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作为儒家一部经典著作,以简洁的语录体和生动的对话体,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展示了人物形象。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该怎样把握《〈论语〉选读》的精髓,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传递《论语》的核心信息呢?
一、理
理,就是理清思路。《〈论语〉选读》的编者将同一类型的典型语句选在同一课中,并以课题的形式来作总体提摄,使《论语》的主要思想如“为政以德”“仁者爱人”“克己复礼”等体现出来。但这种粗线条的归类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来说仍有不少困难。因为是语录体,孤立的几句话之间往往缺少联系,学生学习一两条尚好,无规律的条目学多了就容易思维混乱。这时,教师的重新组合可以为学生理清思路。
对此,笔者认为以小专题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较为可行。笔者在上课时将一篇课文分成有相对关系的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一个小标题,并把它作为学生研究的课题,几个课题组合起来就是一个专题。这几个部分可以是并列性的,也可以是递进性的。这样,教学就能避免语录体的零散。
当然,确定专题之前,教师需要有一个自我充实的过程:了解课文的整体构架,涉猎相关的不同声音,选择适合的为我所用。笔者参照的资料有台湾地区的《国学》教材,于丹、南怀瑾等的研究专著,还有教学参考书列出的几位大家对《论语》的解读。
理,也可以突破一篇课文的局限。如关于君子和小人,很多篇课文都涉及了,可以合零为整,整合课堂材料和中心,使教学中心明确、内容丰厚。
二、形
形,即形象化。《论语》的语句简略,往往没有前后语境,有时其深刻的内涵让人费解。所以教学必须要形象化,将深刻的道理说得普通而明白。
“形”的达成可以借助于各种方法和手段,比如朗读法就是笔者在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手段:《沂水春风》一文,老师、弟子的语言,侍坐三人的神态语气,都可以通过分角色诵读来形象地感悟;《克己复礼》中的“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一句,可读得义愤填膺,怒不可遏;《知其不可而为之》中的“吾已矣夫!”要读出无可奈何的感觉;《高山仰止》中的“归与!归与!”要读出欣慰之情……这些语句可以让学生反复读,包括译成现代汉语读、增删感叹词比较读等等,以便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唐弢的《琐忆》中回忆鲁迅先生,就有这样的描写:“‘这样,每个人都是……喏!喏!’我们已经笑不可抑了,鲁迅先生却又站起身来,模拟戴着防毒面具走路的样子。这些谈话常常引起我好几天沉思,好几次会心的微笑。”一个动作可以给一个文学青年以如此巨大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中大可不必板起脸孔,有时不妨表演一下,如《高山仰止》中三个弟子的“訚訚如也、行行如也、侃侃如也”,《曾点言志》中的“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一句,完全可以对人物的情状作一现场演绎。在讲《以直报怨》一章时,笔者设计了“假如有人对你当面吐唾沫,你怎么对付?”这个问题激起学生兴趣,再循循善诱:以佛家唾面自干不擦以息怒于对方,以法家以血还血之以怨报怨。然后进一步引申:“如果口水喷向孔子,夫子当如何?”以此解释“以直报怨”属中庸之道。之后又设计情境:“唾液避开后直飞身后,谁中招?子路?不,其人勇猛。颜回?是,因其总跟在孔子身后,亦步亦趋么。”笔者在设问表演时绘声绘色,假设想象也入情入理,学生在笑声中受到了教益。这样,对成语意思的领会、对三家(佛家、法家、儒家)思想的比较、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对中庸之道的理解都有了。
三、提
提,就是提升高度。《论语》一书篇幅不大,语言亦不算艰涩,但是读起来并不容易。这是因为作为语录,话语虽简单,但对说话的背景往往不甚了解,所以话语的原意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不易把握。尽管自古以来,解释之作很多,但往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难于决择。究竟怎样才能准确理解其内容?从阅读文言文的常规来说,照例应从弄懂语言文字入手,准确分析其思想内容,这一点毫无二致。但是仅限于此是不够的,还必须从《论语》一书的特殊出发,充分利用内证(课内例句)和外证(课外例句),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准确地理解《论语》的原意。这也是启发学生的点睛之笔。例如《学而》的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里孔子的三句话,好像互不关联,其实都与学习有关。第一句不言而喻。第二句讲会友,也与学习、修养有关,如“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第三句讲不怕不为人知,实与学习目的有关,如《宪问》“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为了充实自己),今之学者为人(为了向别人炫耀)”。这其中的关联,教师要点出来,并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内外的勾连,以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四、引
