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本文主要阐述数学情境生活化,提升求知兴趣;数学理解生活化,提高应用兴趣;日常生活“数学化”,培养求异思维;数学知识诗意化,感受学科整合特色等四方面问题。
数学与生活进一步接轨是指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
一、数学情境生活化,提升求知兴趣
如在公开课比赛教学《8的乘法口诀》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们,我们今天要学习8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上课前老师有个问题,这节课和平时的数学课有什么不一样?那你们紧张吗?我们轻松下,先来玩一个游戏,谁来猜猜这是什么动物?(螃蟹)
师:真聪明很会动脑筋(介绍螃蟹的组成)
师:看到这小家伙,你能从他身上发现那些数学信息?
学生:一只螃蟹有八条腿。
师:真会观察
师:我们就说是一个八。看另一只螃蟹也来凑热闹,2只螃蟹几只腿,3只——4只。。。。
从表格中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引导)每一只螃蟹腿的条数比前一只增加1个8。你找到它们的规律了吗?
在学生猜猜的环节中就将学生的被动学习将会转变为主动求知,厌学情绪将会转变为乐学欲望,而螃蟹又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看到过的动物,这样设计就可以使课堂生动活泼,热烈精彩,妙趣横生,而课堂上出现的也是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活泼热烈的教学场景。
二、数学理解生活化,提高应用兴趣
“生活味浓”是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因为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我们要把生活实践当做学生认识发展的活水,把数学例题与生活实践紧密“链接”起来,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在这些来自于实际的鲜活的数学事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是快乐的,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
如在教学“速度×时间=路程”这个数量关系前,根据我班同学曾经组织去过我县海口景区春游这一生活体验,我设计全班同学坐大巴去海口景区旅游这一情境,出示例题:我们坐的大巴从龙港十小出发,每分钟行驶900米,经过了80分钟,我们到达了目的地,你们能算出学校到达目的地有多远吗?通到计算让学生认识到速度和时间就可以用乘法计算出路程来,从而掌握了“速度×时间=路程”这个数量关系,这样就把数学知识用到了生活当中,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知识,只是留意,就会发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三、日常生活“数学化”,培养求异思维
生活立于数学,我们的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教师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生动有趣的例题情境来帮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孩子们的知识在对话中形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并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完美的解决实际问题。在今天的“课堂超市”环节中,这一切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我先出示了文具价目表:篮球95元/个,排球50元/个,之后出示了一个数学问题,“买4个排球和6个篮球共要多少钱?”。这样的数学问题,没有用新教材的学生一般的解题思路只有这一种“95×6+50×4”,可是使用了新教材的孩子们却出现了多种解决方法:(1)95×6+50×4;(2)(95+50)×4 95×2;(3)(95+50)×6-50×2
通过“课堂超市”展示,使我们的数学走进了生活,使我们的孩子们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促使了孩子的思维开放性,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又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安排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学校组织师生去公园游玩。老师28人,小朋友150人。公园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30元,学生每人1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20人。请同学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
1、全买团体票:(28 150)×20=3560元
2、不买团体票:28×30 150×15=3090元
3、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28 2)×20 (150-2)×15=2820元
通过不同的方案的比较,也让学生明白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立于数学,更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理财的意识。
四、数学知识诗意化,感受学科整合特色
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能让生活更有诗意。因此,数学练习设计要走出数学学科,让学生去领略另外学科的精彩。设计时综合学生所学科目,确立了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情景主题为背景,适时的穿插另外学科知识,丰富发展数学的内涵,让学生学习数学学科以外的知识,从而领略数学的精彩。如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时,设计这样两道练习:①春池春水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戏春风。这首诗中“春”字比全诗总字数少(
)%。②请用百分数表示下列成语:百里挑一(
);百发百中( )。这两题都融合了语文知识,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也学到了古诗和成语的知识,学生的兴趣更为浓厚。
总而言之,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将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有美感,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数学兴趣,何乐而不为呢?为了使数学更接近生活,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更领略数中的诗情画意,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刻不容缓的教育使命。
一、数学情境生活化,提升求知兴趣
如在公开课比赛教学《8的乘法口诀》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们,我们今天要学习8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上课前老师有个问题,这节课和平时的数学课有什么不一样?那你们紧张吗?我们轻松下,先来玩一个游戏,谁来猜猜这是什么动物?(螃蟹)
师:真聪明很会动脑筋(介绍螃蟹的组成)
师:看到这小家伙,你能从他身上发现那些数学信息?
