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思想深刻的诗

来源 :课外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wenr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征服者
  姚 风
  攀登珠穆朗玛峰的
  半路死了好几个
  幸存的,登上了峰顶
  他们面对镜头,挥舞着旗帜
  让全世界都看到
  他们征服了世界第一峰
  只有被镜头省略的夏尔巴人
  默默地站在角落里
  他们是脚夫,算不上征服者
  只要付给两千美金
  他们可以帮助任何征服者
  征服珠穆朗玛峰
  好诗都是有特色的诗。有的诗构思巧妙,让人再三回味;有的诗有警句,让人击节赞叹。而这首《征服者》,则是以思想深刻见长。
  初读,知道这首诗也就是叙述了一个攀登珠穆朗玛峰的事实,写了三种人,就是半路死了的登山者、登上峰顶的人、脚夫夏尔巴人。再读,就感觉有味道了。标题是“征服者”,谁是征服者呢?登上峰顶挥舞着旗帜的登山人,抑或帮助攀登者登上峰顶的脚夫夏尔巴人,还是拥有话语权的持有镜头的人?这么一想,我们知道“征服者”可真是一个立体的概念,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奇效。
  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我们能对这首诗理解得更深刻。记得一篇小小说,写的是某科研单位在一尖端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当年国家评奖,获得了一等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奖后,记者对获奖者进行了采访。甲说,我是所里的书记,仅是来领奖的,至于研究的过程等,您还是采访乙吧!乙说,我是办公室主任,是跟着书记来处理杂务的,对于研究的过程我说不出来。记者说,那我采访谁?乙说,要不,您到我单位采访丙吧,这个项目是他搞的;不过,采访前你要去所里宣传处登记批准。记者问,丙没来呀?甲说,他来干什么?他不够级别啊!这仅是小小说,但它实在是这首诗的另类表达。是啊,你攀登不上珠穆朗玛峰,成不了英雄,但你就是到达了峰顶,能不能成为英雄,很多时候也不是你一个人说了算的,因为还有一只无形的手主宰着你的命运。往现实生活的深处说,更为可悲可叹的是,有的人根本就没有攀登过珠穆朗玛峰,可他却成为了到达峰顶的英雄,而且是唯一的英雄。因为拥有摄像机、照相机的人,可以给他造假啊!前面小小说中的书记、办公室主任不就是这样的人吗?说到这里,我们自然能够知道英雄,也就是“征服者”有三种:一种是真的,顶天立地;另一种也不能说是假,但他背后还有默默无闻的夏尔巴人;第三种是假的。说到这里,我们对英雄的崇拜还真要理智一些。
  一首《征服者》,让我们想了这么多,从而对社会现实生活有了更为精到的解剖和深刻的认识,这说明《征服者》确实是一首具有相当思想内容的优秀诗歌。
其他文献
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  我们幸运地降临人间。  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  前仆后继英勇奋战。  为天下劳苦大众求解放,  为子孙后代谋幸福。  我们知道,  胜利果实来之不易;  建立政权跨过万水千山。  我们在镇压反革命的枪声中鼾睡;  我们在“三反”“五反”的浪涛中笑喊。  我们在“反右”的呼喊声中玩耍,  我们在大跃进的烈火堆里寻欢。  我们在饥荒的年代里渴望馒头,  我们在“四清”的风暴中
父亲走后,母亲一个人孤守在村子东头那座老房子里,那座房子是她和父亲亲手建的,时间有些久远。偌大的屋子,现今,只有母亲一个人住着,显得形单影只。我们都不放心,劝她和我们一起住,但是,任凭他人如何劝说,母亲总是不离不弃。母亲说,这是她的村庄,她在这个村庄生活了快50年了,怎么可能说走就走,说离开就离开呢?至少目前,她还没有做好离开村庄的准备。  母亲来到这个村庄的时候,刚满20岁。当时的母亲对这个村庄
清人刘熙载说到文学创作时说:“古人意在笔先,故得举止闲暇。”  这里的“意”,指的是作品的主题、立意,这是贯穿全篇的中心。“笔”,指写作过程,即用艺术形象来表现“意”的过程。作家不可能无目的地进行创作,他们总是要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深切感受和理解的东西,通过某个问题,表达某种见解和某种态度。因此,主题、立意是文学作品的核心和灵魂。它决定和左右着作品的构思和创作过程。  创作是一个过程。无论塑造人物
互联网带给我们的是一个信息极其丰富的时代。调查显示,如今一个小学生一天的阅读量已经超过15世纪一个成年人一年的阅读量。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能如此方便地阅读和分享那么多信息,多到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我们无所不知,无所不会。可是,事实真是如此吗?  美国著名的科技作家尼古拉斯·卡尔在其著作《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中,明确回答了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我们尽情享受互联
1.人生就像一条路,漫长而曲折。走过平坦的大道,能感受到一路顺风的畅快;走过崎岖的小路,能感受跋山涉水的艰难。虽有苦有甜,但我们毕竟走过。  请以“我毕竟走过”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2016年重庆A卷)  2.请以“让我想一想”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
高楼因旧制,雄峙大江边。  山水曾无恙,登临信有緣。  暮云其白也,诗思一飘然。  樽酒畅怀抱,古风犹可传。
没有任何一种召唤比你更有意义,  能穿透黑夜抵达黎明,  带着星火,  燃亮东方;  也没有任何一种生命能赋予所有希望,  能凝聚所有的力量,释放于未然。  你从镰刀与铁锤中走来,  从1921年走来,  像一束庞大的火把,  走过多少年就闪亮多少年。  谁也无法否认你是人世不灭的灯盏和母亲,  我们依偎着你,  淋漓尽致实现着人生的价值。  你是和平与发展的使者,  是幸福與光明的化身;  你是
浏览2014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其中对文言文阅读题的考查,呈现出形式多样、异彩纷呈的局面,更好地检测考生文言文阅读的迁移延伸能力和拓展探究能力。下面结合今年各地中考文言文阅读题作一些解析。  一、概括成语  例1.(2014·山东菏泽)阅读《周处》第8题:请用一个七字成语形容周处改过自新的可贵。  【简析】本题考查考生成语的概括能力。做好本题需要考生认真阅读文章,总结文章的主旨,围绕主旨选择平
月 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是盛唐时期一位不太知名的诗人,喜写景咏物之作,擅长绝句,他的诗语言清丽,想象微妙,婉而多致,在当时独具一格。  春天是生命的象征,它总是充满了缤纷的色彩、喧闹的声响、生命的活力。如果以“春来了”为题,人们总是选择在艳阳之下呈现出活力的事物来加以表现,而诗人却撇开花开鸟鸣、冰消雪融等一切习见的春的标志,
鷓鸪天·桂花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咏物诗词一般以咏物抒情为主,绝少议论。李清照的这首咏桂词一反传统,以议论入词,又托物抒怀。咏物既不乏形象,议论也能充满诗意,堪称别开生面。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短短十四字却形神兼备,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上句重在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