引,就是引入新的教学元素,以开拓学生的视野。笔者在《〈论语〉选读》的教学中曾引用过的教学元素有中国政法大学方尔加教授的《礼》、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朋友之道》、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的《谁是好学生》,甚至还有电影《孔子》的片段(周润发的演绎可圈可点,很多台词都是原文镶嵌在人物对话中)。这样,学生就能在具体的情境加强对文字的理解。
引,也是引导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把他们从课内引向课外,使阅读向纵深拓展。如于丹关于“便辟”“便佞”的读法、理解与课本注解不同,笔者就让学生找出不同处。这不是要挑名家的刺,而是为了让学生在发现不同中理解课本知识。又如南怀瑾先生是一位学贯古今的国学大师,他潜心研究《论语》几十年,具有很深的造诣,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南怀瑾先生对《论语》的解读因迥异于其他人而独树一帜,其语言通俗易懂,所言之事都是人一生中必须面对的事情,在深入浅出的文字之间将人生道理阐释得清清楚楚,尤其是对做人与做事有着精辟的见解。笔者引导学生观看南怀瑾先生讲《论语》的视频,让学生从他的精彩讲述中,领悟《论语》的思想内涵,进而将《论语》蕴藏的人生智慧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开阔自己的人生视野,使学习生活、为人处世等方面的境界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总之,在《〈论语〉选读》的教学中,合理运用理、形、提、引,能让我们的课堂更加多元,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只有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才能使他们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论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话既是古人对教师作用的精确阐述,其实也是教师讲解《〈论语〉选读》的教学思路。
一、理
理,就是理清思路。《〈论语〉选读》的编者将同一类型的典型语句选在同一课中,并以课题的形式来作总体提摄,使《论语》的主要思想如“为政以德”“仁者爱人”“克己复礼”等体现出来。但这种粗线条的归类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来说仍有不少困难。因为是语录体,孤立的几句话之间往往缺少联系,学生学习一两条尚好,无规律的条目学多了就容易思维混乱。这时,教师的重新组合可以为学生理清思路。
对此,笔者认为以小专题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较为可行。笔者在上课时将一篇课文分成有相对关系的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一个小标题,并把它作为学生研究的课题,几个课题组合起来就是一个专题。这几个部分可以是并列性的,也可以是递进性的。这样,教学就能避免语录体的零散。
当然,确定专题之前,教师需要有一个自我充实的过程:了解课文的整体构架,涉猎相关的不同声音,选择适合的为我所用。笔者参照的资料有台湾地区的《国学》教材,于丹、南怀瑾等的研究专著,还有教学参考书列出的几位大家对《论语》的解读。
理,也可以突破一篇课文的局限。如关于君子和小人,很多篇课文都涉及了,可以合零为整,整合课堂材料和中心,使教学中心明确、内容丰厚。
二、形
形,即形象化。《论语》的语句简略,往往没有前后语境,有时其深刻的内涵让人费解。所以教学必须要形象化,将深刻的道理说得普通而明白。
“形”的达成可以借助于各种方法和手段,比如朗读法就是笔者在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手段:《沂水春风》一文,老师、弟子的语言,侍坐三人的神态语气,都可以通过分角色诵读来形象地感悟;《克己复礼》中的“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一句,可读得义愤填膺,怒不可遏;《知其不可而为之》中的“吾已矣夫!”要读出无可奈何的感觉;《高山仰止》中的“归与!归与!”要读出欣慰之情……这些语句可以让学生反复读,包括译成现代汉语读、增删感叹词比较读等等,以便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唐弢的《琐忆》中回忆鲁迅先生,就有这样的描写:“‘这样,每个人都是……喏!喏!’我们已经笑不可抑了,鲁迅先生却又站起身来,模拟戴着防毒面具走路的样子。