学生:一只螃蟹有八条腿。
师:真会观察
师:我们就说是一个八。看另一只螃蟹也来凑热闹,2只螃蟹几只腿,3只——4只。。。。
从表格中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引导)每一只螃蟹腿的条数比前一只增加1个8。你找到它们的规律了吗?
在学生猜猜的环节中就将学生的被动学习将会转变为主动求知,厌学情绪将会转变为乐学欲望,而螃蟹又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看到过的动物,这样设计就可以使课堂生动活泼,热烈精彩,妙趣横生,而课堂上出现的也是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活泼热烈的教学场景。
二、数学理解生活化,提高应用兴趣
“生活味浓”是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因为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我们要把生活实践当做学生认识发展的活水,把数学例题与生活实践紧密“链接”起来,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在这些来自于实际的鲜活的数学事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是快乐的,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
如在教学“速度×时间=路程”这个数量关系前,根据我班同学曾经组织去过我县海口景区春游这一生活体验,我设计全班同学坐大巴去海口景区旅游这一情境,出示例题:我们坐的大巴从龙港十小出发,每分钟行驶900米,经过了80分钟,我们到达了目的地,你们能算出学校到达目的地有多远吗?通到计算让学生认识到速度和时间就可以用乘法计算出路程来,从而掌握了“速度×时间=路程”这个数量关系,这样就把数学知识用到了生活当中,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知识,只是留意,就会发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三、日常生活“数学化”,培养求异思维
生活立于数学,我们的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教师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生动有趣的例题情境来帮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孩子们的知识在对话中形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并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完美的解决实际问题。在今天的“课堂超市”环节中,这一切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我先出示了文具价目表:篮球95元/个,排球50元/个,之后出示了一个数学问题,“买4个排球和6个篮球共要多少钱?”。这样的数学问题,没有用新教材的学生一般的解题思路只有这一种“95×6+50×4”,可是使用了新教材的孩子们却出现了多种解决方法:(1)95×6+50×4;(2)(95+50)×4 95×2;(3)(95+50)×6-50×2
通过“课堂超市”展示,使我们的数学走进了生活,使我们的孩子们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促使了孩子的思维开放性,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又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安排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学校组织师生去公园游玩。老师28人,小朋友150人。公园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30元,学生每人1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20人。请同学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
1、全买团体票:(28 150)×20=3560元
2、不买团体票:28×30 150×15=3090元
3、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28 2)×20 (150-2)×15=2820元
通过不同的方案的比较,也让学生明白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立于数学,更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理财的意识。
四、数学知识诗意化,感受学科整合特色
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能让生活更有诗意。因此,数学练习设计要走出数学学科,让学生去领略另外学科的精彩。设计时综合学生所学科目,确立了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情景主题为背景,适时的穿插另外学科知识,丰富发展数学的内涵,让学生学习数学学科以外的知识,从而领略数学的精彩。如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时,设计这样两道练习:①春池春水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戏春风。这首诗中“春”字比全诗总字数少(
)%。②请用百分数表示下列成语:百里挑一(
);百发百中( )。这两题都融合了语文知识,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也学到了古诗和成语的知识,学生的兴趣更为浓厚。
总而言之,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将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有美感,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数学兴趣,何乐而不为呢?为了使数学更接近生活,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更领略数中的诗情画意,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刻不容缓的教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