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形提引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tca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作为儒家一部经典著作,以简洁的语录体和生动的对话体,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展示了人物形象。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该怎样把握《〈论语〉选读》的精髓,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传递《论语》的核心信息呢?
  一、理
  理,就是理清思路。《〈论语〉选读》的编者将同一类型的典型语句选在同一课中,并以课题的形式来作总体提摄,使《论语》的主要思想如“为政以德”“仁者爱人”“克己复礼”等体现出来。但这种粗线条的归类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来说仍有不少困难。因为是语录体,孤立的几句话之间往往缺少联系,学生学习一两条尚好,无规律的条目学多了就容易思维混乱。这时,教师的重新组合可以为学生理清思路。
  对此,笔者认为以小专题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较为可行。笔者在上课时将一篇课文分成有相对关系的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一个小标题,并把它作为学生研究的课题,几个课题组合起来就是一个专题。这几个部分可以是并列性的,也可以是递进性的。这样,教学就能避免语录体的零散。
  当然,确定专题之前,教师需要有一个自我充实的过程:了解课文的整体构架,涉猎相关的不同声音,选择适合的为我所用。笔者参照的资料有台湾地区的《国学》教材,于丹、南怀瑾等的研究专著,还有教学参考书列出的几位大家对《论语》的解读。
  理,也可以突破一篇课文的局限。如关于君子和小人,很多篇课文都涉及了,可以合零为整,整合课堂材料和中心,使教学中心明确、内容丰厚。
  二、形
  形,即形象化。《论语》的语句简略,往往没有前后语境,有时其深刻的内涵让人费解。所以教学必须要形象化,将深刻的道理说得普通而明白。
  “形”的达成可以借助于各种方法和手段,比如朗读法就是笔者在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手段:《沂水春风》一文,老师、弟子的语言,侍坐三人的神态语气,都可以通过分角色诵读来形象地感悟;《克己复礼》中的“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一句,可读得义愤填膺,怒不可遏;《知其不可而为之》中的“吾已矣夫!”要读出无可奈何的感觉;《高山仰止》中的“归与!归与!”要读出欣慰之情……这些语句可以让学生反复读,包括译成现代汉语读、增删感叹词比较读等等,以便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唐弢的《琐忆》中回忆鲁迅先生,就有这样的描写:“‘这样,每个人都是……喏!喏!’我们已经笑不可抑了,鲁迅先生却又站起身来,模拟戴着防毒面具走路的样子。这些谈话常常引起我好几天沉思,好几次会心的微笑。”一个动作可以给一个文学青年以如此巨大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中大可不必板起脸孔,有时不妨表演一下,如《高山仰止》中三个弟子的“訚訚如也、行行如也、侃侃如也”,《曾点言志》中的“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一句,完全可以对人物的情状作一现场演绎。在讲《以直报怨》一章时,笔者设计了“假如有人对你当面吐唾沫,你怎么对付?”这个问题激起学生兴趣,再循循善诱:以佛家唾面自干不擦以息怒于对方,以法家以血还血之以怨报怨。然后进一步引申:“如果口水喷向孔子,夫子当如何?”以此解释“以直报怨”属中庸之道。之后又设计情境:“唾液避开后直飞身后,谁中招?子路?不,其人勇猛。颜回?是,因其总跟在孔子身后,亦步亦趋么。”笔者在设问表演时绘声绘色,假设想象也入情入理,学生在笑声中受到了教益。这样,对成语意思的领会、对三家(佛家、法家、儒家)思想的比较、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对中庸之道的理解都有了。
  三、提
  提,就是提升高度。《论语》一书篇幅不大,语言亦不算艰涩,但是读起来并不容易。这是因为作为语录,话语虽简单,但对说话的背景往往不甚了解,所以话语的原意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不易把握。尽管自古以来,解释之作很多,但往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难于决择。究竟怎样才能准确理解其内容?从阅读文言文的常规来说,照例应从弄懂语言文字入手,准确分析其思想内容,这一点毫无二致。但是仅限于此是不够的,还必须从《论语》一书的特殊出发,充分利用内证(课内例句)和外证(课外例句),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准确地理解《论语》的原意。这也是启发学生的点睛之笔。例如《学而》的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里孔子的三句话,好像互不关联,其实都与学习有关。第一句不言而喻。第二句讲会友,也与学习、修养有关,如“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第三句讲不怕不为人知,实与学习目的有关,如《宪问》“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为了充实自己),今之学者为人(为了向别人炫耀)”。这其中的关联,教师要点出来,并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内外的勾连,以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四、引
  引,就是引入新的教学元素,以开拓学生的视野。笔者在《〈论语〉选读》的教学中曾引用过的教学元素有中国政法大学方尔加教授的《礼》、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朋友之道》、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的《谁是好学生》,甚至还有电影《孔子》的片段(周润发的演绎可圈可点,很多台词都是原文镶嵌在人物对话中)。这样,学生就能在具体的情境加强对文字的理解。
  引,也是引导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把他们从课内引向课外,使阅读向纵深拓展。如于丹关于“便辟”“便佞”的读法、理解与课本注解不同,笔者就让学生找出不同处。这不是要挑名家的刺,而是为了让学生在发现不同中理解课本知识。又如南怀瑾先生是一位学贯古今的国学大师,他潜心研究《论语》几十年,具有很深的造诣,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南怀瑾先生对《论语》的解读因迥异于其他人而独树一帜,其语言通俗易懂,所言之事都是人一生中必须面对的事情,在深入浅出的文字之间将人生道理阐释得清清楚楚,尤其是对做人与做事有着精辟的见解。笔者引导学生观看南怀瑾先生讲《论语》的视频,让学生从他的精彩讲述中,领悟《论语》的思想内涵,进而将《论语》蕴藏的人生智慧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开阔自己的人生视野,使学习生活、为人处世等方面的境界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总之,在《〈论语〉选读》的教学中,合理运用理、形、提、引,能让我们的课堂更加多元,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只有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才能使他们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论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话既是古人对教师作用的精确阐述,其实也是教师讲解《〈论语〉选读》的教学思路。