这些谈话常常引起我好几天沉思,好几次会心的微笑。”一个动作可以给一个文学青年以如此巨大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中大可不必板起脸孔,有时不妨表演一下,如《高山仰止》中三个弟子的“訚訚如也、行行如也、侃侃如也”,《曾点言志》中的“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一句,完全可以对人物的情状作一现场演绎。在讲《以直报怨》一章时,笔者设计了“假如有人对你当面吐唾沫,你怎么对付?”这个问题激起学生兴趣,再循循善诱:以佛家唾面自干不擦以息怒于对方,以法家以血还血之以怨报怨。然后进一步引申:“如果口水喷向孔子,夫子当如何?”以此解释“以直报怨”属中庸之道。之后又设计情境:“唾液避开后直飞身后,谁中招?子路?不,其人勇猛。颜回?是,因其总跟在孔子身后,亦步亦趋么。”笔者在设问表演时绘声绘色,假设想象也入情入理,学生在笑声中受到了教益。这样,对成语意思的领会、对三家(佛家、法家、儒家)思想的比较、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对中庸之道的理解都有了。
三、提
提,就是提升高度。《论语》一书篇幅不大,语言亦不算艰涩,但是读起来并不容易。这是因为作为语录,话语虽简单,但对说话的背景往往不甚了解,所以话语的原意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不易把握。尽管自古以来,解释之作很多,但往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难于决择。究竟怎样才能准确理解其内容?从阅读文言文的常规来说,照例应从弄懂语言文字入手,准确分析其思想内容,这一点毫无二致。但是仅限于此是不够的,还必须从《论语》一书的特殊出发,充分利用内证(课内例句)和外证(课外例句),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准确地理解《论语》的原意。这也是启发学生的点睛之笔。例如《学而》的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里孔子的三句话,好像互不关联,其实都与学习有关。第一句不言而喻。第二句讲会友,也与学习、修养有关,如“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第三句讲不怕不为人知,实与学习目的有关,如《宪问》“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为了充实自己),今之学者为人(为了向别人炫耀)”。这其中的关联,教师要点出来,并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内外的勾连,以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四、引
引,就是引入新的教学元素,以开拓学生的视野。笔者在《〈论语〉选读》的教学中曾引用过的教学元素有中国政法大学方尔加教授的《礼》、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朋友之道》、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的《谁是好学生》,甚至还有电影《孔子》的片段(周润发的演绎可圈可点,很多台词都是原文镶嵌在人物对话中)。这样,学生就能在具体的情境加强对文字的理解。
引,也是引导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把他们从课内引向课外,使阅读向纵深拓展。如于丹关于“便辟”“便佞”的读法、理解与课本注解不同,笔者就让学生找出不同处。这不是要挑名家的刺,而是为了让学生在发现不同中理解课本知识。又如南怀瑾先生是一位学贯古今的国学大师,他潜心研究《论语》几十年,具有很深的造诣,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南怀瑾先生对《论语》的解读因迥异于其他人而独树一帜,其语言通俗易懂,所言之事都是人一生中必须面对的事情,在深入浅出的文字之间将人生道理阐释得清清楚楚,尤其是对做人与做事有着精辟的见解。笔者引导学生观看南怀瑾先生讲《论语》的视频,让学生从他的精彩讲述中,领悟《论语》的思想内涵,进而将《论语》蕴藏的人生智慧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开阔自己的人生视野,使学习生活、为人处世等方面的境界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总之,在《〈论语〉选读》的教学中,合理运用理、形、提、引,能让我们的课堂更加多元,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只有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才能使他们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论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话既是古人对教师作用的精确阐述,其实也是教师讲解《〈论语〉选读》的教学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