,学生们体会到祖国语言的精妙博大,领悟到字里行间产生的意境美。通过诵读含咀,熏陶渐染,《传统文化》在“润物细无声”中内化为学生的良好品德。
  二、搜集趣广
  “搜集趣广”,即在搜集资料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本着“汇知识之萃,补教材之缺”的学术精神,笔者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搜集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资料,如:“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人物”“成语故事”“名胜佳境”“对联”等。笔者指导学生平日注重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和交流。
  如在学习《名人长廊——姜尚》后,笔者让学生搜集更多的关于姜太公的资料,如:“百家宗师”“齐国兵圣”“中国武祖”等美誉的来历;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孙武、鬼谷子、黄石公、诸葛亮等与姜尚《六韬》背后的典故……实践证明,引导学生学会搜集整理资料取得了一举多得的效果:既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又培育了学生爱国热情以及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搜集并阅读的书籍不仅涉及了“四大古典名著”、唐诗宋词、成语故事、寓言传说、文言经典等语言文学类,还饱览了天文地理等不同领域的书目,大大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把每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许多学生在搜集中改变了对阅读认识的不足,提高了学生的辨别审美能力,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更有利于其丰富知识,提高文化素养的书目上。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由广博而生。
  三、实践趣雅
  “实践趣雅”即在传统文化教学中,结合传统文化中“八雅”特点,安排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健康向上,文明、科学的情趣,使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生活更加充实而富有意义。
  如传统文化课程具有它独有的学科特点。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成语故事、楹联,传统蒙学读物《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声律启蒙》等内容时,经常适时指导学生低声吟唱,对接齐诵,让学生体会它独特的魅力。笔者还经常在课堂上,举行竞背、竞猜、诗词朗诵赛、为诗词配画、诗词情景再现、吟唱、对对子等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了“野渡无人舟自横”的韵味;感受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断肠人在天涯”的意境,将学生的兴趣向雅学发展。通过这些独具风格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笔者最终达成了雅学雅趣的教学目标。
  四、演练趣浓
  “演练趣浓”,即在演一演、排一排中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浓烈兴趣。一位学者曾说:读某件事情只能记住它的10%,而去做某件事情,却能记住它的90%。正如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为了激发学生们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趣,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
  如在学习《买椟还珠》一文时,当学生读懂文义,感悟道理之后,笔者提出:“和你的朋友一起来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吧!”让学生真正去做,去与生活经验相结合,在经历传统文化实践过程中逐步掌握经典之韵。把搜集到的其他寓言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听,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与创新能力,而且还把书本学习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文化知识的消费者,成为文化知识的发现者。
  这种多渠道的教育形式,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和素养。由此,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充盈胸中,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也愈加浓烈。
  五、切磋趣溢
  “切磋趣溢”,即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改变《传统文化》课堂教学结构,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努力构建充满人文精神,充满“交流—合作—探究”氛围的课堂教学模式。
  如在学习《千金求马》一文时,笔者引导学生讨论辩理:为什么一开始国君没能得到千里马?大臣能得到千里马是因为他出了高价,还是他的重视与真诚?还有什么办法获得千里马?一个个带有挑战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在一声声激烈的争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课堂上大胆放手,学生自主尝试,积极探索,通过切磋探究,学生从文本中感受到:凡事必须要有诚心和毅力;“不管做什么事,只有表里如一,只有不断地去追求,别人才会相信你,才会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学生潜移默化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塑造了美好的人生信念。
  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传统文化气息,通过一次次的切磋交流呈现了出来,学生们受到感染和熏陶,人文素养得到了有效提升,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高涨。
  传承中华文明,延续传统文化,这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将继续探索《传统文化》的有效教学策略和途径,努力做传统文化的传递者,引领学生共同领略民族智慧,扎实传统文化的根基,让学生深刻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其他文献
【摘要】“五尚”是指尚善、尚学、尚新、尚真、尚美。围绕六大核心素养,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五尚课程”体系。本文围绕如何构建课程的结构体系和实践操作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试图找寻一条真正适合时代需要和学生发展的课程之路。  【关键词】设计哲学 结构体系 实践密码  如何“使儿童站在课程的最中央”,是每一位教师都在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站在历史的转折点,常州市
语文课本上的一篇篇文章在内容上虽然没有大的联系,但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教师如果明确了文本的教学目标,就能清晰地找到传授知识与能力训练结合的地方,从而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思维王国,习得知识,习得方法,习得运用。本文结合《春联》的教学,谈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收获习得精彩的过程。  一、习得知识  语文学科既有工具性,又有学科的特点。阅读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知识的积累
随着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对于“四基”的提出,数学活动经验成为课改的核心词之一而被广为关注。如何让孩子在一节朴素的家常课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如何以课堂为阵地进行新课改?我进行了一次探索。  我选取的是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上册《认数》这个单元24~26页的教学内容,课题原本应为《比较数的大小》,为了吸引孩子的眼球,我将课题改成了《有趣的数学课》。  整节课的新授部分在一个游戏情境中展开,所需的教
[摘要]古诗是中华文化的命脉,古诗教学肩负着传承文化的使命。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对提高学生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总结了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特点和重要性,从多个方面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教学策略以改进现状。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文明古国,孕育了一大批各有建树、光照千古的诗人。从上古時代的民歌、民谣到
笔者从教数年,岗位变动数次,但一直主动要求担任美术学科的教学,也总会抽时间去参加各种美术教研活动,留意时下的课堂教学动态。之前的一堂优质课给自己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W老师凭借一副清脆甜润的喉咙,颇具亲和力,一上课就拉近了师生距离,偶尔俏皮卖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整堂课下来让听课老师感觉毫无做作之感,就凭这一点想必学生学得轻松快乐。  欣赏W老师的教学之余,也让我想起了早些年的两次
新课标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教师的“教”转为学生的“学”。“学案导学”就是以学案为载体,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师生的共同合作来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前提下,根据教学内容精心编制出的课时学案,能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并对所要学习的内容理清思路,便于学生在自学和课堂教学时使用。同时学案还为学生提供了拓展的空间,便于学生加深对所学
随着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合唱作为一门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已经越来越受到大中小学校的师生以及社会团体的喜爱,全国各地不论是成人合唱团还是童声合唱团都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近两年,“创意合唱”“最美和声”等电视综艺节目也都呈现了合唱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特别是我国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合唱节的成功举办,使合唱越来越被关注、普及,合唱不再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了。  教育部制定的201
叶圣陶先生曾就口语交际与习作的关系做出过论述:“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是第二性的……在作文教学中,不能舍本抓末,饮水忘源,应当兼顾并重。”从这段论述中,不难看出口语交际与作文的关系,口语交际是语言的口头表达,习作是语言的书面表达,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是两个不平行的语言系统。现行的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各学段均把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结合在一起,低年级的习作教学是学生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先
【摘要】数学是小学的基础课程,也是备受重视的一门课程。但是目前小学数学存在学生负担重、教学质量不高的状况,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因此,近年来关于小学数学教学减负高质的问题,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将以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为例,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做到减负高质并开展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 减负高质 趣味生成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从小学开始就被列为基础课程,因此有效开展小学
一、头脑风暴法简述  1.头脑风暴法的含义  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自由思考法、诸葛亮会议法等,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lex F.Osborn于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思维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目的是通过寻找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2.头脑风暴法的优点  (1)简便易行。头脑风暴法没有高深的理论,对小学数学课堂没有特殊要求,实施起来简单易行。  (2)集思广益。头脑风暴法能够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