其他文献
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是一篇经典散文,无论是人教版高中教材还是苏教版高中教材,都选用了这篇文章。但是多年来,在这篇经典散文的教学中,不管是各类赛课还是常态课,始终有一个问题没有讲清楚,很有厘清的必要。先看几段课堂教学实例:  【片段1】  [学生读课文。]  师 本文主要写江南的冬景,为什么却从北国的冬天写起?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请学生发言。]  生 通过与北方的冬天的比较,写出了江南的冬景
期刊
在数学活动过程中,许多学生由于受某种思维定势的影响,对扩展的、变化的问题不理解,进而思维受阻,难以进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寻求解题方法。有时在教学中,我们可围绕重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题组,通过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背景,从多个方面变更所提供的数学对象或数学问题的呈现形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启发学生解决一系列的问题,以达到对问题本质的深刻理解,进而掌
期刊
随着社会的发展转型,传统民族文化在不断地发生变迁,民间信仰作为多元民族文化中的一元,也在面临着各种因素的冲击。目前学界对多民族杂居区的民间信仰及其变迁问题的研究较少,尚需资料进行补充。黔东北滑石社区是典型的多民族杂居区,民族成分构成多样,民间信仰文化底蕴深厚。在多民族杂居区,日常交往便是文化互动交往的过程。滑石社区的民间信仰正是在长期的互动交往中逐渐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信仰内容,主要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观音和关帝信仰、傩信仰等内容。文章以参与观察、个别访问和文献研究等方法为主,综合运用田野调查资料和文献
【摘 要】语体知识应该成为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体分析可以从词语运用、句式使用、修辞手段等角度展开。在语文教学中,辨明语体、因体定教应充分关注选文的语境与语体的关系,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语言现象,同时还要确认课文的语体、细分课文的语体以及辨析语体风格。  【关键词】语体知识;语体分析;语境  一、从《斑纹》说起  周晓枫的《斑纹》经删改后,被收入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的“科学之光”专题。在
期刊
近几年来,海盐县教育局教研室以“培养、优化、充实、提高”为指导方针,构建了教师区域性分层培养模式,并通过扎扎实实地开展培训工作,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而所谓分层培养,即把教师培养分成三个层面:教师全员培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和名优教师再提升培养。本期“前沿”,我们约请了海盐县教育局教研室的教研员撰文介绍教师区域性分层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的总体情况,并
期刊
【摘 要】语文教学需要透过文本形式,穿越文本内容,抵达文本核心,而“文本细读”就是最根本最有效也是最可行的方法。“文本细读”,就是从文本出发,通过细致和反复的阅读,注重细节的品味和结构的分析,对文本所蕴涵的丰厚意蕴作出“丰沛的阐释”。教师要在教学中以“还原”法为核心开展文本细读:细品语言,还原情趣;前后勾连,还原情感;以情入文,还原背景;合理想象,还原场景。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本细读;段落 
期刊
【摘 要】精准阅读的内涵非常丰富,主要包括了阅读内容的指向性、阅读对象的具体性、阅读理解的确切性、阅读分析的细密性、阅读概括的简明性、阅读鉴赏的审美性、阅读评价的提要性、阅读探究的合理性、阅读发现的创意性等。“文本细读”与“精准阅读”的关系是:细读是过程,精准是目标;细读是基础,精准是提升;细读是能力,精准是智慧。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精准阅读  随着我国社会新常态的构建,“精准”逐渐
期刊
当前,源于美国的慕课与翻转课堂,已经掀起了一场席卷全球的教育革命。那么,翻转课堂的理念如何作用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科教学?翻转课堂要翻转什么?怎样翻转?作为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C20高中联盟的首批成员,杭州学军中学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实践研究。本期“试点”呈现的这一组文章,既有学军中学陈立群校长对实践“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解读、方法引导,也有学军中学的教师们在各自课堂上的努力探索、
期刊
翻转课堂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互联网技术与先学后教教育理念的完美结合上。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翻转课堂的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总结起来,有三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一是课前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二是课上如何组织学生深层探讨;三是课后如何保证学生持续提高。下面笔者以高中语文学科为例,谈谈关于翻转课堂课前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几点思考。  一、微视频  翻转课堂的微视频,可以说既受重视,又不受重视。说受重视,是因
期刊
记 者 陈校长,您好!最近,我刊编辑部收到来自学军中学的不少关于践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稿件。从稿件内容来看,各个学科都有。我想,这意味着,“翻转课堂”在学军中学已经成为一种有意识的价值追求。  陈立群 是的。当前,源于美国的慕课与翻转课堂,已经掀起了一场席卷全球的教育革命。作为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C20高中联盟的首批成员,学军中学于2013年12月26日承办了全国首届“翻转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
期刊